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中國未來就業前景展望
序
解決就業問題是一項複雜的任務。
我國的勞動就業問題,一方麵表現在目前與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失業類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另一方麵還突出地表現在擴大就業同改革發展中的多項戰略任務存在著目標指向上的差異性。而加快推進各項配套改革,確已成為有效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當務之急。
第一章 任重而道遠:"九五"就業形勢展望
"九五"期間我國勞動就業將麵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從總體看,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擴大就業的宏觀環境將日益趨緊,失業率將呈上升趨勢。要實現"九五"計劃確定的就業目標,任務極為繁重:解決好勞動就業問題,將是一項長期、複雜而艱巨的任務。
一、勞動力供求矛盾仍將突出
"九五"期間,勞動力供求的基本態勢是,供給大量增加,需求相對減少,供求平衡矛盾將相當突出。
1.勞動力供給大量增加,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九五"期間,我國在勞動力供給方麵,將麵臨供給渠道增多、供給數量增加,因而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的嚴峻形勢。
(1)新增勞動力數量巨大。
根據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測算,1996年至2000年期間,全國城鄉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總數為9722萬,同期退出勞動年齡的人口為4734萬,五年內淨增4988萬。如果按"八五"期間勞動年齡人口就業參與率計算,"九五"期間將淨增勞動力4140萬,其中城鎮約淨增1262萬,鄉村淨增2878萬。顯然,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新增勞動力供給規模。
(2)企業富餘人員及下崗失業職工人數快速上升。
"八五"末期,特別是進入"九五"以來,伴隨著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企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停產、瀕臨破產及關停企業正呈持續增長態勢;破產、關停企業職工和勞動合同製到期正常解聘的職工,將不得不重新就業或加入失業者行列。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停工停產企業在職無業職工1996年6月末已達745萬人,而且其增長勢頭短期內還很難扭轉。在隱性失業逐年增加的同時,社會登記失業人口中失業職工及其失業率也繼續呈上升趨勢。"八五"期間,社會公開登記的失業人口中的失業職工,由1990年的70.5萬增加到1995年的213.2萬,增長2.02倍,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4.8%。如"九五"期間仍按此速度增長,到"九五"期末,在公開登記的失業人員中職工失業人數將達到643.9萬。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如此巨大並呈直線上升態勢的停產半停產下崗職工和失業職工,由於自身素質較差、技能單一、觀念陳舊、就業期望值高,在同新成長的勞動力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競爭中明顯處於劣勢,再就業麵臨極大困難。他們若滯留在企業中,將成為企業搞活難以逾越的障礙;如流向社會則又將成為長期失業者,構成社會安定的一大隱患。因此,對我國"九五"期間的勞動就業而言,這無疑是又一個嚴峻挑戰。
(3)農村剩餘勞動力將繼續增加。
目前,全國農村已有剩餘勞動力1.5億左右。而據估計,"九五"期間,我國農村每年還將淨增576萬勞動人口,若不及時轉移,到"九五"末期,農村剩餘勞動力將達到1.8億。如此龐大的勞動力若長期滯留在有限且逐漸減少的耕地上,不僅將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將嚴重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2.勞動力需求相對減少,擴大就業的空間日趨狹窄
"九五"期間,相對於日益增長的勞動力供給,全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和可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卻相對不足。
(1)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
發展經濟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從而擴大就業規模的根本途徑。"八五"期間,我國經濟實際增長速度達到了年均12.1%的高速度,因而新增加就業5648萬人,年均新增就業1130萬人,平均每年增長1.7%。而"九五"期間計劃確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為年均8%,比"八五"期間的實際年均增長速度低13以上,因而"九五"期間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長的幅度,將比"八五"期間降低約34%。據此測算,"九五"期間對勞動力的需求將比"八五"期間實際減少1920萬人。如果考慮到實際經濟增長速度通常會快於計劃增長速度,那麼若按國民經濟年均增長10%計算,則"九五"期間對勞動力的總需求也將比"八五"期間減少近1000萬人。
(2)就業彈性係數呈下降趨勢,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依存度逐漸降低。
所謂就業彈性係數,是指就業勞動力增長速度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之比,它反映的是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新增加就業崗位的能力。就業彈性係數的高低,取決於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技術進步狀況以及經濟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就業彈性係數具有逐漸下降的趨勢。我國的情況同樣如此。"七五"期間,我國的就業彈性係數為0.338;"八五"期間則為0.157;比"七五"期間下降了0.181。這一變化表現在就業人數的絕對量上,便是"七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吸納就業人數169.6萬,而到"八五"期間則下降為90.8萬。"八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吸納的就業人數隻相當於"七五"期間的54%。這一事實無疑表明,從"八五"開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我國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依存度正呈現出快速下降的趨勢。從當前各方麵情況看,這一趨勢在"九五"期間極有可能持續下去,而不會停止。因此,"九五"期間經濟增長能吸納勞動力的邊際能力將繼續遞減,這對擴大就業、增加就業崗位,顯然構成了新的重大障礙。
(3)實行產業傾斜政策,客觀上將使勞動力需求相對減少。
為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九五"期間,我國將繼續貫徹執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振興支柱產業的產業傾斜政策,因而建設資金將更多地集中投向農業、能源、交通、通信與各支柱產業,以及科技、教育、國防、住房等方麵的重點建設項目。而這些行業、產業和項目一般都具有投資多、用人少的特點。這就意味著單位資金投入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將減少,從而使得對勞動力的有效需求亦將相對減少。
(4)就業空間趨於狹小,擴大就業難度加大。
現在,我國經濟正處於重要的結構遞進和變革時期,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第三產業則持續快速發展起來。"八五"時期,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已開始絕對下降,就業崗位總量減少了2387萬個,社會勞動力已進入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快速轉移階段。在這一結構變動背景下,第二、第三產業不僅要為社會新增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而且還要為第一產業轉移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就業空間已由三次產業縮小到第二、第三兩次產業,而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在明顯遞減。因此,如果第三產業在吸納和安置勞動就業方麵沒有突破性進展,則勞動力的結構性轉移和社會就業總量的擴大將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再從就業的所有製結構看,曆來作為城鎮就業主渠道的國有、集體經濟單位,"八五"期間隻新增加了512萬個就業崗位,僅占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的19.6%,其餘80.4%的新增就業崗位是靠非公有製經濟單位提供的。"九五"期間,隨著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大力推進,以及企業兼並破產、減人增效措施的推行,特別是考慮到企業還須盡力消化富餘人員等因素,國有、集體企業吸納勞動力的數量極有可能出現負增長。而各種非公有製經濟畢竟在總量上所占的比重還不大,吸納勞動力的能力終究有限,因此,如果不采取特殊政策,"九五"期間擴大就業勢必麵臨極為嚴峻的形勢。
3.勞動力總量平衡矛盾突出,控製失業率上升任務十分艱巨
上述分析表明,"九五"期間,我國勞動力供求平衡的任務相當艱巨,供大於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為進一步明確問題的嚴重性,以期為研究製定相應的對策措施提供基本依據,國家計委一課題組曾對"九五"期間我國的就業總需求情況作過一簡單測算。按照"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確定的國民經濟年均增長8%~9%的速度,考慮到實際執行結果可能快於計劃增長的情況,該課題組設計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8%、9%、10%、11%共四種方案,同時考慮就業彈性係數變化的因素,按維持"八五"期間就業彈性係數不變和該係數分別下降14、13、12等四種可能,進行了具體測算,得出如下"九五"期間就業總需求情況表:
二、"九五"新增就業崗位預測
1.淨增就業崗位總量預測
根據經濟學中的生產函數原理,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即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主要與社會產出量、資本投入和技術水平等三個要素密切相關。因此,在一個國家中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就業崗位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社會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的數量對應關係,並可以應用統計分析方法對這種數量關係進行定量研究,設計出可以表示它們之間的函數關係的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根據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運用上述數學模型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狀況進行預測。
為測算"九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所創造的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可根據上述原理和方法設計預測數學模型。在本項研究中,我們把就業崗位數量界定為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客觀需求量,不包括就業不充分的情形(即不包含城鎮和農村隱性失業人員所擁有的名存實虛的崗位)。因此,我們在測算曆年的就業崗位時是將每年的社會勞動者總人數扣除城鄉隱性失業人數來推算的。在模型設計中,我們選取1982--1995年之間曆年的社會勞動者人數、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統計值作為基礎數據,並采用一些技術方法對曆年統計年鑒中的有關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其中包括將社會勞動者總人數扣除約占總數的25%的隱性失業人數來推算就業崗位數量,將曆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均換算成按1978年可比價格計算的數值。
三、解決就業問題任重而道遠
1.解決就業問題是一項複雜的任務
我國勞動就業問題的複雜性,一方麵表現在目前與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失業類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上。現在,我國的失業,其形成原因相當複雜:有技術進步導致社會資本有機構成度提高,因而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下降的原因;有因人口基數龐大使新增勞動力增長過快的原因;有產業結構、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過程中勞動力結構性轉移的原因;有體製改革過程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導致大量隱性失業顯性化的原因;還有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使得勞動力的需求出現短期收縮的原因;等等。由於形成原因紛繁多樣,因而失業類型也必然相當複雜。需求短缺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自願性失業等等,都同時存在,這就使得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政策措施,盡力擴大就業、減輕失業壓力,已成為一項相當複雜的係統工程。
另一方麵,我國勞動就業的複雜性,還突出地表現在擴大就業同改革發展中的多項戰略任務存在著目標指向上的差異性上。擴大就業同推進體製轉軌、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企業轉換經營機製、自主經營,要求減輕負擔、減人增效,勢必分離出相當數量的富餘人員,這同減少失業的要求顯然不盡一致。擴大就業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集約型經濟增長注重於通過推進技術進步、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等等來實現經濟增長。其基本特征在於排除單純通過增人增資拉動經濟發展的粗放型方式,這就在相當程度上同增加就業崗位、減輕失業壓力形成了明顯反差。擴大就業同抑製通貨膨脹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我國的通貨膨脹,無論是需求拉上型的還是成本推動型的,抑或供求混合推進型及結構型的,其防範與治理的基本方略,總是采取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同時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而實施這一基本政策的直接效應,便是社會總需求尤其是其中的投資需求將受到約束與控製,從而經濟擴張的力度與規模便被限製在一定範圍以內,而這就同盡量多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就業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差距,等等。諸如此類目標指向上的不一致,還在許多領域、許多方麵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這就使得擴大就業、減輕失業壓力的各項具體操作,必須同時兼顧其他社會與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各項重大目標,必須在妥善處理各項錯綜複雜關係的過程中,尋找各重大戰略目標間的最佳結合點。無疑,這便極大地增加了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複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