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農民工在城市就業問題透視
序
城市勞動就業製度的改革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使農民得到了支配自身勞動力的權力,為"民工潮"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體製條件,而城市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與落後的農村生活環境的鮮明對比則是引致"民工潮"產生的非經濟方麵的重要因素。正是城市的引力、農村的推力,構成了農村勞動力自願流動的原動力,釀成了中國聲勢不斷擴大的"民工潮"。
第一章 民工潮現象
80年代以來,我國農民工潮水般地湧入城市,形成人們常說的"民工潮"。當城市居民再就業問題突出之時,有人把城市就業難歸罪於農民工進城。其實,"民工潮"是我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勞動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表現,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可以說民工潮是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它的出現利大於弊。
一、農業勞動力過剩的形成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1979年以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為內容的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我們麵臨著二位一體的任務:即在完成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過渡的同時,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這個特殊的曆史背景為徹底根治"農村病"開辟了良好的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依靠大力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的非農產業,轉移了約1億農村勞動力,同時靠發展城鎮服務業,安置了1600萬知青返城。農村過剩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得到了緩解,但矛盾並未根除。
首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可以說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如果按照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觀點,中國農村並不存在失業,隻是就業不充分。目前農村現有勞動力4.4億人,占全社會勞動力總數的73%。每年還以1300萬人的速度增加。現有耕地麵積9565萬公頃,平均每個勞動力負擔0.21公頃地,平均每戶不到半公頃。就生產方式形態而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屬於個體經營的小生產方式,無規模經濟效益可言,即使在現有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水平的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不變,實行以簡單協作為主要內容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業勞動力達到世界上工業化國家重化工業前期水平,由現在的58.2%降到40%左右,也不致導致農業萎縮。如果把家庭經營發展為現代家庭農場,每戶耕地增加到10公頃,每個勞動力負擔5公頃地,那就有1.5億勞動力待轉業。如果達到工業化國家農村勞動力比例平均數,例如20%以下,中國農村過剩人口就更為嚴重,高達3.2億人。即使與現在人均農業總產值和人均糧食產量相近國家比較,中國農村勞動力也比它們多。所以,無論從相對意義上說,或者從絕對意義上說,農村勞動力都是過剩的。農村存在著一支數量龐大的停滯的失業大軍。
農村目前剩餘勞動力1.2億人,20世紀末到2億人,每年大約要有1000餘萬人轉入城鎮產業部門就業。但是,城市失業壓力也很大。除了每年新增就業人口300多萬需要吸納之外,目前國有企業大約有3000萬冗員隨著企業改革深入麵臨著失業的威脅。中國人口城市化雖然滯後,但是目前人口在20萬以上的大中城市都處於人口飽和狀態。所以,農村人口城鎮化遇到了來自城鎮失業人口的激烈競爭;城鎮就業肩負著來自城鎮本身和農村失業的雙重壓力。
其二,改革起步後,由於舊的外延發展戰略的慣性,經濟增長和發展呈現時而驟升時而驟降、時熱時冷的極不穩定的狀態,由此引起就業市場的劇烈波動。1984-1998年農轉非人口年均1260萬人,1989-1992年降為年均260萬人。1989-1991年因壓縮基建規模和部分鄉鎮企業停產、半停產,有1000萬農民工返鄉。同時,改革雖然打破了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麵,拓寬了就業門路,但國有企業的改革也會把因周期而停產和破產的企業職工推進勞動力市場。所以,在目前過渡時期,中國失業大軍的構成包括:由在職待業轉變成的失業和經濟衰退引起的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並存。
其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按人口平分耕地,耕地具有雙重功能,即除了為社會提供農副產品之外,還是農民取得基本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和預防生老病死的個人保障基金。長期以來,農村社會保障製度一直缺位。土地是農民休養生息的依靠。農民取得了經營和擇業的自主權之後,是不會輕易放棄土地的使用權的。這種情況一方麵彌補了農村社會保障製度的不足,另一方麵又限製了資源的合理流動,使農村長期處於不能實現充分就業的狀態。
其四,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逐步連接。開放國內市場,同時意味著進入世界經濟體係,在世界範圍內利用市場機製發揮中國人力資源的優勢。中國可以通過增加出口,引進外資,接受來料加工,擴大就業;也可以直接輸出勞動力,承包國外建築工程等,進入國際勞務市場。中國人力資源占世界1/5,勞動力輸出卻僅占2-3%。當今國際勞務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近幾年西方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失業包袱沉重,除了高素質的智力型勞動力之外,一般勞動力難以進入這些國家。發展中國家存在著龐大的失業大軍,它們都把勞務出口當作緩解國內就業壓力的重要出路。所以,對中國勞動力市場來說,國際市場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相反的排斥力。
二、"民工潮":成因和特征
自80年代末以來,越來越多的欠發達地區居民尤其是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發達地區城市謀求職業,引發了大規模的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形成難以遏製的"民工潮"。這被稱為繼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製之後的農村第三次解放。
中國沿海地區出現的規模空前的"民工潮",就其基本原因而言,同其他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在曆史上出現的勞動力流動並無不同,即是在城鄉或工農利益差別為基本內容的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由部門間比較收益差別引導的、以致富為目的的一種地區間勞動力的自願流動;是一個農村的隱性失業在城市公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體製,尤其是勞動體製改革促動下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反映。一方麵,農村大量過剩勞動力邊際生產力低下,收入甚微,有著向城市流動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麵,城市第二、第三產業迅猛發展而創造的就業機會和高收入形成吸引農民進城的巨大拉力。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勞動就業製度的改革改變了過去高度集中、統包統配、能進不能出的固定工製度,突破了勞動力配置城鄉封閉的模式,使企業獲得招工、用工、工資分配等方麵的自主權。同時,城市勞動就業製度的改革與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使農民得到了支配自身勞動力的權力(以及由此導致的農民思想、價值觀念的改變),為"民工潮"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體製條件,而城市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與落後的農村生活環境的鮮明對比則是引致"民工潮"產生的非經濟方麵的重要因素。正是城市的引力、 農村的推力,構成了農村勞動力自願流動的原動力,釀成了中國沿海地區聲勢不斷擴大的"民工潮"。
我們現在所講的"民工潮"係指所有以謀求高收入和優越生活條件為目的而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的各種年齡、職業、文化層次的流動人員。根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有關數據和某些典型調查材料,我國"民工潮"表現出如下明顯特征:
1.區際分布特征
"民工潮"主要流出地區為落後的內陸邊遠地區,根據流出人口量從多到少依次為四川、河北、浙江、黑龍江、江蘇、河南、廣西、安徽等地,四川省流出人口最多,達128.7萬人,排在最後的安徽省也達53.8萬人。"民工潮"主要流入地區為發達的沿海地區,根據流入人口量從多到少依次為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山東、遼寧等地,廣東省列第一位,達116.5萬人,排在最後的遼寧省流入人口達51.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