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網上服務篇
序
網絡不隻是生存的工具,更是淘金的魔杖,它開拓了經濟發展的新邊疆,創造了目不暇接的商機。網絡在社會服務行業的應用,造就了一個規模空前的新式服務產業。網上尋信息,網上看病,網上辦公,網上求職,網上征婚,將伴隨著新世紀的腳步,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演繹出一個個網絡時代的神話。這種"人在家中坐,服務線上來"的實現當然也就引發了新一輪網絡淘金浪潮的到來。
第一章 網上服務:一座挖掘不完的金山
以因特網為基礎的經濟體係是未來經濟的生命線。在工業時代的經濟體係中,信息流動主要靠實體傳輸,如現金、支票、帳單、提貨單、報刊、書籍、電話、收音機、電視、設計圖、地圖、照片等等。但是在新的經濟體係下,所有信息都可以變成0與1的數據組合,並以光的速度,相互傳遞。
20年前,人們在身邊常帶著尼龍網兜,下班時買點菜什麼的,或者裝上單位的報紙回家看,十分方便。但是如今尼龍網兜已經成了博物館收藏的內容。
時下,人們嘴裏傳遞的是網頁、網絡這樣的新聞。把所有的電腦互連起來,構成一個係統化的信息通道和生活通道,這樣一個夢想已經接近現實。
一位詩人說,世界上最短的詩的題目叫《生活》,內容隻有一個字:"網"。20年前人們的生活就是尼龍網兜的"網",而現時人們的生活就是網頁的"網"。這是一種誇張的對比,但也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象征--就是說,在未來的年代,人們將永遠地告別尼龍網兜,迎接網絡時代的到來。因為在網絡裏,你幾乎無所不能。盡管目前網絡購物還並不普及,但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並視其為一種未來的必然趨勢。未來可以說無"網"而不勝。
企業家和資本家的"嗅覺"最為靈敏。網絡革命所帶來的巨大商機使他們清楚地看到一座巨大的金山正橫臥在麵前。英特爾總裁葛洛夫在《十倍速時代》中指出:"像這樣影響幾千億美元產業的東西,絕對是大事;"原來不想涉足因特網的微軟公司於1995年12月7日宣布:他們已甩下包袱,輕裝前進,以迎接"因特網浪潮"。
因特網上有一份報告指出,隨著因特網的發展,它的內容結構亦日趨穩定,預期一個新的經濟體係會在網絡上麵出現並興盛起來,這就是網絡經濟。因特網上會出現一些"以不正常的極高速度增長的行業",而這些行業便是因特網上最大的商業機會。於是,在迎接新世紀的到來時,透過因特網創造商機將是各行業極為重要的議題。"誰抓住了它,誰就可點石成金。"敏感的商人們發現:原來因特網真的是"夢想之城,希望之城"。今天的因特網,就像30年代的上海、70~80年代的香港,到處充滿著機會。"商場如戰場",而目前的因特網早已成為商家必爭之地。於是天下群雄紛起,皆有逐鹿問鼎之意。
網絡服務公司的特點是利用其現有網絡,為用戶進入因特網提供服務。此外,它們還提供有關的新聞、娛樂、電腦遊戲、網上聊天等綜合信息服務。美國的ProDIgy公司曾是上網服務公司的領頭羊,曾率先提供因特網服務。但是後因固步自封,缺乏創新,目前有點黯然失色。美國在線公司則一馬當先,雄姿煥發,號稱擁有600萬用戶。與其相比,美國電腦服務公司雖略遜一籌,但其服務內容卻頗有深度,有獨到之處。據說,該公司網上討論會的專題項目就有1300多個。這幾家公司是目前美國最大的上網服務公司,而且美國在線公司和電腦服務公司現均已跨洋作戰,開始進軍歐洲,可以算得上全世界最大的上網服務公司。
隨著對網絡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網上服務是一座挖掘不完的金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息服務業、電子類媒體業、網上娛樂業、網上教育等等。
充當網絡服務商
網絡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一項重要的服務業的產生,那就是為用戶提供網絡的接入服務。擁有14年曆史並且是全美最大的ISP,美國在線(AOL)公司的注冊用戶1700萬,比《時代周刊》、《新聞周刊》和《美國周刊》三家報刊的用戶總和還多,該網站的點擊量已達26億次。
AOL公司已經擁有了千萬多的經常用戶和一個偉大的品牌,目前,它正在從廣告商、零售商和其他想通過AOL向成千上萬的用戶推銷服務的商人那裏賺錢。公司將不肯加價的道瓊斯商務中心踢出了AOL,從而找到了另外的肯出高價的合作夥伴。另外,AOL還把他們網站內容出售給CBS、微軟和其他的熱線節目商,合同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廣告商有50家。
實際上AOL公司能夠發展到現在,也經曆了不少的曲折。在其開展ISP業務之前,它隻是一家提供電子郵件的信息服務商,經過幾次調整業務方向,終於選擇了網絡接入服務。剛踏入市場時,AOL隻有15萬用戶,競爭對手、投資人和分析家都沒有把AOL當回事,AOL是在夾縫中開始成長起來的。1993年微軟還謀略買斷AOL,但在AOL的首席執行官STeveCAse的堅決反對下,公司拒絕了微軟公司的購買。
公司實行推銷洗發水的方式推銷AOL,讓AOL無所不在。他們將AOl的軟件附加在雜誌、暢銷CD、錄像帶、甚至航空公司的免費午餐中,將廣告送到有一個潛在的客戶手裏。1996年底,AOL首先推出了每月19.95美元的不限時收費製。
這些傳奇的經曆以及強大的推銷措施和優惠的政策使得用戶很快突破了800萬。在潛力無窮的市場前景以及公司良好的發展態勢下,1997年,AOL花了7億美元,建成了撥號網絡並改進了其他係統。
同時,公司進行整頓,通過降低接通費用而降低了成本。但是,公司意識到,網絡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精彩,用戶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因此費用還會上升,如僅僅依靠降低成本是不會使AOL的贏利增加的,必須通過更好的服務來抓住用戶,讓用戶感受到AOL的真正物有所值。
AOL已經形成了"用戶群龐大--服務增多"的正循環,也就是說,許多用戶就是奔著AOl上麵種類繁多和方便的服務而選擇了AOL,而服務提供商們也是奔著AOL龐大的用戶群才和AOL合作的。
中國ISP業發展潛力無窮
中國國內的網絡接入服務業務仍然處於一個艱苦的探索階段,大多ISP們還是在痛苦的夾縫中生存。一方麵,成本居高不下,出口受到限製,很難通過自身的努力使用戶群得到爆炸性的增長;另一方麵,210萬網民再分散到眾多ISP手中,很難像AOL那樣得到用戶的關注。
其中163是CHINANET推出的各地電報局經營的網絡接入提供商。它以發展用戶為第一位,成為中國最大的網絡接入提供商。但是由於163沒有國際出口,因此上163網隻能瀏覽國內的站點,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陷。
為了彌補這個缺陷,263即首都在線,以獨立的股份公司的形式經營網絡接入。現在263的中繼線已經由原來的160條增加到了1500條,國際出口帶寬也從4M擴大到8M,其每月的營業額已超過了500萬元,月增長率30%。263以AOL的發展為榜樣。
ISP應該非常明白,當今中國最需要的信息、最可以消費得起信息、最能把信息轉化為生產力的是企業。信息服務麵向企業是一個全球性浪潮。國外ISP麵向商業用戶,增加技術設備投入,為商業傳輸提供廣闊網絡空間。美國CoMPuserve公司甚至宣布停辦麵向家庭用戶的在線服務,將市場重點放在公司用戶。美國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中有90%以上使用因特網,有43.4%的企業有自己的WeB服務器,至少37%的企業建立了內部網。據統計,中國企業上網隻占總用戶的11.3%。
由此可見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但為何如此巨大的潛力沒有變成現實,使中國的ISP像國外的一樣紅火且贏利豐厚?
對於此,見解頗多,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麵:
高昂的通訊費用限製了ISP大規模地租用和使用線路,這就影響到ISP的服務質量,尤其是接入速率。眾所周知,中國網絡被戲稱為少慢差費,速度慢對於網民來說最不可忍受。不過從ISP角度,又有說不出的苦衷。因為專線的價格最終要分攤到用戶身上。專線的理論帶寬隻能有2個33.6K用戶同時使用。如果按照1∶6的寬餘率,如果任何時間6人中隻有1人在使用,一條專線的帶寬就隻適宜12個33.6K的終端用戶使用。假如一條專線每月價格15萬,分攤到每個用戶的費用就是1.25萬元。顯然這個費率用戶不能接受。為了降低用戶的費用,技術上所作的就是使每條專線有遠遠多於12個甚至是成百上千的終端用戶。這樣做的代價是用戶隻能得到遠遠低於33.6K的實際速度,還有經常出現撥號無法上網情況。
議論最多的是專線資費不合理。1997年3月11日,中網和世紀互聯網公司,因分別拖欠一個月的互聯網絡通信費41萬元和21萬元,被北京電報局強行中斷國際線路29個小時,引起國內業界普遍的關注。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通信收費標準不盡合理,國際專線價格昂貴,DDN專線不但收取月租費用,同時按數據流量收取流量費。我國數據流量費用是5元/M字節,再加上通信費,1M字節超過了6元,是國外的好幾倍。比如人民日報放在網上,如果平均日訪問量是1萬個點擊,一個月就要承擔18萬元通信費。而在美國,相同訪問量的通信費用是500美元,相差30倍。並且中國還是雙向收費。更滑稽的是,ISP網站信息製作得越好,訪問的人數越多,相應所需中繼線與信息流量就越多,所要付出的費用也就越高,ISP就越難以經營。在美國ISP行業中,通訊費用隻占其成本的15%左右,而我國卻占到30%~40%甚至更多,顯然使ISP們負擔過於沉重,無法承受。
ISP對電信的收費過高很有意見,用戶又對ISP過高的收費表示不滿。中國目前的網費水平雖然有所降低,但在正常時間每小時超過10元,經常上網但還算不上網蟲的網民每月花上二、三百元是極為尋常的。對於平均收入也就1000多元的中國網民來說,網費花去了工資的20%~30%,上網的門票實在太貴了。相比之下,美國Internet收費就便宜多了。著名的美國在線每月是19.95美元,可以無限時地使用。這隻占美國人工資的1%。如果中國網費隻占工資的1%,也就是每個月10多元,絕大多數網民是能負擔得起的,但ISP無疑早就破產了。
線路資費過高,缺乏一個符合市場實際的收費管理體係,已成為困擾ISP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問題。這幾年,資費下調一直是議論的焦點。電信方麵當然有自己的理由。我國1998年電話主線普及率是7%,還遠遠沒有達到普遍服務,在此基礎上發展Internet其價格不可能過低。
雖然目前中國的ISP問題多多,但其巨大的市場前景是人所共認的。尤其是隨著網費的下調和中國社會發展的加快、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將在今後幾年掀起上網的熱潮。這無疑將是中國的ISP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美好前景的強大後盾。
ISP競爭策略
中國ISP剛出世,就麵臨著激烈的競爭。如果說1995年是中國ISP的萌芽期,1996年和1997年是大幹快上的建設期,進入1998年則是ISP們重新尋找定位、充實提高,加快商業服務模式的轉型期。各家服務商在搶占市場時都推出了花樣翻新的服務,他們主要采取以下的競爭策略。
(1)首當其衝的仍然是價格之爭
世紀互聯公司通過各代理點銷售世紀方舟卡,內含上網帳戶和密碼。中網公司的包月製得到廣大用戶的普遍歡迎,最低費用隻有300元/月不限時。廣州163/169網則在1998年12月推出了入網50元、包月100元的更低價。分段計費則是各服務商普遍采用的手段:瑞得在線公司的節假日半價,東方網景的3種時段收費,都體現為用戶節約的思想。263首都在線則開通了信道收費,一天分2個時段計費頗具特色。1999年中國電信資費調整,每小時網費4元,每月超過75小時才多收。這個規定的出台,ISP在價格競爭上的餘地減小了,它們隻能以其他形式招攬客戶。
(2)上網技術支持服務
國聯在線公司是國內首家提供Internet商業服務的全國性股份信息網絡公司,向社會推出萬維網卡係列,分為銀卡、金卡、鑽石卡三大係列。無初裝費,有一定固定的序列號,其目的猶如電話磁卡,個人隻要在大商場的電腦櫃台、大飯店的服務台購卡即可上網。世紀互聯網推出世紀方舟和世紀互聯網卡,以及永動郵箱和萬用羅盤兩個產品,提出E-MAIl地址永久保留、個人郵件智能處理等概念,以提供給用戶更方便快捷的服務。中網信息公司,為吸引用戶實行了靈活多樣的計價方式,如對個人用戶推出300元/月,而不計使用時間的價位;低價位E-MAIl服務,除開戶費200元外,每月僅需80元。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責任公司為其全國網用戶提供800免費電話技術服務支持,800即主叫客戶不需付費而同被叫方集中支付電話費用,這在信息服務業中還是首次。瑞得在線開發網上英漢全自動翻譯軟件,贈送入網用戶,方便上網用戶瀏覽Internet上的英文信息。
(3)業界廣泛的聯合
進入1997年後,ISP加強了聯合發展、捆綁銷售的力度。世紀互聯和十幾個品牌的微機與調製解調器產品的幾十家國內經銷商合作,實行大規模捆綁。瀛海威與微軟結成戰略夥伴關係,瀛海威時空與WINDows95正版捆綁,同時采用全套微軟商用Internet係統。四大互聯網--金橋信息網、教育科研網、中國科技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實行互通。上海信息港把上海地區的上海經濟信息網、上海科技網、上海教育科研網、中國科技網、上海熱線、瀛海威時空網實行互聯,大大加強了上海信息業麵向全國的輻射能力。中國電信的169工程,則在國內形成一個充分互聯互通的信息服務網。
(4)製作特色信息
經過大戰,ISP認識到僅靠接入服務是遠遠無法在市場上立足的,於是把重點轉向信息資源開發上,紛紛推出特色信息。中國網推出香港1997網站,專門提供與香港"九七"回歸有關的各類曆史資料與動態信息,引起較大反響。台源網絡公司專做服裝、服飾信息。瀛海威、瑞得在線同時推出網上中國係列,把曆史與現實中的人文資源再顯在互聯網絡上。特定的信息內容會吸引特定的消費群,利用特色信息啟動市場,將成為今後ISP市場競爭的主流。一些ISP與政府部門合作,開發行業市場:世紀互聯利用人事部支持背景,開發人才金網,提供人才測評服務。北京英特信息網絡中心與國家旅遊局合作開通中國旅遊全球傳真式電話預訂係統,建設英特中國旅遊預訂網絡。又與中國建設銀行聯名發行中國建行英特龍卡,抓住商用客戶,深入旅遊市場。創聯通信借企業域名搶注影響,依靠內貿部的支持全力進軍企業上網市場。宜鼎公司依靠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的支持,專門經營房地產經營信息、係統集成與軟件開發,提供行業市場信息服務。深圳萬用網與深交所合作,將股票行情與交易係統提供到網上,實現股票網上炒股的願望。
在網上,專業的經貿信息吸引了眾多上網用戶,各大部委的信息中心紛紛建網,把自己變成針對本行業、專業的ISP,如國家信息中心的中國經濟信息網就確立了以專業用戶為對象,以經濟信息內容服務為主的目標,成為專門為政府、企業提供經濟信息的專業網。
(5)地方特色是搖錢樹
土的、帶有地方特色的,或許正是最可貴、最賣錢的。
ISP在本地市場上大有可為:做好調查,把握本地需求,可準確定位;建立本地信息網站,促進對外交流,招商引資,並進一步扮演地方電子商務中心,或地方特產交流批發中心的角色。
本地化服務將是搖錢樹。建設富有濃鬱地方特色的經貿、文化、藝術信息資源網站,就必然對用戶產生極強的吸引力,就如同在Internet上栽一棵並不難培育的搖錢樹,從根本上解決困擾ISP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地方網站熟悉和了解當地經貿、科教、文化、社會等方麵發展情況和計算機用戶需求情況,具有先天優勢。中小ISP立足本地市場,發揮靈活機動的經營優勢,深挖市場潛力,建立豐富而優秀的地方特色信息網站,為用戶提供全麵係統的上網和網上服務,將會是大有前途的。中國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網站受到當地網民的歡迎,如天府在線、上海熱線等,都是當地網民聚集的中心。上海熱線的信息,商品已覆蓋經濟、法律、文化、教育、體育等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吸引用戶的信息商品超級市場。在雲南,1997年年初成立的雲南大學金彙資訊網,通過對省內1000餘家網絡用戶的調查,發現影響上網積極性的因素已由上網費用高轉到網上資源的嚴重匱乏上來,於是決定采取網絡信息本地化、本地信息網絡化的策略,依托中國教育網雲南網絡中心的設備技術優勢,其網站已成為富有濃鬱雲南特色的信息資源薈萃地。該網站內容包括彩雲之南、教育信息、休閑娛樂、服務街、文化藝術、電子報刊、商業資訊、金融經濟等8個欄目,這些欄目涵蓋了雲南128個縣區經濟發展動態、雲南旅遊和民族文化藝術、雲南人才市場、投資指南、金融股市行情等信息。
(6)建設全國骨幹網
從1996年下半年以來,利用TCP、IP互聯技術,借助郵電公網構建獨立的全國主幹網絡也已出現。深圳訊業集團從1996年5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籌建中華金網多媒體信息增值網絡,至1997年初已建立營運點54個,可漫遊22個。還與有關部門合作,在全國開通城市同步推廣26個專項係統,比如網上景山學校、中關村商情網、電子報刊檢索等,同時全國12家行業網也準備在網上運行。瀛海威時空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沈陽、哈爾濱、福州等節點。由新華社香港分社駐公司控股的中國國際網絡傳訊有限公司建立國中網,預期建設一個以衛星通信網為骨幹會員製商業信息服務網,向中外客戶提供一個覆蓋中國、聯通世界的網絡,並將陸續在全國50多個城市開設網站。其它像世紀互聯、國聯在線、中網等公司也有全國骨幹網的計劃。
第二章 急待發展的信息服務業
信息業已成為專門產業
信息服務行業是本世紀50年代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首先興起的。隨著信息商品化的範圍日益擴大,信息逐步成為一種專門性的產業。滲透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對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日益普遍化,促進了信息市場的迅速發展。
我國信息市場出現於80年代初,起步雖晚,但發展速度快。近10年來,除國家先後投資上百億元建成了10多個大型信息係統,中央各部委及地方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建立了信息中心外,各中心城市和一半以上的地區、縣也建立了信息機構,各種類型的信息經營企業紛紛成立,一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行業經營網絡體係的雛形在我國已初步形成。
信息服務行業可分為傳統信息服務行業和新興信息服務行業。傳統信息服務行業以手工方式服務為主要特征,包括科技情報、圖書、檔案、專利等,有人還將新聞、出版、文化教育、廣播電視等也包括在其中;新興信息服務行業又稱電子信息服務行業,是以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等電子信息技術為主要處理手段的信息服務。我們這裏談的信息服務行業指的主要是後者,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信息提供服務
信息提供服務是對已有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後,向用戶提供信息谘詢及各種信息媒介物的服務,其代表是數據庫服務業。數據庫服務被稱為信息服務業的核心。從世界範圍看,美國的數據庫行業無論從數量上、質量上、品種上、類型上,還是從數據庫的規模上、產值上、使用效率及工效比等方麵,都占絕對優勢,超過其他所有國家數據庫。我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於1994年底正式開通並對外營業。我國公用數字數據網的主要業務類型有點對點專用電路、點對多點廣播、數據輪間、多點橋接電路業務等,還可根據用戶特定要求構成虛擬專用網。
(2)信息處理服務
信息處理服務是對信息輸入、處理、存儲和輸出等環節的服務,其核心是把信息加工為計算機可讀形式的數據或數據庫。信息處理服務主要包括委托計算、憑脫機處理數據、圖表、文件和數據錄入、聯機事務處理及傳統的圖書、文獻檔案和情報係統的服務。美國的信息處理服務在70年代以數據處理為重點;80年代在數據處理的基礎上發展了文字處理技術,推動了辦公室自動化迅速發展;90年代發展的主流是更易於廣大用戶接受的具有形象直觀的人機界麵的多媒體技術和二維圖形工作站。日本信息處理服務僅次於軟件開發業務,其發展趨向為:從被動係統向主動係統轉換,擴大營業範圍,穩步建立戰略係統。
(3)信息谘詢服務
信息谘詢服務是根據用戶的需要,在對信息收集、處理的基礎上,運用專業知識和經驗,經過分析研究,向用戶提供信息產品的服務行業。我國信息谘詢業已初具規模:活動遍及全國,服務內容廣泛,成績可觀。但在管理體製、隊伍建設、技術手段、政策完善等方麵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改進。
(4)聯機檢索服務
聯機檢索是指用戶利用終端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運用一些特定指令和檢索策略,與存貯有大量信息的計算機進行人機對話,從而查出所需特定信息的過程。它是信息科學、計算機與通信技術三者結合而發展起來的新興服務業。聯機檢索服務一直是美國信息服務行業的主體,增長率最高。美國還是數據庫和聯機檢索的最大提供者。美國聯機檢索技術相當成熟,檢索軟件版本不斷翻新,功能越來越完善,許多聯機檢索係統已成為商業係統進入國際信息市場。
我國除西藏之外的50多個大中城市已設立了110多個國際終端,可以方便地查找12個主要係統、600多個數據庫的上億個信息記錄,可以得到世界上2/3以上的各種信息。我國漢字聯機檢索已向社會開放,可聯機查詢300多個數據庫的100多萬個記錄,並實現了部分主機聯網服務,網絡終端達400多個。
近年來,我國信息服務業取得了長足發展。1994年,全國已有信息服務機構3萬餘家,僅北京就有4000家左右。全國從業人員已近百萬人。而且,有關經濟專家預測,該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潛力仍是巨大的。
信息服務趨於商業化
信息行業成為獨立的行業部門,在發達國家,也不過是近十幾年的事情,且還處在逐步發展和完善中。然而,隨著網絡的發展,有幾個明顯的趨勢已呈現出來:
(1)傳統信息服務轉向電子信息服務
即以印刷媒介為主體的信息服務轉向以電子技術媒介即互聯網為主體的信息服務。70年代流行"信息爆炸"一詞,主要是以每年出版文獻數目的劇增為標誌。但到80年代這種長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文獻數目增長的速度不僅明顯趨緩,有些領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原因不是信息量減少了,而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媒介)發生了變化。電子周刊、讀報等相繼出現,標誌著網絡信息服務時代的到來。
(2)現代新技術迅速滲透於信息服務業
尤其是網絡技術。光盤存儲的應用及普及,高速數據傳輸網絡的建成,數據庫及聯機數據庫服務的商業化,信息資源管理係統(信息、人、機一體)、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數據交換技術的應用,數據廣播技術的推廣等,導致信息存儲、加工、傳遞、查詢和利用等領域的重大變革。
(3)公益性信息服務比重趨低,商業化服務比重增加
信息服務業興起的初期,主要靠政府投資,為政府自身和公共部門提供公用信息,通常是免費或低收費服務。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這種人人都有權享用的信息服務被稱為公共品。近年來,由於信息量及對信息服務需求的劇增,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帶來商業利潤;另一方麵,由於政府不願消耗財力支持具有商業利潤的信息服務活動,加之采用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後,服務成本增加,而應用效果更加明顯,這就自然形成了商業化趨勢。這一過程,在美國是從金融信息開始的,並已基本完成。各商業化的信息機構為增強市場競爭力,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進行科研,搶時間、爭速度,以生產出高質量的信息產品。而依靠網絡服務奪取信息市場優先發展成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