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研究你的競爭對手
要想戰勝敵人,必須了解敵人。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研究競爭對手的目的,就是超過他。兵法有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打仗如此,做人經商也莫不如此。生存的法則之一就是仔細研究你的競爭對手。
1991年全美首富之一的山姆·威頓,他是Wal-Mart的負責人,他的資產高達250億美金。
山姆·威頓開第一家連鎖店的時候,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成為行業中的最頂尖,當他達到這個目標的時候,所有的財富都會湧湧而來。
他每天所做的事情除了每天早上四點半起來工作,除了非常地熱情、非常有行動力地來提供一流的服務,每當他有空的時候,就不斷地研究他的競爭對手。
既然他的目標就是要成為行業中的最頂尖,他必須確保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采取的每一個服務策略,都比他的競爭對手來得好。
因此他不斷跑到競爭對手的店裏,看他們到底做對了哪些事情,他們到底哪裏比他好,每當他發現競爭對手做得比他好的時候,他就會立刻想出一個方法,在那個領域超越他的競爭對手。
惟有了解對方,才有可能超越對方;惟有了解自己,才有辦法改善自己。所以,生存者必須養成一個習慣,研究你的競爭對手。
這方麵,日本人有著超人的洞察能力。
日本人往往通過在背地裏研究競爭對手,然而在談判桌上出奇不意地向對方發起攻擊,從而將對手打得不知所措。其成功的經驗很值得在回味的同時借鑒參考。
有一次,日本某公司與美國某公司進行一次重大技術協作談判。談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著各種技術數據、談判項目、開銷費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絕地發表本公司的意見,完全沒有顧及到日本公司代表的反映。而實際上,日本公司代表也的確一言不發,隻是在仔細地、認真地記。
美方講了幾個小時之後,終於開始記起要征詢一下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見。不料,日本公司的代表似乎已被美方咄咄逼人的氣勢所懾服,顯得迷迷惘惘,混沌無知,日方代表隻會反反複複地說:"我們不明白","我們沒做好準備","我們事先也未搞技術數據","請給我們一些時間回去準備一下"。第一輪談判就在這不明不白中結束了。
幾個月以後,第二輪談判開始。日本公司似乎因認為上次談判團不稱職,所以予以全部更換。新的談判團來到美國,美方隻得重述第一輪談判的內容。不料結果竟與第一輪談判一樣,由於日方對談判項目"準備不足",日本公司又以再研究研究為名,毫無成效地結束了談判。
之後,日本公司又如法炮製了第三輪談判。在第三輪談判不明不白地結束時,美國公司的老板不禁大為惱火,認為日本人在這個項目上沒有誠意,輕視本公司的技術和實力,於是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半年後日本公司依然如此,兩公司間的協定將被迫取消。隨後,美國公司即解散了談判團,封閉了所有資料,坐等半年以後的最終談判。
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才過幾天,日本即派出由前幾批談判團的首要人物組成的龐大談判團飛抵美國。美國公司在驚愕之中倉促上陣,匆忙將原來的談判成員從各地找回來,再一次坐到談判桌前。
這次談判,日本人一反常態,他們帶來了大量可靠的資料、數據,對技術、合作分配、人員、物品等一切有關事項甚至所有細節,都做了相當精細的策劃,並將精美的協議書擬稿交給了美方代表簽字。
美國人傻了眼,一時又找不出任何漏洞,最後隻得勉強簽字。不用說,日本人擬定的協議對日本人極為有利。
對於競爭對手,不論他們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我們都有研究的必要。
了解競爭對手為什麼成功,以及他曾經犯了哪些錯誤,因為當我們在研究成功的時候,我們發現:要成功,必須要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同時你也必須了解失敗者做了哪些事情,讓自己不要犯那些錯誤。
假設你做了成功者做的事情,同時失敗者做的事情你也做了某部分,那麼效果是有限的。
我們都聽過成功的故事,可是很少看到失敗的例證,然而失敗者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警惕。
你一定要了解競爭對手做錯了哪些事,因為你要避免犯那樣的錯誤,這樣才能確保你在市場上頂天立地,擁有百分之百的絕對優勢。
競爭中的對手常常可以作為生活中的良師,要超過別人,要巧妙生存,必須要研究你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