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愛情的涵義(2)(1 / 3)

當然,這並不是說,那個時代希臘人的愛情沒有心理因素,黑格爾的門徒們在這點上未必是正確的。問題所指的不是關於生活中的愛情,而是關於愛情在古典悲劇中是怎樣的。那個時代的抒情詩已經談到了愛情的感受,在這種抒情詩中已經出現了對愛情的心理反映,當然這種心理反映也是來自生活。

應當說,抒情詩作為詩歌的一種特殊形式,這也是個人情感、心理狀態的一種表現。隻有當人們理解這些個人情感的價值,個人情感具有人類的和社會的巨大意義的時候,抒情詩才可能產生。抒情詩發端於公元前16-前15世紀的埃及,以後在英雄時代,在希臘也出現了抒情詩,而到公元前7-前6世紀,抒情詩開始替代希臘的敘事詩而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誠然,在希臘化時代以前時期,抒情詩不是主要的藝術形式:當時起主要作用的是具有大眾影響的藝術,諸如悲劇、雕塑、建築術。但抒情詩的誕生本身說明,人類開始了巨大的心理變革,開始出現了嶄新的心理因素、新的情感、對待自己和對待世界的新觀點。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古代的混合主義認識進入危機時期,準備退出曆史舞台,讓位於新型的認識。同時,如果讓曆史心理學去研究一下人類情感的發展,研究一下不同曆史階段"組成"這些情感的心理物質本身的變化,那將會是非常有趣的。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學科,而在這方麵所存在的尚未被發現的大陸,可能會提供極為有趣的和耳目一新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使人從多方麵,並以新的方式來徹底地了解人類的心理學因素。

古典的悲劇,除了不描寫心理特點以外,與抒情詩還有一個不同點:它避而不談愛情的幸福與歡樂,主要是表達愛情的痛苦與不幸。對愛情的恐懼、陰森森的害怕--這是貫穿於大部分悲劇的主要情緒。

在埃斯庫羅斯的《阿伽門農》中,在索福克勒斯的《特刺喀斯少女》、《赫拉克勒斯》及《俄狄浦斯王》中,在歐裏庇得斯的《希波呂托斯》、《美狄亞》及《厄勒克特拉》中,愛情--這是推動人們行為的血腥動力器,它給人們帶來痛苦和驚嚇、死亡和背叛。

美狄亞在伊阿宋不再愛她時,她為了報複而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菲德拉愛上了自己丈夫前妻的兒子希波呂托斯以後,結束了自己的性命,而她的丈夫忒修斯則殺死了希波呂托斯;赫拉克勒斯在發狂時殺死了妻子和孩子,後來由於德亞尼拉的愛而死去;克呂泰墨斯特拉愛上了埃癸斯托斯以後,殺死了丈夫阿伽門農,而他們的孩子奧瑞斯忒斯和埃勒克特拉又殺死了她;俄狄浦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拉伊俄斯,成了母親伊俄卡斯忒的丈夫,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弄瞎了自己的雙眼......

在這地獄般情感麵前的膽戰心驚,在這凶惡力量麵前的萬分恐懼,浸透了古典悲劇。

但這一切是從何而來的呢?為什麼最"友善的"與最"敵對的"感情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什麼血統關係又用血來洗?為什麼由最親密的生命紐帶聯係在一起的人們會相互遭致死亡?

希臘人想按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生活的實質,對他們來說,這種實質就是不可容忍的兩個極端的結合。這兩個極端是敵對的,它們不可能共存,但生活對希臘人來說是完全的混亂不堪,一切都熔合在混合主義的不可分解之中,而他們在碰到生活的極端力量時,他們就想去了解這些極端力量的意義。這個最初的道德的辯證法,雖還是恐懼的辯證法,卻又是認識最初嚐試的辯證法。

在這方麵還有另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

特洛伊戰爭時代的家庭--這還是尚未結束的曆史大轉折的舞台。母係氏族社會的殘餘在父係製的打擊下麵臨著消滅的最後時日,父權還在竭力排擠著母權,一夫一妻的家庭正在進入生活,以取代一夫多妻的地位,一種完全新型的人類關係正在取代舊式的人類關係。而愛情糾葛、背叛、殘殺--所有這些都體現出這種劃時代的革命,成為這一革命的一個環節,並由此被賦予世界曆史性的意義。

因此,古典悲劇中的埃羅特並不是我們習慣看到的那個活潑的、東遊西逛的飛毛腿。歐裏庇得斯的《希波呂托斯》中,歌隊稱他為駕馭死亡和殘酷之神的帝王,因為後者播種死亡和詛咒。歌隊唱道:"你使世界驚恐萬分,基樸裏可以訴述這種力量。"埃羅特--這是其他神都害怕的一個可怕的神,他就象在赫西俄德的詩中,或是在古代的讚歌中,或是在希臘最早期抒情詩人作品中所描寫的那種樣子。

這還是處於對令人不解的力量恐懼的階段,還是不開化而困惑不解的階段。對這個時代的希臘人來說生活充滿神秘,而使人感到最為清晰的生活動力器是神的意誌。許多古典悲劇中的主人公,特別是早期古典悲劇中的主人公,他們隻不過是劫運手指上的頂針,而他們的行為是受劫運支配的。

神--這是人們所不清楚的生活推動力的假名,這種無知的程度越大,人們賦予神以自己生活的動力就越大,因而他們就越覺得神的可怕,神的威力,神的神聖不可侵犯。

而在悲劇中,愛情看來就像這些神一樣是如此可怖的、不可理解的、不可侵犯的力量。悲劇主人公所經受的情感,並不是世間凡人的情感,而是靈魂的巨大推動因素。猶如為了更好地研究一下凡人的情感,把它們置於放大鏡之下,而由此凡人的情感急劇放大,以致使其他人無法辨認。

例如,克呂泰墨斯特拉,這位古代麥克佩斯夫人,噴出多麼猛烈的仇恨之火,殺死了阿伽門農:

這麼著,他就躺在那裏,斷了氣;

他噴出一股洶湧的血,

一陣血雨的黑點便落到我身上,

我的暢快像正當出穗的時節,

不亞於麥苗承受天降的甘雨。

這不是人的情感,而是超人的激情,是靈魂的巨大翻騰。愛情、仇恨、快樂、憂愁、悲哀--這一切是古代人所能達到灼熱的激情,而這種激情把人拋起猶如扔沙粒一般,支配人猶如支配奴隸。

悲劇中表現為情感的激情,也是當時人類情感的別名,是它們的替代物。當時對情感的理解就是如此。可見,在這方麵離開心理學的現實主義還很遠,而當時的抒情詩要比悲劇更接近於這種心理學的現實主義。

不過,在歐裏庇得斯作品中已經出現了新的、在某些方麵對待人類情感持有心理上可信的態度,在他的主人公身上除了激情之外也有世間凡人的感受。而通向人的內心生活,通向人的個性世界的道路,以及沿著這條道路行進的藝術,隨著每世紀的進程而延伸和發展。

"被放大了的情感"、"情感是龐然大物",實際上可能也是古代人的情感,或者是他們某一部分情感。灼熱的情感轉化為激情,可能是古代人感覺的一種特性,是構成他們感受的心理物質的初始磚塊。這種灼熱,可能也是當時混合主義心理的核心,猶如肉體和精神的感覺不可分解的混合物。

第二章 愛情是什麼

一、愛情的定義

所謂愛情,是指一對男女之間以互相傾心愛慕為基礎的牢固而深厚的感情,是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和事業的支持者的一種強烈情感。愛情是一種關係,然而並不是任何關係都是愛情,它是以特有的相互愛慕為基礎、以平等和自願承擔相應義務為前提、按照一定社會道德原則和規範、自主地構成一種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會關係。

愛情,是個美妙的詞組,是每個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遲早會遇到的事情,也是每個青年人最為關心的切身問題。古往今來,許多哲學家、倫理學家、文學家都對它給予極大的關注,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作出了不同解釋和回答,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派別:

1理性主義愛情論

這種理論認為,愛情是一種絲毫不帶有獸性的高尚的精神活動,是不與人的肉體接觸的靈魂的融合,而性欲是低級的獸性,應完全排除在愛情之外。蘇格拉底認為,性愛是希望肉體長存的欲望的表現,而愛是一切的善,靈魂的美比肉體的美更聖潔,理智的產兒比肉體的產兒更崇高。他說:"一個人如果具有正確的愛情,他就應當從一開始就和美的形體交往,愛一個使他產生精神美的形體。""可是靈魂的美就顯得高超了,一個美的靈魂就能使他滿足,縱使形體上的美已經枯萎也不會受到影響。"思想史上把這種觀點稱為"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到了中世紀,宗教神學家們把這種精神戀愛發展到了頂端。他們認為性愛是下流的,女人是魔鬼的容器,是地獄之門和人類罪惡之本,物質上的享受必然引起精神上的墮落。他們主張禁絕一切欲望,把愛心奉還給上帝。這種泯滅人性的宗教戒條,統治了人們幾個世紀,以至於19世紀末,波蘭作家克爾羅斯基還借波斯教徒德拉斯之口,向追求愛情的青年男女說道:"你是你,她是她,你們明明是兩個自己,兩個自己如何會成一個自己?這證明有第三者將你們聯結複包括。你們是偏的兩部分,隻有包括你們的宇宙靈魂自身是全體。你們成了實際存在者,一切實際存在者便是對於宇宙靈魂之全體加以割裂剖分的東西,便是一偏。割裂剖分出的偏的東西都要求複歸於全體,否定超越其偏以成全,所以男女會相求。實際上不是男求女,也不是女求男,卻是那被割裂剖分的宇宙靈魂要恢複他自己,要把被剖分出的兩部分重新合一起來,要使男女兩方一齊還歸於宇宙靈魂之自體。""所以男女之愛,在宇宙靈魂看來,隻是他由上界到下界去實際的表現自己所經過之門"。這種把現實生活中的愛情宗教化的說法是違背人性,是荒謬的。

2自然主義愛情論

這種理論認為,愛情是人的性欲的滿足,他們把高尚的人類愛情降低到動物的性欲層次,完全抹煞了愛情中的精神因素。休謨在《人性論》一書寫道,愛情"這種感情在它的最自然狀態下是由三種不同的印象或情感的結合而發生的,這三種情感就是:①由美貌發生的愉快感覺;②肉體上的生殖欲望;③濃厚的好感或善意"。休謨在這裏看到了引起愛情的部分因素,但把愛情僅僅歸之為"美貌"、"性欲"、"好感"三個內容,這顯然是片麵的。某些縱欲主義者打著性解放的旗號,甚至直言不諱地把愛情和性欲等同起來,認為食欲得到滿足叫吃飯,性欲付諸實踐叫愛情,因此,愛情和吃飯一樣,是屬於正常的生理機能。

無論是理性主義愛情論,還是自然主義愛情論,都隻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麵,而否定另一個方麵:理性主義愛情論漠視了人對肉體的欲望,過分強調心靈的善高於形體的美,理智高於情感,完全割斷了人與動物的聯係,把愛情看成是純理性的精神,這必然導致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自然主義愛情論把愛情的核心歸結為性欲,看不到性欲隻是愛情產生的自然前提,完全抹煞了人的社會性,這必然導致縱欲主義和享樂主義。因此,兩大派別都是片麵的,不科學的,都未能真正揭示愛情的本質。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愛情的基礎和本質又是什麼?對此,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有過科學的概括,他認為"愛情"就是"人們彼此之間以相互愛慕為基礎的關係"。恩格斯說:"現代的愛情,同單純的性欲,同古代的愛,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在這方麵,婦女處於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愛的時代,決不是一向都征求婦女同意的。第二,性愛常常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和彼此分離,對雙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大的不幸;僅僅為了能彼此結合,雙方甘冒很大的危險,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擲,而這種事情在古代充其量隻是在通奸的揚合才會發生。最後,對於性交關係的評價,產生了一種新的標準,不僅要問:它是結婚的還是私通的,而且要問:是不是由於愛情,由於相互的愛而發生的?"在這裏,恩格斯對現代愛情進行了深刻的分析,為我們科學地揭示愛情的本質內涵,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愛情的基礎有兩個:一是自然基礎,一是社會基礎,其中自然基礎是前提,社會基礎是本質。所謂愛情的自然基礎,是指它的自然屬性,即人的生物性本能。當青年男女生長發育到一定年齡,就會產生性欲,就會產生對異性的本能需要,就會產生希望與異性相結合的性欲。這種本能需要與動物的生理需求具有相似性,人類正是依賴這種本能需要繁衍後代,延續種族的。從這個角度講,沒有性欲就沒有愛情,也沒有愛情關係,因而性欲是產生愛情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礎。所謂愛情的社會基礎是指它的社會屬性,即一種強烈的高尚的社會道德情感。雖然愛情萌發於兩性之間相互傾慕的感情,是在性欲基礎上發展起來,但絕不能把現代意義的愛情,單純歸結為性欲,也不能把它看成主要的是性欲。在兩性生活中,不僅表現出天賦的因素、本能的特性,而且也表現出社會的因素、道德的特征,表現出社會生活條件的製約性和人類的整體文明程度。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和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係是男女之間的關係,......從這種關係就可以判斷人的整個教養程度。""這種關係還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種程度上成了人的需要,也就是說,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說來成了需要,他作為個人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也就是說,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生理本能隻有在社會關係中才能表現出來,因而在兩性關係上,人對自身性的滿足,並不是以單純的自然方式,而是以一種內容豐富並不斷變化的社會方式進行的。在社會發展中,愛情使人的求偶活動擺脫了單純的性本能的誘惑,轉變成為理智地選擇配偶的活動。因此,愛情不僅有自然的基礎,更有社會的基礎,不僅包含著生理上異性吸引的自然屬性,更包含同一定曆史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相聯係的人的社會屬性。愛情的自然基礎僅是愛情產生的前提,愛情的社會基礎才是愛情的本質屬性。

二、愛情的基本特征

對愛情本質的探索,為我們進一步了解愛情的特征提供了一把鑰匙。愛情的基本特征是愛情本質的具體體現,是愛情內涵的進一步展開,與人類愛的其它形式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愛情具有自主性和對等性

兩性之間愛情的建立,必須是行為當事人自主選擇、自願決定的結果,不應受到其它因素的幹涉或強迫。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以政治、經濟、家族、宗教和道德的理由,去強迫人們去愛,也沒有權利強迫人們不愛。金錢、權勢可以獲得一個異性,甚至使其俯首貼耳、唯命是從,但卻無法獲得真正的愛情。真正的愛情的獲得必須出於行為當事人的自願,來不得半點勉強和強迫。同時,愛情必須以男女雙方互愛為前提,女子與男子享有同等的權利。一方愛上另一方,同時又得到另一方同樣的愛,這樣才構成愛情關係。任何一方的自作多情,都隻能是毫無結果的"單相思"。

愛情是男女雙方相互愛慕之情,必須是對等的。正如馬克思所說,隻能用愛去換取愛,用信任去換取信任。如果你在愛別人,但卻未能喚起他人的愛,也就是說,你的愛作為一種愛情,不能使對方產生同樣的愛情,如果你作為一個正在愛的人,你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被人愛的人,那麼,你的愛就是軟弱無力,就是一種不幸。

2愛情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

恩格斯曾概括道:"性愛按其本性來說就是排他的",也就是說,男女雙方一旦確立了愛情關係,就不允許有第三者插足,同時也不允許其中的任何一方涉足第三者。愛情要求人們用自己的全部感情、用整個身心、一心一意地去集中地愛自己所愛的那個人。正如馬克思夫人燕妮在寫給馬克思的信中所指出的"我多麼想念你和你的愛情!我再次度過每一個幸福的時刻,再一次躺在你的心上,我陶醉在愛情和幸福之中!就像你在向我微笑並很高興一樣。卡爾、卡爾,我多麼愛你呀!今天我無法並且幾乎沒有敘述的力量,我所有的心事,所有的想法和念頭,一切一切,過去、現在、未來,隻歸一個聲音,一個象征,一個語調,如果它響起來,那麼它隻能是我愛你!"因此,任何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感情都不是愛情,而是對愛的褻瀆。那種腳踏兩隻舟,搞三角、多角戀愛的行為,對愛情既不嚴肅,又不道德,是與真正的愛情背道而馳的,定會受到人們的譴責。當然,愛情的這種排他性和專一性,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不同於嫉妒和猜忌。愛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義務因素,不僅存在於婚前的整個戀愛過程,而且存在於婚後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

3愛情具有持久性和階段性

真誠相愛的男女雙方,即使"冒很大的危險,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擲",也渴望與對方結成終身伴侶,達到心靈和肉體的高度的統一。任何因外力的幹涉或一方的中途背棄而不能結合,都會給雙方造成極大的痛苦,導致不幸的人間悲劇。因此,戀愛雙方不僅有生理上的相互吸引,更有精神上、理想上的相互默契。這種相互吸引和默契,不僅存在於戀愛的過程中,而且貫穿於婚後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如果戀愛雙方隻有生理上、肉體的相互吸引,而無理智、情感上的共鳴,那麼充其量隻是一種占有欲,同占有財產和物品沒有兩樣;如果戀愛雙方隻有精神上、思想上的相互默契,而沒有生理上、肉體上的相互吸引,那麼,兩人僅僅是誌同道合的朋友。因此,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心靈和肉體的完美的持久的結合,是人的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高度統一,任何對愛情采取朝秦暮楚的態度或把結婚看作愛情墳墓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愛情並不隻是青年人的專利,中年人、老年人同樣有愛情,愛情貫穿人的一生,既有持久性,也有階段性。青年人由於朝氣蓬勃,對未來抱著種種美好的設想,因而在愛的表達上往往顯現出激動、狂熱、如醉如癡的特點;中年人由於上有老,下有小,不僅肩負社會工作責任,而且也承擔著家庭的重擔,因而在愛的表達上往往顯現出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品格;老年人由於已走完了工作曆程,完成了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任務,進入了安度晚年的階段,因而在愛的表達上往往顯現出含蓄典雅、相敬如賓的品格。

4愛情具有社會性和道德性

愛情雖說是男女之間基於相互愛慕而產生的私情,但它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一方麵,人的性意識的成熟與人的社會交往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在男女雙方交往頻繁的社會中,男女的性意識的形成和性生理成熟相對提前,相反,如果男女雙方交往較少、甚至與世隔絕,那麼不僅性意識的形成較晚,而且連性生理的機能成熟也較晚。另一方麵,人們選擇戀愛對象和追求異性的方式也是受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因素製約的。人們對異性的選擇和追求,雖然基於生理方麵的需要,但更主要在於異性的人格魅力,即異性的學識、才能、品德、風度等方麵的吸引力,而這些又都是與異性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社會意識密切相聯的。因而愛情從產生起就被打上社會的烙印,具有社會性。

愛情還具有道德性的特征。愛情作為一種高尚而純潔的道德情感,蘊含著對異性的強烈義務感和責任心,這表現在,既可分享對方的幸福與快樂,又必須分擔對方的痛苦和困難。正如黑格爾所說:"愛情裏確實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因為它不隻停留在性欲上,而且顯出一種本身豐富的高尚優美的心靈,要求以生動活潑、勇敢和犧牲的精神和另一個人達到統一。愛情不僅是兩性間特殊的社會關係和道德情感,而且是一種特殊的道德活動。這主要表現在相愛雙方對理想的真誠渴望、為自己以及所愛的對象的高尚情操而奮鬥,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傾注在對方身上,即使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也心甘情願。所以,愛情是一種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感,它使雙方人格都得到升華,使雙方更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

三、擇偶的標準

愛情雖含有社會和道德的因素,但愛情生活並不必然合乎社會道德的要求。美好的愛情要經曆一個萌芽、開花和結果的過程。男女雙方婚前有相互傾慕、相互追逐、培育愛情的過程,這被稱之為戀愛。戀愛受戀愛觀的支配。戀愛觀是人們關於戀愛和愛情問題的根本觀點和態度,它包括戀愛對象的選擇和戀愛的標準、戀愛的方式的選擇以及愛情的維持等。戀愛觀是由人們的人生觀決定的,是人們通過接受教育和在接觸社會不斷積累經驗、閱曆,在人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戀愛觀不僅影響雙方當事人的人格再造,而且對社會、對當事人今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都有重要影響。因此,人們在戀愛以及整個愛情生活中都存在一個道德問題,有著具體的道德要求。

在戀愛對象的選擇上,要堅持兩個標準和兩個反對。

1擇偶要把誌同道合放在首位

在戀愛期間,人們擇偶方式盡管各不相同,但大致可概括為直覺方式和理性方式。直覺的選擇往往說不清什麼理由,事前也未作考慮,隻是由於偶然原因與某人相識、相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見鍾情"。這種直覺的戀愛方式,一般偏重於對方的生理條件和外在形象,比如體態、相貌、言談、舉止等方麵的吸引力。而理性的選擇是一種深思熟慮、冷靜分析和全麵衡量對方各種條件後而作出的選擇,它不僅考慮對方的儀表、風度、氣質、舉止,還要考慮對方的家庭出身、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職業性質、品德學識等多方麵條件。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找到一個完美無缺的戀愛對象,既不可能也不現實,因此,在戀愛對象的選擇上,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應把誌同道合放在首位。所謂"誌同道合",是指雙方理想一致,誌向相同,在政治上共同要求進步,思想上互相勉勵互相促進,學習和工作上相互幫助,取長補短,生活上互相關心,互相諒解。人生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歡樂與悲哀往往交織在一起。如果男女雙方誌不同,道不合,那麼婚姻之舟就可能擱淺,甚至觸礁沉沒。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畢生致力於音樂事業,而她的妻子安冬尼娜卻整日沉溺上流社會的人情應酬,對丈夫的事業毫不關心。雖然最後雙方由於礙於情麵和迫於社會輿論,沒有離婚,但愛情早已不複存在,留給雙方的隻是痛苦和不幸。而馬克思和燕妮卻相反,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誌同道合"的基礎上的。燕妮雖出生於普魯士名門貴族家庭,但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她勇於衝破家庭阻力和世俗偏見,把愛情獻給了馬克思。在婚後,盡管生活艱苦,三個孩子相繼死亡,燕妮不但沒有後悔過去,埋怨丈夫,而是把所有家庭重擔放在自己的肩上,全身心地支持馬克思去從事研究和寫作工作,創造了愛情奇跡。正如他們的女兒愛琳娜所說:"沒有燕妮·馮·威斯特華倫,那麼卡爾·馬克思也就不成為其為馬克思,這決不是誇大。兩個生命能結合得如此緊密,互相取長補短,的確是見所未見的。

2擇偶要情投意合

擇偶不僅要看雙方思想上是否誌同道合,而且也要看雙方在性格、誌趣、愛好、氣質等方麵是否情投意合。在現實生活中,男女之間的"誌同道合"雖是建立愛情的重要思想基礎,但不一定能發展為愛情。隻有雙方思想上相一致、情感上相交融,才能形成親密無間的愛情。如果隻有思想上的"誌同道合",而無性格、誌趣等方麵的"情投意合",最多隻能形成同誌關係。因此,在擇偶時還應注意考慮雙方性情是否融洽、個性是否合得來、興趣是否激起共鳴。隻有這樣,雙方才能產生強烈的、持久的吸引力,使婚後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更加牢固。

3擇偶要反對以錢取人

經濟狀況的好壞雖然對婚後的家庭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條件。金錢不等於愛情,並不一定能給對方帶來幸福。愛情的核心在於愛人,在於愛對方的人品、才幹,而不是愛對方的金錢。否則,即使有再多的金錢,再多的物質享受,家庭成員也未必感到幸福。相反,一個物質不太富裕,並不具有太多金錢的家庭,隻要夫妻雙方能夠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勉勵,那麼這種家庭生活才會使人真正體驗到愛情的甜蜜和精神生活的充實。當然,我們強調不以錢取人,並不是否認雙方對對方經濟條件考慮的合理性。因為夫妻雙方在婚後不僅要自己消費,還要承擔贍養老人、撫育子女的義務,因而在婚前不可能不考慮對方的經濟條件,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要適度,不能過於強調金錢,把愛情當成交易,否則是沒有真正幸福可言的。

4擇偶要反對以貌取人

愛美是人的天性,男女雙方在選擇對象的過程中,都希望能找到一個相貌堂堂的如意郎君或如花似玉的妙齡女郎作為終身伴侶。但是人的容貌美隻是其美的一部分,不能把容貌美作為壓倒一切的條件,認為隻要長得漂亮,其他什麼也不在乎,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人的美不僅包括容貌美,而且更包括心靈美。雖然容貌美能使人產生美感,有助於萌發愛慕之情,但是真正的美不在容貌,而在於心靈的純潔、品德的高尚和思想的進步。況且容貌美隻是暫時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退,或因偶發因素(意外致殘等)而消失,隻有心靈美才是長久的、穩固的。因此,在擇偶時不能把目光隻盯住對方的容貌,而更應注重其內心是否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