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好演示實驗
化學實驗可分為演示實驗、並進式實驗(或稱隨堂實驗)和學生實驗三類,其中演示實驗的數量最多。
演示實驗是教師進行表演,並引導學生觀察和思維的教學雙方協調活動的實驗。演示實驗在各種教學場合都可使用。
演示實驗的教學功能
1.演示實驗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演示實驗可以為學生提供鮮明、準確、生動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從宏觀向微觀的過渡,使概念、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識形象化,便於記憶。
3.通過演示實驗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正確、規範化的操作技術和方法,並能受到良好的實驗習慣的教育。
4.通過演示實驗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演示實驗的教學要求
(一)目的明確
教材中規定的演示實驗是根據大綱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點而設置的。教師應仔細鑽研大綱,通覽教材,深刻領會教材的體係和重點,在這個基礎上弄清每個演示要給學生什麼知識?建立什麼概念?揭示什麼原理?要示範哪些實驗操作?要發展哪種能力?對於這些,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否則,做演示實驗,就僅是為了完成教材中的規定,讓學生看看而已。其結果必然缺乏對學生的引導或引導不當而降低教學效果。
教師根據設備條件或學生實際可以補充一些實驗。但補充的演示實驗應注意必須符合大綱要求和教材深廣度的階段性。補充實驗的選擇須符合下列原則:
(1)更容易揭示教材中的概念、原理的實驗,而不是擴充教材的範圍。
(2)使教材中的重要知識形象化,便於學生感知、理解的實驗。
例如:有的教師講實驗室製氯氣,除了課本上要求的二氧化錳跟濃鹽酸反應外,又補充了重鉻酸鉀、高錳酸鉀、氯酸鉀等跟濃鹽酸的反應,並且做了簡易演示。教師的用心是求“完整”和“一次到位”。這顯然是忽視了知識的階段性,違背了大綱和教材對學生現階段的要求。若補充的這些化學反應和實驗如果是課外小組對少數學生的輔導提高或高三總複習則另當別論。
如果在講完鹵素一章後的複習課中,補充氯化鈉、二氧化錳跟濃硫酸混合加熱也能生成氯氣的實驗是可以的。因為這些屬於教材中的基本知識,是概念的靈活運用,並沒有超出教材。
有的教師常常認為物質的物理性質沒什麼難懂的,即便是重要物質也常是讓學生看看課文或由教師講述一遍就過去了。例如,初中課本對硫酸物理性質的描述是:純淨的濃硫酸是沒有顏色、粘稠、油狀液體,不容易揮發。常用濃硫酸的濃度是98%,密度是1.84克/厘米3。學生當然全能看懂這些文字,但卻不能給予學生感知,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因此,“看得懂”卻“難記住”。如果在講述濃硫酸的物理性質後,隨即增補幾個演示實驗,讓學生動動腦子,效果就不一樣了。
用兩個不貼標簽同樣大小的試劑瓶,一個盛半瓶水,另一個盛半瓶濃硫酸,讓學生不使用化學方法而應用濃硫酸的物理性質分辨哪個盛的是濃硫酸?這樣就有啟發性。學生必須想一想——把兩個瓶分別用手拿起,看哪個重,因之,對濃硫酸“密度大”就印象深刻了。再展示不貼標簽大小不同的兩個試劑瓶,一個盛半瓶水,另一盛半瓶濃硫酸,要求學生還是應用物理性質分辨哪瓶盛的是濃硫酸?學生想一想之後,會發現若把瓶拿起輕輕搖動,看哪個瓶內液體顯得粘稠,就可斷定哪瓶是濃硫酸了。因之,濃硫酸呈“油狀”,日後就能記憶猶新。如果,再采取每桌上都放一瓶濃硫酸,讓每個學生都打開盛濃硫酸的瓶塞,聞一聞有沒有氣味,對濃硫酸“難揮發”的性質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學生親自實踐,獲得了感知,頭腦貯存有實驗表象,當然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又如:吸氧腐蝕是很重要的知識,但沒有相應的化學實驗配合。學生一般的想法是:鐵失電子,接受電子的應該是溶液中的某種陽離子(氫離子或金屬陽離子),對於得電子的是氧氣很不容易接受。為此,補充一個能夠說明得電子的確是氧氣的吸氧腐蝕的演示實驗則屬必要的了。關於這個實驗的做法,後麵有詳細說明。
總之,補充演示實驗的選擇應緊扣章、節的教學目的、要求,不能脫離教材追求新奇。
(二)保證成功
學生對演示實驗總是感興趣的,他們總想看看將要發生什麼新奇的現象。如果演示實驗失敗了會怎樣呢?從教師方麵說,即使補做成功,也會影響課時計劃的完成,也影響教學效果,教師威信也必然下降,從學生方麵說,不僅他們的心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習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學習熱情下降。所以教師對演示實驗的自我要求應該是萬無一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