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兒童的智力
按照貝恩的理論,對“差異”的感知是每一智力活動的開始。對外部世界的知覺基礎是“感覺”。收集材料並將這些材料加以區別是形成智力的最初過程。
智力的發展是受到時間限製的,智力的高低以反應速度為標誌。反應迅速,聯想敏捷,判斷迅速——這是智力最明顯的外部表現。毫無疑問導致這種“迅速”的原因與從外界接收信息、精神編織意象以及使內心思考的結果表達出來的能力直接相關。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一套類似於心理“體操”係統的訓練加以發展。這種係統通過收集大量的感覺材料,讓它們彼此間不斷地進行聯係,從中作出判斷,養成自由展示這些東西的習慣。在智力肌肉運動中,動作的重複不僅僅使該動作更加完善,而且使其實現也更加迅速。聰明的孩子不僅指能理解的孩子,而且也指那些能迅速理解的孩子。另一方麵,如果某人學同樣的東西要花很長的時間(比如兩年而不是一年),那麼他的反應就要遲鈍些。人們議論“反應敏捷”的孩子,什麼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的注意力總是高度集中,時刻準備著接受各種各樣的刺激:像靈敏度極高的天平對輕微的重量變化作出反應那樣,敏感的大腦對最小的刺激也要作出反應。他的聯想也同樣迅速,“他一眨眼就懂了”,說的就是“思維精確”。
孩子作出的迅速反應不僅跟訓練相關,也跟建立的內在秩序有關:教會孩子有組織有條理地安排和完成一件事,這本身就是一種智力培訓。
總之,秩序是反應迅速的關鍵。思維混亂的大腦要認識某一知覺對象並不比寫一篇推理性論文容易。在一切事物中(社會的也好,別的什麼也好),正是組織和秩序才使迅速發展成為可能。
“能區分”是智力的特征:區分就是安排。在生活中“區分”是“創造”的準備。隻有明白諸種事物之間的差異,才有可能創造的差異。
在《創世紀》中,我們找到了這個概念。上帝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沒有開始創造;他的準備就是在混亂中建立秩序。“上帝將光明與黑暗分開,然後說:讓江水聚集在一起,讓陸地出現。”意識可能擁有各種各樣豐富的內容。但是,當思維混亂時,就不會出現智力。智力的出現類似於點亮一盞能清楚地辯認事物的明燈:“讓世界充滿光明吧!”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幫助智力的發展就是幫助把意識的意象有條不紊地分門別類。
我們可以想一下3歲小孩到世界時的心理狀態。他因看到這樣多的東西,無數將精疲力盡,昏昏入睡。人們不會想到,走路對他來說實際上是一項工作;也不會想到,在他的器官還沒有協調之前,他必須經常糾正感官所犯的錯誤,用手核實眼睛還不能正確估計的特體時,看和聽是一種最大的努力。因此,這個被過多的刺激特壓迫的小孩,在這類刺激特過多的地方,會哭鬧或者入睡。
通過所謂的“感覺練習”,我們使孩子能夠區別和分類。事實上,我們的感覺材料分析和描述了事物的屬性:大小、形狀、顏色、表麵光滑或粗糙、重量、溫度、味道、噪音和樂音。重要的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物質本身,雖然這些相互分離的性質本身由物質代表。我們能找到一毓同親戚數目的對應“物”來描述長、短、厚、薄、大、小、紅、黃、綠、熱、冷、重、輕、粗糙、光滑、香、噪音以及洪亮等特性。這種分級對於秩序的建立非常重要。事實上,事物的特性不僅有質的差別,民有量的不同。它們也許高一點或低一點,厚一點或薄一點;聲音有不同的調:顏色有不同的強度;形狀也許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相似之處;而粗糙和光滑卻是相對的。
感覺訓練時應采用區別明顯的事物,並且大量地進行訓練,形成慣性的刺激。接著,當課文將兒童的注意力指向一係列外部事物:光明、黑暗、長和短時,差異便被感知到了。
最後,他開始區分不同特征的差異程度。依次排列一係列物品,比如表明同一半音符的不同程度的表格,發出八個調的鈴鐺,以及能用小數表現長度以用公分表現厚度的東西。
這些對孩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練習跟我們看到的一樣,被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教師在每個得到的東西上麵貼上一個字,類就完整了,最後便有了一個表:能根據名字想起特征和意象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