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經典小品文(1 / 3)

第十五章 經典小品文

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由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輯錄而成,共二十篇。《論語》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賢哉回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弟子蓋三千焉",是推測的口氣,後世也不大認可,但是說其有七十多個學生,大體是不錯的。這麼多學生中,孔老夫子最器重的莫過於顏回了。魯哀公曾經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是顏回,並說顏回不拿別人出氣,不犯同樣的過失。孔子弟子中,多數是平民出身,但像顏回那樣貧窮的,恐怕也沒幾個。住在陋巷中,"一簞食、一瓢飲",隻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換了別人就會忍受不了窮苦的憂愁,顏回卻總是那麼安貧樂道,難怪孔老夫子再三讚歎:"賢哉,回也!"

楚狂接輿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春秋末年,諸侯多國朝綱紊亂,許多有識之士遁跡林野,以求保全性命於亂世。但也有不少像孔子這樣以"濟世拯民"為己任的人,勞勞車馬,奔走不暇,去尋訪明君,推行仁政。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和處世態度。《論語》裏麵,有好幾處都記載了這兩種思想的交鋒。本文就是記述孔子在楚國時路遇隱者接輿,接輿高唱《鳳兮》之歌,規勸孔子盡快歸隱的故事。寥寥幾筆,楚狂之高蹈風致,孔子之優容接引,宛在目前。

莊子

《莊子》一書,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共33篇。一向認為內篇大體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則是莊周後學所作。它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文章想象力很強,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以下兩篇選自《莊子·秋水》。

莊子釣於濮水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楚威王想以國事托付給莊子,被莊子拒絕。因為莊子認為,做官雖然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不如為民的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這一思想不是用抽象的語言直接陳述出來的,而是用一個切近生活的生動的比喻來加以說明,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餘地。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鴆鵮,子知之乎?夫鴆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鴆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這段文章用鴆鵮的高潔來說明莊子並不想奪取梁國的相位,又用鴟得腐鼠的故事揭露和諷刺惠子的多心,辛辣地嘲笑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表現莊子鄙視富貴利祿的思想。貼切的比喻和深刻的諷剌,增強了文章的思想性和說服力。

東方朔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格詼諧滑稽,善辭賦。漢武帝初即位,征舉方正賢良材力之士,他上書自薦,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常以正道諷諫武帝。但終不得重用。

上書自薦

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二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寫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五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就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殊,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

臣朔昧死,再拜以聞。橋下,女子未來,水漲不去,抱橋柱淹死。

作者直言自己的才學和美德,並自薦可為天子大臣,其中不乏自我誇讚的內容和語氣,在謹小慎微的人看來自然未免太狂妄。但是有才德之人向社會推銷自己,又正是表現了一種渴望擔負大任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是很需要這種創業者的氣魄的。文章由於善於運用誇張的語言,所以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東漢末,起兵鎮壓黃巾起義。建安元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逐漸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善詩文,四言詩成就尤為突出。

祀故太尉橋玄文

故太尉橋公,誕敷明德,泛愛博容,國念明訓,士思令謨。靈幽體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稱不如顏淵,李生之厚歎賈複。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由經由,不以鬥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無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篤好,胡肯為此辭乎?匪為靈忿,能治己疾,舊懷惟顧,念之淒愴。奉命東征,屯次鄉裏,北望貴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饗。

曹操年輕時不為人所知,但橋玄很器重他。橋玄死後,曹操於東征途中遣使祀橋玄,傾訴知己之感。文中重提橋玄生前戲笑之言,表露他與橋玄之間"至親篤好"之情,並反複申明自己的不忘舊情,語言樸實、親切。以敘事之筆而情寓其中,有詩一樣的情感和意境,令人流連不已。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出山前在隆中(今屬湖北襄樊)躬耕讀書,隱居十餘年,後成為劉備主要謀士,因功拜丞相,封武鄉侯,是三國時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出師表》等文在後世廣為流傳。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這是一篇家訓,所寫都是家常話,無非是勸兒子勤學立誌,不要荒唐險躁,耽誤光陰等內容,但由於文中貫注了深摯的父子之情,就覺得平淡中含有真意。其中幾組語言精煉而內容精辟的對偶句,富於哲理性,常被人們用作修身養性的座右銘。

陶潛

陶潛(365-427),字淵明,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人。曾為州祭酒、參軍,後任彭澤令。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毅然去職歸隱。長於詩文辭賦,其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農村生活,隱寓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精神。

與子儼等疏

告儼、俟、份、佚、佟: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賢聖,誰能獨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遊西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餘嚐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複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

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穎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於沒齒。濟北汜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複何言。

這是陶淵明大病以後寫給五個兒子的疏劄。首段對人的生死表示一種達觀的態度,中段回顧自己的一生,末段對兒子們提出希望,雖然帶有遺囑的性質,可娓娓道來,如敘家常。文中敘述由於自己辭官歸田而讓孩子們受了委屈,流露出一種歉疚感和悵惘的意緒。但這種意緒並沒有改變他歸田的人生態度,所以下文仍然表現出自己熱愛自然的本性和眷念田園生活的情緒。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讚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味其是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謂葛天氏之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所謂"傳",是記事跡之文,但此文略去事跡,隻是抒述自己的誌趣,所以它並不是真的傳記作品,而是一篇抒情小品。讀書則得意忘言,造飲則期在必醉,環堵蕭然而以文章自娛,作者的誌趣正是從這三個方麵表現出來。有人認為,全文共用了9個"不"字,表現了作者對世俗勢利的一種蔑視。

遊斜川序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於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複乃為嗟歎;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紀鄉裏,以紀其時日。

此文是遊斜川詩的序文,說明作詩的由來。孟春時節,作者攜二三鄰曲同遊斜川。魴鯉躍鱗,水鷗翻飛,大自然充滿勃勃生機,獨秀中皋的曾城山,又使作者不禁想起與之同名的仙山。山川的秀麗激發了作者的遊興,也激發了創作激情,於是乃賦詩詠懷。

這篇短序寫斜川風物之美,簡淡有致。序末慨歎歲月流逝,人生苦短,乃是文人永恒的主題。

劉義慶

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豫州、荊州、南兗州刺史。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招聚文學之士,如袁淑、鮑照等。有《世說新語》等書傳世。《世說新語》共三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記述漢末、魏晉士大夫的言行。

王子猷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王子猷在雪夜突然想起老朋友,就不顧百裏之遙前去造訪。這種行動不能不謂之怪異。小船行了一個晚上才到達朋友的門前,但卻"造門不前而返",這種作法就更加怪異了。這些都是常情常規所不能理解的,但王子猷有自己的說法:"乘興而行,興盡而返。"這裏表現的是一種自由舒展的人生態度和生命狀態,在封建社會那種受壓抑、被扭曲的人性麵前,這種人生態度和生命狀態不是很值得尋味的嗎?

阮鹹曬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羅錦綺。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複爾耳。"

在曬衣的日子裏,別人曬綾羅綢緞以顯示富貴,阮鹹家貧,卻敢於將一條布做的短圍裙掛在竹竿上曬出來,以表示對世俗禮法的蔑視和對虛榮的挑戰。曬這件事情雖小,卻體現了魏晉時代一部分士人袒露真我、不加偽飾的人格之美。

祖財阮屐

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並恒自經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客至,屏當未盡,餘兩小簏箸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歎曰:"未知一生當箸幾量屐!"神色閑暢。於是勝負始分。

一種是由貪欲所支配的對財富的占有,一種是超脫功利的對外物的玩賞。有占有欲的人,活得自私,也活得很累;超脫功利的人,活得瀟灑,活得脫俗。所以人生不可沒有財物,但又不可為財物所累,這篇小品所說明的就是這樣一種道理。作者善於運用白描手法,簡單幾筆,祖士少的膽戰心驚和阮遙集的閑暢自得就被勾勒出來了。

殷浩"寧作我"

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雲:"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殷浩:字淵源。晉陳郡長平人。殷羨(洪喬)之子。好談玄,弱冠即有盛名。建元初年征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參綜朝權,扼製桓溫。姚囊反,浩率師北伐。兵敗,為桓溫奏劾,廢為庶人。競心:競爭之心。

殷浩和桓溫在才能、功業上孰優孰劣,我們可以置而不論。殷浩能說出"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就足以使人肅然起敬,這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獨立人格的維護。許多人常常依他人的意願和安排度過不屬於自己的一生,受這句話的啟發,似乎應當去尋找那或多或少失落了的自我。有一位哲人說過類似的話,那就是"走自己的路"。

新亭對泣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在中原淪陷以後,南下的士族官吏有兩種思想情緒,一種是消沉悲觀,另一種是奮發圖強。這篇短文選擇一個普通的但是有典型意義的場麵,將這兩種情緒集中表現出來。作者的傾向性是明顯的,這就是推崇圖強恢複,反對一味感傷。

鮑照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東)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所作詩文反映當時庶族地主對士族專權的政治現狀的不滿。其樂府詩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岑參等頗有影響。

瓜步山楬文

歲舍龍紀,月巡鳥張,鮑子辭吳客楚,指兗歸揚。道出關津,升高問途。北眺氈鄉,南炎國,分風代川,揆氣閩澤,四睨天宮,窮曜星絡,東窺海門,候景落日,遊精八表,駃視四遐,超然遠念,意類交橫。信哉!古人有數寸之龠,持千鈞之關,非有其才施,處勢要也。瓜步山者,亦江中眇小山也,徒以因迥為高,據絕作雄,而淩清瞰遠,擅奇含秀,是亦居勢使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勢之多少遠矣。仰望穹垂,俯視地域,涕洟江河,疣贅丘嶽。雖奮風漂石,驚電剖山,地綸維陷,川鬥毀宮,毫發盈虛,曾未注言,況乎沉河浮海之高,遺金堆璧之奇,四遷八聘之策,三黜五逐之疵,販交買名之薄,吮癰舐痔之卑,安足議其是非!

此文以象征手法,揭露無才無德之人一旦身居高位則唯我獨尊的嘴臉,反映了當時社會有才者屈居下僚、無才者飛黃騰達的不合理現象。瓜步山本無特別之處,隻因占據有利形勢而稱霸一方。山的形象隻是人的形象的一種象征,文章立意含蓄而深邃。行文中寄托作者有才無勢的憤懣激情,議論酣暢淋漓,有一瀉千裏的氣勢。

飛蛾賦

仙鼠伺暗,飛蛾候明,均靈舛化,詭欲齊生。觀齊生而欲詭,各會性以憑方。淩燋煙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拔身幽草下,畢命在此堂。本輕死以邀得,雖糜爛其何傷!豈學山南之文豹,避雲霧而岩藏。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這是一般的喻義。這篇小賦對飛蛾撲火賦以嶄新的褒揚的意義,對它不惜性命而追求光明的勇敢行動予以熱情的謳歌。開頭將飛蛾與編蝠對比,借以喻"伺暗"與"候明"的兩種人的本性。結尾又以飛蛾與"義豹"對比,對逃避現實的隱士予以批評。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南)人。他是南朝齊、梁間道教徒,醫藥學家。入梁後為梁武帝所重,時有"山中宰相"之稱。曾撰道教書籍,兼通文學、書法。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此文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信的一部分。信中描寫了作者的隱居地茅山一帶的秀麗景色。作者從形態、色彩、聲音三個方麵描摹高山流水的美景,在靜的意境的創造中,運用對事物的動態描寫,極盡以動寫靜之妙。末句點出謝靈運,說明他們都是山水自然的知音,含有懷念哀悼之意。

吳均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請。其文以小品書劄見稱,工於寫景,表現熱愛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稱為"吳均體"。

與顧章書

仆去月謝病,還覓薛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穀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此文描寫故鄉山水賞心悅目的情韻和靈趣,表現作者回歸自然的歡愉和對自由人生的積極追求,同時也反映他對人間世的退避。以審美的視角看山水,既有爭霞蓄翠的濃重的色彩,又有鶴唳猿啼的悠揚的聲韻,這一切又契合於作者無拘無礙的自由心境,從而創造了一個遠離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審美世界。

與宋元思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此文寫舟行所見景物,層次極其分明。首段側重寫視覺所見。寫色彩非常簡略,寫動態則詳細逼真。不僅遊魚急流本已富於動態,即使像靜態的樹木,在那裏爭高競上,也具有動的神韻。下段側重寫所聞。各種聲音交響成韻,似乎很熱鬧,但給人的印象仍然是空穀的寧靜,這恐怕就是以動寫靜的妙處。

酈道元

酈道元(466-527),字善長,範陽涿鹿(今河北涿縣)人。北魏時官禦史中尉,後為關右大使。他是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撰《水經注》一書,文筆深峭,描寫生動,為有文學價值之地理著作。

江水·三峽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前段先寫山高穀深,次寫水流湍急;後段先寫四季景物的變化,然後引漁者之歌作結,更進一步加深讀者對猿鳴哀囀淒異的印象。《水經注》本為地理著作,但此文純用描繪筆法,勾畫出一幅優美的山峽圖畫,其中雜以抒情之句,使圖畫中又添詩的韻致,所以可以把它當作一首情景交融的散文詩來讀。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於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麵的楚河流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天寶初年曾供奉翰林,但僅一年多即去職。他是唐代大詩人,與杜甫並稱"李杜"。

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以金穀酒數。

此文以議論開頭,用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的宏觀意識籠罩全篇,使一篇短文具有包容萬物的氣勢。下麵極力渲染名園集會的天倫之樂,勾勒出一幅氣氛和諧、熱烈的優美畫麵。而作者博大的胸襟正是從以上的描寫中得以展現。慨歎人生的短暫,激勵人們珍惜有限的生命,總的基調是引人向上的。其中所包含的及時行樂的思想,是李白壯誌難酬時的另一種寄托。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人,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其作品主要是山川詩,描繪田園山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他也是著名的畫家,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山中與裴迪秀才書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狠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春,複與疏鍾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儻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

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此文描繪輞川山莊的冬景和春色,回憶與朋友同遊的情趣,寄托對故人深深的懷念之情,表達了再次同老友共遊的願望。首段寫冬景,重點在敘舊;第二段寫春色,重點在邀遊。朋友之誼貫串全文,不僅線索連貫,而且層次分明。此文重在寫景,以景來誘發對方之情,以達到邀遊的目的。景物描寫如詩似畫,具有很高的技巧。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進士,官至支部侍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位居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其散文氣勢雄健,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

藍田縣丞廳壁記

丞之職所以貳令,於一邑無所不當問。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丞位高而偪,例以嫌不可否事。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丞涉筆占位,署惟謹。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則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諺數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貞元初,挾其能,戰藝於京師,再進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為丞茲邑。始至,喟然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既噤不得施用,又喟然曰:"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則盡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汙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牆巨竹千挺,儼立若相持,水循除鳴。斯立痛掃溉,對樹二鬆,日吟哦其間。有問者,輒對曰:"餘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製誥韓愈記。

作者的朋友崔斯立擔任了一個徒有空名毫無實權的縣丞,此文就是為他鳴不平的。但文章並不是一開頭就直接寫崔斯立,而是先寫一般縣丞的處境,為寫崔斯立作了鋪墊。下文寫崔斯立鋒芒受挫,專事灑掃庭除、藝樹吟詩,反映其心境的鬱憤和悲涼。此文的真意,不是揭露機構設置的不合理。它的真正價值,在於抨擊人材沉淪的不合理現實。文中漫畫式的筆調,充滿了對官場弊病的冷嘲熱諷。

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隻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也?其真不知馬也!

作者運用象征手法論人才問題。伯樂與千裏馬的關係,象征人才與識才者的關係,說明識才、愛才和用才的重要性,同時揭露了當時社會上壓抑人才、浪費人才的不合理現象。此文對人才問題的感慨,顯然融彙了作者坎坷生活的哀傷和深受壓抑的痛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貞元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與韓愈皆倡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並稱"韓柳"。其文峭拔矯健,筆鋒犀利,說理謹嚴。

蝂傳

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昂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惟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其高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雖其形魁然大者,其名人也,而智則小蟲也。亦足哀夫!

此文由寓言和評論兩部分組成。前段敘述一種善於負載的小蟲,描寫它貪物和好上高兩種特性。作者不滿足於一般的描寫,而是對這種小蟲貪婪的本性作了傳神的刻劃,並賦予它以象征意義。下段用類比的方法,描寫了與蝂小蟲相似的一種貪婪小人,將這種人的特征與蝂小蟲的特征逐一加以比較,收到了辛辣諷刺的效果。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曾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他是唐代著名文學家,和柳宗元並稱"劉柳",和白居易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容。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劉禹錫的文集未收這篇《陋室銘》,因此,它的歸屬,尚難定論。但它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故許多選本還是將其作為劉禹錫的文章收錄進去。

文章開頭用比興手法點明題旨,接著描寫陋室的清幽環境和作者安逸高雅的日常生活,最後將陋室比之於諸葛廬和子雲亭,以示踵跡前賢。文章結構緊湊,前後呼應。語言音調富有音樂美。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他是唐代著名詩人,所作詠史詩多托古諷今,"無題"詩也有寄寓政治內容之作。擅長律、絕,富於文采,具有獨特風格。

祭小侄女寄文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體魄歸大塋之旁,哀哉。爾生四年,方複本族,既複數月,奄然歸無,於鞠育而未申,結悲傷而何極,來也何故,去也何緣?念當稚戲之辰,孰測死生之位?時吾赴調京下,移家關中,事故紛綸,光陰遷貿。寄瘞爾骨,五年於茲。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饑誰飽,夜渴誰憐?爾之棲棲,吾有罪矣。今吾仲姊,反葬有期,遂遷爾靈,來複先域。平原卜穴,刊石書銘,明知過禮之文,何忍深情所屬。

自爾歿後,侄輩數人,竹馬玉環,繡襜文褓,堂前階下,日裏風中,弄藥爭花,紛吾左右,獨爾精誠,不知所之。況吾別娶以來,胤緒未立,猶子之誼,倍切他人。念往撫存,五情空熱。嗚呼,榮水之上,壇山之側,汝乃曾乃祖,鬆檟森行,伯姑仲姑,塚墳相接。汝來往於此,勿怖勿驚。華彩衣裳,甘香飲食,汝來受此,無少無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

寄寄夭折時,作者在長安等待調動職位,未及將她的屍骨運回老家安葬。五年之後方可將寄寄之柩從濟源遷至老墳,作者出於至情,寫了這篇祭文。上段說明遷葬之事,並表示久未遷葬的愧疚,下段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慰告,字裏行間都是真摯情深的自然流露。因為祭的是兒童,所以作者以對兒童的口吻說話,行文淺近質樸,可讀性很強。

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餘杭(今屬浙江)人。光啟中,入鎮海軍節度使錢鏐幕,後遷節度判官、給事中等職。他是唐代文學家,其散文小品筆鋒犀利,詩歌也頗有諷刺現實之作。有些作品多用口語,故能流傳於民間。

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

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於寒饑;視國家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牽於寒饑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也。

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遊,不為人所窺者,鮮矣。

將竊玉帛之盜與竊家國之盜作類比的分析,是很有真知灼見的。不但他們竊取外物的性質相同,而且他們竊取的手段也相同,都是要尋找並非本心的借口,隻不過借口的內容有所不同罷了。此文寥寥數語點出封建帝王虛偽卑劣的共同心態,所持論點一針見血地接觸到事物的本質,所選取的論據--"英雄之言",恰到好處地證明了作者的論點,是一篇筆鋒淩厲的議論小品。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賣油翁

陳康肅公堯谘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嚐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本篇選自歐陽修《歸田錄》。

文章所講的"熟能生巧"的道理比較簡單,但是講述這個道理的方法很巧妙。先寫善射者的得意,然後寫賣油翁用瀝油的技巧對得意者的教訓,用富於故事性的情節來講大家熟知的道理,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讀者並不覺得是老生常談。

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簽書等職,晚年棄官不仕,定居廬山,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北宋著名哲學家,宋代理學的創始人。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前段用細膩的筆觸刻畫蓮的風姿神韻,後段用擬人化手法將菊花、牡丹和蓮花一一作了比擬,將蓮花作為高尚純潔的人格的象征,從而點明了主題。文章自始至終是在詠物,但也自始至終在寫人,表明了作者所推崇的處世態度。全文隻有119個字,但由於有深刻的立意和雅潔的文詞,所以曆來為人所喜愛。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神宗時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讀《孟嚐君傳》

世皆稱孟嚐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嗟乎!孟嚐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麵而製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所以不至也。

"孟嚐君能得士"是傳統的說法,王安石用政治家的眼光對這一說法進行了徹底的否定和批駁。首先將"雞鳴狗盜之徒"與"士"作了明確的區分,使傳統說法從概念上不能立足;接著從人物所處的曆史時代進行分析,論證所謂"得士"說法的荒謬;最後得出一個與傳統說法完全對立的結論:孟嚐君的要害在於他不能得士!文章篇幅雖短,卻寫得起伏跌宕,氣勢充沛。清沈德潛稱之為"千秋絕調",並非過當之譽。

蘇軾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曾知登州、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一生中屢遭貶謫。卒諡文忠。蘇軾文章縱橫奔放,與父洵、弟轍同列"唐宋八大家";詩飄逸不群;詞開豪放一派;書畫亦有名,其書用筆豐腴跌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後人輯其詩文奏牘等為《東坡七集》。

跋草書後

仆醉後輒作草書十數行,覺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也。

藝術創作中靈感觸發十分重要,有無靈感甚至是藝術創作能否成功的關鍵。一些藝術家常有夢中或酒後構思作品的體驗,大約是在這種情況下容易觸發靈感的緣故。蘇軾談自己酒醉後靈感勃發的狀態,描寫十分逼真,"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應是作者當時真切的體驗和感覺,是不能作為虛妄之言看待的。

僧文葷食名

僧謂酒為般若湯,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竟無所益,但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

文:文飾,掩飾。般(bō)若:佛教名詞,意即"智慧"。竟:終竟。

欺:自欺。

僧人在飲食問題上的做法,作為一種趣聞軼事,讀來是頗有興味的。但作者的本意還不在說說笑話,所以文章最後別開生麵,由僧人所為聯想到世人所為,對世人行不義之事而曲加文飾的做法予以辛辣的嘲諷。篇幅不長,但文意曲折深入,耐人尋味。

自評文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裏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斛:容量單位,十鬥為一斛。擇地:選擇地點。汩汩:急流貌。隨物賦形:指水根據物體的形狀而具有一定的形狀。

文章要寫好,技巧並不是首要的。首要的條件有兩個,一是作者有強烈的寫作欲望,有非寫不可的主動要求,二是胸中有豐厚的蓄積,隨時都可能冒出來。有了這兩個條件,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自然的表達過程,內容不斷從筆下汩汩流出,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無須作者的刻意雕琢。蘇軾在短文中講的就是自己的這種體會,通篇以水流為喻,所講的道理表述得很確切,也很生動。

與章子厚

某啟:仆居東坡,作陂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昨日一牛病幾死,牛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曰:"此牛發牛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謂仆謫居之後,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猶解接黑牡丹也。言此發公千裏一笑。

蘇軾與章惇政見不合,但不廢日常交往。這封信是東坡貶謫黃州後所寫,信中描述了在貶所作陂種稻,身耕妻蠶的狀況,並側重記述其妻為牛治病這樣一件小事,表現了鄉間生活淳樸、自由的情趣。在飽經磨難的謫居生活中,能有這樣輕鬆灑脫的情懷,自然是難能可貴的。這是作者借助佛道兩家的思想,對坎坷人生所作的自我調節。當然,輕鬆的筆調下也包含著對現實的嘲諷,這一點讀者也是能領略得到的。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此文記事、描景、抒情皆簡潔有情致。月夜步於中庭,這是事之雅者;月光如積水,樹影似水中藻荇,這是景之美者;自身為閑人之歎,這是情之深者。以貶謫之身而得此閑暇,也隻能從優遊審美中得到解脫,這裏固然可以看出作者不滯於物的胸懷,但是在對閑人的歎息中,也包含著對世事的牽念。

記嶺南竹

嶺南人,當有愧於竹。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

爨(cuàn):燒火做飯。履(lǚ):踩在上麵。

竹子正如鬆菊梅蘭一樣,曆來為文人雅士所賞歎。人們把它作為正直有氣節的高士的象征,賦之以詩,繪之以圖。此文卻讓竹子降低了身份,不寫它的高潔,隻寫它的凡俗之用,它從高士的形象變成了平凡的勞動者的形象。而這一點,又正是此文別出心裁的地方。

陸遊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紹興中試禮部,因遭秦檜忌,被黜免。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曾入王炎及範成大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製。一生作詩近萬首,題材廣闊。其政治詩抒發愛國激情,關心民生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與尤袤、範成大、楊萬裏合稱南宋四大家。詞與散文也有很高成就。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入蜀記》等。

跋李莊簡公家書

李丈參政罷政歸鄉裏時,某年二十矣。時時來訪先君,劇談終日。每言秦氏,必曰鹹陽,憤切慨慷,形於色辭。一日平旦來共飯,謂先君曰:"聞趙相過嶺,悲憂出涕。仆不然,謫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耶!"方言此時,目如炬,聲如鍾,其英偉剛毅之氣,使人興起。

後四十年,偶讀公家書。雖徙海表,氣不少衰,丁寧訓戒之語,皆足垂範百世。猶想見其青鞋布襪時也。

淳熙戊申五月巳未,笠澤陸某題。

這一篇題跋堪稱絕妙的人物小品。全文分兩段,首段敘事,通過生活細節的描述,生動地表現了李光的音容氣度,直覺其英偉剛毅之氣撲麵而來。次段評家書,言簡意賅,也重在人物的英氣。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愛國者的崇敬和熱愛。

楊萬裏

楊萬裏(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進士,累官至秘書監。遇事敢言,主張抗金。其詩平易自然、清新活潑,自具風格,當時稱為"楊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傳世者僅四千餘首。詩與尤袤、範成大、陸遊齊名,稱"南宋四家"。著有《誠齋集》、《誠齋易傳》、《誠齋詩話》等。

跋李成山水

餘葺茅棟而工徒病雨,擾擾不肯畢也。今日偶小齋鳥烏之聲樂,吾友王材臣偶攜李成山水一軸來,展卷煙雨勃興,庭戶晦冥,吾廬何日可了耶?

這篇山水畫題跋,寫得別具一格。作者閑處落筆,先寫修葺房屋因雨而不能按時竣工;再寫鳥烏聲樂,久雨放晴;最後才歸入正題:友人攜畫來訪,展卷使作者產生錯覺,以為風雨將至,驚呼"吾廬何日可了"!

對於李成的山水畫,作者並未正麵加以評說,但此畫的藝術感染力,不言自明。

有人曾用"活勁、奇趣"來評價楊萬裏的詩歌。其實,這篇跋文也有此特點。不足六十字短文,直意曲說、正意反說,寫得一波三折,妙趣橫生。

歸有光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昆山(今屬江蘇)人,人稱震川先生。嘉靖進士,官南京太仆寺丞。長於散文,反對王世貞等"文必秦漢"的複古主張、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其文樸素簡潔,甚受當時人推重。有《震川先生集》。

寒花葬誌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衣裳。一日,天寒,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籲,可悲也已!

本文是作者為亡妻的陪嫁侍女所作的葬誌。

葬誌是墓誌銘的一種。典型的墓誌是敘述墓主的"德善功烈",而寒花僅隻是一個卑微而又早夭的婢女,並無嘉言懿行可以傳世。作者選取寒花生前三件小事:初來時衣著打扮,削荸薺時的天真、淘氣,吃飯時的目光流動,使小婢女憨態可掬的形象躍然紙上。無怪乎清代古文大家姚鼐讚曰:文中有畫,吾與此文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