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就業的光明路(1 / 3)

第四章 再就業的光明路

下崗不下滑,失業不失意。下崗砸碎了你的鐵飯碗,卻又給你帶來"重整山河"的機遇,隻要你能以平靜的心態看待下崗,既不怨天尤人,又不自怨自艾,相信"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讓別人說去罷,走自己的路!再就業的光明就在前頭。小投資·大贏利〖〗第九章笑傲下崗第九章一、下崗青工成為竹加工大王

賀建中,湖南省安化縣一名下崗青年職工,不要國家投資一分錢,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山區小鎮從事竹子個體加工。短短3年,他不僅創立了譽滿全國的"建玲牌"竹地板品牌,而且納稅一年一個台階,僅1999年就達208萬元。

1、獲得重獎的功臣

正當新世紀第一個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2月22日,湖南省安化縣縣長蔡克勤代表安化縣委、縣政府將一輛價值36、9萬元的別克小轎車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頒獎大會上獎給了賀建中。這既是安化縣委、縣政府對下崗青年職工、竹加工大王賀建中的最高獎勵,也是安化有史以來頒發的第一個大獎。

36、9萬元對於國家級貧困縣安化來說,等於360個農民一年的人均純收入之和,這確實不是一件小事,然而,安化縣委、縣政府又為何重獎賀建中,事情還須從頭說起。

賀建中原是湖南省安化縣白沙溪茶廠的一名普通工人。1992年,由於企業效益不景氣,他也同全國千千萬萬個下崗工人一樣下崗了。但他既沒有徘徊觀望,也沒有進再就業中心,而是自己開辟了一條新的就業之路--和幾位相好的朋友聯營承包了小淹鎮竹木製品廠,生產竹衛生筷。但兩年下來,他僅僅是得了個"養家糊口"。1995年,他開始租賃經營,改生產衛生筷為生產竹膠地板坯板。這也隻是對竹子的粗加工,沒有自己的正式產品和一流品牌,辛辛苦苦勞作一年,雖能賺幾個錢,但也隻是小打小鬧,是竹加工業中的小字輩。

1997年,賀建中成立了個體私營企業--小淹建中竹製品有限公司,開始了對竹加工業的大膽進軍。正當他投資150萬元進行後道工序技改的時候,益陽市委書記李江同誌到廠視察。李江書記當場表示,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他加快技改,並希望他早日拿下"省名牌產品"的金牌。

創立自己的一流品牌,人才是關鍵。這是賀建中深深懂得的一個道理。為此,他"十顧茅廬",從某公司請來了機械維修能手曹雲峰;三下江南內配廠,請來了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原內配廠副廠長劉根新,並把畢業於武漢水利工程學院的竹地板生產專家曾世明也高薪聘進了公司......

一個個技術人員的到來,為賀建中進行技術改造,創立一流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攻破竹子易腐敗、易黴變、易生蟲、易變形的技術難題,他拿出70多萬元專項資金,集中12名高級技術人員組成課題組,經過近兩年上百次的試驗,終於研製成了防黴、防腐、防蟲、防變形的新藥物配方。產品經過新藥物的溫熱處理後,就能達到色澤鮮豔、紋理一致、不黴不變的優質效果。為解決幹燥工序的技術問題,他組織技術攻關人員精心研製出了蒸氣油壓機。這種壓機不僅每台比進口的台灣產壓機少53萬元,而且使竹片脫水幹燥度明顯提高,達到技術標準。同類生產廠家鍋爐都燒煤,他組織科技人員攻關後自行設計定做的鍋爐專燒竹屑,僅此一項,每年不僅節省燃料費用180多萬元,而且竹屑能均勻持續供給,比燒煤火力要勻,有利於產品質量的提高。經過幾年的苦苦攻關,他們改進了100多項操作技術和設備性能。目前公司的多數機械設備都是他這個"土專家"和技術人員自行設計和製造的。

一道道技術攻關,給賀建中帶來了成功的喜悅。在不要國家一分錢投資和不欠社會一分錢債務的情況下,賀建中憑著自己的膽量和智慧,創立了譽滿全國、占領"東北三省"市場的竹地板"建玲牌"品牌,公司生產的"建玲牌"竹地板不僅生產成本低於同類產品的50%以上,還先後獲得′99中國竹文化節博覽會金獎、湖南省首屆名優特新農副產品博覽會金獎和中國農業部產品質量達標獎,公司也榮獲中國農業銀行益陽市分行AA級信用企業稱號。

2、以竹生財,創造輝煌

人類社會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初,鋁合金和塑料業產品已日益崛起。這樣,傳統的竹加工產品一時失去市場,不為人們所青睞。這對於靠竹吃竹的貧困山區縣的農民來說猶如雪上加霜。在1991年前後幾年的時間內,因為傳統的竹加工產品賣不出去,竹子也隻得久困深山。

山區農民栽竹除了綠化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為了以竹生財,以竹致富。這對於土生土長的安化山裏的賀建中來說是十分清楚的。因此,自從他承包小淹竹木製品廠第一天起,他就在探索著一條幫助農民"以竹生財"的致富之路。"以竹生財"必須對竹子實行深度而又精細的加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賀建中的"建玲牌"竹地板生產以來,每年需100多萬根的原竹材料。小淹鎮有4、2萬畝竹林,可年產竹子近50萬根,原來一根竹子賣出去均價隻有6元左右,現在每根均價達到9元多。僅此一項,全鎮農民就可增加收入150多萬元。

100萬根竹子的需求,小淹鎮隻能滿足將近一半,還需從外地購進大量的竹子。因賀建中購買農民朋友的竹子從不打白條,所以,鄰近鄉鎮和周邊縣市鄉鎮的竹子一車車運來了。竹產品的精細加工,帶來了小淹鎮的人來車往,絡繹不絕。蕭條冷落了幾年的小淹鎮又重新熱鬧起來。

從1999年下半年開始,賀建中投資1500萬元,占地40畝,新上一條年產50萬平方米、產值1、6億元的竹膠地板生產線。竹需求達到3000萬根。如此大的竹子需求,確實為山區農民開辟了一條致富的新門路。一些竹子產區的黨委、政府相繼出台了激勵竹子生產的政策,促進竹子的培育管理和規模發展,不少竹農科學栽竹,科學培竹已成習慣。近5年來,小淹鎮的4、5萬畝竹年年進行墾複,使竹子畝產由原來的20來根增加到50多根,竹子每根直徑也由原來的20厘米增大到30厘米以上。同時,該鎮和鄰近的一些鄉鎮的竹林基地還以每年1000畝至1500畝的速度擴展,一些竹子栽種大戶收入達到了1萬多元。根根竹子變"金條",竹業真正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致富門路。

賀建中的竹製品公司的用工機製是極為靈活的。全公司250多名職工,除技術人員外,沒有一名由公司包養的長期固定職工,全部是從當地聘請的。公司推行"產品質量工資購買製",即整個竹地板加工的5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操作責任到人,工資到人。這樣,職工的工作責任性強,產品質量也不斷提高,正品率由原來的65%提高到99%以上,產品質量的提高促進了公司效益的最大化,職工均能按時領回工資。一名普通職工年工資可達8000元以上。因此,到公司勞務創收也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

公司所在的小淹鎮是個貧困地區,1998年底,鎮財政赤字125、19萬元,負債193、87萬元,已經到了不能確保正常運轉和按時發放幹部、教師工資的危難局麵。

按照稅收征管政策,小淹鎮1999年的稅收任務是139萬元,而賀建中一人交的稅款就達208萬元,遠遠超出了全鎮稅收任務數。賀建中納稅是一年一個台階,1997年是24萬元,1998年是56萬元,而1999年一躍就達208萬元。因此,小淹鎮的幹部、教師都說1999年過了一個好年,人人除了按時領回工資外,鎮政府還按照政府規定每人發了一點補貼和獎金。鎮財政也消赤減債50萬元。鎮黨委書記和鎮長都說,去年小淹鎮能得到縣政府"財源建設一等獎"要感謝賀建中,是賀建中救活了他們鎮政府。

3、"兩個凡"的營銷絕招

一名下崗青年職工,在國家級貧困縣安化的小淹鎮那麼個山溝創辦竹製品私營加工企業,能夠創造出如此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不說是個奇跡。他的成功除了科技創新和產品質量上乘外,還在於他有與眾不同的營銷管理。

說來難以使人相信,年產2000萬元的建玲牌竹地板,沒有一間儲存倉庫,沒有一名營銷人員,沒有一分錢的營銷開支和未收貨款。他在產品質量上去後,想了一個營銷絕招,派出兩名招商人員到外地發"兩個凡"的承諾:即凡來公司看產品的一律報銷差旅費;凡用了公司產品的,3至5年內出現質量問題,賠償一切經濟損失。"兩個凡"的營銷承諾,招來了八方客商,東北三省的來了,西北內陸的來了,江浙沿海的來了。一些客商還常常預交貨款,派人住在鎮上旅社十天半月等貨催貨。前不久,賀建中到省外搞了一次市場調查,每到一處,都有許多人和他"拉關係",爭做他的客戶。調查歸來,他自己沒花一分錢,4萬多元的機票車費全被一些爭做經銷商的客戶"報銷了"。可見他們的產品優勢之大。

賀建中,一個普通的下崗工人,走出了一條輝煌的再就業之路,現在更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新的事業。

二、就業之星多磨礪

44歲,對一個女人而言,該是很成熟的年齡,也該是不輕易流淚的年齡。然而,王昌玉這位端莊秀麗的女經理,在說起她下崗6年的人生經曆時,依然淚濕雙眼,這閃閃的淚光中包含著幾多艱難、幾多辛酸、幾多幸福......

1、遭遇黑色五月之後

1993年5月,對於在湖南省衡陽市針織內衣印染廠技術科任設計員的王昌玉來講,這是一個"黑色"的5月。因為企業經濟效益不佳,需要精簡人員,廠裏要求36歲以上的女同誌主動配合這次行動。對企業而言,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這一年,王昌玉剛剛36歲。而且按廠裏的原則,自然是先機關後車間,於是王昌玉下了崗。

人到中年的王昌玉麵對著突如其來的下崗,難過萬分。21歲那年進了這家企業,青春和汗水灑在這熟悉的廠區,而且一幹就是10多年。作為一位本就感情脆弱的女人,下崗無異於塌下半邊天。然而,就在她極需援助之時,她再次麵對另一種打擊。下崗後的第3個月,丈夫也和她分手了。因為她下了崗無錢撫養孩子,丈夫又要走了9歲的獨生女兒。因為女兒,房子又給了丈夫。

短短的3個月,工作沒了,家也沒了。此時的王昌玉,心中已經不隻是悲痛,更多的是絕望。

在極度痛苦中煎熬的王昌玉隻好打著包袱回到了娘家,70多歲的老母與她相擁而泣。母親的住房很窄小,一張小木床便成了她和母親的安身之處。

回到娘家的王昌玉,夜不能寐,無聲的淚水濕透了枕巾,心裏的痛苦卻不敢對母親訴說,這時的她想找個商量做主的人都沒有。想調工作,沒有門路,自己做生意又沒有本錢,怎麼辦呢?沒有誰來為她分擔煩惱,隻有淚水一天一天浸濕著難熬的時光。

2、再就業,月薪隻有150元

轉眼又是半月已過,哭夠了的王昌玉開始為生計而憂慮。廠裏每月為她支付60元的生活費,不僅不夠用,也難持久,加上母親的退休工資100多元,這點錢顯然難以養活兩個人。為生計所迫,王昌玉終於冷靜下來,光哭有什麼用呢?自己要振作起來,尋找生路。於是,王昌玉迎著陽光走出了母親那狹窄的小屋,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有一次,在等車時,她在一根電線杆上發現一則招聘啟事,原來是湖南衡陽市東洲開發公司麵向社會招聘人才。這無意間的一瞥,使王昌玉欣喜若狂,她迅速返回家中,找出曾經讀過的《公關原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等書籍,重新溫習了一遍準備應考。盡管如此,臨考前王昌玉還是心裏沒底兒。高中畢業已經快20年了,能考取嗎?想退卻,卻已經沒有退路。硬著頭皮她踏進了考場。看到參考的有100多人,考卷有幾大張,自卑使她一下子緊張得蒙了。試卷上,王昌玉除了寫上自己的名字,什麼都想不起來,腦子裏一片空白。半個多小時過去後,她才漸漸地恢複了平靜,心想,既然走出了這一步,還怕什麼呢?失敗了,大不了重來。於是靜下心的王昌玉急匆匆答完試題走出了考場。去看榜時,結果使她吃了一驚,考分竟然名列前茅。很快麵試也順利通過,她終於被錄取為公司的出納員,雖然月薪隻有150元。當她手捧錄用書時,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從這份來之不易的錄用書上,她覺得自己重又找到了自尊、自信,也重新對生活和前途充滿了信心。

3、追求更好的崗位

來到衡陽市東洲開發公司當起出納的王昌玉,重又揚起了生活的風帆。那時公司正向社會募捐,當出納的王昌玉一天要清點好幾萬元的鈔票,塊兒八角,毛兒八分,應有盡有。沒有錢的她,第一次感到錢是如此難伺候,有時數錢要數到晚上9點。對於一個下崗女工而言,累並不可怕,王昌玉認認真真地幹出納,力求不出一分錢的差錯,最終受到了公司領導的好評。然而這一切並沒有讓王昌玉滿足。這時能顧住溫飽的她開始考慮換一份薪水更高一點的工作。因為母親老了,女兒還小,雖然現在女兒跟著她爸爸,可她有了錢就應該給孩子付一份生活費,承擔起教育孩子贍養老人的義務,再者她也想為自己尋找一份更能發揮自己潛質的工作。恰在這時,衡陽市新建了一個華麗宮夜總會,需要招聘一名餐飲部經理,有朋友推薦她去試一試。

王昌玉雖然常在家裏做飯燒菜,但要當餐飲部經理,心裏卻沒譜。可她的想法是:自己已是37歲的人了,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女人,如果再不去拚一拚,以後也許就永遠沒有機會了。於是她自己為自己壯膽,決定冒險去試一試。因為沒有這方麵的就業經曆,華麗宮的領導似乎不太放心將這個位置交給她。王昌玉再三表示:不問工資待遇,隻想拚一拚,請給我一個機會。華麗宮的領導被她的誠意打動,麵試後當即拍板錄用了她。

王昌玉向"東洲"的領導細細地說完自己的想法後,就辭去了出納的工作,抱著既高興又緊張的心情出任華麗宮餐飲部經理。當了餐飲部經理,沒有架子也不敢拿架子的王昌玉,邊幹邊學,在自己酒店向服務員學,出門又向其他酒店經理學。一看二問三實踐,王昌玉很快熟悉了業務。漸漸地她在衡陽餐飲業中有了些名氣。與華麗宮夜總會有一街之隔的雁城賓館,其龍珠大酒樓此時正缺一位餐飲部經理。承包大酒樓的領導耳聞其名後,暗地在華麗宮對王昌玉進行了考察,覺得很滿意。便請她出任這一職位。"龍珠"老總的期望,再一次撥動了這位下崗女工的心。雁城賓館是衡陽市酒店業的老牌二星級賓館,是當時衡陽這一行業中的"大哥大"。龍珠大酒樓是外資企業,有接待外賓和各級領導的任務,如果出任餐飲部經理則可學得更多,也有利於自己的發展。於是王昌玉誠懇地辭了"華麗宮"的職位,出任龍珠大酒樓的餐飲部經理。到了"龍珠"之後,她才感到自己還有許多有待學習和提高的地方。

剛到"龍珠",王昌玉就碰上一項重要的外事接待任務,日本滋賀縣的兩屆議長下榻酒店。麵對馬上要接待的日本客人,為了提高服務水平,不會日語的王昌玉心急如焚,於是央求翻譯:"你教教我吧!哪怕幾句也行!"翻譯被她的好學所感動,在開餐前半小時,臨陣磨槍教她學會了幾句問候語。當衡陽市市長賀同新陪同日本客人步入餐廳時,王昌玉自然大方地仿照日本迎客的方式,兩手往前一擺,鞠了一個90度的躬,並用日語歡迎他們,向他們問好。日本客人見工作人員會日語,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在"龍珠"大酒店工作期間,她先後數次接待了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並參與過許多外事接待活動,作為一名由下崗女工成長起來的餐飲業經理,王昌玉此時的感覺是生活原來如此充實和美好。

4、再就業路坎坷多

從1993年5月下崗,到1995年底,王昌玉憑著自己的好學和吃苦精神,在雁城餐飲界已經頗有知名度。然而,幹得很出色的她,依然要麵對坎坷。1995年底,龍珠大酒樓總經理易人。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昌玉再次下崗了。

盡管同樣是下崗,但與2年前相比,王昌玉的心境不大一樣了,隻有一份惋惜和無奈,並沒有痛苦和絕望。畢竟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不怕找不到工作。於是再次下崗的她,先後被衡陽兩家酒店聘任,從大酒店到小酒店,王昌玉沒有感到身份的掉價,隻是感到學習提高的機會少了。因此,1995年底,經人推薦王昌玉先後前往北京和張家港,出任過當地兩家酒店的餐飲部經理。北京和張家港雖然很好,對自己事業的發展也有好處,然而王昌玉再次主動放棄了這些好崗位。這一次,她是為了女兒和老母。既為人母,又為人女的王昌玉離不開衡陽。她和丈夫離婚時,女兒隻有9歲,這段不幸的婚姻,影響了孩子的學業。如今,她不能再影響孩子了,在衡陽可以隨時照看孩子,去了北京、張家港則隻能用電話聯係,況且母親已80高齡,更需要自己去照顧。

1996年5月,輾轉外地的王昌玉回到了衡陽。當時恰逢合資企業樂福大酒店成立,王昌玉選擇了"樂福",繼續出任餐飲部經理。如今,樂福大酒店的餐飲服務已名傳衡陽,被衡陽市有關部門先後授予最佳旅遊餐廳、十大名店等稱號。酒店為此對她進行了嘉獎,1997年5月派她到香港學習考察。置身於維多利亞港灣,經曆了下崗、再就業,再下崗、再就業的王昌玉恍若在夢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