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現代經理時間管理方案
第1章 "鍾表時間"時代結束
"鍾表時間"就是根據鍾表所顯示物理的、幾何的時間。這如同一條直線,在本質上是沒有深意的。一個人如果固執"鍾表時間",一生便隻是規規矩矩移動的鍾表一般罷了。但若能將此舍棄,便另外擁有無從估計的另一種時間。
◆◆從"管理時間"到"運用時間"
"管理時間"的想法,在工商業社會裏已經十分普及,對於工商界人士而言,也是耳熟能詳的。
"每個人都平等地擁有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這種平等擁有的時間,要如何確實有效地利用呢?這就是管理時間的基本課題。所謂管理時間,便是時間的P、D、S(計劃、時期、觀察)。
管理時間是為了以高明的方法活用時間,但在執行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問題。試列舉出可想見的幾點:①如何運用這被賦予的時間為其終始。②如何突破"鍾表時間"。③隻把時間當成是度量的一種而把它形式化。④不關心時間"量"的價值。⑤缺乏思想和理論的根據。⑥忽視時間的人性麵。⑦無法分清生活和生命的關係。⑧無自管理者觀點而人雲亦雲。⑨缺乏全盤的設想。雞蛋裏挑骨頭似的。克服這樣的障礙,把生活與時間結合,才能充實工作、充分休閑和豐富人生,這才算是有效"運用時間"。
如何運用時間應有下列幾點心理準備:
(1)在時間的運用上,不認為時間是被賦予的,相反的,要創造時間而予以擴張運用。
(2)運用時間在其思想和理論作為基準,以考慮到時間的問題及其運用技術。
(3)對人類而言,生活、時間之間以及生命和時間之間,應該予以充分地了解。
(4)運用、爭取時間,將時間轉變成自己的而加以活用。
(5)以增加、創造時間價值為目標。
(6)應用時間和個人的能力展現是平行問題。能有效運用時間的人也就是有能力的人。
(7)運用時間時要重視"TPH"(時間哲學)、"LPH"(人生哲學)、"LD&P"(人生設計)等。當然,掌握與運用時間並不隻是關係到單純的自管理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當中,也都有其適應之道。
(8)管理時間和運用時間是一體兩麵的。
◆◆你的時間是死的嗎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毫無目的地看電視或閱讀雜誌,總覺得無意義,但仍繼續地看(讀)下去。就連廣告也全看(讀)了。直到夜深,變得身心疲勞,才抱著棉被入睡。但是,第二天又重複著同樣的事情......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重複做這樣的事,或是幾個小時,或是瞬間,但其後回想起來,感覺非常空虛。
時間的死亡,事實上就是這個時候。如果時間有生命的話,你應該聽得見時間臨死前呻吟的聲音。這不單隻是比喻,時間真的也有生命,時間的死亡一點也不是不可思議的。
不僅如此,在管理者的人生當中,讓時間流失、死亡的狀況,是出乎意料地多。因人而異,這種狀態會持續幾天幾夜,有時甚至到幾年、幾十年。因為時間是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人們無從察覺,而想到的時候,就會深覺可怕。
◆◆當時間"死亡"的時候
時間到底在哪個時候、哪種場合死去呢?在此試將典型的例子盡量列舉如下:
①對於未來沒有夢想和目標;②每天毫無目的地生活;③一切毫不在意;④感覺不到生活的充實、成長和幸福;⑤不具感性、欲望與熱情;⑥精神無法活潑地運作,宛如死水一般;⑦無法產生新的思考或創意;⑧對現狀沒有改變的欲想;⑨沒有自己想要創造的衝動;時常處於後悔或遭受挫折、絕望、無力感的情況;喪失自信;感到自己的心理或身體患病了,甚至有崩潰的感覺;時常受任性或一時衝動的支配;感到是在被流放的情形下生活;順著對方的說法行動;和酒肉朋友來往,被他們牽著鼻子走;過度沉迷於快活和遊樂中;做壞事或耽於壞習慣;持續妨礙健康的規律生活;每天的生活就是昨日的延續,毫無變化或起伏;假日或閑暇時,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來做,隻是呆然著;隻是為了打發時間地遊玩;始終和同樣的成員做著同一形式的交際;千篇一律地與人交往、千篇一律地行動;千篇一律地閱讀雜誌、圖書和無節製地飲酒;隻因為責任所在而與討厭的人來往;完全不投機的人際關係。對對方采取不關心、不置可否的態度。由於空虛而令人感到受不了的沉默;埋沒在工作之中,以致失去自管理者;每天在公司裏重複著同樣的工作;隻是義務感使然地做工作;無意識地完成被賦於的工作;毫無所思地機械性地工作;工作之中沒有創意;工作或人際關係中,常感到痛苦;工作或人際關係中,劃地自限,或者采取逃避的態度。
時間死亡的時候,人的精神活動也隨之停止,人的成長會停止、甚至退步。時間的死,會對人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而使它衰弱;而且管理者常常有陷入這種狀態的危險,這一點,確實令人害怕。
時間死亡的背後,每個人都潛在著根源性的問題或原因。例如:
(1)生活意義喪失。
(2)欲望薄弱,思想不活潑。
(3)埋沒在工作或人際關係的被動狀態裏。
因此,追求時間,就是追究這些問題或原因,由正視這些事開始。
◆◆這樣的日子你滿足嗎
在咖咖廳或餐廳裏,有些年輕人,是朋友或公司的同事,他們都在毫無目的地看著書。除了點東西之外,幾乎不開尊口。
本來看書對"時間"來說,這些人是十分充實的,時間並未死亡。但相反地,他們的時間卻都死了,因為:
(1)因為他們不關心對方,所以才埋頭看書。
(2)不想聽對方說話。
(3)沒有和對方談話的話題。
(4)不想和對方打開話匣子。
(5)對人際關係總是感到厭煩。
(6)為了逃避人際關係而讀書。
(7)為了把自己關在象牙塔中,而假裝看書。
這個時候,他們看起來就好像呆子一般。他們的時間是汙蝕、停滯的。空虛地度過一分一秒,或是無為地讓時光流逝。時間是死亡的。
沒有感動,也沒有興奮的日子。隻是被動的讓寶貴的時光從身旁流逝而過,當然,失去的時光是不可能重返的。
所以,為了不浪費時間,對實際存在的時間,也就是有生命的時間應予重視,以免後悔。應在任何時間裏都活得有意見。
◆◆幻想"時間對誰都是平等的"
如前麵所述"一天二十四小時,誰都是被平等地賦予"這個命題已成為時間管理論的公理。但事實不然,管理者認識的大政治家、畫家或成功的音樂巨匠、文豪、學者。像羅馬的凱撤大帝、日本的空海和尚、意大利的達·芬奇、德國的萊布尼茲、德國的歌德,以及現代分秒必爭的鐵腕經營者。他們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經手完成的工作量,無論在質或量方麵,都是超乎管理者想像之外的,但同樣擁有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其他人,卻不留下任何痕跡。
可見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被平等地賦予。同樣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二個不同個體所做的事情完全不同的例子,在現實中不勝枚舉。
所以管理者就要尋求以"鍾表"計時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之外,是否還有另創的一段時間。
例如莫劄特隻活了三十五歲,但在他短短的一生當中做了六百首以上曠世之作遺留於世。而其他活了七十年、八十年的平庸音樂家比比皆是。
以實際使用的時間來看,莫紮特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他的每一分、每一秒比起其他平庸的音樂家,可說是更長。這個時候二人所擁有的時間是無從比較的不平等。
再以歌德和達·芬奇的成就比較。
歌德(一七四九--一八三二年),通過以詩、戲劇、小說為首的文學活動,產生了很多偉大的作品。在二十七歲任命為瓦馬爾參議員以來,在政治界裏也相當活躍,留下很多業績,一八一五年被任命為國務大臣。在此之外,他進行繪畫,還從事解剖學、地質學、礦物學、植物學、光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在各方麵都有卓越的貢獻。在小說方麵有《少年維持的煩惱》、《威魯希勒姆、管理者的明星生涯》。戲曲方麵有《浮士德》、《塔利斯的伊菲可利亞》、《大可夫塔》。此外尚有自傳、論文作品如《詩與真實》、《色彩論》等。
達·芬奇(一四五二--一五一九),留下的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其藝術成就卻眾所皆知。此外,他不隻是一位藝術家,對於天文學、物理學、地理學、土木學、兵器製作、機械學、植物學也有相當研究,把文藝複興的理想(萬能的人)幾乎完全實現。
他的繪畫名作如:
《蒙娜麗莎的微笑》、《聖安娜與聖母子》、《最後的晚餐》(壁畫),都是膾炙人口的。著述方麵有《繪畫論》。科學方麵多數的解剖學、空氣力學的研究(對後來降落傘、直升機的發明,有啟發的成就)。
因此,顯而易見的是偉大的人、留下大業績的人,是世上成功創造時間的人。他們不單隻是使用鍾表時間,還使用了最可貴的"人造時間"。
"他們有豐富的知識與才能,總之是實質的問題",很多人都有此推托之辭,但未必如此。反不如說他們為了把自己的人生發展到最高點,首先可能地豐富其秘藏的活時間,努力地開發人造時間。
◆◆真正時間無法以鍾表計劃
舉個最切身的例子吧!
搭乘下班巔峰時間的火車時,各色各樣的人都有。
有個人集一天的疲勞於一身,手握吊杠的扶手,正在假寐著。
前排座位上,有位看似生意人的,也悠閑地假寐著。
另有一位握著吊杠的男子,正專心地閱讀一本書。
對這三人來說,鍾表時間當然一定是不斷流失的。但是,流過三個人的心和身體的時間,其所演化的作用卻不同。
十分疲憊的男子,好不容易才能手握吊杠打盹兒。頭腦是真空的,什麼也不想思考,隻期望能早點到達目的地。但是,前麵目的地仍很長。感覺火車的速度慢得到了無法忍耐的地步。對他而言,他的"時間"比"鍾表時間"要長的多。他的時間是"痛苦"的。
相對的,對這位坐著睡覺的男子而言,睡眠是他心地最美妙的時候,頭和身體都享受著休息。原本隻打算小睡片刻,但睜眼一看已到了自己要下的車站了。他的時間如箭般一飛而過。
第三位男子就是完全投入這本書的世界去了。窗外的景色、周圍的噪音或人聲,完全沒有幹擾他。隻是陶醉在書本中。他的時間是陶醉人的。
由上例可見,時間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同而且不平等的。
甚至同一個人,其生活時間也有很大差異,有氣無力地混過一天和充滿精力地工作、運動,比較起來即可明了。
春、夏、秋、冬四季,正如管理者所知,在物理時間上是相同的,但是實際上時間卻大有不同。春天是快樂的,但令人有瞬間即逝之感。期盼下一個春天,卻讓人覺得老是遲遲不來。
總之,管理者都是徹頭徹尾沉浸在實質性時間之中,這點必須好好銘記在心。
第2章 時間是有生命的
"活的時間"是不能以鍾表來度量的。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你的時間可以延伸或縮短。如果你的人生是充實的,你的時間也就充滿深度和密度。
◆◆時間的生命力
鍾表時間當然是沒有生命的,但是充分利用的時間則是有生命的。
同一病房的相鄰病床,有兩位相同病例、同樣病情的患者在療養。但一個在康複之中,另一人卻逐漸病情惡化。根據這樣典型性、對照性的情況觀察,可清楚地看到前者的情況,時間就是休養,是一種再生,對將來充滿著希望。這是精力充電、蓄積的過程。相對地,後者的時間是疾病,漸漸喪失生命力,他變得衰弱,宛如凋落的花瓣,隨著時間的流失,患者更接近死亡。
在表麵上,二位患者在同一時間生存著,但其間的差異卻是超乎想象的,一是往生,一是往死。以此例來說,時間是連結生與死的橋梁、是生與死之間所拉展開的一條繩索。誕生和死亡間的階段就是人的一生,但是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知道,一生的結局,其本質上是由時間來支配的。
在上述的寓意上,管理者所擁有的時間是有"生命"的。而是否能感受到這個生命,或是否能重視時間的生命,對人生的充實而言有很大的不同。
時間是由未成熟的狀態開始漸漸成熟的。在未熟的狀態時妄想成果就會導致失敗。到了時機成熟時,就如同成熟的水果自然掉落和種子發芽一般,做任何事都能順利。但是,失掉了這個機會,水果就會腐壞不能食用,或成為小鳥、蟲類的食物了。
◆◆易於流失的時間
"時間就在鍾表的刻度上"--這種想法可稱為"鍾表時間主義"。
根據這種想法,時間是單調而且固定、機械性的東西,所以完全是由物理學的法則所支配。這個時候,時間當然沒有伸縮。
但是,鍾表時間主義其實隻是半麵的真理、相對性的事實罷了。由其見解來看,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時間是有伸縮性的。
常常可以聽到"歲月如梭,一年不覺又盡了"。對於步入中年的人來說,這種感慨常常出現在平常的會話中。
的確,對於這些人而言,隨著年歲的增加,現在的一年,感覺上比過去的一年過得快多了。
事實上,時間不單隻是點或線,它是有厚度、寬度、甚至有密度的。而左右此厚度、寬度和密度的,就是人生的是否充實。如果是,那麼時間是膨脹的。相反的,時間就會收縮。
最近,年輕人說"時間過得真快"的,愈來愈多了。這就是意味著成天無所事事、惰性地過生活的年輕人增加了。這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依據生活方式,使時間是否伸縮的最好例證。
◆◆生活方式與時間的伸縮
能將時間伸縮的本質掌握貼切,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就是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
史坦貝克在距今27年前,58歲時,帶著愛犬查理,開卡車繞美國一周。由此了解了美國的真麵目,其中也檢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是一趟孤獨的、苛刻的旅行。
出發地是紐約,從紐約往新英格蘭北上,接著橫越大陸向西行,往央格斯城、苛利伯朗特、芝加哥、米內亞伯利斯、必斯馬克、黃石公園、斯波坎、然後是西雅圖。
在此過程中,他體驗到生存時間以及時間的伸縮作用。還因此對時間的本質產生了深刻的洞察。以下引用他的記述:
"離開斯波坎後,早雪的危險已去,這是因為天氣受太平洋的強烈暖流變得暖和起來。從芝加哥到這裏實際所費的時間很短,但是卻花了不少時間,因為富於變化的國土、在途中又發生很多事件、和很多人接觸,所以感到路遙費時。"
"過去很多事情,瞬間即成記憶,這並非真實。相反的,記憶有過去的模樣,事情發生有先後秩序,若沒有這些前前後後的事情,時間流逝就無從留下痕跡"(與查理之旅)。
依據這個觀察,兒童時代的一年,何以感覺如此長遠也可以明白了。熱衷於遊玩,對於所見所聞,如吸水紙一般急於吸收,時常累積新的體驗,所以兒童的時間是充實的、無限延長的。相對地,感覺時間急速而去的,就是因為生活馬虎,沒有了感動與驚奇,也沒有充實感的原因。
在生存時間裏,某個時間會變長,某個時間會變短。這伸縮的時間要比固定的鍾表時間,對管理者的人生有更大的意義。而感歎一年很快就消逝的人們,有必要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充分利用時間
上下班在公共汽車中,隻是"短短的"一個小時或幾分鍾,和思考各種企劃案一邊專心看書的一個小時,時間的經過是截然不同的。
再舉一個較容易明白的例子。一天中,待在自己的房屋什麼都不做的情形,和整天在各個場所工作與各種人物接觸的情形做一比較。
前者的情形,就是不考慮任何事,不受任何刺激不創造什麼,就這樣一天終了。
相對地,後者的情況,在相同的一天中受到很大"量"的刺激。街上的景觀、人或車的流動、噪音,引起興趣的事件與相遇者的會話、第一手信息等,此外還有對新見聞的體驗。
從達·芬奇、巴爾紮克、莫紮特這些天才之處,所要學習的就是善用時間而取得的成就,也即可劃分他們和普通人的界線。
管理者從日常生活開始,就竭盡所能地想辦法運用自己的時間。這是因為回過頭來,與管理者人生的充實有密不可分的連帶關係。
◆◆確保"自有時間"
時間也有歸屬和所有權的問題。
時間並非與管理者無緣,它為管理者任何人所共有。時間是如何被擁有、又歸向誰?關於這點可以區別為三種情況:
第一是時間不為人們重視和使用的無有狀態。
第二是時間是共有的,如和談得來的朋友或情人愉快度過的情況,就是共同擁有時間。
第三是時間的各有情況。從不和的兩個人因口角,兩個人各自想著個別的事情,此時各人自有各自的時間。
創造自有時間是開發時間的重要課題,此外也是作為發展能力,自管理者實現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但是,保有自有時間並不是簡單的事,確保自有時間常有困難,威脅到自有時間的,不外乎是他人、意外情況等的發生。如:生活受周圍影響不由自主的時候、遇到病痛災難的時候,被逼迫得走投無路,自有時間的保有便有問題。
管理者的人生往往就是環繞在時間的鬥爭上。時間就產生了共有與個有的對立、還有個有時間成為自有與他有的爭戰。因此,管理者的目的就是常保自有的時間,把他有化的時間奪回來。
最後,就白領階級待在公司的時間,作一探尋。
以八小時的就業時間而言,其本身沒有明確的交代。但是,以管理者的淺見,這八小時的大部分,都被共有時間和他有時間(例如出乎本意地被上司所剝奪)所占去,自有時間極少。所以,首先要將此當作問題,也就是重視自有時間的獲得、確保、擴張,要具備一些枝節的開發時間方法,才能獲得相當的成果。
◆◆時間含在任何事物中
如上所述,時間平常相當不易掌握,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差異,將人或物,深刻地溶入於發生之事當中的緣故。
愈溶入,時間的存在和形式就愈難判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例如,人如何溶入時間內,要能夠清楚地認識。
舉最容易了解的例子,心髒的搏動和肺的呼吸。這個決定生命的重要活動,是隨著時間同步而行的。如此,時間有如生命的象征、生命之源。時間和生命是牢不可分的。
時間就是人的生命,這時管理者感覺到時間有規律地運動著。
舞蹈的躍動感、生命感,是由內在的律動生成的。在管理者的四周,身體內充滿律動的人也有。一看到這樣的人,總令人感到時間正在活躍著。從這個人生成的時間,正通過身體毫無保留地將這樣的姿態表現出來。
人類固有的言語當中,時間也在於其中。一切的話語、書寫的詞句(文字),是由一言一語的聯係所構成的,含有深刻意義。
以下所說的,可以簡單地把音樂和時間的深刻聯係表現出來。
音樂在所有的意義上都屬於時間的藝術。音樂的三要素是律調、旋律、和音。其中有關於律調,前麵已經敘述過了。
旋律是"音之詩",持有雙重的時間性,即音的時間性和詩的時間性。將音的高低、演奏的速度、長短、區間、強弱等一體化,根據這些時間效果,就產生出各式各樣的旋律了。
和音,姑且不論是否可稱為音的空間化,其時間性要比空間性占有更重要的本質。例如三重奏、三部合唱的和音關係,可舉出三條時間線。此外,怎樣的和音不見得必須持一定長度,但是,隻要持一定長度,和音之中必有時間關聯著。
音與時間的結合,音樂就此誕生。思想、倫理、感情、自然、風物、故事、美、甚至人的夢想以及生命等一切,由音和時間貫穿。
◆◆依賴鍾表的人群
關於時間的存在,除了以上的說法以外,也可以由別的角度來觀察。
蟬在初夏的時候出現,夏天一結束,它也跟著死亡。蜉蝣則是在初夏開始出現,但隻一天就告終。在生物界裏,像插入定時開關一樣,照著時刻表進行的現象很多。
用鍾表的歸類推理來說,蟬或蜉蝣就是擁有"體內鍾表"的緣故。
像這樣的機能、活動能力,一般稱為"本能"。此後,由於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本能這種神秘機構的秘密,才被漸漸了解。
根據這樣的說法,生物的體內鍾表,不外乎是DNA的遺傳信息係統的產物。像電子計算機內藏的鍾表時間裝置一般,蟬和蜉蝣,甚至蜜蜂和蟋蟀等,在細胞中都正確地遺傳這種係統,再現了"細胞鍾表"的奧秘。由此想像,就沒有什麼可驚奇了。
以下是管理者的假設,也就是"時間的進化論"。
假設的前提,就是時間的進化,即生物的進化,是平行進展的。
生物受到本能的支配,也可以說支配時間的本能。但正確而言,反不如說本能是受時間的支配才對。
生物的進化開始,由單細胞到多細胞,然後神經線的發生、發達而高度化。接著,中樞神經的形成、學習能力的取得,人類有了思考--意識的產生。--通過這樣的進化過程,計算時間,可數的功用漸漸地由本能開始分化、多樣化而高度化。
一方麵來說,時間本能是退化了,但是,由另一方麵而言,是時間能力的高度化、進化的現象。生物對時間的感覺、知覺、認識等高層次的能力,於是產生了。
人類就是時間進化的頂點。時間本能幾乎已完全消滅,取而代之的是意識和思考,來完成本能的功用。時間從自管理者轉變為非管理者。時間可說是抽象的印象、觀念、概念,為了掌握這些,就必須有洗練的時間感覺或時間意識等高度的知性能力。
本能和知性,總而言之,都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二大生理係統,但是,兩者在基本上,是處於二種相反的關係。昆蟲用本能可以做到的事,管理者人類隻要行使知性便能完成。知性比起本能,更是富有創造,但是,反過來說,知性沒有運作的話,什麼也無從產生。
對人類而言,進化的結果,時間變成一種眼睛也看不到的抽象物。為了計算時間而不得不使用人工的機械鍾表,但是,鍾表不過是體內鍾表的考貝罷了。為了掌握有延長和密度的活的時間及人類固有的原存性時間,高度的知性和思考力是有其必要性的。
"時間的進化論"有一個令人驚異的實例:
過去,有位瑞士人,如同鍾表一般,無論何時何地問他,現在是幾點幾分幾秒,都能立刻回答出來。問其何以有此能力,他回答就在他的腦中,不斷地數著時間。不論信也好,不信也罷,即使是睡得最深的時候,在潛在意識下,這工作一刻也未曾停止過。
就音和色而言,借由訓練,身體可以得到絕對音感和絕對色彩感覺。但是,鍾表時間持續在體內的人,除了這位瑞士人以外,別無他例了,而且他是一麵工作一麵生活的。
--這個例子,並非否定管理者的假設。如同眉毛必然位於眼睛之上一般,和蟬或蜉蝣的體內鍾表相近的東西,奇跡般地存在於這位瑞士人的體中。相反地,管理者可以確信時間進化說的正確性。
第3章 自我價值的實現
◆◆自管理者實現
自管理者實現是美國心理學家A·馬書儒根據文獻臨床學的方法,研究近代六十餘位名人,如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美國劇作家--威廉詹姆斯,德國政治、自然科學家--哥德、愛因斯坦,日本宗教家--鈴木大拙等的態度及人格特性,所提出的概念。
自管理者實現是優秀的實存主義概念。換句話說,是在達到自我完成。
自管理者實現有以下幾點條件:
(1)對生存姿態及人生態度的自覺與決定。
(2)將生活意義、人生目標明確化。
(3)成長欲強烈,且持續不斷。
(4)充實滿足生理的欲求及自管理者實現欲求。
(5)自由的獲得與擴大。
(6)自己的能力能充分開發、發揮。
(7)對自管理者確立,實踐自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8)自管理者及社會間相互調和。
(9)對以上各點,都洋溢著自信。
主要是,自管理者實現時,除了能實現自己的個性以外,同時也是自管理者對社會責任的實現。譬如從人們所成就的工作、業績、作品上來看,比較容易了解。從另一方麵來看即使內部隱藏著高才能,但卻無結果,雖能帶給社會很大的貢獻,仍談不上自管理者實現。
自管理者實現並沒有年齡及時間的限製。"何種年齡達到何種程度",不必要在這範圍限定。自管理者實現是從現在開始,對自己的未來全盤性實行的過程。
現在就自管理者實現與開發時間之間的關係加以說明:
時間的開發,在前麵已經述說過,並非是單純的分割時間,或者是寫在計劃書上。而是能讓片刻、瞬間生活,都不後悔所采取的生活姿態,一日、一月、一年、一生的人生區間,充實成長自管理者,最終達到自管理者完成的生活過程,所應對的自管理者革新方法。
時間開發觀點,是自管理者實現必要的時間戰略,而自管理者實現阻力的2-3個問題,再加以說明。
◆◆自管理者實現時間因素
自管理者實現為何不可缺少時間因素,大致有以下兩種條件。
(1)創造事情。
(2)立定生活的計劃。
本項首先以(1)的持有法、創造法加以說明。
在生活中,什麼具有最大的價值,如何發現真正的人生意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對於每個人的價值觀,管理者稱之為人生哲學。即為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外是一門人生哲學。
如何形成人生哲學,管理者針對其方法詳加解釋。
(1)將生存的意欲及價值觀多樣化。如果沒有多方麵的思考,則無法產生多樣化,發現生命的意義。對一個工商業界的人士而言,與以前相比較,其價值觀可談得上多樣化,但仍嫌不足。認為隻有工作才能發揮他的能力者,仍然占有多數。
另一方麵,有些人隻認識單一價值,形成實現自管理者的限界,較難以達到目標。因此,要充分了解單一價值與多種價值間的意識轉換。
在這種場合中,不僅工作而已,也是對自己本身、家庭、趣味、健康、交際等問題,都是發現真正生活意欲的條件。即使有更多的情況產生,也並無多大關係,因為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意欲的權力。
(2)將價值觀多樣化。即對一種價值,有生活意欲,不要刻板地認定工作就是工作,同時要追求人生多樣化生活意欲。
如此,使價值觀處於多樣化,則自己的人生哲學就此形成,自己實現更向前踏進一步。
(3)將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按照順序加以排列。一些不易順位的事情,則不必拘泥於順位問題,隻把它列下即可。而後花數月、數年的時間加以定位。形成這種價值順位表之後,即為自己的人生哲學。
但是,切勿讓價值順位表成為生硬的表格而已。因為跟隨人的成長、態度行為變化,人生哲學也會產生變化。所以,應該對新價值追加、變換價值順位。
人生哲學是以長期對未來展望為前提。在這層意義之下,如果沒有較強的時間意識,則人生哲學的形成相當困難。
◆◆休利曼自我管理者實現的故事
海恩利西·休利曼就是發現特洛依的遺跡而聞名。他小時候從父親口中得知古代希臘英雄敘事詩人荷馬"伊裏亞特"、"奧德賽"等等的故事--是他發揮想象力的導火線。
原本,特洛伊戰爭被認為是一種傳說,但在休利曼的少年時代,卻堅信它的存在。而後,矢誌發現其遺跡就成為休利曼的終生夢想。這個夢不斷搖動在他內心深處。
休利曼並沒有把他的夢想在幻景中結束,而是為了實現,建立計劃,鍛煉自己,使自己一步一步向夢想接近。休利曼從小家裏就很窮,所以中途輟學。在工作二十年後,成為一個成功的實業家。休利曼為了實現他多年的夢想,毅然地結束了他的事業,把資金投入發掘特洛依的遺跡上。數年之後,他的夢想得到了相當的成功。這種休利曼的生活方式,有許多值得管理者學習的地方。
(1)在人生中有夢有目標是十分重要。有了夢想及目標,人就不會安於現狀,而能快速成長,使人生有充實感。
以工商業界人士的立場而言,工作或自管理者啟發可以追求自管理者的夢想及目標。例如:學習超越他人的專門技術,擔任董事長或高級幹部,在高爾夫球場中成為高竿的玩球者。到全世界去旅行,寫一本書等等。
(2)繼續持有夢想及目標。夢想及目標越高,則越無法輕易的實現。如果就把它放棄,人生會陷入連續的挫折當中,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夢想及目標的實現,即使無法像休利曼那樣地徹底,但也須要努力,在自己的能力的範圍,盡力而為。
(3)建立生活計劃,把自己的夢想、目標實現。
休利曼從小就建立具體的生活計劃,因此他有自信往自己相信的路途前進。他的一生,就是將人生加以設計,付諸實行,達到自管理者實現的典型。
◆◆生活舞台的建立
生活的設計及計劃,可以把現在及將來的數個區間,區分成"生活舞台"(LS),是最好的方法。生活舞台能賦予將來鍾表時間起伏,把人生以階段性的設計、構築,成為可能。
舞台,按文字解釋,就是演戲的地方。生活舞台,是自導自演,獨自完成的戲劇。首先,寫出劇本,決定由自己扮演那種角色,再自管理者觀看戲劇的演出。
生活舞台是對自己將來的狀況、夢想,生活的形態,加以濃厚色彩的效果。對未來為了自己預先約定,使自有化更形容易,則生活設計的結果能有效性提高。由於生活舞台的設立,能使自己更積極果敢,以自己應有的姿態為目標,對自管理者做一次投入,變更的態度,生活的意欲也會在這生活舞台上產生。
生活舞台的建立,古時候就有。例如印度教中便有這樣的生活形式:
(1)學生期。在成為一個成人以前,要經過基礎的學生時期。
(2)立家期。身為一介社會人士,參加各種活動,是建立家庭的時期。
(3)出世期。從家庭和事業中脫離,自管理者反省,是發現自己生活意義的時間。
(4)遊行期。從各種欲望中得到解放,不被任何事物所拘束的生活時期。
從以上四個時期,自然而然能了解印度人的人生觀,印度人的生活形態浮現眼前。顯然的和單純的時段主義相互違背,四段時期的過程中,灌注了他們宗教上的實存時間觀念。
◆◆時段主義和實存生活設計
首先,管理者將時段主義的生活設計(LD)與實存的生活設計加以把握。另外,記載的表格就是把兩者的人生藍圖加以比較對照。原本,個人自由的生活方式,是沒有列表的必要,隻是為了讓讀者認識時段主義的生活設計與實存生活設計之間的差別。
時段主義的LD,時段非常明確化。形式也非常地工整,內容較具體化。
但是,其致命性的缺點是,自己為何生存,自己要抱有什麼生活姿態、是屬於如何的一種人,在這些觀點方麵,有明顯的缺陷。
嚴格來說,時段主義的LD偏向於機械性、一般性的事物。這其中,並沒有伴隨著高超的自管理者人生生活設計。
時段主義LD,不過屬於一種模特兒的形式罷了。這種沒有經過思考,漠視設計構造的生活方式,仍然在世上有很多人過著。
時段主義的創立與管理思想發生相乘作用,把人的個性的決定,加以破壞。超越常軌的聯考就是一個例子。此外,還有大人搭上同一時刻出發的公共汽車,裏麵擠滿了人潮,往同一方向前進。很多人乘上同一"人生電梯"載向墓場。這些都是時段主義毫無個性的表現。
相對地,實存主義是徹底的成為個性化事物。上麵所舉例內容完全不同於時段主義。最重要的是,將灌注自己的欲望、夢想、情念於事物中,把自己投入於未來。腦海中存在搖撼自己實存個性的魅力,具有人生舞台的構想,依據人生舞台,將時間線切斷。實際上,人生舞台的表演不隻是發揮想象力而已,更是含有知性、理論性的方法。
生活設計以後,接著是生活計劃,如前麵所敘述,生活計劃是生活設計的行動開始和具體化表現。如果能確立生活設計,則生活計劃就不難創立。以下諸點須要加以注意。
(1)消除抽象性的課題。
(2)將大課題加以分割。
(3)列記當時應該做的事物。
(4)訂立優先順位及全盤的計劃表。
(5)建立可能實施計劃表。
(6)從可以實行的開始做起。
(7)於適當時機,將所得的結果加以評價。
◆◆天才並不能自管理者實現
對於某些具有特殊能力,能創造優良業績的人,管理者一般稱之為"天才"。許多人常希望自己是個天才,而沉醉在"管理者是一個天才"的幻想中,有些人也會真的對自己的才能很有信心,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比較實際,而以平凡人自居。
不管自己是否是天才,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天才都被認為是頂尖人物,至高無上;但是,管理者不妨將對這種天才信仰的根源加以批判,以求能對自管理者實現的問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以自我實現的觀點而言,人格的完成、幸福的人生,並不能隻依賴天才來完成。坦白說,天才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不成熟的、畸型的形式。
因為,這種生活方式缺乏平衡感,而不能取得協調。不錯,天才是可以得到很高的業績,但是,這種業績若是以犧牲社交、友情、家庭幸福、身心健康、休閑活動來換得的話,根本說毫無意義。
就業績這點而言,這是天才最大的貢獻,但是,範圍似乎"狹窄"了一點,"狹窄"也正是天才的致命傷,天才也隻是在狹窄的範圍裏,具有優越才能的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