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位置與長期天氣預報(1 / 3)

天體位置與長期天氣預報

一、當今氣象學的一大難題

現代氣象學誕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曆史了,使用各種方法所做的短期天氣預報,其成績是卓著的。但是,由於尚未找到決定著大氣環流和天氣狀況的因素,因而各國氣象部門所做的2至10天的中期預報,準確率並不高,至於做大於10天的長期、超長期預報則感到相當困難。正如我國氣象學家束家鑫在《天氣預報的進展》一文中所指出的:“自1820年第一張天氣圖問世以來,天氣預報業務已有很大發展……但目前人們對這種規律的了解還很不清楚,給準確地預報天氣帶來很大困難”。蘇聯南北極科研所長期從事天氣預報的室主任A·A·吉爾斯也認為:“蘇聯和其他國家都編製月、季等長期預報,但預報質量不高,原因是至今還不了解是哪些因素決定著大氣環流和天氣狀況,在編製預報時不知道應該如何考慮這些因素”(《氣象科技資料》1975.9)。

美國氣象學會於1979年9月發表了一個政策聲明,所評價的美國當時的天氣預報水平是:

“1.預報12小時以內1000公裏以上天氣係統的變化,達到很高的水平。

2.能經常在24小時前報出強風暴、大雨、災害性風等的大致區域,但報不出龍卷風的準確位置;第3天降水的預報仍有相當的水平,但對熱帶的天氣1天內的預報隻有中等技術水平,2天以上無水平。

3.第4至5天的降水預報水平下降。對6至10天的降水預報具有較低的水平。

4.超過10天的逐周預報水平未作討論。”

為此,氣象學家赫爾德克對美國中期降水預報的評分是:預報第3天的評分為20分,第4天的為16分,第5天的為12分。可見中期天氣預報的水平依然是不高的。

目前世界各國的數值延伸預報的最長時效是:聯邦德國、南斯拉夫為4天,英國為6天,日本為8天,前蘇聯和歐洲中期預報中心為10天,美國為10.5天。

1981年美國國家颶風(即台風)中心和日本等國用多數方法所做的24小時台風路徑預報,誤差仍為200公裏左右。

短期、中期預報況且如此,長期、超長期預報則可想而知了。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氣象部門向各地各界提供準確可靠的氣象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於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農業生產的安排等等,這類具有較長生產周期的門類,更加需要氣象部門提供長期、超長期氣象信息,以便提前做好預防特大旱澇災害的準備。為了改變中、長期和超長期天氣預報的落後、被動局麵,許多中外氣象工作者都在研究和探索長期天氣預報的新途徑。

二、欒巨慶的超長期預報

在研究和探索長期、超長期天氣預報的人群中,有專業氣象工作者,也有業餘氣象工作者。其中,我國自學成才的天文氣象工作者欒巨慶所做的工作最為突出。他和他的合作者從1980年以來,利用日、月、行星在天球上視位置的變化,提前半年至2年對我國四大流域進行超長期天氣預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例如,他們在1980年7月15日向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中央氣象局等預報的《1981年我國四大流域天氣預報》,預報的15場暴雨或大暴雨,隻有一場沒有出現,其餘14場基本上都出現了。現將這15場暴雨的超長期預報和實況(實況據中央氣象台《氣象月報》等)列表如下:

欒巨慶等人在1981年還根據天文條件做了6次中、長期補充預報,同樣取得很好的成績:

1981年我國還發生了四次較大的暴雨洪澇(7月初廣東佛山的台風大暴雨,8月初東北三江平原的台風暴雨,9月22日東南沿海的台風大暴雨,8月中旬川西的大暴雨),欒巨慶組漏報。

總之,1981年我國四大流域共發生了25場較大的暴雨洪澇,欒巨慶組的超長期和中、長期天氣預報中,報準和基本報準的是20場,誤報1場,漏報4場。這些成績決不是什麼“瞎碰”能取得的,而是欒巨慶數十年如一日,漚心瀝血、刻苦鑽研的結晶。

三、在探索中前進

欒巨慶原是山東省濰坊縣的農民,現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吉文林業局工人。他的祖父是清代私塾教員,悉心研究了孔子、孫武子、歧伯、諸葛亮等人關於天文的見解,從多年觀察星象變化中,認為地球上的旱澇與行星的位置有關,寫有《天文與農時》。

欒巨慶在繼承其祖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了我國古代利用天文預報天氣的傳統經驗,創繪了《視赤經、地心距行星動態圖》,他將曆年的這種圖與曆史上各流域的特大旱澇進行對照,並對解放後我國的許多場大暴雨進行天象檢驗,還進行了大量的預報實踐,從而他初步發現了日、月、行星在天球上的視位置與我國四大流域發生天氣異變的對應關係,即日、月、行星在視赤經26°—36°30′或視赤緯+11°—+14°時,珠江流域就容易下雨;在視赤經 36°30′—52°30′或視赤緯+14°—+19°時,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多發生雨澇;在視赤經52°30′—69°或視赤緯+19°—+22°時,影響黃河流域下雨;在視赤經69°—90°或視赤緯+22°—23.5°時,則對應黑龍江流域;行星和月球的視赤緯超過23.5°時,其對應區便在副極地和極地一帶。

行星等天體對地球大氣環流的作用,主要是影響徑向環流,由於季風環流屬於徑向環流,因而行星等天體對季風氣候區有較明顯的影響。為此,利用行星、月球和太陽在天球上視位置組合來作超長期天氣預報,在我國主要是對東部季風氣候區。又由於地球的自轉,天體對地球天氣的影響又具有明顯的緯度帶性質,而我國東部季風區的四大流域又大致與緯度平行,因而采用珠江、長江、黃河和黑龍江四大流域為預報區,這樣做還有利於防洪與抗旱工作的進行。

欒巨慶根據祖傳經驗和自己的研究,在二十多年的預報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他多年對山東濰坊縣農村老家提前一年進行超長期天氣預報成功率相當高,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1964年欒根據來年6、7兩月有水、金、木三顆行星對應黑龍江流域,和月球在+25°赤緯回歸對應的天象,預報1965年6、7月份大興安嶺一帶將出現連陰大雨與暴雨,建議抓緊這有利時機大搞陽坡植樹造林。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吉文林業局根據欒巨慶的超長期預報和建議,於5月份在光禿陽坡造林20多畝,造林後果然接上連陰大雨,成活率高達90%以上;1979年冬他又根據1980年6、7月份金、水二星同時對應黑龍江流域“下合”的天象,又建議“應利用1980年這個雨澇年大搞陽坡造林”,吉文林業局又根據這一預報於5月份在陽坡造林2800畝,造林後也接上連陰暴雨,成活率高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