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城市臃腫
幾千年來,人類的主要工作是耕種土地,放牧牲畜,集居的規模也很小。人們之間相互往來,靠步行,騎馬就可以達到。那時大多數是村鎮。到1790年,百分之九十五的美國人還居住在人口為二千五百或更少的村莊中,隻有費城和紐約兩個地方人口才有三萬五千人,被稱之為城市。當時的城市,主要是商業和手工作坊所在地,是人們貿易的地方。現在世界第一大城市東京,五百年前,還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小漁鎮。自1603年日本東京在這裏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到十九世紀,人口才超過百萬人,定為東京市。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引起了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先進的農機具使農村土地的競爭越來越烈,中、小地主侵吞了個體農民的土地,大地主又並吞了中、小地主,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為了糊口活命,不得不離鄉背井流入城市,使大量人口蜂擁而至,城市很快地發展了起來。生產力不斷地集中於愈來愈大的企業,不斷地將工廠從城市遷往農村,造成了新的城市,同時也出現了城市環境的汙染。
城市畸形發展 在十八世紀中葉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麵高速度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和商業,吸引了不少無地少地的農民流入城市;另一方麵,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機械化和自動化進入農村,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又使不少中、小農場主紛紛破產,被迫流入城市,這樣就使城市人口大大地增加起來。
在十九世紀以前,世界上的城市很少有超過一百萬人的。但自產業革命以後,人口從農村大量流入城市。歐洲人口在十萬以上的城市,到十九世紀已增加了六倍。美國在十九世紀中葉,德國在二十世紀初,已有半數人口集中在城市。從1800年到1950年一百五十年時間內,世界上大中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二十二倍,而同一時期,世界人口總數隻增加了六倍。在1950~1980年間,美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百分之六十四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二點七,法國從百分之五十五點四上升到百分之七十八點三,聯邦德國也從百分之七十點九變成百分之八十六點四。經濟發達國家的農村人口隻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荷蘭、比利時隻為百分之七和百分之四。蘇聯1959年至1970年期間,由農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共計一千六百四十萬,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由1950年的百分之三十九點五上升為1980年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發展最快,至今幾乎都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目前,一些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一般比發達國家高,占全世界總人口比例也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較低,一般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如巴基斯坦為百分之十一,印度為百分之二十一。在落後的非洲,城市人口僅占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大多數拉美國家城市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國家城市人口還高度集中於個別特大城市。墨西哥全國人口約為六千四百五十九點四萬,而墨西哥城一個城市的人口竟達八百九十四點一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七分之一。近年來,在發展中國家中,流入城市的人口也空前劇增。據1979年的統計,我國的城鎮人口增長也很快,也達到百分之十三點二。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曾做過預測,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六十多億中將有一半生活在城市地區。
日本群島麵積隻有三十七萬平方公裏,人口卻超過了一億一千萬。城市更是畸形發展,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卻生活在隻有百分之一的國土上。1920年,日本全國人口約為五千五百三十九萬人,城市人口隻有一千零二萬,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八,與發展中國家情況基本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工業瘋狂發展,促使城市人口惡性膨脹。1955年,全國人口八千九百二十七萬人中就有三千五百五十七點四萬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點八五;1969年,日本成了世界經濟大國,全國人口增長為一萬零二百七十五萬,城市人口增長的速度更快,已達五千四百七十六點六萬人,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點三。
世界人口高度集中於大城市,使五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數量不斷增加。1960年為十二個,1970年二十個,1980年為二十六個,僅僅二十年就增加了一點二倍。預計1990年五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將增加到四十個,2000年為五十個以上,速度發展之快是極其駭人的。
城市化總是伴隨著國家的現代化,要搞現代化,出現城市化是必然的趨勢。解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城鎮也蓬勃發展。由1952年的一百五十七個增加到1981年的二百三十三個城市,還有三千二百個縣城和鎮。全國百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有十八個,五十至一百萬的大城市有二十八個,二十至五十萬人口的中等城市七十個,二十萬以下人口的小城市有一百一十八個。僅一代人的工夫,一批批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地在祖國大地上發展起來。
隨著工業的發展,資源的集中,城市也越來越大。並不斷將城市的工廠企業遷向農村,造成新的城市,逐漸使鄰近的幾座城市聯成一片,形成"大工業地帶"。如美國大西洋沿岸,原來就有較大的工業,隨著生產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逐漸使鄰近的幾個城市費城,巴爾的摩和華盛頓與紐約、波士頓逐漸接連成一片,由周圍一些二十至百萬人口的幾個城市變成人口達三千七百萬,麵積約十三萬九千平方公裏的超級城市。這個"大工業地帶"擁有全國製造工業的百分之七十,集中了全國工人的總數超過意大利、瑞典的總和,相當於英國的五分之三。工業總產值超出上述三國的總和。
日本國土麵積少,而且有百分之八十是山地河流,使其工業分布比美國更不平衡。在太平洋沿岸地區集中了百分之七十三的工業。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周圍五十公裏以內不到百分之一的國土上居住了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發展成為連綿不斷的"大工業地帶"。法國的巴黎也是法國工業中心,全國百分之二十的工人集中在這裏。聯邦德國在戰後發展起來的魯爾工業區,在其四千四百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居住著占全國百分之八十的煤,百分之六十的鋼鐵,六分之一的電力以及一半以上的重型機械,形成了聯邦德國高度工業化的地區。
由於世界人口愈來愈向城市集中,城市發展的無政府主義,無計劃地向四周蔓延開來。大城市吞並了鄰近的小城市,城市的範圍越來越大。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人們為了逃避工業發展帶來的城市環境汙染,又從城市中心遷往郊區,形成衛星城,接著好象滾雪球一樣,居民區不斷地向衛星城四周擴大,造成了新的大城市。城市就是這樣,以一種並不協調的模式向四周延伸,形成幾百平方公裏,甚至幾千平方公裏的大城市。如東京,現在已和它毗鄰的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等地區連成一片,形成了(東)京(橫)濱工業地帶,(東)京(千)葉工業地帶,其工業產值居全國第一。據東京都廳最近提供的資料:目前東京都總麵積為二千一百五十四平方公裏,人口已達一千一百一十三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