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讓知識變成產生力(1 / 3)

第一章 讓知識變成產生力

學無止境,相信每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在無止境中去學。"無止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能考驗一個人的意誌是否堅強,有堅強的意誌,就可以頂住各種壓力,從而戰勝脆弱和懦弱,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是也。

*學習是現代人近向成功的通行證

當我們被時間老人的輕快腳步帶入21世紀時,人們發現彼此見麵時的招呼已是"你充電了嗎?"代替了六、七年代的"你吃了嗎?"

1.不充電很快就會沒電

在網絡信息技術日益升溫的今天,你如果不每天學習,不充充電,那麼很快就會落伍,就會被這個時代拋棄。因此,無論在何時何地,每一個現代人都不要忘記給自己充電。隻有那些隨時充實自己,為自己奠定雄厚基礎的人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常常強調幹勁及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並非每一位都充滿幹勁,都勤奮好學,例如,宰予:雖然一副絕好的口才,但卻怠於學習。對於宰予,孔子不禁搖頭歎道:"朽木不可雕也。"但再怎麼責罵這種人也難改其性,最終被社會淘汰的肯定是這種不可救藥之徒。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幹勁以外,還需要有另一種觀念,即學習充電的觀念,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然而書本知識隻是基礎,必須再用自己的理解力將其消化吸收才行。社會是一本巨大的書,需要你不斷地去翻閱,因此,不充電的人會很快在現代社會中失去能量。

現代生活的變化萬千,節奏加快,要求我們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活到老學到老。你也應該記住:最難勝過的勁敵,是那一步也不放鬆的人。

我們常會聽見"那個人是屬於大器晚成型的"之類的話,意思是說,他現在雖然並不怎麼樣,但日後總會成功吧。

同樣從新的起點開始工作,有人能立刻得到要領而靈巧地掌握。但這種人是很少很難得的,因為他們往往在中途就幹不下去,甚至退步變壞。

與此相反,起先摸不清情況而不順暢的人如果多方請教,同時自己也認真用功並繼續保持這種態度,大致會獲得很大的成果。

人的成長是在許多人的幫助與指導下進行的。比如雙親、師長、朋友等的指導,在適當的時機恰當地施予,才能實現一個人的正常成長。

可是,更重要的,就是對這種幫助與教導要自動去學習吸收。

大多數人從學校畢業後進了社會就失去了上進心,這種人以後都不會再有什麼進步的。反之,那些學生時代不起眼的人在社會會往往克盡本分,主動學習,從而取得長足進步。

所謂"大器晚成"的人必是那種保持自覺學習態度的人,他們勤奮地學習,踏實地進步,自身實力與日俱增工作每天都有新情況、新挑戰,你每天都要麵對新事物,學習與生活同在,生活就是學習。

一份工作,許多人幹一段時間就覺得沒意思了,想換一份,而換工作是有條件的,有實力才能換份工作,而實力來自你自己。現代社會的機會很多,你隻要天天學習,就會天天有進步,才會天天有機會,你的生活也就會富有生機。

那麼你應該用何種態度來應對你打算做一生的工作呢?如果因為目前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優哉遊哉的過安穩日子,那麼目前的情形就不一定能維持很久了。而且,你也許離失敗也不遠了。

與此相反,如果能將這份工作當作一生的事業而埋頭苦幹,不斷進取、不斷創造新的東西,"活動老學到老",那麼你的進步一定是無止境的。你就能日日以清新愉快的心,去做自己的工作。你不會覺得疲倦,當你有理想,而不至於失去它時。

而且這種人對自己的工作有一股拿生命作賭注的熱忱,他把自己的使命刻在心裏,為了完成使命,甚至願意舍命去完成。當然,這裏所謂的舍命並非字麵意義上的舍棄生命,而是指讓自己強而有力的去賣命。

2.不斷進修才能更上一層樓

隻有不放鬆自己,不斷進取的人,才有資格與人較高下。

一個頗有魄力的老總在公司的經理會上說了這樣一段話:

"美國的大公司,在開辦新的分公司或增設辦廠時,5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就任主管職位,如果現在公司命令你擔任技術部長、廠長或分公司的經理的話你們會怎樣回答?你會以"盡力回報公司對我的重用。作為一個廠長,我會生產優良產品,並好好訓練員工"回答我,還是以"我能勝任廠長的職務,請安心的指派我吧"來馬上回答呢?

"一向在公司工作,任職10年以上,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的你們,平時不斷地鍛煉自己,不斷地進修了嗎?一旦被派往主管職位的時候,有跟外國任何公司一較高下,把工作做好的膽量嗎?如果誰有把握那麼請舉手。"

發現沒有人舉手後,他繼續說:"各位可能是由於謙虛,所以沒有舉手。到目前,很多深受公司,同業和社會稱讚的前輩,都是因為在委以重任時,表現優異,正是由於他們的領導,公司才有現在的發展,他們都是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進修,不斷磨煉自己,認真吸收工作要領。當他們被委以重任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帶來良好的成果。

這一點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變,藝術界的名演員,都是很有天賦的人,但他們仍會分秒必爭地,為提高自己演技而認真學習。如果報紙上的影評、劇評指責他的缺點的話,他會一夜不眠地思索自己的缺點。這樣我們才能欣賞到完美的表演對公司來說,平時認真地磨煉和努力,是一樣的重要的。缺少不斷地努力和磨煉,絕對不能培養自己的信心和實力來擔任主管的工作。

然而,說起來理所當然的事,並不能做到堅持不斷地努力。所以你要時常激勵自己,保持創新的意念。

*惜時敏學

當人們對生命的短暫發出"人生如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夫"等種種感歎之後,有人開始珍視時間。常常勉勵自己和後人要珍光陰,謂之"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因而,留下了諸如"時不我待","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等喟歎,渴望在有生之年有所造就,有所業成。雖不望名垂千史,但願留給自己和後人的至少不是許多遺憾,因此經常督促自己去學習、求知以充實、提高自己,才不至於在晚年發出"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喟歎,"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時也;不日新者,必日退。"學有所成,或教人弟子,或匡世濟民,或白首窮經亦然著書立說,"藏之名山,傳之後世",成一家之言,形曠世之說。

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有爭分奪秒的精神,不恥下問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就是一個性格磨練過程,是一個完善自己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是說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收獲的。同時,古人還用學海無涯苦作舟來告誡自己對於求學一痛苦過程,需得有一種對痛苦的承受力。比如,戰國的蘇秦因學問尚淺,外出遊學狼狽而歸,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發憤學習,刺股以自勵,終於身掛六國相印,合縱以抗秦。匡衡人窮誌不窮,鑿壁引光用來讀書,竟以說《詩》而躋身於朝,官至司徒。屋梁懸發的孫敬,聚螢照讀的車胤,映雪苦學的孫康和帶經耕耘的倪寬等都因此受到後人讚揚。

中國古代有作為的知識分子具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那就是在學習上勤奮刻苦,而這一美德的具體體現則是潛心治學,發奮著述。在我國幾千年曆史上,無數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精神財富,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上也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1.孔子:博學而篤誌

作為我國最早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一直被尊為封建社會的聖人、賢哲。他的學說和理論都是通過艱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學習得來的。祖先是宋國貴族的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魯國。《史記》稱"孔子貧且賤"。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年輕時做過送葬的吹鼓手和幾任小官,大部分時間是在惶惶若"喪家犬"般的四處漂流中度過。孔子講他"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便孜孜不倦,一種人生境是遂成為一代名師,創出大學問。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個人努力而達到的。對一個人來說,雖然"生死"、"富貴"等由"天命"決定的,但靠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學問和才能。孔子說:"不去修養道德,不去講求學問,聽到仁義不能去做,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孔子認為,學問和才能,隻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他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隻有好學且不斷深思的人,才能成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學問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須具有"學而不厭"的精神。有次孔子對子路說:"子路,聽說過六種德行便有六種德行中的缺點嗎?"子路說:"沒有。"孔子說:"愛好仁德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愚蠢;受好聰明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愛好直率卻不愛學習,它的鱉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孔子自己對待學習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廟,每事問。"他途中遇到孺子問及太陽的遠近,便生發出許多做人與做學問的感慨。他不把自己看成超人,而認為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說:"我不是一生下來便知道的,隻不過是勤於求學而已。"從這一句話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視個人努力的。他指出反複的學問可以使人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就是這個意思。他認為學習的正確態度應是老老實實,不懂就是不懂,以"不恥下問"的態度學習,並且不要有"過而不改,是謂過"的態度。因此,孔子的知識在當時就非常的豐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跟他學習,聲名十分顯赫。

從《史記·孔子世家》一書中,司馬遷是這樣記述孔子的:"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孔子語魯大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如,繹如也,以成。''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度,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有矣'。"應該說,孔子與中國古文化的整理與傳播是分不開的,而如果孔子沒有好學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那麼他也成為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聖人。

2.王充:博覽而不守章句

漢代的王充,亦是通過敏而好學,刻苦努力而成為的。

王充,東漢時會稽上虞人,他出身於"細門孤族",沒有什麼儲備一家過著清貧的日子,在《論衡·自紀篇》中,王充這樣敘述自己的青少年時代:童年時與其他兒童遊戲,不隨便打鬧,"儕倫(指小夥伴)好掩雀、捕蟬、戲錢","充獨不表"。他6歲開始識字,8歲進書館學習。他請老師講授《論語》、《尚書》,一天能背1000多字。約15歲時王充到京師洛陽進太學深造,開闊了眼界,但,太學裏的學習並不能使王充感到滿足。《後漢書·王充傳》說他"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即學習時不拘宋經典詞句,而是廣讀群書。由於家境貧寒,買不起書,他經常到洛陽的書肆中去看書。在熱鬧的街市裏,他也能全神貫注,甚至暗暗背誦下特別好的詞句。王充學成之後,回到故鄉,一麵授徒講學,一麵開始自己的著述。曾希望自己能當官出仕的王充有過相當大的政治報負,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但是當時門閥豪族控製仕途,英俊皆為下僚,王充出身寒庶,其思想見解又不為當時的統治者賞識。所以他隻做過幾次慕僚一類的小官,當時還常常因意見不合而被迫辭職。

和大多數文人一樣,當王充感到自己在仕途上不會順利時就專心治學,著書立說。王充所處的時代,雖然表麵上顯得比較平靜,但仍舊潛伏著社會危機,階級矛盾也有所激化。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從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需要出發,把先秦儒家,陰陽五行思想糅合,改鑄為"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儒學,成了官方的正統思想。在這一基礎上帶有迷信色彩的讖緯之學在東漢時亦冒頭。讖,就是偽造上天所謂文書,其中有預言、啟示之類;緯,就是用天人感應的神學理論去注解古籍。顯然,這種讖緯學說是充滿了各種迷信的荒誕之說,其影響所及,使"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王充對此"疾之無已",因而奮筆著書。針對當時思想界的問題,他寫下了《大儒》、《譏俗》、《節義》、《政務》、《論衡》、《養性》等書。現在保存下來的隻有《論衡》一書。《論衡》分30卷,85篇(現存84篇),約30萬字,這是王充從34歲開始,前後用三十多年,寫出的一部充滿戰鬥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後漢書·王充傳》說他在寫這部書時,閉門謝客,拒絕一切婚喪慶吊的應酬。在自己臥室的書架上,到處放著筆硯、刀和竹木簡,一有什麼想法就隨時記下來。直到臨死時才完成此書。王充解釋《論衡》這一書名時這樣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就是衡量言論得失和真偽之作。在這部巨著中,在對已成為官方思想的漢代唯心主義哲學和神學迷信進行係統的批判中,展現了王充的大無畏精神。同時對先秦以來的主要思想流派進行了評論,從思想的承繼關係中,對漢代思想作出總結。

晚年生活困苦的王充在71歲時去世,而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到東漢末年,經過蔡邕、王朗等人的推許,一些著作才逐漸流傳開來,這位偉大而傑出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傳後世,成為偉大而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明末談遷,也是一個非常勤奮好學的人物。為了彌補堂堂大明無一部傳世編年史的缺憾,他花了26年時間六易其稿,終編成一部900卷,500萬字的《國榷》。不幸書稿卻被竊賊盜走。受如此大打擊的談遷此時已經55歲,然矢誌不渝,從頭做起,憑其記憶,終於在其60多歲時再次完成了這部巨著。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他早年立下了"盡天下古文奇字之誌"的宏願,為編纂《金石錄》,節衣縮食,"雖處憂患困窮,而誌不屈","夜盡一燭為率",勤奮工作,"樂在聲色犬馬之上",終於完成了我國有關金石學方麵的巨著。清初的王夫之,隱居湘西深山洞穴,勤奮著述40載,著書324卷,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我國傳統的唯物主義思想,不僅如此,在天文、曆史、數學方麵他亦成為一代學術大師。明人羅欽順"潛心格物致知之學","裏居二十餘年,足不入城市"。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輟",成《春秋左傳詁》20卷。中華民族惜時敏學的進取精神在這些人刻苦勤奮的行動中得以昭示。

3.讀書:今生唯一夢

不獨古人如此,現代社會,也有許多惜時敏學的感人事跡。1995年第9期的《中國青年》刊載了徐世鼎讀書的感人故事。報道說,1990年13歲的徐世鼎向國家上繳糧食100公斤,稅款26元,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納稅人。同年,由於交不起40元學費,幾乎被鄉中學拒於門外;三年後,他又因拖欠學費,險些被取消中考資格。但是所有的這些,都沒有將他的讀書夢打斷。

徐世鼎是一個普遍的山村孩子,父母離異,他跟了父親。當他考上中學,並向父親表示想上學時,冷漠的父親無情的拒絕了他。為了上學,他向父親下跪,但父親不為所動。無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錢,大姐隻有10元,而學費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沒有錢,隻能陪他一起到學校苦苦哀求,暫時欠著。學校同意了,但父親卻常常逼他退學。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餘時間做了家裏所有的活,但這並未能使他的父親感動。半個學期過去了,學樣催交學費,可父親照樣分文不給。徐毅然決定和父親分家。在生產隊主持下,一畝三分田,一間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兩袋稻穀就成了他全部的家產。年僅13歲他心如刀絞般痛。

讀書!一切隻為讀書!親情割斷,父子分離,生活自理。

農閑時,他每天5點鍾起床,做完家務,6點趕到學校上課。趕著在放學後到田裏去做活;農忙季節,他請假在家打穀施肥;假期裏,他外出打工、扛木頭、拉竹子、運磚,雖然勞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還是會就著一盞油燈翻開課本。靠著自己一雙手,他成為鄉裏一名合格的納稅人,每年依法向國家上繳公糧和農業稅;在學校,他是成績名列前茅的好學生。生活的艱辛,讓一個年僅十三歲的孩子體會得尤其深刻。三年的中學生活中他盡管節衣縮食,但還是欠下學校近400元學費。初中就要畢業了,學校說不補交齊欠款,不發中考準考證。沒有辦法,他隻有四處借債。一個月後,他接到了市重點的通知書。

可是,學校報名通知書上寫著的150元學費讓他望而卻步。他隻有扛起行李來到離家50裏的一個山區水電站工地,去作最廉價的小工。幹活最賣力的他隻要有一點空閑,他就抓緊自學高一課程。同學和老師從工地上找到他,學校免了他的學費,同學向他伸出友誼之手。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排全班第三,當年底,他被市裏命名為"克服艱難困苦,勤奮學習的優秀共青團員"。

中華民族傳承不絕的優秀精神在徐世鼎的求學路上閃現,證明了中國的渴望求知的內心追求,也證明了中國精神的重要內涵始終是勤奮刻苦。

*知識的力量無窮--你該培養的誌向

常常發現很多一生隻做平凡事的人其實是一些天分很高的人。他們的天分雖高,卻沒有受過充分的訓練,培植。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他們熙來攘往,所看到的隻是月底的領薪水,以及領到薪水以後幾天中的快樂時間。

人們隻能利用一小部分的天賦才得以從事事業,而不能盡其教育訓練全部的天賦才能,所以他們在事業上一定要受很大的拖累。本來能夠充分施展拳腳,卻因拳腳不便而屢屢受挫。

你也許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1.活到老學到老

教育就是力量,十分鍾的時間你也可以利用來讀一些書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就以助你在事業上得到一分上進。許多誌在成功的人,在早些時候,年薪很低,工作卻很苦,但他們利用其閑暇的時間,自修自習以求上進,比之他們在日間的工作更為努力。在他們看來,追求知識要求進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你富有知識,知識,使人多一份生命。一個人愈能儲蓄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細小的進益,日積月累,可以使你更為充實,可以使你更能應付人生。

一個人的"優越"的記號與"勝利"的征兆便是孜孜以求的進步精神。

有的人或許以為利用閑暇的時間來讀書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績總不能與學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閑暇的時間讀書。這無異於一個人因為自己進款不多,以為即使盡量儲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錢,盡數揮霍,不屑儲蓄!但你沒有看見那些利用零星的閑暇時間求得與學校教育相等的效果的人嗎?

教育的實質之高,對於我們人生曆程的重要,無過於今日。在日趨劇烈的生活競爭和日益複雜的生存環境中,你必須以充分的學識作為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