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英國農業的地理環境(1 / 3)

第1章 英國農業的地理環境

英國是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我國向來稱之為英國。本書擬沿用我國的習慣稱呼法。

一、國土和人口

英國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位於大西洋中的不列顛群島上,居北緯49°~61°、東經2°~西經8°之間。東麵和南麵隔著北海、多佛爾(加來)海峽、英吉利(拉芒什)海峽同歐洲大陸相望,最近處相距僅33公裏。全國麵積244100平方公裏,在世界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屬麵積較小者,還不到法國的一半,隻及美國的三十九分之一。

英國領土包括大不列顛島全部、愛爾蘭島東北部,以及鄰近的5000多個小島。行政上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個地區。首都是倫敦。

英格蘭占有大不列顛島的南部和中部。除沿岸各小島外,英吉利海峽中鄰近大不列顛島的懷特島以及與大不列顛島西南角隔海相望的錫利群島也歸英格蘭。在行政區劃上,英格蘭下設47個郡,包括大倫敦和大曼徹斯特兩個大城市區。

威爾士在大不列顛島的西部偏南部分,占有威爾士半島、安格爾西島以及鄰近的一些小島。在行政區劃上,威爾士下設8個郡。首府是加的夫。

蘇格蘭包括大不列顛島北部以及附近的許多島嶼,其中最大的有四組群島,即西北麵的內赫布裏底群島和外赫布裏底群島、北麵的奧克尼群島和設德蘭群島。在行政區劃上,蘇格蘭下設12個區。首府是愛丁堡。

北愛爾蘭居愛爾蘭島東北部,下設26個區。首府是貝爾法斯

應該指出,在英國本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文獻和統計資料中,根據各種情況和需要分別使用"英格蘭"、"英格蘭和威爾士"、"大不列顛島"、"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不列顛群島"等名詞。這些名詞都專指特定的地域範圍。鑒於本書各章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涉及這些名詞,所以宜於交代清楚,以免產生誤會和混淆。

(1)"不列顛群島"係由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兩主島以及兩主島周圍的諸小島和群島組成,包括英國和愛爾蘭兩個主權國家。

(2)"聯合王國"即英國,包括英國的四個地區。

(3)"大不列顛"是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個地區的合稱,其範圍大於大不列顛島,因為它包括大不列顛島及其周圍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管轄的其他小島和群島。

(4)"大不列顛島"是自然地理名詞,專指該島而不包括周圍小島和群島。

(5)"英格蘭"是英國四個地區之一,不能將之等同於整個英國。

(6)"英格蘭和威爾士"是英國兩個地區的合稱,因兩者的聯係較之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聯係更為密切,故有時放在一起敘述。除此而外,沒有其他獨特的含意。

英國是人煙稠密的國家。據1984年資料,全國人口5649萬人,平均每平方公裏231.4人。在世界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按人口密度僅次於日本(322.4人)和聯邦德國(246.2人)。人口城市化程度高,城鎮人口占總人口77%,故人口分布與城鎮分布緊密相連。全國絕大部分人口集中居住於英格蘭中部和東南部、奔寧山脈兩側、蘇格蘭中部和威爾士南部沿海等工礦業發達、城鎮密集區域。相反,在奔寧山區、威爾士中部、蘇格蘭南部和北部有每平方公裏不足10人的大片人口稀少區域。

在英國總人口中,英格蘭人約占85%。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均為少數民族,分別占全國人口的10%、2%和4%。各少數民族受英格蘭人長期影響,語言、文化差別愈來愈小,但他們仍保留一些傳統習俗。他們集中居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明顯偏低。

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英國國土經曆漫長而複雜的地質發展史,形成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寬穀相間分布的地形特征。大部土地都可加以農業開發,還有利於農業的多樣化發展。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對農業生產既有日照不足、積溫偏低的缺陷,也有水分有保證、生長期長等有利方麵。英國各族人民在利用、改造自然環境、發展農業生產方麵有著悠久的曆史。迄至中世紀,英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居民以從事種植業為主,兼營畜牧業,當時糧食可以自給,畜產品有剩餘可供售出。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十八世紀後半期的產業革命,使英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家,成為"世界工廠"。以強大工業作為後盾,英國大肆對外侵略,一度占據了比本土大150倍的海外殖民地,並把遍布世界各地的這些殖民地變為它的原料供應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十九世紀末期起,隨著資本主義的不平衡發展,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上的壟斷地位,但它從殖民地和其他國家輸入廉價原料和食品,向外傾銷工業品的剝削方式並沒有改變。

為了適應向外侵略擴張的需要,在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裏,曆屆英國政府一直奉行犧牲本國農業,加緊發展工業的政策。尤其是在1848年宣布廢除限製穀物進口的"穀物法"之後,海外的廉價穀物和其他農產品大量湧入,使英國國內的農產品價格長期處於低水平上。這種情況有利於工業資本家壓低工人工資,增強英國工業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保證工業資本家獲取高額利潤。英國政府的這種政策擠垮了本國的農業。大批原先從事農業的人員感到無利可圖,紛紛流入城市和工廠,又為發展工業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就這樣,英國幾乎成了"純工業國",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之低,在世界上是非常突出的。

本世紀三十年代,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之後,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政府鑒於本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趨衰落,對外貿易日益不利,以及兩次大戰期間國內食物供應困難的教訓,采取各種幹預政策扶持農業,使其得以較快恢複和發展。但迄至1984年,農業人口仍隻占總人口的1.8%,農業勞動力隻占總勞動力的1.8%,農業(包括林、漁業)產值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無論從哪一方麵看,英國仍是世界上農業比重最低的國家之一。

當然,正確評價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僅僅分析勞動力部門分配和國內生產總值構成是不夠的。英國農業是資金密集型農業,也是高度的社會化生產。因此,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活動,不僅是直接在農場或田間作業的各種活動,還包括農機、化肥、農藥、飼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部門;各種為農業服務的專業公司、租賃公司,以及商業、金融、運輸和農產品加工等部門的活動。上述這些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活動產值有多少?占用多少勞動力?很難作出精確的計算。有的學者估計,將農業生產以及與之有關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部門的活動統統加在一起,即廣義的農業活動的勞動力約占英國勞動力總數的12~15%和能源消費的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