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五種習慣:寬容忍讓(1 / 3)

第1章 第五種習慣:寬容忍讓

凡是能成就一番大業的人必有過人之處。那就是他們都有過人的智慧和能力,有著寬容的心胸,有著忍讓的作風,並使這成為有助於成功的一種習慣,敢於麵對複雜的戰爭,能夠審時度勢,忍受一時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在身處逆境之時不氣餒,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化險為夷,成就大事。

*寬容能讓人品德高尚

寬容不僅是習慣,也是一種品德。是青年人應該養成的有助於成功的習慣之一,是青年人成大事所必備的德行之一。

中國人注重"德",一個人有"德"才會服人,有才無德,這樣的人也許可逞一時之勢,卻不能把握曆史的方向,最終還是會被時間所摒棄。正是本著中華的這種"德"而行,多少中華名士,都是用他身上的美德征服了世人,用他們寬容征服了世界。

寬容的人能以德服人。一個人的品德服往往是一個寬容,能容讓的人。這就決定了他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們在選擇自己所追隨的目標時,也往往是以"德"字為標準的。

周作人先生,正是這樣一個以寬容而爭服他人爭服事業的人。周作人平時行事,總是一團和氣,以德待人,他是以態度溫和著名的。相貌上周作人中等身材,穿著長袍,臉稍微圓,一副慈眉善眼的樣子。他對於來訪者也是一律不拒,客氣接待,與來客對坐在椅子上,不忙不迫,細聲微笑地說話,幾乎沒有人見過他橫眉豎目,高聲嗬斥,盡管有些事情足可把普通人的鼻子都氣歪。據說有個時期,他家有個下人,負責裏外采購什麼的。此人手腳不太幹淨,常常揩油。當時用錢,要把銀元換成銅幣,時價是1銀元換460銅幣。一次周作人與同事聊天談及,堅持認為是時價200多,並說是他的家人一向就這樣與他兌換的。眾人於是笑說他受了騙。他回家一調查,不僅如此,還有把整包大米也偷走的。他沒有辦法,一再鼓起勇氣,把下人請來,委婉和氣地說:"因為家道不濟,沒有許多事做,希望你高就吧。"不知下人怎麼個想法,忽然跪倒,求饒的還話沒出口,周作人大驚,趕緊上前扶起,說:"剛才的話算沒說,不要在意。"

任大官時期,他的一個舊學生窮得沒辦法,找他幫忙謀個職業。一次去問時,恰逢他屋有客,門房便擋了駕。學生疑惑周在回避推托,氣不打一處來,便站在門口耍起潑來,張口大罵,聲音高得足以讓裏屋也聽得清清楚楚。誰也沒想到,過了三五天,那位學生得以上任了。有人問周作人,他這樣大罵你 ,你反用他是何道理。周說,到別人門口罵人,這是多麼難的事,可見他境況確實不好,太值得同情了。

正是這種胸懷,正是這樣的品德,為他贏得了無盡的聲譽,也為中華民族造就了無數名士。為青年人養成這樣的做事習慣樹立了榜樣。

人生在世,總會有許多風雨坎坷,怎樣活得痛快,活得瀟灑也是我們麵臨的一個問題,其實,隻要你豁達些、寬容些,有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寬容豁達,是人生的奧秘。

寬容豁達是一種超脫,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要是成天被名利纏得牢牢的,得得失失算得精精的,那還何談寬容豁達,寬容豁達就要有點豪氣,乍暖還寒尋常事,淡妝濃抹總相宜。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雲淡,一片光明。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結果是一回事。你就記住一句話:事物的發生發展都必須符合時空條件,如果條件不是,那你就得認了。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嘮叨這幾句話就會輕鬆得多,"功名利祿四道牆,人人翻滾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長"。與共悲悲戚戚、鬱鬱寡寡觀他過一輩子,不如痛痛快快、瀟瀟灑灑地活一生,難道這不好嗎?

寬容豁達代表的是一種自信。人要是沒有精神支撐,剩下的就是一具皮囊。人的這個精神就是自信,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給人智勇,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煩惱,自信可以使人擺脫困境,有了自信,就充滿了光明。寬容豁達的人,必是一條敢作也敢為的漢子,而決不是那種佝樓著腰杆,委曲求全的君子。

寬容豁達不是盲目的自我流露,它是一種修養,一種理念、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說到底是對待一種人世的態度。沈從文也好,馬寅初也好,一些偉人的跌宕起伏也好,對於人生的種種不平、不幸,都以其博大胸襟和知識學問所涵蓋,以及由善良忠直道義所孕育的不屈不撓的生命力所戰勝!"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如此的生命,還會有什麼樣的火焰山過不去呢!

寬容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也是一種"德"。一般說來,豁達開朗之人比較寬容,能夠對別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論、行為以至他們的宗教信仰、種族觀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輕易把自己認為"正確"或者"錯誤"的東西強加於別人。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的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 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權利,他們會以德服人。有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記得胡適先生說過,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話,每個人均應采取兩種態度:在道德方麵,大家都應有謙虛的美德,每人都必須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態度;在心理方麵,每人都應有開闊的胸襟與兼容並蓄的雅量來寬容與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換句話說,采取了這兩種態度以後,你會容忍我的意見,我也會容忍你的意見,這樣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這不僅是自由,更是開闊了我們的生存空間。

豁達是一種寬容。恢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吐納百川。飛短流長怎麼樣,黑雲壓城又怎麼樣,心中自有一束不滅的陽光。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等一切,待到廓清雲霧,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全新世界。相信天空是寬廣的,走過去,前麵便是一個天。豁達的人,心大,心寬。悲愁的,痛苦的,都在喜笑怒罵、大喊大叫中撕個粉碎。你說,世界上的事都公平?不公平的有的是,你能讓它都公平?我們要按生活本來的麵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看生活。風和日麗,你要欣賞,光怪陸離,你也要品嚐,這才自然。你就不會有太多牢騷,太多的不平。不過,"月有陰晴圓缺"對誰都一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變。你要曉得,陰陽對峙,此消彼長,升降出入,這就是生機,拿這大宇宙,看你這個小宇宙,你能超越得了?隻有用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對待這一切,你的心胸也就隨之寬廣起來,你的人也就會變得豁達起來。

當然,寬容並非等於無限度地容忍別人,開朗並不等於對已構成危害的犯罪行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對於個人而言,寬容往往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自己在心理上也會減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對於一個群體而言,寬容開朗,無疑是創造一種和諧氣氛的調節劑。因此,寬容寬容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以德服人是你有凝其力的重要武器。隻有用"德"去治"人",治你的事業之"天下",你才會信心自百倍地走向成功,同時也是一個人完善個性的的體現。

寬容是能夠讓人品德高尚的習慣,青年人應該擁有這個習慣,從現在開始,寬容、豁達主宰你的品行,開創你的美好人生。

*主動讓道的寬容

君子坦蕩蕩。這是千百年來留傳下來的一種品德。做人要胸襟寬廣,要有寬容平和之心,這不僅是一種魅力,更是事業有成之中的必備習慣素質。

青年人要培養主動讓道的精神人而為將來成大事奠定良好的基礎。

寬容是人格魅力中的要點。一個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窄小,處處提防,就不可有真正的夥伴和朋友,隻會陷孤獨和無助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主動讓道是一種寬容,即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性強。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大海是廣闊的,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韌性。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就是說,相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阻力。

主動讓道,要求青年人首先要學會寬以待人。寬以待人,就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告誡人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願做不能接受的事情一定不能推給人,而要將心比心。在人際交往中,記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麵,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標尺,衡量舉止能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還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設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就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對方的感受,從而諒解別人。

要成大事的青年人還要明白,寬以待人,要有主動"讓道"精神。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會因為對信息的意義理解不一,個性、脾氣、愛好、要求不同,價值觀念的差異產生矛盾或衝突,此時我們應記住喬西·布魯澤恩的話;"航行中有一條規律可循:操縱靈敏的船應該給不太靈敏的船讓道。"所以我們在遇到分歧或是爭執時,一定要注意他人的建議是否有合理性,絕不能一棍子打死。主動"讓道",而不應爭先"搶道"。"禮讓三分"能確保"安全",於己於人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