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種習慣:學以致用(1 / 3)

第1章 第一種習慣:學以致用

學無止境,相信每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在無止境中去學。"無止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能考驗一個人的意誌是否堅強,有堅強的意誌,就可以頂住各種壓力,從而戰勝脆弱和懦弱,青年人要養成學習的習慣,向"無止境"的學海探求更多的益於自身發展的東西。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是也。

*學習是現代人邁向成功的通行證

成功的人有千千萬,但成功的道路卻隻有一條--學習,勤奮地學習。如果一個人停止了學習,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充電",那麼你很快就會"沒電",會被社會所拋棄。養成學習的習慣,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在網絡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你如果不每天學習,不充充電,那麼很快就會落伍。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現代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下去。青年人更應如此,用學習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充實自己的生活。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常常強調幹勁及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並非每一位都充滿幹勁,都勤奮好學。例如,宰予:雖然一副絕好的口才,但卻怠於學習。對於宰予,孔子不禁搖頭歎道:"朽木不可雕也。"但再怎麼責罵這種人也難改其性,最終被社會淘汰的肯定是這種不可救藥之徒。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幹勁以外,還需要有另一種觀念,即學習充電的觀念,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然而書本知識隻是基礎,必須再用自己的理解力將其消化吸收才行。社會是一本巨大的書,需要你不斷地去翻閱,因此,不充電的人會很快在現代社會中失去能量。

現代生活的變化萬千,節奏加快,要求我們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活到老學到老。你也應該記住:最難戰勝的勁敵,是那一步也不放鬆的人。

我們常會聽見"那個人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之類的話,意思是說,他現在雖然並不怎麼樣,但日後總會成功的。

同樣從新的起點開始工作,有人能立刻得到要領而靈巧地掌握。但這種人是很少很難得的,因為他們往往在中途就幹不下去,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甚至退步變壞。

與此相反,起先摸不清情況而不順暢的人如果多方請教,同時自己也認真用功並繼續保持這種態度,大多會獲得很大的成果,這樣的對比說明,不斷學習是決定你能否成就副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人的成長是在許多人的幫助與指導下進行的。比如雙親、師長、朋友等的指導,在適當的時機恰當地施予,才能實現一個人的正常成長。可是,更重要的,就是對這種幫助與教導要自動去學習吸收。

大多數人從學校畢業後進入社會就失去了上進心,這種人以後都不會再有什麼進步的。反之,那些學生時代不起眼的人在社會會往往克盡本分,主動學習,從而取得長足進步,從而"大器晚成"。

所謂"大器晚成"的人必是那種保持自覺學習態度的人,他們勤奮地學習,踏實地進步,自身實力與日俱增工作中的每天都有新情況、新挑戰,你每天都要麵對新事物。學習與生活同在,生活就是學習。

一份工作,許多人幹一段時間就覺得沒意思了,想換一份,而換工作是有條件的,有實力才能換份工作,而實力來自你自己。現代社會的機會很多,你隻要天天學習,就會天天有進步,才會天天有機會,你的生活也就會富有生機。

那麼你應該用何種態度來應對你打算做一生的工作呢?如果因為目前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優哉遊哉的過安穩日子,那麼目前的情形就不一定能維持很久了。而且,你也許離失敗也不遠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

與此相反,如果能將這份工作當作一生的事業而埋頭苦幹,不斷進取、不斷創造新的東西,"活動老學到老",那麼你的進步一定是無止境的。你就能日日以清新愉快的心,去做自己的工作。你不會覺得疲倦,當你有理想,而不至於失去它時,你的生活會是多姿多彩的,你的心情也是輕鬆快樂的。

而且這種人對自己的工作有一股拿生命作賭注的熱忱,他把自己的使命刻在心裏,為了完成使命,甚至願意舍命去完成。當然,這裏所謂的舍命並非字麵意義上的舍棄生命,而是指讓自己強而有力的去努力工作,讓生命發揮列強意義上的作用。隻有不斷地為自己"充電",這種生命力才會更加強大,你的"能量"才會不斷得到補充,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讓生活更加美好。隻有不斷進修才會更上一層樓。

"隻有不放鬆自己,不斷進取的人,才有資格與人較高下。"

一個頗有魄力的老總在公司的經理會上說了這樣一段話:

"美國的大公司,在開辦新的分公司或增設辦廠時,5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就任主管職位,如果現在公司命令你擔任技術部長、廠長或分公司的經理的話你們會怎樣回答?你會以'盡力回報公司對我的重用。作為一個廠長,我會生產優良產品,並好好訓練員工'回答我,還是以'我能勝任廠長的職務,請安心的指派我吧'來馬上回答呢?

"一向在公司工作,任職10年以上,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的你們,平時不斷地鍛煉自己,不斷地進修了嗎?一旦被派往主管職位的時候,有跟外國任何公司一較高下,把工作做好的膽量嗎?如果誰有把握那麼請舉手。"

發現沒有人舉手後,他繼續說:"各位可能是由於謙虛,所以沒有舉手。到目前,很多深受公司、同行和社會稱讚的前輩,都是因為在委以重任時,表現優異。正是由於他們的領導,公司才有現在的發展,他們都是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進修,不斷磨煉自己,認真吸收工作要領。當他們被委以重任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帶來良好的成果。"

的確,這一點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改變。藝術界的名演員,都是很有天賦的人,但他們仍會分秒必爭地,為提高自己演技而認真學習。如果報紙上的影評、劇評指責他的缺點的話,他會一夜不眠地思索自己的缺點。這樣我們才能欣賞到完美的表演對一個公司來說,平時認真地磨煉和努力,是一樣的道理。缺少不斷地努力和磨煉,絕對不能培養自己的信心和實力來擔任領導者的工作。

隻有時常激勵自己,不斷努力,保持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夠在工作中列上一層樓。

*敏而好學

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說的是學習需要有一種精神。要有一種好學的好習慣因為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有爭分奪秒的精神,不恥下問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就是一個性格磨練過程,是一個完善自己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比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是說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收獲的。同時,古人還用"學海無涯苦作舟"來告誡自己對於求學這一痛苦過程,需得有一種對痛苦的承受力。比如,戰國的蘇秦因學問尚淺,外出遊學狼狽而歸,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發憤學習,刺股以自勵,終於身掛六國相印,合縱以抗秦。匡衡人窮誌不窮,鑿壁引光用來讀書,竟以說《詩》而躋身於朝,官至司徒。屋梁懸發的孫敬,聚螢照讀的車胤,映雪苦學的孫康和帶經耕耘的倪寬等都因此受到後人讚揚。

中國古代有作為的知識分子具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那就是在學習上勤奮刻苦,而這一美德的具體體現則是潛心治學,發奮著述。在我國幾千年曆史上,無數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精神財富,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上也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這些都是同敏而好學分不開的,在我國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為我國最早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一直被尊為封建社會的聖人、賢哲。他的學說和理論都是通過艱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學習得來的。祖先是宋國貴族的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魯國。《史記》稱"孔子貧且賤"。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年輕時做過送葬的吹鼓手和幾任小官,大部分時間是在惶惶若"喪家犬"般的四處漂流中度過。孔子講他"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便孜孜不倦,遂成為一代名師,創出大學問。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個人努力而達到的。對一個人來說,雖然"生死"、"富貴"等由"天命"決定的,但靠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學問和才能。孔子說:不去修養道德,不去講求學問,聽到仁義不能去做,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孔子認為,學問和才能,隻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他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隻有好學且不斷深思的人,才能成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學問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須具有"學而不厭"的精神。有次孔子對子路說:"子路,聽說過六種德行便有六種德行中的缺點嗎?"子路說:"沒有。"孔子說:"愛好仁德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愚蠢;受好聰明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愛好直率卻不愛學習,它的鱉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孔子自己對待學習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廟,每事問。"他途中遇到孺子問及太陽的遠近,便生發出許多做人與做學問的感慨。他不把自己看成超人,而認為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說:"我不是一生下來便知道的,隻不過是勤於求學而已。"從這一句話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視個人努力的。他指出反複的學問可以使人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就是這個意思。他認為學習的正確態度應是老老實實,不懂就是不懂,以"不恥下問"的態度學習,並且不要有"過而不改,是謂過"的態度。因此,孔子的知識在當時就非常的豐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跟他學習,聲名十分顯赫。如果沒有勤奮的學習,沒有不斷地進步,恐怕就不會有今天的這些美談了。

從《史記·孔子世家》一書中,司馬遷是這樣記述孔子的:"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孔子語魯大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如,繹如也,以成。''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度,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有矣'。"應該說,孔子與中國古文化的整理與傳播是分不開的,而如果孔子沒有好學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那麼他也成為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聖人。那麼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傳統文化的成果,也許就會非此麵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