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化學教育(1 / 3)

中國古代化學教育

中國古代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社會曆史階段,即在1840年以前統稱為古代。在這個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有著燦爛的文化,其中諸多科學技術項目領先於世界,包括化學和化學工藝方麵的項目。但是,化學教育不是國家正式教育的內容。這是由於一方麵中國的統治階級未認識到也不重視發展科技的重要性;另一方麵,化學始終未能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然而,這不等於沒有化學教育。中國古代的化學教育是伴隨在早期實用化學的產生與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在公元2世紀漢武帝時產生了煉丹術,化學教育則進一步結合在煉丹術的發展和傳授過程中;戰國時代的陰陽五行說作為煉丹術的理論根據,與煉丹術一起屬於化學教育的內容。由於社會製度和文化傳統等原因,中國古代的化學教育長期處在初級狀態,未能躍上一個新的高度。

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化學教育

中國的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是公元前475年前的一段曆史長河。這一時期的化學教育,是一種以傳授與化學有關的生產經驗、勞動操作技術以及醫藥、生活等方麵知識為主的社會活動。

一、原始社會化學教育

火的使用,使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哈、腥臊惡臭而傷腹胃……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

這種轉變正是人類在用火的實踐過程中經驗得以相傳的結果。人們不僅知道這種轉變能夠減少疾病發生,也懂得了火與有關食物的基本作用。這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化學教育活動了。有了火,就使製陶、釀酒和冶煉金屬等許多實用化學工藝的發明成為可能,由此,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掌握了初步的實用化學知識。這無疑表明早期實用化學教育的產生及其發展。原始社會實用化學教育是在氏族公社的教育活動中進行的。氏族長老通過耳提麵命、口頭講述的方式向後代傳授各種生活經驗和勞動技術,這種傳授通常是在一所大型房屋裏進行,這可謂是當時的教學場所,在西安半坡村和寶雞北首嶺文化遺址中都可找到這樣的遺跡。這時的教育形式非常簡單,教學內容是公開的。所謂“神農耕而作陶”、“製耒耜,教民農作”即指當時的教育活動。到了原始社會後期,手工業逐漸獨立,有了專門的作坊,需要熟練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因此要求進行專門學習。傳說五帝時,已有學校,名為“成均”,又有“虞庠”供養擔任教職的氏族長老。而且還設有教育的官職,據《尚書·舜典》記載:“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這些傳說雖不可盡信,但也非全無根據,表明這時中國的教育已有了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實用化學教育正是在這種客觀環境中逐漸成形並不斷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麵,早期實用化學教育活動與原始的自然宗教活動是同時進行的。在氏族長老傳授各種生產技藝的同時,巫覡等神道設教人員進行宗教知識的傳播。人們崇拜自然(如圖騰崇拜),崇拜祖先或英雄(如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對自然現象及其性質以及人和自然的關係進行了初步觀察和總結,從而產生了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原始五行說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與此同時,陰陽說的萌芽也已初步形成。陰陽思想的產生傳說較早,相傳伏羲氏畫八卦即創造了陰陽,但陰陽作為哲學概念使用卻是在人們從“百物”中抽象出“五材”之後的事。陰和陽是相對的。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交感,產生了雷、火、風、澤、水、山,這八種自然物即是自然界一切的總的根源,它們相互交感又產生了其他事物。五行說和陰陽說是從不同角度對自然界物質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的客觀反映,這是中國最早關於物質構成的學說。這種學說也是人類早期生產勞動、工藝技術及其教育發展過程的必然產物。隨著人們知識積累逐漸增多,思維能力逐步提高,原始社會末期產生了類似雛形文字的符號圖形。如西安半坡出土的陶鍾和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號等,都屬於這一時期原始的雛形文字。《呂氏春秋·勿躬》中“史皇作圖”的“圖”即是一種象形文字。這說明人類已經從自然的崇拜中萌芽了文字符號,而陶和漆則是這種萌芽得以傳播和發展的直接媒體。漆器是在陶器之後發展起來的,《韓非子·十過篇》有:

“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朱畫其內。”

可見,早期實用化學工藝活動是社會文化及宗教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教育自當亦然。也正因為如此,原始的生產工具逐步有所改進,社會勞動有了分工,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從而使產品有所剩餘,最終導致階級分化,奴隸社會產生。因此,早期實用工藝化學教育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奴隸社會化學教育

進入奴隸社會後,五行思想受到夏統治者的極大重視。由於夏接受了崇伯鯀“汩陳其五行”招致治水的重大失敗和有扈氏“威侮五行”造成國家經濟嚴重破壞的教訓,取得了治水平土的勝利,因此,夏把“五行”列為根本大法,並設“職官五正”專門管理水、火、木、金、土等五個部門。這樣,五行思想就被法典化、神聖化,成為“是尊是奉”、不可違犯的曆史傳統。這無疑成為當時教育的主要內容。五行說的基本內容見於《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後經箕子、史伯、伯陽甫以及晏嬰和史墨等人發展,五行說和陰陽說有所揉合,對於物質的起源、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等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說明: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認為“五材”就是產生“百物”的物質元素,而陰陽則是把“五材”抽象化了的“二氣”,並以陰陽五行說來解釋大量自然現象,從而構成了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奴隸社會實用化學工藝也有較大發展。在原始氏族公社發展的基礎上,製陶業有了明顯進步,工藝技術有所提高,所製陶器質地精美,種類日益繁多;冶煉金屬的技術也由開始階段逐步成熟起來,到了商代,青銅冶煉工藝已達到相當純熟的程度;其他實用化學工藝如釀造、染色等也都取得了較大進步和發展,這些可以從商周時期興起的酒文化以及“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來區分人的身份等級的社會現象中得到充分證明。而與之相應的實用工藝化學教育亦有了明顯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實用化學工藝技術已成為特殊的技藝,並隻為少數專業生產者所掌握。這些富有生產經驗、擅長特殊技藝的人,把原屬於氏族公社共同事業的化學工藝逐漸變成他們個體家庭的專業,並世襲相傳。從考古發掘的陶窯遺址來看,先前的公共窯場在奴隸社會大都分散到各自的家前屋後,說明世襲的教育活動已經開始。這一時期家族技藝代代沿襲,“農之子常為農”,“工之子常為工”,以至形成“族有世業”的狀況。《周禮·考工記》用“築氏”、“冶氏”、“鳧氏”稱呼瓦工,說明家技已發展為族業了。家傳化學工藝技術,對於中國奴隸社會化學教育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奴隸社會“學在官府”,知識集中掌握在政府官員手中,他們中間就有掌握實用化學知識的人,因而形成他們的家學,通過官職的世襲,代代相傳。商周時期,實用化學工藝基本上是由官府經營的,工匠、技師多為官府的奴隸。因此,這一時期實用化學教育的世襲家傳更多地具有官府色彩。

中國商代染色技術,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彩帛,經分析有36相色

其次,奴隸社會官府中設置了部分化學工藝技術管理機構和官職。如周代政府中就有各級的“酒官”,同時對製酒的原料、曲、水、用器以及在製酒過程中各階段的情況、注意事項都有明文規定。再如染色方麵,周代有“染人”一職專門掌管染帛,這是當時“六官”中天官下的一個職位;在地官下有掌管染草的職位,管理及時收割和保存染色植物;“鍾氏”一官則是專管染羽毛的。還有釀造工藝中的“醯人”,掌管五齊七菹,是管理釀醋的官員等。雖然這些設置與當時的教育機構相距甚遠,但在奴隸社會化學工藝技術的傳播與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與奴隸社會“學在官府”的教育機製相比,這可以說是“設官教民”的實用化學教育。這是封建社會以前政教合一的一種教育形式,也是實用化學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再次,化學工藝技術經驗有了較為完整的概括和總結。例如在冶金采礦方麵,就有通過顏色和光澤進行目力選礦的記載。

“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此山之見榮者也。”

在爐前技術方麵,有更為詳細的描述: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色次之;然後可鑄也。”

在熔鑄調劑配比方麵,有著名的六齊規則: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分成規律。此外,其他工藝經驗的總結在典籍中亦有記載。如釀酒過程中,要求

“秫稻必齊,曲蘖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喪,火齊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