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1 / 3)

第六卷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我國現代高技術企業發展的曆史雖然很短,而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以應用當代高技術為特征的高技術產業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充分體現了高技術企業必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重要的力量,必將對我國產業結構走向合理化起到重要作用,必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一)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曆史回顧

高技術企業群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產物,大部分高技術企業都是在80年代以後誕生的,而且這些企業大部分一開始並不具有高技術領域創新的雄厚實力。有些通過與國外合作進行高技術產品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後開始走向自我發展的道路,有些通過技術引進,逐步培育了高技術創新的功能,有些則是從一般企業中逐漸成長為今天的高技術企業。經過10年多的努力,我國已形成了年產值達1000億元的高技術產業群體。

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曆史可以通過三個方麵來描述:第一是科技管理體製的改革,這是高技術產業得以發展的環境,第二是全國科技園區的發展,這是高技術產業得以發展的空間條件,第三是火炬計劃,這是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最直接的推動力。而這三個方麵在實踐中又是相互滲透和交織在一起的。

1.科技管理體製的改革

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科技管理體製改革,樹立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提出了"科技經濟一體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的思想,從而使我國高技術企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在以計劃經濟為主的經濟體製下,我國的科技工作地位開始發生了變化,黨的十三大和十四大報告先後提出"把發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全國各地伴隨科技管理體製改革的深入普遍實施了科技發展戰略,科技資源配置逐漸由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配置變為國家宏觀指導下,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配置。技術市場、信息市場、人才市場等高技術產業生產要素市場不斷開拓和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體製不斷改進和完善,由原來單一的科技攻關計劃,發展到"三個層次"縱深部署的六大計劃--科技攻關計劃、星火計劃、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和攀登計劃。

科技運行機製方麵,科技撥款製度的改革促使大部分國有科研機構實現了轉製變軌,由原來單獨科研型向科研開發型發展,並逐步形成了邁向市場、麵向社會、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運行機製,創造了一大批具有研究開發功能的技術型企業。

隨著深化科技體製的改革,我國科技機構的所有製結構也大為改觀,形成了以公有製為主,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格局,促進了一大批民營高技術企業的成長。截至1993年,全國民營科技企業總數已達5萬餘家,技工貿總收入約800億元。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大量的科技工作者走向市場,逐漸鍛煉了一批技術型的管理人才隊伍,並成為高技術企業重要的力量。

在投資環境方麵,投資環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科技投入不足的問題。經過改革,過去那種單純靠政府投資的局麵已經打破,以金融市場為投資主渠道,以企業為科技投入主體,以政府重點投入為導向,以單位自籌為基礎,以吸引外資為輔助的多方位投資新格局極大地促進了高技術企業的創新成長,緩解了高技術企業初期創新投入不足的問題。

10年科技體製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發展,目前我國已擁有自然科學技術人員2100萬人,直接從事科研開發的達300萬人,國有研究院所5000餘個,企業技術開發機構8000多個,已認定的高技術企業達1.2萬家,從業人員70萬人。科技興國戰略的推進,使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日益緊密,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日益提高,包括高技術領域以外的技術貢獻份額已由改革前的20%提高到目前的34%左右。高技術產業的規模有了迅猛的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投入產出比遠遠超過了一般經濟建設項目的投入產出比。我國固定資產建設項目的平均投入產出比為1∶1.3,而大麵積推廣的高技術成果和火炬計劃項目為1∶10以上。

2.科技園區的發展

全國科技園區和創業服務中心的不斷發展和擴大,在空間條件和地域環境上促進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壯大。80年代初期,席卷全球的新技術革命浪潮對正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國際上興辦科技園區、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的信息和經驗引起了中國科技界、經濟界的關注,1985年中央發布的"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為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在全國選擇若幹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這個決定奠定了中國科技園區建設的政策法規基礎。高技術產業園區是國家科委實施火炬計劃的產物,從誕生伊始其方向和目的非常明確:把國內的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發展我國的高技術產業,為我國科技開發創造環境,培養一大批科學家和科技實業家,最終達到高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1991年國家批準成立了第一批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園區,現已發展成52個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園區,50多個省級開發區,認定了1.2萬家高技術企業,高技術產業園區逐步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重要基地。

高技術園區的發展從以下三個方麵促進了我國高技術企業的發展:

第一,為現有的高技術企業創造了寬鬆的條件。通過扶植高技術企業的發展,使得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產生的科研成果盡快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通過中試、批量生產轉化成商品,同時也帶動了科研開發,並為產業化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第二,一些大院大所大企業的科研成果與高技術企業融合在一起,促進了高技術走向產業化、國際化。

第三,已經在高技術產業園區實現了產業化的企業,通過他們向其他地區和老企業擴散,起到了高技術的全麵擴散和帶動作用。

中國1987年建立了第一家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作為高技術企業的孵化器,1991年達到23家,1993年增加到70家,有2000個企業作為客戶進入孵化器。高技術企業創業服務中心的建立為高技術企業成長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創業服務中心是對高技術成果進行商品化,培育高技術企業的社會公益型服務機構,主要任務是孵化高技術企業,為高技術企業提供多種服務。創業服務中心成為我國高技術企業迅猛發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1986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實施旨在發展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火炬計劃,創業中心是火炬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創業中心吸收了各省、市政府的科委或高技術園區,每個創業中心都有自己的場地,按各地區的特點接納企業,使之孵化成高技術企業。全國高技術產業開發協會是各地區開發區和創業中心的聯合組織,負責信息溝通,相互交流,促進合作和培訓人才。

1987年由聯合國有關組織將孵化器成功的經驗介紹到中國,推動了中國的創業服務中心這一發展高技術企業的有效組織形式。在創業中心初建期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93年各級政府向31家創業中心支持資金1.165億元,凡是認定的高技術企業二年內免征所得稅,從第三年起,所得稅隻征15%(一般企業為33%),這十分有利於新辦小企業的資金積累,促進了高技術企業的初期成長。

創業中心對高技術企業的服務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第一,辦公條件服務。

第二,資金籌措服務,銀行進駐創業中心聯係社會金融單位投資。

第三,信息谘詢服務,與社會信息網絡聯網,並提供工商、稅務、財務、法律、外貿、海關、市場等方麵谘詢。

第四,人才培養服務,組織培訓班、研討會。

第五,社會聯係服務,溝通大學、研究所和企業的聯係,利用他們的設備、測試條件及信息和人才。

創業服務中心使中國的高技術企業在創辦初期度過了積累資金的艱苦階段,為高技術企業的崛起給予了有力的扶植。創業中心與高技術企業開發區都是為了火炬計劃的實施建立起來的,創業中心接納新組建的高技術企業,待三年左右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進入開發區繼續發展,在高技術企業的孵化過程中,創業中心向開發區輸送成熟企業的同時,還輸送一些技術和管理人才以促進高技術企業的成長。

3."火炬計劃"與我國高技術企業的成長

"火炬計劃"是我國推出的旨在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計劃,主要包括全國高技術開發園區發展,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和企業三個層次,是立體推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計劃。這三個層次通過高技術項目,即火炬項目聯係在一起貫穿與其中。"火炬計劃"從1988年實施以來,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現已實施近7000項"火炬計劃"項目,到1994年底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形成了一支80餘萬人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大軍,為我國科技進步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火炬計劃"的實施已成為我國高技術企業群體的一麵旗幟。"火炬計劃"實施的指導思想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在不到10年的實施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大批體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高技術產業基地,即重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促進了一批新興支柱產業的成長,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向合理化格局的調整。抓了一批具有現代企業製度,有自己名牌產品,銷售收入逾億元、10億元以上的高技術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麵對高技術產業激烈競爭的局麵,許多高技術開發區在產權製度、分配製度、勞動人事製度以及社會保障製度等方麵率先改革,到1994年底,當年高技術企業就開發高技術產品2000項,一些著名的國際金融機構踴躍向"火炬計劃"項目投資,許多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在開發區合資建廠,52個國家級新高技術區到1995年8月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930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632億元,利稅244億元,其中1994年實現技工貿總額942億元,高技術產值852億元,利稅110億元。國家級"火炬計劃"累計實施1860項,地方級項目5049項,實現工業產值1141億元,利稅202億元,這標誌著我國高技術企業成長步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1995年國家級"火炬計劃"已申報683項,新增投資總額為138.07億元,其中申請國家貸款58.25億元,預計完成後年新增產值666.93億元。從現在到本世紀末2000年,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將占國內工業增加值的35-40%,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將占全國出口總額的30%左右,高技術企業全員技工貿總收入將達到50萬元/人年。

總之,我國高技術企業成長的曆史盡管比較短,但目前高技術企業的發展已經步入了迅猛發展的時代。

4.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地理分布

我國高技術產業在地理分布上有明顯的特點:從三大地帶看,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大部分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帶,沿海各省(區)創建的高技術開發區共17個,占全國總數的63%,其中廣東省有3個,遼寧、山東和福建省各2個。中部地帶9個省(區)中有6個高技術開發區,占全國總數的22%。西部地帶9個省(區)中僅3個省有4個高技術開發區,占全國總數的14.8%。

從所在城市規模來看,大多集中在特大城市。27個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分布在特大城市的有19個,占70.3%,其中屬於2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9個,100-2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有10個,分布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為2個、5個和1個,其總和尚未達到全國高技術開發區總數的1/3。從所在城市的開放程度看,4個特區中有廈門、深圳、海口設立了高技術開發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有5個有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其中大連、福州的高技術開發區設在經濟技術開發區之內。

(二)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形成特點

高技術企業在形成過程中必須要有高技術作為有力的支持。同時也需要有適合高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環境,這是高技術企業形成中區別於傳統企業的顯著特點。從高技術的形成特點可以把高技術企業創建過程分為三種形式。環境方麵主要表現為創業服務中心對高技術企業創建和初期成長中的孵化作用。

1.高技術企業的創建形式

依據高技術的形成可分為三種,即利用積累技術的自創型;與科研院所或其他企業形成技術聯盟的聯合型;通過引進技術,並在引進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的引進型。

(1)利用積累技術形成高技術企業

大部分高技術企業在創建時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創新成果。隨著我國科技體製改革,開發型的科研院所由過去單純的科研型向科研經營型轉變,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場,從而成立了高技術企業,逐步形成了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一體化的經濟實體,這種從科研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入手形成的高技術企業在我國較為普遍。

利用積累技術創辦高技術企業的另一種方式是具有高新技術知識的科技人員離開原來的研究機構或高等院所,創辦了高技術企業。一般這些人員都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他們有些通過進行適當的高技術產品代理業務積累研究與開發資金,有些則是直接投入研究開發,並在創業之初推出自己的高技術產品。比如:TIME公司,1986年由幾位科技人員創辦,初期通過代理國外的量具儀器積累和維持公司的研究與開發活動,經過幾年的努力最終推出自己的拳頭產品硬度測量儀,該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從而帶動了公司成長。

(2)通過技術聯合形成高技術企業

這種形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技術聯盟形成新的高技術企業。比如:一個公司擁有某方麵的技術成果,但又不願涉足較寬的經營領域時,就會尋找該經營領域中具有實力將成果商品化的企業進行合作,技術擁有方可以技術入股,或者共同出資組建新公司。

第二,研究機構與企業聯合形成新的高技術企業,比如:我國一著名研究機構與美國某著名公司在利益互補基礎上,發揮各自優勢合資創辦的專用電子設備公司。再如:1992年,郵電工業總公司與郵電部五所簽署了協議書,五所出技術,總公司出前期投入,雙方共出人力,目標是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從而建立了高技術企業,使科研直接麵向市場,推出了國產SDH光通信係統和設備。

第三,研究機構聯合組建高技術企業。一項複雜的高技術產品往往需要不同的技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一些工程量較大,技術含蓋麵較廣的產品,這就形成了研究機構之間通過技術合作組建高技術企業的形式。比如:航空航天領域的項目,一般都是各研究機構協作而組建起來的。

(3)通過技術引進形成高技術企業。

由於我國高技術發展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因此適當選擇一些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對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有著戰略意義,尤其對大規模生產性技術的引進和二次開發。比如:BK公司就是通過引進日本的彩電玻殼生產線,並進行二次開發而形成的。

2.創業服務中心的孵化作用

創業服務中心又稱為"孵化器",這一高技術企業初期成長的組織形式能提高高技術企業的成功率,因此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高技術企業通過"孵化器"得到順利地誕生,並找到得以成長的合適的產業化方向和產品。我國各地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時,把孵化器,即創業服務中心作為一種重要的促進高技術企業誕生的方式。

創業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培育高技術企業順利形成,為高技術企業提供各種綜合性服務,讓它羽毛豐滿後送入開發園區,以便在競爭中擴大自己。高技術企業的創業者一般在創業服務中心停留兩到三年,到規定期限還未獨立的高技術企業將必須遷出,以便讓新的創業者遷入。

因此,高技術企業形成中創業服務中心的作用構成了區別於一般企業形成的重要特征。

第一章 跨國經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跨國公司的大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跨國公司是戰後世界經濟中影響最深刻的力量,這種影響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上,在跨國公司自身的曆史經曆中都是空前的,是以往任何時代所不及的。這種影響又是絕無僅有的,也就是說,在國際範圍內,其他任何經濟力量的影響與跨國公司相比,都無法相提並論,同日而語。

跨國公司的母國大多數是西方發達國家,這些跨國公司已經成為世界上實力極為雄厚的龐大的經濟力量。1983年,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國外的直接投資總額已突破6,000億美元,這個金額比當年的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還高,僅低於美國、日本等國。它們的國外子公司已超過10萬家,分布在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幾乎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看到這類跨國公司的足跡。但是,這還遠不是跨國公司的全部實力,如果把它們在本國擁有的力量也加在一起,那將遠遠超過上述規模。據某些西方學者的估計,在七十年代初,發達國家這種傳統跨國公司,已控製了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50%左右,資本主義世界出口貿易的60%,以及國際技術轉讓的30%。根據斯托普福特和鄧寧的調查資料,世界最大326家工業跨國公司的1978年的國內外銷售額共達15,299億美元,相當於當年資本主義世界國民生產總值67,675億美元的23%。根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的資料計算,1980年世界最大350家工業跨國公司的銷售額為26,35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8%,它們的年淨收入達1,000億美元。這些企業共雇傭了2,500萬雇員,相當於發達國家製造業就業總人數的1/4。其中164家公司的出口貿易額共達2,000億美元以上。特別是幾家巨型跨國公司的實力更為驚人。例如,發達國家中最大的9家巨型跨國公司,它們各家的銷售額都超過了200億美元。這幾家公司的年銷售額,竟相當於9個歐洲中小發達國家的同年國民生產總值。可以想見,擁有如此巨大實力的跨國公司(況且它們擁有的子公司網遍布世界各個角落,活動滲透到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它的存在和發展,不能不對世界經濟的各方麵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跨國公司的發展同蒸汽機、電力和汽車的應用推廣一樣,是現代經濟史上一個重大事件。

戰後,跨國公司的發展速度頗快。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和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據統計,1948-1976年期間,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平均年增長率為6.6%,資本主義出口貿易量平均年增長率為7.7%,而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平均年增長率高達9.5%。這樣高的增長速度,對世界經濟的各方麵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可以說對外貿易是"經濟發展的引擎",而且可以說國際直接投資也是"經濟發展的引擎"。

第二章 加速生產資本的國際化

生產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是與國際分工的發展密切相聯的。自從國際分工形成以來,它的發展速度有逐漸加快的趨勢。特別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分工的發展又具有了新的特點,其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分工更加精細。過去,各國根據比較成本優勢,往往集中生產某些產品,然後通過國際交換,獲得比較利益。最為典型的例子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南北分工體係,即工業發達國家以資本密集型產品與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及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進行交換。而現在,分工已具體到生產過程中的每道工序。某個國家對產品的加工往往隻是整個生產體係的一個環節。這種多層次分工的出現表明:第一,工業發達國家就技術方麵來說已經成為一個整體。所以發達國家都能生產任何一種產品,而且質量同樣好,速度同樣快。因此,隻要經濟環境能提供實際上的價格優勢,各公司就能在任何地方展開競爭;第二,現代通訊技術使參加國際分工的所有國家緊密聯係在一起,今天一個企業在紐約和香港之間,或者在東京和漢城之間組織協作生產,很可能並不比以前的英國企業在倫敦和周圍鄉村之間組織協作生產更為困難;第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具有了全球經營戰略思想。另一方麵,分工的範圍更加廣泛,使各個生產工序不再僅僅局限於幾個國家,而是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國家。現在,對於某一件產品來說,不僅早已不能說是哪一個企業生產的,而且也不能說是哪一個國家生產的。例如,美國波音公司的B-747型客機,一共有450萬個零部件。這些零部件是由美國和英國等26個國家的11,000家大企業和15,000家中小企業協作生產的。其中外國企業提供的產品重量竟占飛機構件總重量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