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戰場上的幕後英雄--運輸機(1 / 3)

第三卷 戰場上的幕後英雄--運輸機

第12章 發展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將部分作戰飛機改為運輸機,1919年8月,英國成立空軍運輸機構,1919年2月,法國用法爾曼·戈利斯式飛機開辟巴黎-倫敦航線。同年,德國開辟幾條國內航線。

運輸機是在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全麵發展的。這期間,英、德、美、蘇等國先後設計製造出一批專用運輸機,如美國的DC-3(即美空軍的C-47),前蘇聯的AH-9和裏-2等,這些飛機既有民用型,也有軍用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都成為交戰國的主力運輸機,在運輸物資和空降作戰中起了重要作用。

美國的DC-3運輸機於1935年12月首次飛行,1940年9月改為C-4。飛機總重12噸,有效載重3噸,這種飛機產量達10500架,為保障美軍的作戰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隻有美俄具備戰略空運能力。美俄戰略運輸機能在幾小時或數周內,遠距離空運大量重型裝備、物資和部隊。在現役戰略運輸機中,美國有C-5A/B"銀河"運輸機94架,C-141B"運輸星"293架和KC-10A運輸/加油兩用機59架及C-17運輸機11架。俄羅斯的戰略運輸機有45架安-22"雄雞",297架伊爾-76M"耿直",此外,還有民辦最大、最新運輸機安-124"禿鷹"26架。

中程運輸機有美國的C-130"大力士",法-西德的C-160"協同"和俄羅斯的安-74"運煤船"等。這些飛機的特點:一是裝備數量較多。如C-130運輸機已生產了1814架,其中美國有520架,另有1294架在53個國家服役;二是能勝任中遠距離戰區作戰任務。其航程範圍在3300~5000千米之間,搭載有效載荷能力為10~19噸之間,最多可運90名士兵;三是多數飛機將服役到21世紀初。

中短程運輸機和通用運輸機的特點是:一是中短程飛機有效載荷大多數在5~9噸,航程在800~2500千米之間,一次可運送28-60名士兵。部分通用運輸機一般有效載荷為3噸,一次可運送30名士兵;二是機型龐雜,生產數量較多,同一機型多國使用;三是價格比中程運輸機便宜,飛機利用率高,可承擔大量的中、短程運輸任務。典型的機種有俄羅斯的安-32"斜坡",已生產204架;美國有C-2A"灰鹿";英國有BAe146STA小型戰術運輸機163架,BAe748370多架,法國有ATM42L、ATM42R等。

當前隻有美俄兩國各類軍事運輸機配套齊全,形成了完整的運輸體係,可根據不同的軍事任務,靈活采用不同功能的軍用運輸機。有了遠、中、近程,重、中、輕型匹配的完整空運體係,就可遂行戰略、戰役、戰術不同層次的運輸任務。

(1)戰略運輸機的性能水平

①動力裝置以采用渦扇發動機者居多,功率重量比都明顯提高。美國的C-5B、C-141B、KC-10A、C-17和俄羅斯的安-124、伊爾-76M等戰略運輸機都采用渦扇發動機。

②美國的戰略運輸機都有空中受油能力。C-5A運輸機是最早安裝空中受油係統的運輸機。C-141改裝為C-141B後,加裝了空中受油係統。此外,美國把DC-10-30CF改裝成KC-10A,既可用作空中加油機,又具有空運能力,加強了美空軍戰略空運的靈活性。俄羅斯的三種戰略運輸機尚無空中受油能力。

③新型及改進型戰略運輸機起飛著陸滑行距離普遍較短。它們所需的起飛跑道最長不過2590米,著陸跑道最長隻有800米,而俄羅斯安-124運輸機起飛跑道隻需1200米。由於采用多輪結構和低壓輪胎,這些飛機能在簡易跑道或土跑道上起飛降落。

④可運載地地戰術導彈、直升機、主戰坦克、裝甲輸送車及榴彈炮等,多數采用前後大開口艙門,滾動裝卸係統,地麵可升降式起落架等等,從而提高裝卸速度,減少被敵火力攻擊機會。例如,美C-5A運輸機全部裝貨時間隻需1小時,卸貨時間不超過15分鍾;C-141A運輸機卸掉23噸貨物隻需7分鍾。

⑤俄製戰略運輸機有空投傘兵能力。俄安-124、安-22和伊爾-76M運輸機可分別空投320名、175名和125名傘兵。

(2)戰術運輸機的性能水平

①多數運輸機都采用兩台渦槳發動機,其功率範圍一般在2100~2700千瓦之間。惟有美國的C-130H運輸機采用4台"艾利鬆"T56渦槳發動機,其功率為13440千瓦。采用渦扇發動機的隻有俄羅斯安-74,其2台洛塔列夫D-36發動機的推力為127.4千牛。

②采用低空引導傘係統(LAPES)空投重型裝備。該係統由引導傘、主傘、貨盤等組成,使用LAPES時,飛機必須有尾部卸貨平台。目前,這一係統已在C-130、C-160、DHC-5及G222等飛機上采用。

③起降滑行距離較短。自70年代以來,各國重視發展短距起降飛機。現役幾種典型戰術運輸機中,起飛距離略大於1000米的有英國的BAe748、荷蘭的F-27;起飛距離在660~760米的有意大利的G222、美國的C-2A、法國/意大利的ATM-42R、加拿大的DHC-5D及俄羅斯的安-32等;起飛距離在415~554米的有英國的330/UTT、西班牙/印尼的CN-235。

④歐美中程運輸機具有空中受油能力。美國的C-130H和法國/西德的C-160都具有空中受油能力。

第13章 發展趨勢

2000年美軍戰區空運能力已達到每天10560萬噸千米,與此同時俄羅斯的空運能力也將大有提高。在這種前提下,軍用運輸機技術和裝備將有突破性的發展。

(1)21世紀初將形成新老運輸機並存的格局

目前美俄等國在軍事開支緊縮的情況下,仍然撥出巨資研製新型軍用運輸機,如美國空軍的C-17大型運輸機,C-27、C-26A低強度戰爭運輸機,海軍陸戰隊的V-22戰術運輸機以及歐美四國(英、法、西德、美國)的"未來國際軍事運輸機"(FIMA)等。同時現役多數運輸機,如安-124、伊爾-76M、C-5B、KC-10A、C-13OH、C-160等將繼續服役。此外,在現存中短程運輸機基本型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使之適應未來作戰任務的需要。

(2)新研製的戰術運輸機將具有短距離起落性能

歐美四國合作研製計劃中的FIMA運輸機、美國空軍的C-27、C-26A都將是短距離起落飛機。

(3)新型傾轉翼運輸機將問世

美國海軍陸戰隊研製的V-22"魚鷹"運輸機可垂直起飛降落、短距離起飛降落、空中改變旋翼槳盤傾角。它兼有固定翼機和旋翼機的雙重特性。可遂行攻擊、運輸、搜索、救難等任務。海軍陸戰隊的MV-22A攻擊/運輸機有7米長的貨艙,可載運24名全副武裝士兵或3.8噸貨物,活動半徑370千米。

(4)飛機結構將越來越多地采用複合材料

複合材料有重量輕、強度高、剛性好、抗疲勞、耐腐蝕、易加工等優點,在安-124、C-5B等飛機上已開始采用,在未來軍用運輸機中必定得到大量應用。例如,美國的V-22運輸機采用石墨/環氧樹脂複合材料占總重的59%,玻璃纖維複合材料占11%,金屬材料占20%,其他材料占10%。該飛機的機翼、機身幾乎全由石墨/環氧樹脂材料製成。

(5)超音速運輸機可能研製成功

多年來美俄等國在探索高超音速運輸機的發展。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高速運輸機計劃,到2000~2010年,可研製出馬赫數為2~3、航程5000海裏並能載運250~300人的民用運輸機。

第14章 大家族

1.美國C-5"銀河"遠程運輸機

C-5"銀河"遠程運輸機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亞音速大型遠程運輸機。1963年開始研製,1970年春開始交付使用。美空軍軍事空運司令部分兩批共定購了115架(C-5A)。1982年夏,美國國會批準洛克希德公司提供的以45.8億美元的固定價格,提供50架C-5B的方案。C-5B的氣動外形、內部布局與C-5A完全相同。采用推力更大的發動機,載荷能力增加。至1989年1月,所有50架C-5B全部交付完畢。該機主要用於運載主戰坦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武裝直升機、3~4噸卡車、架橋設備等大體積重型武器裝備。美國現役陸軍師所配備的各種武器的97%均能運載。運兵時,可運載35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亦可用於軍事物資空投和傘兵傘降等。

C-5"銀河"遠程運輸機翼展67.88米,機長75.54米,機高19.85米,機翼麵積576平方米。客艙門上艙高1.52米,寬0.76米,離地高度8.20米,下艙高1.83米,寬0.91米,離地高度3.56米,後貨艙門(放下貨橋)高3.93米,寬5.79米。內部機艙(不含駕駛艙)上艙前段11.99米,後段18.20米,下艙(不含貨橋)36.91米。機艙最大寬度4.20米(下艙5.79米),最大高度2.29米(下艙4.11米)。總容積為1212.66立方米。

C-5的機身由蒙皮、長桁和隔框組成的典型半硬殼式破損安全結構,切麵呈"8"字形。機翼前緣的縫翼導軌以及襟翼滑軌等部位,用了大約3.5噸鈦合金新材料,采用了2300平方米的複合材料。機翼采用寬0.9米,長15~18米的大型擠壓壁板。外翼用34塊7075鋁合金擠壓成的壁板連接而成。毛坯製造上采用整體結構,有18個框架鍛件,共重19噸。其中一個隔框是鋁合金鍛件,長7米,重1240千克。飛機起落架用高強度鋼鍛成,毛坯重1017~1530千克。這些鍛件均在45000噸水壓機上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