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預防疾病與養生保健
第1章 健康的標準與人的壽命
什麼叫健康?有人認為沒有生病就是健康。其實,這隻是說對了一半,健康的概念要比這廣泛得多。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健康的新標準,認為人除了身體健康外,還應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方麵的健康。
以往國外有的學者認為健康有三個條件:"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就是說一個人食欲好,消化能力強,神經係統運行也好,按時就寢,從不失眠。其實,也還不夠全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概念的解析,一些學者提出除人的身體健康外,再加上"說得快",即思維敏捷,反應快,能迅速準確地感受、理解並回答對方的談話內容與提出的問題。這就包括心理健康與社會交往方麵的健康了,所謂"身心健康"便是。
其實,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人逢喜事精神爽",處在心情舒暢的心理狀態下,人的感受力與創造力特別強。相反,當處在受到挫折、沮喪、消沉的消極心理狀態時,會出現記憶衰退、性格變異。
現代醫學證明,許多軀體疾病,諸如癌症、高血壓偏頭痛、潰瘍等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一般地認為應該做到:
有自我控製能力,想得開,放得下;
正確對待外界影響,遇事冷靜,麵對實際,隨遇而安;
經常調節自己的心情,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
因此,隻有生理與心理都健康才會獲得長壽。
人類的壽命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與人們健康知識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地延長著。據科學家調查與考證,人類平均壽命在石器時代為19歲,青銅器時代為21歲,16世紀為27歲半,1801~1880年為35歲,1891年~1900年為40歲,1901~1910年為44歲,1924~1926年為56歲,1932~1936年為57歲,1946~1947年為59歲,1970~1980年為73歲。
有關資料表明,世界上有209歲高齡的人,日本農村萬部一家人人長壽,萬部本人是194歲,妻子173歲,兒子153歲、孫子105歲。我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是長壽地區,百歲以上老人10萬人中有11人,90歲以上老人10萬人中有137人,科學證明,人的壽命完全可以達到100歲以上。
科學家薄豐氏提出推算人的壽命的方法,即所謂"壽命係數"學說,指出壽命係數約為5~7。
哺乳動物壽命(年)=生長期(年)×壽命係數
人的壽命=25年×(5~7)=125~175年
也有的科學家以性的成熟期作為推算壽命的方法:
哺乳動物壽命=性成熟期×(8~10),人類的性成熟期約14歲左右,則:
人的壽命=14歲×(8~10)=112~140年;
從這些科學的推算中,也可知道,人的壽命是完全可以達到或超過100歲的,問題在於如何使自己達到生理與心理上的健康標準。
第2章 預防衰老要從年輕時做起
長壽者往往從青年時代起就注意身心的健康了。中年是一個人的成熟時期,也是身體逐漸向老年過渡的轉變階段,體內許多機能開始減退,以每增長1歲減退1%的速度發展著。因此,中年人就應注意保健,科學家們總結中年人應注意十項要則:
①不要人未老,心先老。要培養自己對實際問題研究的興趣,多接近年輕朋友;
②不要太匆忙,對任何事應避免過於緊張的心理狀態;
③要注意經常保持身體、精神的舒暢;
④避免過分疲勞,積勞容易成疾;
⑤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⑥經常參加運動,如跑步、徒手操、練氣功、武術、打太極拳等,且持之以恒;
⑦培養自己應付困難的能力,心胸開闊,想得開,不必斤斤計較;
⑧要有業餘興趣,如下棋、集郵、唱歌、書法等;
⑨掌握生活的辯證法,不論飲食、工作、運動都要講究有"度",過度則適得其反,並注意防止發胖;
⑩隨時留意身體危險的信號,一旦發現,及時診治。
1.人到中年需"五防"
人到中年,是"病機四伏"的時期,不少老年人的惡疾與中年時埋下的隱患有關。因此中年人應該預防以下五點:
①預防肥胖。人到中年容易發胖,肥胖易導致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因此,肥胖已經成為不能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止發胖,主要是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適當地控製飲食。
②預防血壓升高。一旦發現高血壓,應該堅持長期治療,按時服藥,維持血壓正常,切不可因症狀減輕而隨意中止治療,否則仍有發生腦溢血、心肌梗塞的危險。
保持樂觀情緒,不能"常開夜車",影響睡眠,避免精神長期過於緊張狀態。注意勞逸結合,飲食宜清淡。
③預防疾病。中年人應重視定期做健康檢查,建立健康檔案。特別要注意平時無症狀的隱性冠心病,以及其他一些隱性的慢性病,以便及早進行診斷治療。
④注意癌症發生。必須從飲食、環境、防病等各方麵采取預防措施。特別對癌前期病變要及早檢查治療。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可引起肝癌,萎縮性胃炎可引起胃癌等等。
⑤預防慢性病加劇。不少中年人身患慢性病,往往因為忙於工作而耽擱了及時治療,或者自己存在無所謂的態度,大量吸煙喝酒,以致內髒病變,功能衰竭導致死亡。因此,必須加強體育鍛煉,並及時治療。
2.中年人要防止腎虧損
人到中年,在事業上都有所建樹,正是發揮自己才能的大好時機。然而,有許多人卻感精力、體力都遠不及青春時期了,不少人還出現了腰酸背痛、耳鳴重聽、失眠健忘、多動氣急、性欲減退、夜尿增多、頭發花白、牙齒疏動等早衰的征象。這些正是"腎氣虛虧"的表現。
祖國醫學認為,腎主骨、生髓、藏精,主生殖機能及水液的代謝,腎為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根。腎在生長發育和生命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腎是生命的原動力。
那麼,人到中年,如何防治腎虧呢?除了要積極治療已有的慢性疾病外,更重要的是要節製房事,注意生活規律。人到中年,如果還一味地縱情恣欲,追求一時的快感,違反正常的生活節律,不僅會加速腎精虧虛,而且還可招致疾病的襲擊,或使舊病複發,甚至還可造成病入膏肓而危及生命。
相反,人到中年如果注意益腎保精,把身體要基重新整固一下,就可以使後半生更加健康。
人到中年,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常服用一些補腎的中成藥。如果經常出現腰酸眩暈、耳鳴盜汗、遺精咽痛、口幹舌紅、脈細等症狀時,可服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經常出現腰酸眩暈、怕冷盜汗、動則氣急、陽痿早泄、麵色蒼白、舌淡脈緩等偏於腎陽不足的,可服金匱腎氣丸或右歸丸。服用方法是每天清晨用淡鹽水送下,一年四季均可服用。
人到中年注意保養腎氣,不僅可以防病健體,而且還能延緩衰老。
3.中年人要防止肩周炎
不少人年過45歲,就開始感到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不便,有時抬不起肩膀,不敢用力向上伸,症狀十分典型,臨床上叫肩周炎。此病是中年人常患的一種慢性病。
不少患者多次求醫,因無特效藥而苦惱,隻有進行適當的體育療法,才能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營養供給,緩解攣縮的肌肉,分離粘連的瘢痕,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幅度,逐漸使其功能恢複。實踐證明,單純應用藥物,針炙等治療而不用體育療法,肩關節的功能是很難恢複的。
肩周炎的體育療法動作較多,患者可酌情選做其中幾節,也可全部做。
①甩手。站立,兩腳同肩寬,兩臂輕輕前後擺動,並逐漸增加擺動幅度,每天早晚兩次,每次50~100下。
②撈物。站立,兩腳同肩寬,上身向前彎,患側前臂向下做撈物動作,每天早晚兩次,每30~50下。
③劃圓圈。站立,兩腳同肩寬,身體不動,兩臂分別由前向後劃圓圈,劃動範圍由小到大,每天兩次,每次50~100下。
④摸牆。站在牆根,患側手扶住牆壁,由低向高摸,直摸到最高點不能再向上摸為止,然後把手放下,反複練習。每次約20~30下。
⑤聳肩。坐位或立位均可,肘關節屈曲成90℃,兩肩聳動,由弱到強,每天兩次,每次50~100下。
⑥衝天炮。立位或坐位均可,兩手互握拳,先放在頭頂上方,然後逐漸伸直兩臂,使兩手向頭頂上方伸展,直到最大限度,每次30~50下。
⑦翅膀。站立,兩腳同肩寬,兩臂伸直向兩側抬起(外展),和身體成90℃,兩臂展開後停5~10秒鍾再放下,每天做30~50次。
⑧摸頸。坐位或立位均可,兩手交替摸頸的後部,每日兩次,每次50~100下。
4.中老年人要注意保養肝
中醫認為,肝、腎是"人體的樞要"。肝是體內最大的髒器。成年人肝的重量約為1.2~1.5公斤。它的作用主要是解毒和進行營養代謝。如果它的機能發生障礙,身體中的毒物就會沉積,營養素也可以變成有毒物質,從而促進人體老化。因此,在中老年時期保肝是很要緊的事情。
肝最需要的是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E對肝髒的健康和正常功能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近年來還發現,維生素E尚有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從而保護了肝髒。
一般藥物都是身體中的異物,進入肝髒之後,如不經代謝和解毒,在肝細胞中便會產生一種微粒體,造成脂肪過氧化現象,發生抑製過氧化類脂。可見,維生素E是肝髒平時必需的東西,在肝髒缺乏某些必要物質以及藥物或毒物侵襲時,維生素E是一種保護肝髒的重要物質。
從理論上說,對迄今尚未不能根治的血清肝炎、流行性肝炎等病毒肝炎和由抗生素、農藥等引起的中毒性肝炎,維生素E在預防和治療上將有完全應用的可能。
第3章 怎樣延緩衰老
中醫對老年養生的要求是"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就是說壽限要達百歲,身體與精神就要健康。
1.思而不怠
一些老人退休後,往往感到智力不如以前。這一方麵是由於年齡的增長,也有可能沒有注意精神活動的保健。
要使大腦功能不衰退,重要的是保持大腦有足夠的信息刺激量和血液供應。
首先,要言語性智力與動作性智力並重。老年人動作性智力較言語性智力衰退來得快,而不易保持。
另外,語言活動時大腦的供血量多,所以對老年人不但要提倡經常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參加文娛活動,以保持大腦足夠的信息刺激。同時提倡朗誦、吟詩背誦等多用口頭語言的方式,以增加大腦的供血量。
為了保持動作性智力,要多作一些細微動作,如寫作、書法、作畫、泥塑、雕刻等等。
其次,要注意"埋頭體驗"。老年人知識閱曆豐富,分析綜合和洞察能力較易保持,但鑽研問題,埋頭致至的心理體驗則不如年輕人,所以保持自己的誌趣,集中精力鑽研一些問題,這對於防止精神衰老是至為重要的。
再次,把興趣和任務結合起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與解決帶有任務的難題,腦的供血量不同,越是難題,越帶有工作任務的迫切性,腦的供血量越增加。所以老年人的腦力活動,不但要注意興趣,而且有時還應設置一定的難度。
2.勞而不疲
要重視適當的運動與勞動。運動時注意調身與調意結合。如太極拳要求以意識引起導動作,所謂"神為主師,身為軀使"。打拳時心情平靜,注意力集中,身體放鬆,動作上下相隨,周身協調,有虛有實,有呼有吸。這樣既運動了軀體,又運動了大腦。
氣功更重視大腦神經活動,通過"意守","放鬆"、"入靜"等等活動,調整大腦的抑製興奮過程,進而影響全身的代謝過程,還要注意調身與調息結合。
中醫主張老年人不做過於激烈的運動。現代醫學同樣要求老人不宜作耗氧量大的運動,如短跑、快泳、舉重等運動和帶有憋氣動作的運動,而提倡快走、小步慢跑、體操等。身體活動的時候,注意與深呼吸運動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
做點輕微體力勞動,也很有益於身體。比如種植花木,培植盆景等,用科學知識和藝術引導勞動,使興趣盎然。
3.老有所為
人生到了老年,有人可能產生垂暮感。在社會麵前,出現退縮的思想情緒。針對這些首先要襟懷開闊,退出崗位並不退出社會,保持樂觀主義精神。
現代醫學的研究認為,老年人不僅人體結構發生變化,而且在功能上也發生相應的變化。老年人要認識到老之已至,不作自不量力、爭強好勝、感情過度激奮的事情。但是也要認識自己的社會作用,老有作為。
從人的心理需要來說,除了滿足生理、健康的基本需要以外,人還必須滿足社會成就、自我發展等高級需要,在事業上繼續作出貢獻。這種需要對老年人也是不能忽視的。
老年人認識到自己在為社會作出努力,而且被社會所歡迎,這對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是至為重要的一點。所以社會,家庭都應關懷老年人,幫助他們重獲發揮社會作用的機會,滿足他們心理上的需要。
幼兒園的孩子當輔導員;給圖書館當義務圖書員,參加街道工作,排難解紛;參加學會活動,幫助雜誌審稿、撰稿等等。這些都既有益於社會,又有益於老人的身心健康,是值得提倡的。
第4章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1.養生"四戒"
中老年起居作息應遵循生活規律,不能隨心所欲。要做到"四戒":
一戒久視--"久視者傷血"。人到中老年時眼本已昏花,倘過於用目,則會傷血耗氣,產生頭暈目眩等症。故看報或電視以1至2小時為宜。
二戒久臥--"久臥者傷氣"。曆代醫學家都很重視睡眠,認為凡睡眠適可而止則神寧氣足,多睡眠則身體軟弱,老氣昏墜。
三戒久坐--"久坐者傷肉"。坐是恢複疲勞的一種必要休息,但久坐不動,就會使肌肉衰退與萎縮。因此,老年人應多參加戶外活動,加強肌肉鍛煉。
四戒久立--"久立者傷骨"。人的一舉一動都要消耗氣血精神,同時也可調節氣血。人到老年氣血已減弱不足,所以全靠動、靜結合調節平衡,維持和確保健康。所以坐與走,要輪流交替進行。
2.定期檢查身體
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是中老年人健康長壽的有力措施。老年人患病時症狀和體征可能不明顯,表現得也不典型,常常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如老年人患肺炎時可能不出現高熱;患急性心肌梗塞可能表現為無痛型;癌症的早期,許多老年人無任何不適的感覺。如果沒有詳細的臨床資料和及時的對比觀察,這些對老年威脅較大的疾病是不容易及時發現的。
從醫院對中老年人的健康檢查情況來看,有些自認為感覺良好的中老年人,卻在體檢時發現了問題。當醫生再去追問病史時,都會有輕微的異常表現,隻不過是沒有引起注意罷了。
因此,中老年人每年定期去醫院檢查身體,是早期發現疾病積極而有效的手段。
每年去體檢應該檢查哪些項目呢?最少應包括以下項目:
一般情況:如身高、體重、血壓等。
各科情況:內科、外科、耳鼻咽喉科、眼科(視力、眼底不可少)、神經科等,都需要進行全麵的檢查。女性還應去婦科檢查(宮頸刮片檢查不可少)。
各種輔助檢查:包括血、尿、大便、痰的常規檢查及血沉,大便潛血檢查,尿、痰找癌細胞、尿糖、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檢查。胸部透視或拍胸片,查心電圖、肝膽脾超聲波檢查等。
在以上檢查之後,如有必要,再進行以下項目的檢查:
消化道鋇餐透視或點片、胃鏡、乙狀結腸鏡、氣管鏡檢查,超聲心動圖、B型超聲波、腦電圖檢查,同位素掃描、CT檢查等。
除以上檢查項目以外,還可由醫生決定增加其他項目。
3.運動有助於長壽
"生命在於運動"這乃是至理名言,特別是長時間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由於心理平衡性的要求提高,神經係統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人的機體往往不能及時作出自然的適應,而引起過度興奮的神經衝動,其積累加深的結果導致種種疾病。
除了注意經常鍛煉,諸如步行、做操、騎車、慢跑、遊泳、打球、氣功、太極拳等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舉手、踢足、伸腰、嗑牙、揉眼之勞,隻要有了運動觀念,也是可以隨時找到鍛煉機會的。
①清晨起床時,可以花二三分鍾時間,用用抹額,左右來回數十次,再上下嗑牙30次,有利健腦、固齒。
②起床後在住地附近小跑200米,如能堅持下去,一年便是70多公裏,大有強身之效。
③利用上下樓機會,以兩步並一步行走,長此堅持,有利腎功能鍛煉,起到壯腰健腎目的。
④伏案工作者不妨伸伸懶腰,也很有益處。因為當人體處於一種姿勢時,肌肉組織內的靜脈血管就會鬆馳、擴張、淤積血液,使循環血容量減少,伸腰可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較強收縮,淤血被趕回心髒,增加了血容量。
⑤"抬起頭來"這是一些醫學專家對伏案工作者的忠告。因為長久的垂頭姿勢會引起"寒背"、肩膀關節滑囊炎、腱炎與頭部關節的肌肉緊張、腰骨痛,經常地伏案中抬抬頭,可增加肺活量與吸入更多空氣,減少脊骨弧度與鬆馳頭、頸、胸部位的肌肉緊張狀態。
⑥變換一下工作,轉移一下興奮點,如一直在看一本書,可以中途站起來聽一段戲曲,或翻翻畫報,觀賞一下花木等,這樣更換一下注意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⑦睡覺前可以先到戶外呼吸幾分鍾新鮮空氣,活動一下因伏案過久而疲勞的肌體,也有利於安眠。
製敵在於恒心,持之以恒,注意保養,方能獲得健康長壽。
4.創造長壽的環境
20世紀50年代以來,醫學科學中創立了一門新的醫學分支,稱為臨床生態學,致力於研究發病與環境的關係,發現很多環境性致病因素,通過環境控製與調節,使不少病人取得了不藥而愈的效果,引起了醫學界的很大關注與興趣。
近年來,鑒於一些疾病與環境的關係密切,改稱為環境醫學,由環境因素所致的疾病稱之為環境性疾病。
確實,有許多疾病是由人們生活環境招致的,人們生活環境越來越複雜,致病的因素也越來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如人們服用了化學汙染的水與食品,吸進了化學汙染的空氣,就可能引起中毒、過敏,甚至導致畸形與癌症。人們用了化肥、農藥、激素、防腐劑、化學增甜劑、化學保鮮、催熟、染色加工的食品,都有可能不同程度的致病;再加穿著上,毛、絲、麻等織物大量地被挺括的化纖織物所代替,大多化學成分複雜,對不同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與致病。
此外,居住方麵,除居室中的化學用品外,還有周圍樹木花草生長情況,有否汙染環境的工廠礦山存在,有無施放化肥農藥的林田農莊,居處位置是否位於汙染源之範圍。廚房裏的煤氣、煙塵、電視機、電褥子等產生的電磁場,也都是致病的因素。因此,注意環境的保護甚為重要。
在環境的諸因素中,氣候作為自然的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與人們健康休戚相關。中醫有一個重要的論點便是"天人相應",《黃帝內經·靈樞》中所說:"人與天地相應也",一年之中季節的變化,寒暑冷熱的差別,會直接影響到人的重量活動過程,從而產生對健康與壽命的影響。
健康長壽的關係十分重視,醫學家們還與氣象學家合作觀察氣象變化與疾病的關係,提出用氣象圖預測疾病流行的方法。
當然,客觀的氣候變化是無法更改的,但人們完全可以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並創造良好的"小氣候"來獲取健康的條件。
①根據季節變化及時預防,如夏天炎熱時,預防中暑;冬天寒冷時,預防感冒、氣管炎、風濕病等;
②加強設備調節室內空氣、溫渡、濕度及陽光等,盡量適應人體的生理要求,彌補室外氣候條件的惡劣。
除氣候外,陽光、空氣、色彩、聲音等環境條件對健康也關係極大,特別是對腦力勞動者來說,需要有適度的光線,不能太強或太弱,否則都會影響用腦效率,特別是夜間工作的人,台燈宜加燈罩,不但增加亮度,也可使周圍灰暗,減少外圍環境對大腦的刺激。
在人的身體裏,以腦的代謝率最高,耗氧量也特別大。據測定,1克腦組織的耗氧量相當於200克肌肉的耗氧量,嚴重缺氧就會造成腦細胞死亡(腦細胞隻要缺氧6秒鍾就會死亡)。
因此,室內一定要空氣流通、新鮮、清淨,使大腦經常得到充足的氧氣補給。再者,輕淺、柔和的色調,美妙悅耳的音樂,對消除大腦疲勞,提高大腦的興奮水平,增進健康,關係也很密切,不可忽視。
第5章 腰腿病的防治
1.預防腰腿痛
人的腰部脊柱負擔著身體大部分重量,而且腰部脊柱的活動度也較大,故腰部脊柱受傷的機會較多,易出現腰痛這種常見病。
腰部神經進入下肢,故腰部脊柱受傷,壓迫刺激腰神經,必然引起下肢感覺和運動的異常,這就是腰痛常伴有腿痛的原因。腰部椎間盤最厚,腰椎關節呈矢狀位,不太穩固,加上腰活動度大,負擔較重,這就形成了腰脊椎容易受損傷的內在原因。
椎間盤為椎體之間的軟墊,內為髓核,外為軟骨,隨年齡增長,軟骨逐漸退化形變,故受外傷時,首當其衝,最容易受傷。
因此,不難看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在於腰部脊柱的損傷。
腰腿痛是一種常見病,又缺乏特效療法,應該針對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積極預防:
①要精神集中,從生理學上講,運動器官損傷包括腰部損傷,多數是由於沒有精神準備,不注意造成的。由於骨關節的運動靠肌肉收縮,肌肉的收縮靠神經支配,如果精神不注意,神經支配與肌肉運動不協調,就要引起損傷。
②要注意合乎生理的勞動或運動姿勢。如果勞動或運動姿勢合乎生理要求,則損傷可大大減少。總的原則是:勞動或運動時,脊柱豎直的肌肉應當處於收縮狀態,例始抬物時先蹲下,使腰部保持直立姿勢;切菜時,應站直;掄鎬時,腰呈斜位;駕駛腰背部加一硬墊等等。
③經常注意腰背肌的鍛煉。背伸運動,腰旋轉運動,上肢越頭交叉運動,都能很好鍛煉腰背肌。
2.衰老先從腿部開始
我國有句養生俗語"人老腿先衰"、"腿勤人高壽"。確實,腿部靈活與否,往往是一個人是否衰老的信號。因為腿部的股骨、脛骨與腓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骼,是組成人體的重要支柱。
由於人體衰老時,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為脂肪所代替,不斷失去造血功能,使骨頭得不到良好營養,骨質因此缺膠而變得疏鬆、脆弱,影響神經調節的靈度,肌肉也因而變得幹枯,失去光澤與彈性。
一位著名的心髒病理學家在為老年人診病時,注意檢查病人的大腿,他們認為大腿肌肉堅實的人,必有一顆強壯的心髒,反之亦然。人不勤,活動減少,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必然減弱,血液循環減慢,器官也必逐漸萎縮、退化,人到45歲以後,腿部肌肉鬆馳。
因此,人到了中年就要注意腿部的鍛煉。我國有關養生之道中提出"安步當車"、"飯後百步走"都是與鍛煉腿部有關的,值得記取。
3.引起腰痛的常見原因
腰痛是一個臨床症狀,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來說,不外先天性畸形與後天損傷或疾患兩大類。
脊柱或軀幹的先天性畸形引起腰痛者,常見有腰椎椎骶椎化、脊柱裂、脊柱骨峽部不連接、先天性半椎體畸形、先天性椎體聯合、並肋畸形、脊柱側彎等。此類病人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往往由於棘上韌帶或棘間韌帶扭傷或慢性勞損而致腰痛就診,經X線照片檢查才發現其先天性畸形。
引起腰痛的後天性損傷或疾患,常見者有胸腰部椎體骨折、橫突骨折、脊柱骨折脫位、脊柱周圍韌帶或肌肉撕傷等。下部胸椎和腰椎結核、骶髂關節結核、類風濕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腰椎間盤脫出症、脊柱腫瘤等,都可引起腰痛。脊柱周圍軟組織疾患如腰肌纖維質炎、腰肌扭傷、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慢性勞損,亦是腰痛的常見原因。
此外,腹部內髒疾病,如腎炎、泌尿係感染、盆腔炎等,由於神經反射或也可以引起腰痛。
由於腰痛的病因很多,因此必須根據腰痛性質和部位做必要的化驗檢查和X線照片,綜合分析做出正確的診斷,及時進行恰當的治療。
4.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要重視
人體的各脊椎之間都有一椎間盤,一般在20歲以後其開始退行性變性,纖維環由於變性而失去彈性,產生裂隙。如果有外力作用,可能會使裂隙加重,髓核突出。腰椎間盤突出最多見的部位是腰椎4、5或腰5與骶的椎間盤。一般常發生單側症狀,但也有雙側者。
基本症狀是腰腿劇烈疼痛,沿坐骨神經走向放射,咳嗽、用力大小便時,均可使疼痛加劇,臥床休息可減輕。腰部常僵直,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側彎,腰部多為不對稱性受限。
發病期應嚴格臥硬板床休息,包括不起床大小便。局部使用類固醇類藥物注射,以消除椎間盤及受損神經根的局部炎症。同時可用維生素B1以及B2肌肉注射,以增強神經營養。並可適當牽引治療,以使椎間隙增大,減低內部壓力,使髓核突出物易於還納。推拿和按摩對早期病例有較好療效,但如操做不當時可加重損傷。
經以上治療後,絕大部分患者症狀可獲得緩解,在無症狀期應注意不做彎腰動作,必要時可以下蹲代替彎腰。不要負擔過重物品,避免外力扭傷,最好不睡彈簧床。
局部類醇類藥物封閉及其他綜合治療,使絕大部分患者症狀均可緩解,故不需手術治療。但如果用以上治療半年不見好轉,尤其是有嚴重的神經傳導障礙者或馬尾受壓而有大小便功能障礙者,應及時采取手術治療。
5.得了腰肌勞損要及時治
腰肌勞損是腰腿痛中最常見的病。可由於長期彎腰工作或工作姿式不良,使腰部肌肉長期處於牽伸狀態,形成腰肌勞損變形。急性腰肌勞損治療不及時或不當,腰椎先天畸形或後天畸形,使腰肌過度疲勞,下肢畸形引起腰肌過度疲勞等,均可引起腰肌勞損。
臨床表現為腰部疼痛或脹痛,休息時減輕,勞累或彎腰運用過多時加重,適當活動或經常改變體位時症狀可減輕。用拳擊反覺舒服。X線檢查脊柱無異常發現。此病可遷延多年不愈。
治療方麵,首先要尋找腰肌勞損的原因。如果是由於工作姿式不良,彎腰過多,肥胖、腹肌或腰肌力量不足等引起,應當加以避免。適當地每日堅持做腰背肌及腹肌鍛煉,逐漸增加活動量。如有腰肌局部壓痛點,可以用類固醇類藥物局部痛點注射,並可用針灸、按摩,同時還可服用布洛芬,消炎痛等消炎鎮痛藥物,以求達到緩解腰肌疼痛的目的,一般可收到較好療效。
6.中老年人應預防頸椎病
頸椎病,或者叫增生性頸椎關節病,就是一般所說的頸椎長"骨刺"。現在這種病中年起就多起來了,有些年輕的人也嚷嚷長了骨刺,還挺緊張。
其實,人到了中老年之後,大概沒有骨質不增生的,隻不過是輕重罷了。
人的頸椎一共由七塊頸椎骨組成,疊成一條,每相鄰的兩塊骨頭之間各有三個關節麵。靠頸椎兩側的肌肉和韌帶維持其相對位置的穩定。頸椎腔內有脊髓,這是聯絡大腦和四肢的重要神經結構。從這裏發出的頸神經根,從頸椎之間的小孔(椎間孔)穿出,支配兩上肢的運動和感覺。
更為特殊的是,在頸椎的橫突上各有一個小孔,有兩根很粗的動脈由此彎曲從兩側穿行入腦,這就是供應腦部血液的椎動脈。另外,兩根更粗的供應腦部血液的頸動脈,則在頸側部的肌肉下麵走行入腦,很容易在頸側部摸到它們的跳動。
頸椎關節的活動度很大,在生活中也很容易受到各式各樣的創傷(如扭傷等),夜間睡覺引起的"落枕"事實上也是一種創傷。反複的創傷就引起關節和韌帶的增生和硬化,也就是中年以後普遍可以見到的頸椎增生--骨刺,並伴隨著脊髓膜和韌帶的增生。
骨刺可在X光照片上看到,脊膜和韌帶的增厚就看不見了。由此使頸神經根通過的椎間孔變得小些,椎動脈的走行也因而變得彎曲些。
有這種頸椎骨刺的人,大多數並無症狀,因為骨刺並不直接壓迫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不能算是一種疾病。隻有少數人,因為反複的外傷引起從椎間孔穿出的神經根受壓;或者合並有頸椎橫突上小孔中向上穿行的椎動脈被壓引起腦供血不足的症狀。這些就都是神經係統的症狀了。
單純的頸部酸痛等症狀是很難說與骨質增生有什麼關係的。所以醫生們常說,頸椎骨質增生雖然是一種骨科病,當真正發生症狀時,卻表現為神經係統的症狀。
當神經根受壓時,主要表現是一隻手或兩隻手麻木、疼痛或無力,經常發生在小指側,偶或在拇指側。常於轉頸時明顯,可以從頸部向下串麻,這是最早的症狀。當發生無力時,就是整個手的動作都沒有勁,也可同時有手上肌肉的萎縮。
當脊髓受壓時,X線照的頸椎片子上的改變常十分明顯。病人慢慢覺得兩條腿無力,行走不靈,抬不起來,且慢慢加重。病人還有小便控製失靈,表現為想小便時,卻又不能一下子解出來。當然,凡有這類脊髓受壓症狀的病人,一般都有上述的手上的神經根受壓的表現。
當椎動脈受壓時,也常有上述神經根受壓的表現,病人還有轉頸時突然發生的眩暈(天旋地轉)、惡心、嘔吐,甚至出汗、心慌等不適。
人過30歲以後,由於以上的頸椎病變而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
①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為頸、肩部疼痛,有的可向雙臂放射,並可伴有手麻木感。頸部僵直,活動受限。
②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椎不穩定,椎間盤向側方突出以及鉤突關節增生均可直接刺激椎動脈,使之痙攣或直接壓迫使之扭曲、狹窄或閉塞,以致發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臨床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四肢麻木,甚至昏倒,症狀發生常與頸部轉動有關。
此外還有交感神經功能異常及頸脊髓功能異常。
治療方麵應適當注意休息,枕頜帶牽引,配合物理治療,對症用消炎止痛藥物,平時可以用圍領或頸托。
總的說來,頸椎的骨質增生(長骨刺)是十分普遍存在的,完全沒有必要把它與頸、肩、上肢等部位的各種不適和骨刺聯起來而認為是一種不治之症,背上包襖。隻有上述具有神經症狀的人,才需要認真的檢查和治療。現在治療的藥物和方法很多,完全可以根據病情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不是什麼不治之症。
7.股骨頸骨折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