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同伴關係與友誼概述(1)(1 / 3)

第一卷 同伴關係與友誼概述

學生的社會化過程基本上是沿著這樣兩條路線進行的:學生最初幾年主要在家裏度過,與其相互作用的主要對象是父母,家庭,作為學生社會化的最基本動因,對學生早期的行為塑造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活動範圍的擴大,他們逐漸地從生理上的斷乳期過渡到心理上的斷乳期,逐漸地疏遠了與父母的交往而更多地走到同齡夥伴中去。在與同伴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生發展著一種嶄新的人際關係--同伴關係。同伴關係在學生青少年發展中具有成人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70年代中期以來,發展心理學家對同伴關係係統深入的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根據同伴之間的親疏程度,研究者把同伴關係分為兩種:一是同伴群體關係,二是友誼關係。本章將分別予以介紹。

第一章 同伴關係的性質與功能

一、同伴關係的性質

同伴是指學生與之相處的具有相同社會認知能力的人。同伴關係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學生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係,或者主要指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一般來說,學生通常喜歡與同齡夥伴交往,而喜歡與年長學生交往勝於與年幼學生交往。

在發展過程中,學生與他人之間要形成兩種不同性質的關係,這兩種人際關係對學生的社會化分別具有不同的意義。哈吐普把這兩種人際關係分別稱為垂直關係和水平關係。

垂直關係是指那些比學生擁有更多知識和更大權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的一種關係。其性質具有互補性,即成人控製,學生服從;學生尋求幫助,成人提供幫助。垂直關係的主要功能是為學生提供安全和保護,也可以使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前者主要指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後者主要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水平關係是指學生與那些和他(她)具有相同社會權利的同伴之間形成的一種關係。其性質是平等的、互惠的。例如,在學生遊戲中,一個躲藏,一個尋找;一個拋球,一個接球。他們之間還可以交換角色,因為他們的能力是相同的,地位是平等的。水平關係的主要功能是給學生提供學習技能和交流經驗的機會,而這種技能經驗隻有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是垂直關係所不能給予的。

垂直關係與水平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前者主要體現了成人與學生之間的一種"權威-服從"關係,在心理上、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而後者主要是學生與生理心理方麵處於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間的一種自由、平等和互惠的關係。在社會化過程中,水平關係比垂直關係對學生的影響更強烈、更廣泛。

當然,哈吐普對這兩種關係的分類並不是絕對的。這是因為:(1)學生與年長同伴之間的關係同時包括互補和互惠兩種成分。比如,年長學生比年幼學生具有更大的權利和更高的地位。這樣,一方麵,他們可以在年幼學生需要時提供幫助或教給年幼學生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另一方麵,年長學生與年幼學生也可以進行平等互惠的角色遊戲(比如,一個追,一個逃),並且在這種遊戲中可以互換角色。(2)同伴關係有時可以代替正常情況下應該屬於垂直關係的特定功能。比如它可以為學生提供由依戀而產生的安全感和舒適感。這方麵最著名的例子是由安娜弗洛伊德和索菲唐提供的。大致情況如下。

在二戰期間,6個學生的父母都被納粹分子殺害,他們被關在集中營內長到3歲。這期間他們很少得到成人的照顧,他們幾乎是彼此相互照顧著長大的。在獲得解放前的兩年左右,這6個學生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相互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忠誠和依戀。正是這種依戀感情,才促使他們相互依賴,相互支持,最終都發展成為身心健康的正常人。

在發展過程中,學生與同伴接觸的時間逐漸增加,而與成人接觸的時間則逐漸減少。埃利斯等人對436名1~12歲學生在家裏的活動和在街道的活動進行了觀察。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調查學生與成人、同齡人和其他年齡相差1歲以上的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結果發現:從嬰兒期到幼兒期,學生與成人的交往持續減少,而與其他學生的交往則持續增加。埃利斯等人的研究發現:在學生交往的同伴中,他們與年齡有差異的學生交往比與同齡人交往更頻繁。在這項觀察研究中,埃利斯等人還發現,即使是1~2歲的學生,也常選擇同性為玩伴,而且這種性別的偏好隨年齡增長而變得更為突出。研究者認為,嬰幼兒的這種交往偏好可能反映了家長的某些觀點:男孩應該跟男孩玩,女孩應該跟女孩玩。而學生對同性夥伴的選擇可能是由遊戲性質決定的,比如,男孩喜歡玩電動玩具、假裝遊戲等,女孩則喜歡玩布娃娃和扮演媽媽角色的遊戲。

然而,學生與同伴在一起玩是一回事,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體驗到的親密感又是另一回事。利維特等人認為,學生感到關係最親密的人通常是那些在生活中對他們起著重要作用的人。為證實這個觀點,利維特等人用個別訪談法對7~14歲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各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把直係家庭成員看作是最親密的人。從10歲左右開始,學生則逐漸多地提到家庭外部成員,而到青少年時期,學生把同伴當作情感支持源的程度發生了明顯的增長。更應該令人注意的是,即使在最年幼的學生中,朋友也經常被學生認為是他們感覺最親密的人之一。由此可見,同伴關係以其獨特的方式對學生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同伴關係的功能

"同伴關係在學生青少年的發展和社會適應中起著重要作用"(鄒泓,1998)。圍繞這一命題,許多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他們為同伴關係的實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實證研究也在不斷豐富、完善和修正著同伴關係的有關理論。

關於同伴關係在學生青少年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論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

1同伴關係是發展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

皮亞傑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論述了同伴關係在社會能力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正是產生於同伴關係中的合作與感情共鳴使學生獲得了關於社會的更廣闊的認知視野。在學生與同伴交往中出現的衝突將導致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發展並促進社會交流所需技能的獲得。他指出,非常年幼的學生是自我中心的,既不願也不能意識到同伴的觀點、意圖、感情。然而隨著遊戲的開始,在平等互惠同伴關係建立的同時,體驗衝突、談判或協商的機會亦隨之出現。這種衝突和協商不論是指向物體還是不同的社會觀點,在引發折衷主義和平等互惠的觀念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和同伴的交往使學生意識到積極的、富有成效的社會交往是通過與夥伴的合作而獲得的。皮亞傑特別強調了同伴間的討論和爭論是道德判斷能力發展所必需的。沙利文在闡述友誼的功能時,也認為友誼促進了人際敏感性的發展並為以後戀愛、婚姻和親子關係的建立提供了原型。哈吐普同樣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指出,沒有與同伴平等交往的機會,學生將不能學習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獲得控製攻擊行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於性別社會化和道德價值的形成。

2同伴關係是滿足社會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歸屬和愛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韋斯提出的社會需求理論假設,個體在與他人不同的關係中尋求特殊的社會支持,不同類型的關係提供不同的社會支持功能,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他列舉了愛、親密、增進自我價值等六種功能。在此基礎上,弗曼等人進一步指出,學生在親密的友誼關係中和一般的同伴群體中所獲得的社會需要的滿足是不同的。愛、親密和可靠的同盟更多是從親密朋友關係中獲得的;工具性或指導性幫助、撫慰、陪伴和增進自我價值既可以從朋友關係中也可以從同伴群體中獲得;而歸屬感或包容感主要從一般的同伴群體中獲得。前青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友誼是社會支持的重要源泉,它能減少青少年對這一特殊時期出現的急劇變化的焦慮和恐懼。同樣,在情緒不穩定的前青年期,友誼體驗是安全感發展的催化劑。其實關於同伴關係的社會支持功能的論述至少可以追溯到沙利文,他曾提出友誼的功能是互相證實或互享興趣、希冀和分擔恐懼,肯定自我價值,提供愛和親密袒露的機會。

3同伴交往經驗有利於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

這種觀點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詹姆斯在關於成人的自我的論著中,特別強調了社會關係的重要性。他相信,我們具有被我們自己所關注、被我們自己的同類所讚賞的本能傾向。當自己沒有受到或沒有受到太多他人關注時,可能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疑問。類似的觀點也可以在符號互動理論的論著中讀到。庫利曾指出,在所有發展水平上,人們都是按照自己在社會情境中的經驗來定義自己的。家庭、鄰居和同伴群體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場所。在社會互動中,人們獲得了自己怎樣被他人所知覺的信息,這種信息是被用以形成自我的基礎。沙利文(1953)的精神病學人際理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個體的人格是由個體的社會關係塑造的。他尤其重視同伴關係在前青年期和青年初期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同伴為個體逐漸理解合作與競爭的社會規則和服從與支配的社會角色構建了基本框架。這一時期充分良好的同伴關係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他區別了兩種經驗:同伴接納和友誼。他認為在少年期被群體孤立的體驗將導致自卑感。他把朋友定義為同性別同伴的親密的相互關係。作為一種平等關係,它不同於其他社會經驗,這是個體第一次"通過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並體驗到與另一個人真正的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