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用心服人的禁忌
征服人心有禁忌的語言行為方式,了解這些能幫助你不僅能改變對方的態度和觀點而且,還能使對方沒有不悅感。
一、力戒不明智的說服方法
作為一名優秀的說服者,說服對方時,不僅能改變對方的態度和觀點,而且還能使對方沒有不悅感。
那麼,愚笨的說服者又是怎樣呢?
(1)強迫型
不考慮他人的立場,隻顧強迫他人。很多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隻要在社會上稍有點成就,就很容易陷人此類型。對於被說服者而言,反抗、逃避或撒手不管是很自然的反應。所以,在說服前,希望能多思考對方現在所處的狀態。
(2)杞人憂天型
在說服前就幻想著可能會失敗,這是屬於懦怯型。這種類型的人也是以自我為中心,深恐他人的拒絕會傷了自己。因此不容易說出所要求的事情,縱使提出來了,也是非常生硬及不流暢的。尤其在提出的要求中會夾著"不願意的話也無所謂"、"絕無勉強之意"等字眼。藉此作為自己後撤的防線,保護自我。如此說服他人,是很難奏效的。
(3)權威型
此類型的人亂用權威,愛擺架子,習慣於大放厥詞,居高臨下地教訓人,而不是平等地說服人。
(4)哭訴型
如果有人凡事都喜歡哭訴道:"這怎麼辦呢了'"快救救我吧!"你往往迫於無奈,隻好答應。哭訴型未必每次都會成功,往往隻有"一次之效"。因為既然要請求別人相助,就應該有條不紊地加以說明,解釋事情的原委。倘若省略此過程,僅靠"看在......份上幫一次忙吧"之類的乞求,是不明智的。
這裏有必要著重談談另一種類型的說服者一長篇大論型。此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多,因而影響也大。
長篇大論的說服是不受歡迎的,碰到這種情形,被說服者會感到厭煩,甚至拂袖而去。其說服的效果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造成長篇大論的原因之一是說服者信心不足。總是擔憂:"提出要求會不會惹人不高興?會不會激怒人家?"、"別人會不會聽不懂我的解釋?"問題考慮得太多,以致於變成無關緊要的冗長話。反複想辯解,但開場白太長,漸漸脫離了主題,令對方產生不耐煩的心理。
有些人杯酒下肚便開始絮叨不已,此類長篇大論大多出自平時不易盡其說的人身上。為了滿足發表欲,所以會將同一件事情顛來倒去說個不休。
造成長篇大論的原因之二便是想把自己的經驗強賣給對方。其說話的口吻大都是說教式,於是在無形中就把話變得冗長不堪。其結果根本談不上效果,甚至會有反效果。
公司裏有兩位年輕職員到主管辦公室請假,主管便問道:"哦!你們倆想去哪兒度假啊?"答道:"去登山。"這位主管年輕時對登山也頗有興趣,出於好心,也出於賣弄,便忠告他們:"山上氣候多變,尤其在下雨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這樣的叮嚀幹淨利落,讓聽者感覺很好。可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吩咐,兩人都覺得厭煩起來,原先的感覺最終蕩然無存,隻得互作無奈的苦笑。
嘮叨而冗長的說服與不輕言放棄的說服性質完全不同。對於同樣的事反複不已是冗長的說服,而不輕言放棄的說服是指改變方法、有耐性繼續不停地說服。不氣餒、不斷地改變方法,持續努力說服,才是明智有效的說服方法。
二、說服他人應避免的姿態
有人常說:"這是我親眼所見,絕對錯不了。"人的眼睛對於事物的觀察能力究竟有幾分準確性?實在值得探討。或許人常帶著先人為主的有色眼鏡,隻看適合自己的事情也說不定。
誠然,人的五官中,接受刺激最強的部位莫過於眼睛。常常是映在眼裏的事就是終生也難忘的。因此,和人接觸不得不注意他態度的理由也就在此。有許多事情是由於自己不拘小節的習性而影響了說服的效果。在此,特別指出幾項必須注意的要點:
(1)手
最容易出毛病的地方是手。玩弄領帶、用手掩住鼻子。不停地撫弄頭發、使手關節發出聲音、玩弄接過手的名片等等不良習性。兩隻手總是忙個不停,很不安穩的樣子,常易導致說服失敗。
(2)腳
神經質地不停搖動,往前伸,翹起腳,緊張時翹起後腳跟等等動作,不僅製造緊張氣氛,而且也顯得相當不禮貌。如果在討論重要問題時翹起腳,準會被人白眼。
(3)背
老年人駝背是正常的事,如果連年輕人都彎腰駝背的話,可就不太好了。不說別的,就是連說服他人最起碼的外表都沒有。我們應該挺直腰杆和人交談。
(4)眼睛
目光驚慌失措,在該正視時會把目光移開,這些人都是缺乏自信心,或者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這種人容易使人反感。然而如一直盯著對方的話,又難免會給人壓迫感,使別人不滿。因此隻要能安詳地注視對方眼睛的部位就可以了。
(5)表情
毫無表情,或死板板的、不悅的、冷漠的、無生氣的表情會給對方留下惡劣的印象。應該趕快改正,不讓自己臉上有這種表情。為使說話生動,吸引對方,最好能有生動活潑的表情。
(6)動作
手足無措,動作慌張,表示缺乏自信心。動作遲鈍、不知所措,會使人覺得沒勁兒,而且讓人覺得他愚不可及。昂首闊步、動作敏捷、有生氣的交談等就會使氣氛變得融洽。所以,千萬別忘記人是依行為而被評價、依態度而改變周圍氣氛的。
進一步而言,人的動作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每一個姿態都相當於一個字在語言中有著其特殊的功能。
在人們的言語中,為了使人易於了解,我們必須將話組合成為一體或者成為句子,才能夠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思想。有人深信揭開這個非語言傳達的世界,足以使他們流利地說出這種語言。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傳達僅讓他們了解到一個意識的層麵,而非使他們成為心理專家。單憑觀察和對某些孤立姿態的了解而迅速下結論,是最不可取的。一個持續了好幾分鍾的靜態姿勢可能與先前的身體動作不協調,相反的,它可能會被潛意識的姿態更進一步的否定掉。
把種種要素從環境中抽離出來之後,要了解姿態就非常困難了。然而將各種姿態適當地組合起來,便可以產生一個完整的形象。
所謂"神經質的傻笑",就是內在不協調的一個最佳的例子。這種笑聲極為不協調,從某方麵來看,它表示愉快,但是這種姿態的另一方麵則象征著極端的不愉快。不僅是手臂、腿部有緊張的動作,連整個身體也像是在逃避一種不愉快的處境而變動著。像這種情形,絕不是對幽默的言詞所產生的反應。相反地,這種笑對他來說很牽強,甚至是受到驚嚇所造成的。
的確,我們該尋找的不僅是可以互補,而且是可以形成一個姿態群的類似態度。舉個例說,一個推銷員的姿態群可能是這樣的:當他非常熱心地推銷商品時,臀部隻挨著椅子的邊緣,雙腳分開,腳尖迅速地抖動,手部置於桌麵,身子向前傾靠。調和的麵部表情助長了他的聲勢。好比說:眼睛靈活地運轉,同時露出輕淺的笑容,可能連額頭都沒有一絲皺紋。
了解姿態的一致性就像一種監視裝置,透過它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意義。這好比一種"反假設"控製,驅使我們在下結論之前作進一步的觀察。推敲他人的姿態並賦於意義,起初看似是件有趣且容易的事。然而不久就會發現,每一個姿態都可能很快地被另一種姿態所反擊、強化和混淆。未受過"非言詞傳達"知識訓練的人,往往沒有考慮到姿態的一致性而聚然加以判斷。從我們的經驗中深知,這對他們為害不淺,許多失敗的例子都是這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