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交換對分配的影響
交換和貨幣不影響工資法則
我們已在與我們討論的宗旨和範圍一致的限度內,說明了一國生產物借以在各階級居民之間分配的機製;這個機製就是交換機製,而其作用的闡釋者和價值法則和價格法則。現在,我們擬利用已獲得的見解,回顧一下分配問題。生產物在勞動者、資本家和地主這三個階級之間的分配,如果完全撇開交換來考察,似乎取決於某些一般法則。現在我們應當考察一下,當分配通過複雜的交換和貨幣機製進行時,這些法則是否仍發生作用。或者,這種機製的特性會不會幹擾從而改變上述各種起支配作用的原理。
如前所述,人類通過努力和節約而得到的生產物,最初被分成三份,即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份是以貨幣的形式,並通過交換過程,分配給有權得到它們的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按照通常的社會安排掌握生產物的資本家,用貨幣向其他兩種分享者支付其勞動和土地的市場價值。如果我們探討一下勞動的金錢價值和土地使用權的金錢價值取決於什麼,我們就會發現,決定這些金錢價值的原因,同在沒有貨幣和商品交換時決定工資和地租的原因是一樣的。
第一,很明顯,工資法則不受交換或貨幣是否存在的影響。工資取決於人口和資本之間的比率;即使世間的一切資本都是一個公司的資產,或者分得世間資本的資本家各自擁有自己的企業來生產社會所消費的各種物品,因而商品交換完全不存在,工資仍然取決於人口和資本之間的比率。由於資本和人口之間的比率,在一切古老的國家,都取決於對人口過快增長的抑製的強弱,所以,可以通俗地說,工資取決於對人口的控製,如果饑餓或疾病所引起的死亡抑製不了人口的增加,則工資就取決於勞動人民的精明和遠慮;因而可以說,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勞動者寧願工資降低而不願控製人口的增殖,則該國勞動者的工資就總是處於最低水平。
然而,這裏所說的工資是指勞動者的實際生活水平,即勞動者獲得的物品數量,這些物品是勞動者依天性或習慣所必需的或者是勞動者所喜愛的。該意義上的工資對於工資領取者來說是重要的。對工資支付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資,不完全取決於這種簡單的原理。第一種意義上的工資是決定工人生活水平的工資,我們稱之為實際工資或實物工資。第二種意義上的工資,我們可以暫且稱之為貨幣工資;我們不妨假定,這時貨幣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標準,生產或獲得流通媒介的條件也沒有發生變化。如果貨幣本身的成本沒有變動,則勞動的貨幣價格就是勞動成本的一種精確尺度,可以用作表示勞動成本的方便符號。
勞動的貨幣工資是兩個要素的混合物。第一是實際工資或實物工資,換句話說,是勞動者所獲得的日常消費品的數量;第二是這些物品的貨幣價格。在一切古老的國家(在這些國家,由於生活難以維持,人口的增加受到一定程度的抑製),勞動的慣常貨幣價格是使勞動者們勉強能夠購買其所必需的各種商品(沒有這些商品,他們就不能或者不願保持慣常的人口增長率)的價格。在他們的生活水平(勞動階級的生活水平,是指他們寧願控製人口增加而不願放棄的哪種生活)為已知的條件下,貨幣工資取決於勞動者慣常消費的各種物品的貨幣價格,從而取決於這些物品的生產費用;這是因為,如果他們不能獲得一定數量的這些物品,他們人數的增加就會放慢,他們的工資就會提高。在這些物品中,最重要的是糧食及其他農產品,其他的物品影響都很小。
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助於本編闡述的那些原理。前麵已分析了糧食和農產品的生產費用。它取決幹迄今為止由於社會需要而不得不用於農業方麵的肥力最低的土地和生產率最低的那部分資本所具有的生產力。如前所述,在這些最不利的情況下種植糧食的生產費用,決定全部糧食的交換價值和貨幣價格。因此,如果勞動者的習慣保持不變,他們的貨幣工資就取決於肥力最低的土地的生產力或生產率最低的農業資本的生產力,取決於耕作在"退化"(即耕作向貧瘠的土地擴展,同時較為肥沃的土地的肥力不斷下降)的過程中所達到的那一點。目前,導致耕作"退化"的力量是人口的增加,而阻止耕作退化的反作用力是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使原來的土地在不增加勞動的情況下增加產量)。農產品中花費最大部分的費用,可以精確地告訴人們人口和農業技術在某一時刻相互競賽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