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盲目擴張自食惡果(3 / 3)

但是虧損及資金危機繼續困擾著新的主人。到1980年時,這家法國公司已經背負5500萬美元的債務,麵臨倒閉了。最後公司決定逐步清算柯維特。到1981年僅剩的12家分店也被迫拍賣。柯維特作為折價商業的先鋒,現在留給人們的僅僅是記憶罷了。

70年代,凱馬特在折扣商店的激烈競爭中大大領先,已居全美非食品零售商的第二位。1978年,凱馬特的營業額超過110億美元,利潤超過3.15億美元,僅次於西爾斯公司。

第三章 柯維特衰落的教訓

在以低價事吸引消費者的浪潮中崛起的小連鎖折扣商,發現自己幹得很成功,就製訂宏偉的發展計劃,由於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財力和管理能力,終陷困境。"有控製的發"也是經驗之談。

柯維特的衰落,主要歸咎於公司在快速擴張後的各個環節的管理極端滯後。

急速發展給任何公司和組織都會帶來一些問題和壓力。對柯維特公司來說,擴張是從最初的九家小店開始的,猛然間公司有了25家商店,過去麵對麵的監督管理製度顯然已經不再適應。公司缺乏足夠的賢能管理之士。雖然各級大小官員提拔得都很快,但被推到責任重大的崗位上的也不乏平庸之輩。對於折價商店來說,由於缺乏正宗商店的名望,因此不容易招攬到高級人才。

另外,公司的組織結構也有問題。柯維特是高度集權化的公司,其經營決策都由總部直接命令。如果在快速擴展的同時,放鬆嚴格的控製,取消集權,給下一級經理更多的權力,也許還不致於這樣。

柯維特是由硬貨起家的,在法考夫及下屬們對於風險較大的服裝、時尚商品還沒有取得足夠的經驗,也沒有招攬到在這方麵有經驗的人才的時候,公司已作出了盲目發展的決定。如果放慢一下,等到有了經驗再大幹,情況應該可以好一些。

公司形象也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在柯維特公司的黃金時期,其低廉的商品價格深受顧客的歡迎。但是,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以及向服裝、時尚商品的轉移,法考夫的觀念轉變了。他不再把自己經營的商店看做是折扣商店,而是大規模的高級綜合商店。他在曼哈頓第五大街開了一家服裝店,離世界上最時髦的服裝店,如波微特·特塞爾,洛德&泰勒隻有不到幾個街區的距離。商店內部裝飾豪華,裝上了大型的吊燈,徹頭徹尾地放棄了折價商店應有的形象。"我們要吸引的顧客是那些開著卡迪拉克來的婦女們,她們會喜愛我們的商品,而且可以用比她們想象得要便宜一點兒的價格買到想要的東西。有許多最著名的人士光顧過我們這裏。"

隨著商品的不斷高檔化發展,批發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差額由1950年的不到8%漲到了1965年的33%。如果柯維特想要改變自己折價零售商的舊形象,那麼對那些老顧客該怎麼交待?柯維特差不多變成了一家綜合商店,為了吸引顧客,有意識地壓低價格,虧本銷售,以謀求廣告效應。隨著商品檔次的提高,隨著新的商店修飾得越來越好,隨著信用卡等服務的提供,公司的其它費用越來越多。其獨特的折價經營風格公司,也開設了自己的折價經營部門。它們一般由受過良好訓練,有管理才能的人員管理,有明確的政策。由於其母公司的多年經營,這些後起之秀們在時尚商品經營上頗具經驗。

從柯維特這家折扣革命發起者的衰落,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欲速則不達--與柯維特公司相同的許多自助折扣店都是在擁有少數盈利的分店基礎之上逐漸發展擴大起來的,這也許是柯維特早就應該借鑒的一點。公司的放大首先必須以穩妥為主,如陷入盲目和單純追求規模,其後果可想而知。公司規模擴大的同時,其他方麵的管理也必須跟上,如是否有獨擋一麵的分店管理者、公司如何對分店實施監督、公司的財務管理、公司整體的風格與形象等。

以己為本,不可盲目趨從--柯維特的失誤也表現在對經營項目的選擇之上。如公司最初的起家之本就是以低價位經營各類硬性商品,後來轉向服裝等流行商品、食品、家俱等,此舉搬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因為公司的市場定位是一家折扣連鎖店,在折扣的同時,必須是成本降低和資金的高周轉。對服裝、食品來講,季節性很強,容易積壓滯銷,當然不可能高速周轉。對家俱而言,倉儲的運輸問題也勢必造成成本的增加,以致於柯維特後來不得不提高商品價格,這樣與綜合性零售商店又有何差別和優勢呢?

集權控製與分散管理--這一問題也許是容易產生爭議的一個問題:企業究竟采取何種管理方式,似無定論,應依己而定。如大多數的折扣商店,都是采取集權製定,但也有少數商店實行分權製度,其中最成功的是凱馬特,全美排行第二的折扣零售企業。對柯維特公司來說,因為公司規模急速發展,而一時也找不到相應的得力管理者,可想而知,靠一總電話來控製這樣一個龐大的組織是何等困難,公司的許多問題也是相應而生。如何實行分權製度,公司的許多問題也許能讓分店承擔一些,然後再對症下藥,分別整治,這樣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企業形象難以改變--初次印象難以忘記,對一個企業來講,最初樹立的公眾形象也不易改變。柯維特的公眾形象應該是出售質優價廉商品的形象,而不是其高檔的裝飾、豪華的購物環境。如果改頭換麵改變了這一點,顧客也許會產生上當愛騙之感,或頓生報怨之情。一旦定位的東西,最好不要輕易改變,但這並非等於因循守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