第四章 來自外太空的影響(1 / 3)

第四章 來自外太空的影響

來自外星的威脅

許多科學家推測,史前文明正是毀於這樣一次星球撞擊事件。這不是無稽之談,不是杞人憂天。事實上,在人類的現代史上,有關太空天體與地球相撞或擦肩而過的記錄屢見不鮮。

1976年3月8日北京時間下午3時許,在我國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發生了一次世界罕見的隕石雨。百萬群眾看到一個耀眼的火球,向地麵飛落,接著分裂為三個火球,一個形成滿月,另兩個呈足球大小的碎塊,隨後向地麵墜落,轟隆之聲響徹雲霄,震起的土浪高達數十米,土塊飛濺到百米之外,還升起了一個高達50多米的蘑菇雲狀的煙炷。大量隕石碎塊撒落在吉林市北部的近50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

吉林隕石雨撒落在一狹長帶狀區域內,東西長約70多公裏,南北方向最寬的地方不超過10公裏。據研究,吉林隕石原先可能是一個直徑2200公裏的阿波羅型小行星的一部分,它在行星際空間飛行,在800萬年前被撞擊分裂出一塊直徑大於10米的碎塊,在40萬年前又受到一次撞擊,分裂出一塊直徑約2米的碎塊,這顆碎塊於1976年3月8日15時大體上沿著地球公轉方向從後麵追上地球。在從外層空間撞進地球大氣時,與大氣的高速碰撞、劇烈摩擦使之減速,同時發生燃燒,隕石的一大部分被燒毀、汽化,而殘留的內核在大氣層中產生多次崩裂,形成許多碎塊落在地麵上,到達地麵時速度每秒隻有幾十米。科學家們對吉林隕石標本作了大量的物理化學研究與分析工作,197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研究專著《吉林隕石雨論文集》。

1987年夏天,前蘇聯宇宙開發科學家A·伏伊柴霍夫斯博士發表研究報告說,一顆被稱為"1983TB"的小行星正漸漸接近地球,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到2115年它將會撞擊地球。這位博士提出了兩個解救地球的辦法,一個是用航天器人為地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另一個是在宇宙空間把小行星擊碎。後來,各國天文學家經過精確推算,否定了這位博士的"2115年小行星猛撞地球"的錯誤結論,消除了許多人的擔心。

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隻要地外撞擊體的直徑處於0.6-5公裏之間,就有可能使全球陷於"撞擊冬天"的困境,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黑暗而寒冷的冬天將籠罩全球,稻穀無收,生態係統失調,而且世界上幾乎沒有幾個國家的稻穀儲存量夠本國人吃上一年,終會產生全球性的饑荒,再加上撞擊作用產生的其它災難性效應的作用,如強大的撞擊衝擊波將直接使數百萬人喪生,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的出現、植物的中毒等等,會引起全球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崩潰,人類將處於世界末日的邊緣。對地球而言,還沒有一種自然災害象地外撞擊作用那樣,產生全球性的災難。任何區域性的災難,無論其受災情況多麼嚴重,在友鄰的幫助下,一般在10年的時間裏都會得以恢複、發展,惟獨地外撞擊,其影響力是全球性的活動,使人類整體處於災難狀態,無法從別處得到技術和經濟的援助,一切都得從零開始。要想恢複撞擊前的文明,至少得付出幾代人的努力。

通過對近地小天體的觀察,月球水星和火星表麵坑密度、大小和年齡的研究與統計,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天文學家休梅克估計,在目前的近地空間,直徑為10米左右的近地小行星和近地彗星核約有20萬顆,這些小天體平均每1000年與地球碰撞一次;直徑大於1公裏的近地小行星和近地彗星核數目高達2000顆,平均每10萬年和地球碰撞一次。講得更為具體一點,以直徑1公裏的小行星為例,按目前保險業常用的人均致死風險率進行計算,在任何年份,其撞擊地球的風險概率為十萬分之一,因撞擊致死的作用是全球性的,相應地平均每人每年的致死風險也為十萬分之一;美國每年大約有130人死於飛機失事,則每個美國人飛機失事的致死風險為二百分之一。因此,小天體撞擊地球的致死風險20倍於飛機失事的概率。

如此巨大的威脅存於現在,同理可推,在史前時期一樣存在著這種風險,而且,很可能這種可能的威脅變成了現實,從而使那些令今人歎為觀止的史前文明遭受滅頂之災,化為灰燼。

人類史前文明的創造者

人類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的文明。美國人登上月球 ,是現代的文明。這些文明盡管令人驚歎,但並不令人不可思議。

有些文明卻讓我們感到驚奇。從今天的眼光看來,憑當時的人力和物力,當時科學發展的水平,這些文明是不可能創造出來的。然而,這些文明卻確確實實地創造出來了。

究竟有哪些不可思議的古代文明呢?

比如,中美洲的瑪雅人有很發達的天文學知識。現代的天文學家測出地球公轉的周期是365.242198天,瑪雅人測得的周期為365.242129天,誤差為萬分之三。瑪雅人算出的金星繞太陽公轉周期的精確度達每50年僅相差7秒。瑪雅人沒有天文觀察儀器,他們是怎麼達到這種驚人的成就的?

古代也有了發達的地理學。文明世界是1820年發現南極大陸的,並且直到20世紀初才進行海岸線測繪。但是,現今發現的最早的南極地圖卻準確地繪出了南極的海岸,更加令人奇怪的是,這張地圖上繪有南極洲的河流和海灣。而今天的南極洲上,到處是冰天雪地。但在與這些河流峽灣對應的地方,卻真的有古老的河床和海灣。據研究,南極的冰川已有4000年以上的曆史。如果這張古地圖是在冰川之前所繪,那麼,4000年前的人類用什麼方法畫出了這麼準確的南極圖?如果是冰川覆蓋以後測繪的,那麼又是靠什麼方法知道冰雪覆蓋著的古河道的位置的?這些古代的地理學家又是怎麼到南極洲進行測量的呢?

古代人類也有了爆炸力極強的新式武器。據創作於3000年前的印度史詩《馬哈布哈 拉特》記載,在一次大災難中,"閃亮的炮彈爆炸了,耀眼奪目的火球騰空而起,但沒有煙霧","被火球 燒灼過的宇宙像發生瘧疾地顫抖著"。這種武器使整個民族化為灰燼 ,整個天空都被濃煙遮蔽。在《聖經》上也有類似的記載。這種能使一個民族滅亡的武器是會什麼?這種能升起巨大火球 的武器究竟是什麼?如果這是一種傳說,或是古人的臆測,那麼無論如何不會想象得這麼合理,這麼具體的。也許古代有人親眼看到這種新式武器。

古代人也有發達的技術。考古學家邁克爾遜經過嚴格分析,在秘魯發現一枚古代白金裝飾品,而白金的熔點為1730度。這是相當高的溫度,要達到這種溫度是很困難的。考古學家在發掘底格裏斯河畔一個古城塞裏島吉亞時發現了古代的電池。電池複原後竟產生了電流。

而按照科學史,電是由意大利科學家伏特在18世紀才發明的。在文明古城亞曆山大利亞,人們曾建造了一座16層高的大燈塔。這在古代沒有水泥,沒有鋼筋的情況下是難以想象的。此外,古代的人們還在許多別的領域創造了今天的人們歎為觀止的偉大的奇跡。

人們要問:是誰創造了這些文明,他們是怎麼創造了這些文明?如何解釋曆史上這種奇跡般的文明?

有的學者提出,人類的文明發展因為地球 的大災變而發生過中斷。古代發生過大災變,這在許多古老的傳說中留下了蛛絲馬跡。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利比用放射性測定法研究地層變化後得出結論:"在一萬零四百年前,人類突然消聲匿跡。......根據得到的資料,好像正是在這前後,人類的文明發生了中斷。"大災變使居住在海邊和河邊文化發達地區的人們遭到滅頂之災,而居住在山裏的牧羊人卻生存了下來。雖然人類並沒有中斷,但是文明卻中斷了。

有的學者提 出"遺忘說,"認為文明在發展中並不能全部繼承,常常有大量的文明成果被人們所遺忘。在近代史上,已經學會進行金屬冶煉和加工的諾爾曼人,來到美洲後,處於原始的印第安人中間,環境迫使他們從事采集、狩獵的活動,已經掌握的金屬加工知識竟漸漸忘記了,再次倒退到了石器時代。馬利奧族曾是一個有優秀航海技術的海洋民族,但定居新西蘭後年深月久,把航海技術忘得一幹二淨。特別在古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常常小心地壟斷著知識。知識隻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書籍集中在統治者的圖書館中。一旦社會發生戰爭、動亂、災難,圖書被毀,掌握知識的人突然死亡,知識就會得而複失。

還有一種解釋是宇宙人傳播文明說。這種理論認為,地球上的許多奇跡是技術高度發達的宇宙人創造的。他們從天上而來,向人類傳授了文明。他們在地球 上創造了許多偉大的業績。有些學者指出,在古代巴比倫,有天神降臨的神話。在印度的傳說中,也有宇宙人乘著飛船的逼真描寫。

文明像個鏈條,在悠長的歲月中,有的斷鏈了,有的缺失了。人類學家的一個使命就是要尋找缺失的鏈條,給曆史一個科學的解釋。這個任務很艱巨,一個又一個考驗人的智慧的謎正等等著我們去作出回答。

隕石墜上的信息

隕石是如何形成的?直到幾年以前,人們還把流星與隕石混為一談,認為在太陽周圍彌漫著一些宇宙塵埃,當它們靠近地球時,就會被吸引墜入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發出高熱和光芒,這便是流星。而未被燒盡者掉到地球表麵,就成了隕石。

證明隕石是小行星的事件發生在1947年,而用它來引證隕石屬於小行星卻是近幾年的事。那年一個隕石落在前蘇聯西伯利亞的錫霍特山脈中。

1947年2月12日上午10時半左右,一個巨大的 隕石落在符拉迪斯沃斯托克以北的錫霍特山脈,該事件距通古斯大爆炸剛好40年。大約有100多人目睹了在藍天襯托下,一個大如滿月的火球閃著奪目的光輝,從北向南掠過天空。它一邊疾飛,一邊迸發出火花。不久人們聽到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大地顫動,在隕石的落點騰起巨大的煙柱,煙柱一直升到30公裏的高空。散布在落點附近的民居屋頂坍陷,玻璃都震碎。

派往現場調查的科學考察隊在錫霍特山脈的山斜坡上,發現了數不清的坑穴,大者直徑有20米,小者直徑在1米以下。在一塊1.6平方公裏的區域內散布著大大小小200多個坑穴。科學家推測這是一塊鐵隕石,重量達35噸,在與地球大氣摩擦過程中曾發生4次爆炸而碎裂。

錫霍特山脈瀕臨日本海,這一帶人跡罕至,所以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如果這個鐵隕石的飛行路線偏向南500公裏,那麼就會一頭砸在日本的北海道;如果這個鐵隕石提前15分鍾落地,也會落在日本的北海道。那損失就非同小可了!

科學家們根據目擊者的證言,鐵隕石飛來的方向和角度,搞清了錫霍特鐵隕石在撞上地球之前,在宇宙空間的運行軌道。

錫霍特鐵隕石的運行軌道是一個細長的橢圓形,距太陽最遠時,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離太陽近時,軌道在地球內側,與地球軌道相交。當它靠近地球時,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完全可能被地球捕獲,從而撞向地球,成為我們看到的隕石。

1959年4月7日夜裏,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昂德廖夫天文台在拍攝天體照片時,剛好有一個隕石下落。科學家根據這個隕石下落的軌跡,再次計算出它先前的軌道與小行星一樣,也是一個細長的橢圓形。這個觀測再次證實隕石是小行星。不過為了排除偶然因素,1964年,一些科學家在美國中部的廣闊草原地帶,安裝了16架被稱為"草原網絡"的自動照相裝置,不間斷地對空拍照,如果有隕石飛來,便能立刻捕捉到它的飛行路徑和速度。

隕石可不是隨意拍到的東西,6年間16架自動照相裝置的底片上空空如也。直到1970年1月3日夜裏,俄克拉荷馬州才落下一個隕石,它造成的衝擊爆炸聲,在上千平方公裏範圍內都清晰可聞。這個隕石被4個自動照相裝置拍照下來。它的軌道與前述兩個隕石一樣,是小行星那樣的橢圓形。

朵根人關於天狼伴星知識的來源

群星璀璨的天空,在大犬星座中有一顆最明亮的星星叫天狼星。1844年,天文學家觀測到天狼星有不規則運動,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而是沿著大圓弧跳舞似地波浪式運動。於是推測天狼星的運動一 定受到另一顆星的引力的影響。1862年,天文學家終於發現天狼星附近有一個亮度微弱的伴隨天體。可是那顆星實在太小,似乎不大可能對天狼星的運動產生影響,因為天狼星的體積相當於太陽的兩倍,而亮度卻要比太陽強20倍。1915年歐洲天文學家猜測它是一顆白矮星。直到1970年,天狼伴星終於被攝入鏡頭。白矮星體積雖小,質量卻極高,平均密度達30千克/立方厘米。它的身軀隻有2個地球大,質量卻是太陽的96%。所以它的引力足以對天狼星的運動產生影響。

令人驚訝的是,這顆天文學家運用科學手段經過百多年精細觀測才確定的白矮星,卻為一個生活在非洲馬裏南部,尼日爾河岸邊稱為朵根的黑人部族早已熟知。朵根人把天狼伴星稱作"樸托魯","樸"是指最小的種子,"托魯"指星。朵根人說樸托魯是最重的星,而且是白色 的。這正是天狼伴星的基本特征。此外他們還知道,這顆星的運動軌道是橢圓形的,圍繞天狼星運行一周為50年,它本身也自轉。這些都和天文學觀測相符。

當然,天文學不是當代的新興學科,古代埃及、印度、中國等文明古國早就有對天體運行的描述和記載,倘在這些國家的曆史文獻中找到天狼伴星的記載絲毫不令人奇怪。然而,朵根是一個至今 以耕種為主,遠離現代城市,絕大多數人居住在洞穴裏,生活十分原始的部族,他們又從何處獲取有關天狼伴星的知識?

朵根人曾對來此考察的法國人類學家說,他們這些極不尋常的天文知識來自天外來客。朵根人傳說。這種被稱為"諾母"的天外來客來自天狼星係。很久很久以前,"諾母"乘坐交通工具由東北麵飛達他們的故鄉,降落時,發出巨大轟響,噴射出鮮紅的"血液"(科學家猜測類似於火箭噴出的紅色氣體),掀起狂風。此時天空中出現一顆新星(學者們推測是降落艙的母船)。"諾母"乘坐的交通工具由一種四足動物拖到水裏,然後充氣使它浮起。從朵根人的圖畫中看到"諾母"的外貌像魚,是一種兩棲生物。

朵根人的天文知識真的來自外星人嗎?持肯定觀點的人認為,朵根人關於天狼伴星的知識與"諾母"來自天狼星係不無關係。美國宇航員、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指出,宇宙中有數以億萬計的恒星,而圍繞恒星旋轉的行星又不計其數,加上宇宙本身讓人不可思議的久遠曆史,應該相信,宇宙間有人以外的、具有智慧的生物不斷演化出來,並且存在著比地球 文明更古老、更發達的文明。

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朵根人自稱他們不是自古居住在這裏 ,史料也表明他們是柏柏爾人的後裔,而柏柏爾人是公元1~2世紀才開始從利比亞南移,到11世紀才在馬裏長久居留。從文化淵源看,朵根人受到有著特殊的天狼星天文知識的埃及文化的影響。但奇怪的是,隻有朵根人保持了對天狼伴星的知識和特殊理解,與古代巴比倫文化有著頻繁交流的埃及人隻對天狼星表示出崇敬。埃及人崇敬天狼星是因為它幫助他們預報尼羅河泛濫。而正是尼羅河的泛濫,才為兩岸帶來肥沃土壤,使人們豐衣足食。可是,埃及人對天 狼伴星並無其他的認識。

也有人懷疑朵根人的天文知識來自到馬裏開發的歐洲人。因為朵根人關於天文知識的文字記錄始見於歐洲人到達他們集聚地許多年後的1930年。而在歐洲,關於天狼伴星,關於土星有光環,木星有四顆衛星的知識已經或正在得到傳播。但是,有趣的是,朵根人的天文知識有4種曆法,分別以太陽、月亮、金星和天狼星運動為依據。他們早就知道行星繞太陽運行的道理。

朵根人關於天狼伴星的知識以及他們掌握的其他天文知識究竟來自何方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謎。朵根人說,天狼星係還有第三顆星,叫"恩美雅",旁邊還有一顆衛星繞著它運行。但是迄今天文學家尚未尋到"恩美雅"的行蹤。有朝一日人們觀測到了"恩美雅"及其衛星,證實朵根人知識的真實性,那麼,才可以 確認朵根人真有先見之明,或者 他們關於天狼伴星的天文知 識真的來自天外之客。

目擊隕星雨

人們看到過許多隕石墜落,但在它們形成的隕石坑裏卻找不到什麼隕石。曆史上,隻有一顆隕星在空中爆炸被人們目睹,並形成一個大的隕石坑。

還是在西伯利亞地區,這次是在1947年2月,錫克霍坦--阿林山附近,幾百個觀察者看到一顆亮得像太陽一般的火球穿過天空。在這輝煌的5秒種顯示中,出現了五彩紛呈,猶如萬花筒般的色彩,最後變成大紅,離得較近的伐木工人看見隕星爆炸成碎片,霹靂一聲,紛紛落入森林。160公裏外的居民都感到了衝擊波。流星雨墜落到這片場地長2公裏、寬1公裏的地方。科學家們後來通過計算,認為這顆流星大約在地球表麵6公裏上空爆炸。如果在原始時代,這一幕景象肯定會誘發頂禮膜拜與宗教祭祀。蘇聯政府也為此發行了紀念郵票。

撞擊現場與通古斯極不一樣。人們發現了數以千計的隕石碎片,最大的質量超過1800千克,有的打穿了樹幹與枝葉。絕大多數隕石碎片是在眾多的坑坑窪窪裏找到的,最大的一個坑直徑有26米,深6米。有趣的是,最大的隕石不是在最大的坑裏找到的。雖然它撞成了最大的坑,但在撞擊中粉碎了。而動能較低的隕石雖隻能形成小坑,但卻保持完整。撞擊物的總質量估計約有63噸,但找到的隕石加起來隻有20噸,其餘大部分都已氣化揮發或者深埋在森林裏。

錫克霍坦--阿林與通古斯的隕石性質差異,主要在於其不同的成分。通古斯可能是一塊石質隕石,而錫克霍坦--阿林則是鐵質的,在非常接近地球時才爆炸。

科學家們已經有能力計算錫克霍坦--阿林隕石在碰撞前的軌道。它來自主要小 行星,遠地點約2.2個天文單位,而近地點則在地球軌道。如果它是一顆注定要撞上地球的阿波羅族小行星,情況又將如何呢?

在人類繁衍的地球上有無數的隕石坑。約3000年以前,一顆巨大的隕石降落到了愛沙尼亞的沙列馬阿島上,隕石陷入了地下,在地表形成了一個火山口似的圓坑。坑的直徑有110米,深12米。時間一久,便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湖。在沙列馬阿島上,還存在有另外7個較小的火山口似的隕石坑。科學家研究發現,這可能是一顆巨大的隕石落到地麵之前在空中爆炸的結果,那7個較小的隕石坑,就是爆炸時掉下來的碎塊形成的。在加拿大發現了10個隕石坑,其中的幾個也是幾萬年前形成的。在阿拉伯地區,在阿根廷,都有這樣的隕石坑。在離阿根廷邊界不遠的智利境內有一個很大的隕石坑,人們認為,它是目前為止地球上發現的第三大隕石坑。它直徑有480米,中心深度為30米,科學家認為,這個隕石坑約形成於500萬年前。

像巨大的隕石落地沙列馬阿島或錫克霍坦--阿林山地區時所留下的那種痕跡,在地球上還有不少。對南極的進一步科學考察發現,南極靠近澳大利亞一端的1公裏厚的冰層下麵,有一個巨大的橢圓型凹坑。學者們認為這也是一個隕石坑。在隕星墜落時,炸裂出的隕石碎片曾落於澳大利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隕星飛行因撞擊地球而急劇終止,釋放出大量動能,並轉化為高壓與熾熱。撞擊時所釋放出飛行物體的大小與速度。

地球大氣層在碰撞中起了極大作用:它能使隕星裂成碎片,減小每一碎片的質量,或通過摩擦減慢它的速度。質量超過1000噸的巨大飛行體可以衝破阻礙穿過地球大氣呼嘯而下,以可怕的力量猛撞地球。小於200千克的物體則被大氣層阻滯而減速,衝擊力遠遠小得多。更小的隕星則在地球大氣中就瓦解了,幾乎不可能產生危害。人們估計,如果地球沒有大氣層,將積累起20萬個直徑大於1公裏的隕石坑。

隕星撞擊最重要的性質不是它的直徑或質量而在其衝擊力。衝擊力與隕星大小不成正比,因為隕星的密度與其組成成分有關,在衝擊時起了主要作用。衝擊力與動能成正比。其特點是,它要比同等質量的TNT所具有的威力大出100倍。因此,動能是以TNT兆噸當量(MT)作為單位的。

1945年,襲擊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其當量隻有一兆噸的1%。但要記住廣島的原子彈殺傷主要是輻射與放射性沉降物;隕星碰撞僅僅是在釋放能量方麵相當於原子彈而已。

碰撞的衝擊效應,由撞擊瞬間隕石及其衝擊波產生的高溫、高壓引起。約大多數衝擊效應是微觀性質的,表現於某些礦物質。一個重要的衝擊產物是受激(衝激)石英,它是石英(地球上最豐富的礦物之一)受到高壓而形成的。由於高壓改變了結構,受激石英比一般石英具有更大的密度。另一種衝激產物是玻璃隕石,它是由氣化了的隕石與宿主岩石冷凝而成的玻璃狀球體,並重新落回地球。

碎屑錐是惟一由衝擊造成的宏觀構造。碎屑錐在地麵上隆起,高度在0.01-2米之間,從其頂點向外輻射出隕石斷層。通常是隕石撞擊了石灰岩或其他細顆粒岩石,衝擊波就把附近的岩石變成了圓錐形狀。有趣的是,它們的"尖角"永遠指向撞擊落點。

變化莫測的麥田圈

1980年8月15日,《威爾特郡時報》有一篇報道說,該郡在威斯伯裏附近一塊約翰·史古先生所有的麥田中,出現三個奇怪的圓形圖案。報紙描述這些圖形是在著名的"威斯伯裏白馬圖案"附近出現的,每一個圓的直徑大約60英尺,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圖形。對於它們的出現,沒有人可以立刻提供一個好的解釋。

從此以後,大部分這類奇異的現象與這一次報紙所刊印的這三個圓形都有相似之處:圓形與它四周的草地有著分明的界限,圖形內許多穀物都是被壓平且呈漩渦狀。在發生這些奇怪的現象之後很久,穀物仍然可以繼續生長。

1980年《威爾特郡時報》的報道,是這一係列非凡現象或傳說有跡可循的最早記錄。

很快地,艾恩·馬斯格和采登博士就開始了在這個主題上的研究。

在溫徹斯特東方不遠,由A272號公路看過去是一處有名的大碗狀盆地,這個地方就在漢普郡契斯福漢的下麵。它以美麗的景色出名,四周可以盡覽全部景色,是觀光客喜歡遊玩的地方,而且也是地主一家用來種植的土地。

在1981年8月19日,三個圓形圖被發現在一片麵積占了大部分碗形盆地的穀田中;這三個圓圈與前一年在威斯伯裏看到的圓圈差不多,在圓圈周圍同樣是利落的切麵,同樣是順時針方向漩渦式地鏟平了圓中的穀物,也同樣有橢圓形或卵形的傾向。

但這次卻有一項有趣的發展。在威斯伯裏發現的三圓圈無論是在形成時間上和地點上都相距頗遠;但這次似乎有一種模式,它們排列成一直線,中間的大圓直徑約60英尺,而兩側的兩個小一點的圓圈,直徑各約25英尺。雖然這一次呈現的也是三個分開的圓形圖案,但是這三個圓絕對像一個單一事件。

這就使得問題有了一些變化。如果大氣物理學家的猜測是對的,那麼,我們現在需要的不隻是一個罕見的穩定旋風,而是一個能夠快速而準確地在同一塊田地上連續"跳躍"三次的旋風,它在每一次與地麵接觸時,都能夠在那一個位置上穩定停留一段時間,並且還能夠在兩次跳躍間調整它的直徑大小。

於是米登博士稍事修正了他所提出的旋風模式,並且開始把大氣漩渦論、地形特性與具有大碗形或中凹形的陡斜山丘地關聯起來。由此看來頗具特色的事情正在發展當中。

1982年是平靜的一年。溫徹斯特沒有什麼新的發現。但馬斯格把一些在威爾特郡克利山丘附近發現的單圓記錄下來,並且引起了米登博士的注意。1983年,幾乎在同一地點,五點的排列圖形也出現了。

這些五個圓圈(不論大家一致稱它們為五圓組圖形)出現在威斯伯裏白馬鎮下方的伯頓;出現在靠近渥明斯特附近幽浮出沒的克利山山丘底;還有出現在牛津郡靠近汪特區的一列山脊下的田地。

五圓組圖形的事件引起了英國國家媒體的注意。關於這方麵的文章刊載得又多又快;電視製作者也開始對這個主題感興趣。1980年似乎是科學界對於麥田圈之謎開始感興趣的一年,而1983年則是英國大眾開始明白發生了一些非凡現象的一年。

五圓組圖形的事件不僅震動了一般大眾,也引起了研究工作上一個嚴重的問題,對大氣物理學而言,要解釋1981年的現象,已經是很困難的了,更何況是1983年出現的五圓組圖形事件。

到目前為止,有關在南英格蘭可耕穀田中出現的異樣形狀報告仍不多,但現有所代表的主要謎題,是它們令人驚訝的精確性(跟其它由風、雨、鳥、獸和人為所造成的不規則破壞局麵相比)、它們令人驚訝的產生三個圓及五個圓的能力,以及甚至於連最資深觀察人員都覺得它們很新奇的事實。

這個事實就是"白鴉監視計劃"。

在溫徹斯特的東北一個叫海渥斯的地方,終於在1986年8月發現了一個反時針漩渦形的圓形圖。這個圓圈是多層次的,顯然有兩件事迅速地連續發生。在把上層被弄平的反時鍾麥田掀起來後,才發現有個強勢的順時針向外旋轉的圓,好似就在同時它"改變了心意",這股力量又以內反時針方向旋轉,使它從上層表麵看來主要是反時針方向的圓圈。然而,比這"雙重逆向旋轉"更奇怪的是它最後的一招:在這個圓圈的邊緣留下了一個非常薄的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