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英國的種植業2(1 / 3)

園藝作物需要很大的資金和勞力的投入。光生產投資每公頃蔬菜約需180英鎊,果園在開園收益之前每公頃需投入近1000英鎊。實行人工環境控製的現代化溫室,每公頃投資更高達6~7萬英鎊。巨大的勞動力投入也是園藝作物區別於其他作物之處。盡管英國農業機械化和化學化水平已經很高,但是園藝業中仍有相當一些農活,尤其如采摘之類工作,仍主要靠人工完成。象木莓和紅花菜豆等作物,光采收一項就要占全部生產費用的一半。每公頃園藝作物折合約需45~250標準人日,溫室作物每公頃更高達3750個標準人日,而其他作物一般僅需6.5~50個標準人日。此外,廣泛使用季節工、臨時工、兼業工人和婦女勞動力,也是園藝作物生產的特點。

園藝作物一般對外界條件的變化大都非常敏感,因此各年氣候情況對產量的影響很大。例如在果樹授粉時期若遇陰雨連綿的天氣,就會造成嚴重減產。1935年是英國曆史上蘋果減產最嚴重的年份,該年的單位麵積產量僅及前一年的18%。由於產量波動大,園藝產品的市場價格亦升降劇烈。據1956~1965年統計,此期間小麥價格變化係數為9.9%,而胡蘿卜則達23.8%。由於產量和價格不穩定,英國很難對園藝作物采取戰後曾長期實施於其他作物的差額補貼政策,而隻能通過嚴格控製進口來保護本國市場。加入歐洲共同體後,英國園藝作物同樣沒有受到多大的價格支持,反而使其他共同體成員國的園藝產品得以自由湧入英國市場。所有這些都不利於英國園藝作物的發展,近年來其種植麵積有所下降。

園藝作物的分布高度集中。蘇格蘭僅占全國園藝業產值的4%左右,威

東部的芬地、東安格利亞、倫敦盆地和威爾德丘陵,它們合組成英國園藝業的生產區。在主產區之外的"外圍區"內,園藝作物也相對集中於一些個別地點。

(一)蔬萊

這裏所述的專指露地栽培的蔬菜,有關溫室栽培部分,將在下文論及。

1.生產概況

英國種植的蔬菜種類很多。它們大體上可分作兩類:一類是粗蔬菜,主要由農場種作大田作物,經營一般較粗放,收獲大多實現機械化;另一類是精蔬菜,需要較多人工照料,通常在專門化的園藝農場內,在較小的地塊上實行集約栽培,施用大量肥料,有的還進行灌溉。1983年英國蔬菜麵積15.2萬公頃,占園藝作物麵積的67.6%,產值7.02億英鎊,占園藝業產值的61.0%。麵積和產值比例的差異,說明在整個園藝業中,蔬菜生產的集約化程度是偏低的。

在各類蔬菜中,豆類麵積最大,其中僅豌豆(包括幹收和鮮食)一項就有6.5萬公頃,占全部蔬菜麵積的42.8%,若再加上其他豆類,則占49.9%。其它麵積超過一萬公頃的還有胡蘿卜、抱子甘藍、花椰菜、羽衣甘藍等。這些多數屬於粗蔬菜,表明英國的蔬菜生產以粗蔬菜為主。從產量上分析:各種甘藍和花椰菜的數量最多,1983年合計88.8萬噸;其次是胡蘿卜和豌豆,分別為60.8萬噸和59.6萬噸;其他產量超過10萬噸的作物還有洋蔥、蘿卜、蕪菁、蠶豆和萵苣。

表46英國主要蔬菜栽培麵積(公頃)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60

同二次大戰前相比,英國蔬菜生產有了顯著的發展,1983年的種植麵積較之1938年的11.6萬公頃增長了31%,同期全國人口僅增長20%左右,若再考慮單位麵積產量的提高,足可表明英國本國的蔬菜供應已有相當大的改善。但自加入歐洲共同體後,其他成員國的蔬菜源源湧入,而在比較不利氣候條件下經營的英國蔬菜生產,則在這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致使種植麵積不斷減少,僅1978~1983年間就減少了近6萬公頃,占28.3%。盡管各種蔬菜的種植麵積都呈下降趨勢,但幅度卻不一樣。減少最多的是幹收豌豆、胡蘿卜和其他豆類,合計減少31887公頃,占全部減少麵積的53.1%。它們都屬於較易保存和耐遠途運輸的品種。

2.分布特點

蔬菜是人們每日不可或缺的食物,按理說其分布應是廣泛的,並和人口的分布基本一致。在英國蔬菜種植確是普遍的,到處都有。但更明顯的趨勢卻是其分布日益集中,而且同人口分布並不完全符合。

表47英國人口和蔬菜生產分布(1983年)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33、60

從表47可見,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的蔬菜生產極為有限,而且占全國蔬菜麵積的比例遠遠低於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可以想象,它們皆屬於運進蔬菜的地區。英格蘭是英國蔬菜的主要產區,但是在英格蘭境內,分布也是不平衡的,除了分散於城鎮周圍的商品性菜園外,形成了一些專門化的蔬菜基地,尤其是粗蔬菜的生產基地。如諾福克郡的胡蘿卜種植麵積占全國的45%,林肯郡林賽一帶的加工青豌豆占全國的35%等等。

造成蔬菜生產和人口分布不一致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以及運輸、加工技術的改善兩個方麵。在自然條件方麵,英格蘭尤其是其東南部低地帶,光熱條件較好、土壤相對比較肥沃,有利於蔬菜生長和降低生產費用。在高地帶,氣候陰涼潮濕,土壤較瘦瘠而且酸度大,蔬菜雖然也可勉強生長,但產量低、質量差、成本高,從而在同運進的蔬菜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但是,自然條件同蔬菜分布的關係並不是曆來如此,而是經曆過變化過程。在英國工業化和人口大規模城市化初期,蔬菜種植基本上是圍繞著新興的城市發展。當時位置是首要因素,因為很難設想在馬車是主要運輸工具的條件下,能夠長途運送笨重、易腐的蔬菜及時供應城鎮居民。那時,蔬菜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分散的城郊農業,自然條件的影響是相對次要的。

19世紀鐵路運輸的發展,開始改變以往的分布形式,逐步擴大蔬菜商品生產的區域範圍。本世紀50年代以後,快速公路運輸以及製罐、速凍工業的發展,進一步加速這一趨勢,使蔬菜生產日益向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集中,而不論是否存在容量巨大的當地市場。現在,芬地和東安格利亞是全國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它是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也恰恰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區之一。同樣,康沃爾半島南部沿海因熱量條件優越,成為重要的早熟蔬菜基地之一,它也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地區之一。

反之,像威爾士南部和蘇格蘭低地西部這類城市密集區域,當地卻很少生產蔬菜,分別需要由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英格蘭西部伊弗斯漢穀地,以及蘇格蘭東部沿海的洛錫安地區運來蔬菜滿足供應。總之,隨著運輸、加工條件的改進,由位置和距離不同引起的運費問題的重要性降低了,而由自然條件引起的成本和質量問題的重要性則提高了。集中日益代替分散,成了英國蔬菜分布的主要變化趨勢。

影響蔬菜分布的另一個因素是勞動力。迄今蔬菜生產的機械化水平還比較低,尤其是采摘作業,除豌豆等少數作物外,還大部靠人工完成。因此勞動力是否富裕,尤其是在農忙季節,能否雇傭大量熟練的季節工、臨時工,至關重要。東安格利亞、芬地、康沃爾半島等地,正由於城市化水平比較低,有比較充裕的農業勞動力,構成蔬菜生產的有利條件。與之相反,東米德蘭特倫特低地芹菜栽培業的衰落,則與二次大戰後該地區新煤田開發,引起農村勞動力流失,有著密切的關係。

(二)果樹

在英國園藝業中,果樹栽培僅次於蔬菜居第二位。1983年,果樹麵積5.82萬公頃,占園藝作物麵積的25.9%,果品產值2.3億英鎊,占園藝作物產值的20%。

1.生產概況

在英國統計中,將果樹分為果樹(指蘋果、梨等溫帶落葉果樹)和小果樹(指草莓、木莓等漿果),其中的果樹又分成商品性和非商品性兩部分。為避免混淆,下文將把蘋果、梨等稱為水果,將草莓、木莓等稱為漿果,兩者的統稱仍為果樹。當前英國的果樹以水果為主,占果樹合計麵積的70%,漿果隻占30%。在水果中商品性水果是主體部分,占水果麵積的94%,占果樹合計麵積的65.8%。

表48英國果樹栽培麵積(公頃)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60

水果中以蘋果麵積最大,占水果麵積的75%,其次是梨和李,分別占14%和10%,其餘為少量的櫻桃。在漿果中草莓麵積最大,占漿果麵積的47%,其次是穗狀醋栗和木莓,分別占24%和19%。水果和漿果的用途不一樣,水果以直接食用為主,少量用於製造果酒、果汁和果醬。漿果大部用於製造果醬,少量供生食。

果樹是耗工多的作物,特別是迄今象修枝、采摘一類作業尚須用人工完成。據英國東南部果園農場的估計,在果樹的全部生產費用中,勞動力的支出要占一半左右,而其中的近80%是用於支付季節工、臨時工的工資。為了降低生產費用,農場主們采取多種做法,例如允許顧客進入果園,自己組織采摘,索價低於一般的批發價或零售價。這樣對顧客和農場主都有利,顧客可以購得廉價果品,農場主則減少了工資支出。

蘋果矮化砧木的培育和推廣也是降低生產費用的措施之一。由於矮化後的果樹樹冠低,便於修枝和采摘,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例如目前一個女性季節工,一天采摘的蘋果可達500~600公斤,甚至1000公斤。

矮化砧木還為提高果樹產量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它能控製樹體大小,能控製枝條生長,從而使果樹結果早、品質好、單株產量高;第二,它為密植創造了條件,目前每公頃已可栽植1000株以上,從而使單位麵積產量成倍增長。東茂林果樹研究站在這方麵做出很大貢獻,它和其他單位合作培育出的蘋果矮化砧木EM型16係、MM型15係等,不僅在本國普遍推廣,而且還引種到世界許多國家。

隨著矮化砧木的推廣和其他先進栽培技術的應用,英國果樹生產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近年來全國水果和漿果的合計年產量一般在50萬噸上下,平均每公頃果樹(包括結果樹和非結果樹)產量在8~9噸之間。但是,英國的生產無論在品種上和數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消費需要,每年需進口140~150萬噸。進口最多的是本國不能生產的熱帶亞熱帶水果,如柑桔、香蕉、菠蘿等。溫帶水果蘋果、梨、葡萄等也部分仰賴進口,這類進口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每年9~12月間由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大陸國家輸入,另一種是4~8月間由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南非等地輸入,以供應本國水果淡季市場。對英國的各類水果進口應該具體分析。運進熱帶亞熱帶水果是必要的,淡季從南半球輸入水果也是合理的,而從歐洲大陸國家運進溫帶水果則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