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座中國寺廟越南尼姑當住持

印度北方邦的拒屍那揭羅,是佛祖釋迦牟尼涅?的地方,也是佛陀四大聖地之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到此朝拜。

特色寺廟兼作客棧

拒屍那揭羅原是一片荒野,1853年,英國和印度的考古學家在這裏發掘出臥佛寺和大涅?塔的遺址,通過與中國僧人法顯和玄奘當年的遊記進行比較後,才確定了涅?的地方。從此,許多外國佛教團體開始來這裏建造寺廟,現在已經有27座寺廟。這些寺廟既是祭拜佛祖之地,也是香客們的客棧。

在供奉著5世紀臥佛像的大臥佛寺右側,有一座中國南方建築風格的寺廟。盡管門臉不大,但那鮮明亮麗的色彩和建築形式卻十分引人注目。這就是在當地頗有名氣的雙林佛寺。1948年,香港的比丘尼果蓮捐資建造了這座寺廟,曆時8年才完工。大門上“雙林佛寺”、寺內的“大雄寶殿”橫匾和對聯“山門震清,佛法常興”,均由著名的中印文化交流使者譚雲山題寫。

近日,我慕名來到雙林佛寺。走進院子,隻見中央的花池內有一座具有中國風格的觀音菩薩立像。往裏走是大雄寶殿,殿內的緬甸玉佛和各種擺設都一塵不染。一位尼姑正在擦地,我用中文和她打招呼,她靦腆地點了一下頭,立刻出去叫人。一位麵帶微笑的尼姑走進來,用帶有廣東口音的中文向我問候。我一問,才知道這兩位尼姑來自越南。能講中文的尼姑叫圓融,擦地的尼姑叫妙安。見到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她們十分高興。妙安去附近的工地招呼寺廟的住持。沒過多久,一位風塵仆仆的尼姑走了過來,她一麵用英語向我問候,一麵招呼兩位尼姑為我端來茶水和點心。她就是寺廟的住持———釋智順法師,也是越南人。

三位越南尼姑在印度的一個偏僻之地精心照料著一座中國寺廟,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

外國僧人維持香火

釋智順法師1945年出生在越南北部的一個篤信佛教的家庭。1968年,美國入侵越南時,釋智順從越南逃到美國,然後結婚生子。1983年,她到法國正式出家。1989年,釋智順法師被派到印度管理雙林佛寺。

印度雖然是佛教的故鄉,但是如今印度的佛教徒已經寥寥無幾。佛陀聖地的居民幾乎都是印度教徒。拒屍那揭羅的僧人大都來自周邊的佛教國家,他們長年居住在這裏,維持香火。

在拒屍那揭羅生活並非易事。這裏地處印度的北方,旱季酷熱難當,雨季暴雨瓢潑。彙集到坑窪之地的雨水孳生出一種凶猛的蚊蟲,蚊帳和蚊香都難以抵擋住它們的進攻。這裏的冬日氣候幹冷,無雨無雪,經常停電斷水。許多外國佛教團體都把自己建造的寺院交給當地人管理。雙林佛寺的前幾位法師來到這裏都病倒了,最後一個個抱憾而去。釋智順法師卻憑著自己的毅力堅持了下來。她覺得中國佛寺裏應該有懂中文的人才名副其實,於是,她招來能講中文的圓融和妙安當幫手。

中國寺廟吸引香客

釋智順法師和兩位尼姑出入寺廟時,曾引起當地居民的好奇,畢竟拒屍那揭羅很少出現尼姑。在印度教的傳統中,女性的社會地位比男性低。釋智順法師用實際行動來表明自己的心意。她把年久失修的佛寺打掃得幹幹淨淨。為了籌集擴建經費,法師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化緣募捐。她用善款資助當地的貧困學生,同時著手雙林佛寺的擴建工程。法師在雙林佛寺旁邊修建了佛陀四大聖地的微縮景觀。在釋智順法師的帶領下,我參觀了正在進行最後裝修的藍毗尼園、菩提迦耶的大菩提寺、鹿野苑和拒屍那揭羅的臥佛寺。

雖然是越南人,但是三位尼姑都有中文名字和法號,圓融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漢字。她說雙林佛寺經常接待台灣和香港的香客,香客們都十分樂意居住在有濃鬱中國特色的寺廟內。

圓融說,她從小就喜歡旅遊,十分崇拜中國僧人法顯和玄奘。這兩位高僧分別在公元5世紀和7世紀來過拒屍那揭羅。她說自己在佛祖涅磐的地方,在中國風格的寺廟裏工作就是一種緣分。

波光橋影新加坡

新加坡有一條非常特殊的河,那就是新加坡河,它是一條海水衝湧出來的河,自河口安德遜橋到金聲橋,長約4.1公裏,盡頭是一條大溝。新加坡河沿途經過12座橋,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新加坡的曆史、經濟及社會文化,都是沿著這條河流發展壯大起來的。

魚尾獅曆來被看做新加坡城的象征,這恐怕與早年的開拓者群體華人社會的習俗有關:獅乃百獸之王,象征著威嚴;而魚是華文“餘”的諧音,“吉祥如意,年年有餘,”即興旺發達之意。新加坡華人社會和我國早期南洋文化中將新加坡簡稱為獅城,恐怕與當地這一傳統風習不無關係。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據民間傳說,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隨父出巡至賓丹島,後與該島公主結婚。不久,成為該島的國王。一天外出打獵,無意中闖進一片潔淨的沙灘,突然一隻怪獸疾馳而過,驚異中問侍衛此為何獸,侍衛答,這是獅子。他認為此是吉祥之兆,此地是吉祥之地,決定在此建國,名曰“新加坡”,在馬來語中意為“獅子之城”。新加坡河上有六座公路橋和三座行人橋。它們的外形因其功能及建橋年代不同而各具特色:行人橋簡單中獨具匠心,輕便中不失風度;而車道橋則往往顯得端莊凝重,落落大方。當我們乘坐的駁船衝著略略翻起的浪花不急不慢地穿過橋洞的時候,另一座橋便顯現在眼前,波光橋影,映襯出橋的婀娜多姿。有人將河比作自然純樸的少女,而橋,則是戴在少女頭上令人目眩的花冠,此話不假。可以想象,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橋上經過巧奪天工的安排而亮麗起來化為一團團、一簇簇的織錦和天然的雲霞時,這一比喻就更加貼切了。

新加坡河畔新鋪設的林陰道將提供另外8000平方米麵積,供設立露天餐座和露天小吃亭,進一步將這世界知名的獨特的飲食、消閑和娛樂之地發揚光大。這條行人林陰道長6公裏(兩岸各3公裏),寬10到15米,從新加坡河口一直延伸到金聲路。建造工程始於1992年,包括新建三座行人橋和修複渥橋、李德橋。此外,當局也在橫跨新加坡河的汽車天橋下興建地下行人道,讓人可以通暢無阻地往來於駁船碼頭、克拉碼頭和羅拔申碼頭。昔日新加坡河上典型的運輸工具———駁船,如今已變成接載遊客作“新加坡河之旅”的工具,沿河經過的景點,包括舊國會大廈、皇後坊文物館、福康寧堡壘、克拉碼頭、駁船碼頭、魚尾獅公園、萊佛士坊等等。

新加坡河北岸的克拉碼頭,1860至1870年代曾是造船和修船的中心。碼頭東麵有福康寧山,相傳這裏曾是蘇丹的王宮所在,萊佛士登陸後,他的官邸曾經設在這裏。接著,駁船會通過哥裏門橋和靄仁橋,來到南岸的駁船碼頭,在1983年遷離新加坡河之前,這裏每天上演著起貨卸貨的忙碌情景。如今,這裏的數十座貨倉和辦公室已改為多元特色的餐館和酒吧,翻新後的店屋同背後的現代化摩天大樓形成鮮明的對比,並成為附近金融區職員和外國旅客夜晚最愛光顧的消閑去處。

駁船碼頭對岸,原是英國殖民地政府的辦公地區,目前還保留下來的代表性建築物有舊國會大廈(更早時期的法院大廈)、皇後坊和維多利亞劇院和音樂院(1905年為市議廳)。其中,皇後坊和舊國會大廈之間沿岸地帶豎有萊佛士爵士的白色雕像,一般相信他應該是從這裏上岸的。

“鴨子”水陸雙棲遊

新加坡遊覽鴨公司近日推出一種亞洲首創的新型旅遊產品——水陸雙棲旅遊團,它以一種陸上能行駛、水中能滑動的鴨子造型的交通工具,接載遊客遊覽新加坡諸多著名景點。整個行程從新達城出發,經過的景點包括陳金聲噴水池、世界大戰紀念碑、高等法院、政府大廈等,轉入萊佛士林陰道之後,將在濱海大道旁薛爾思橋下開入碧波中繼續水中遊覽。坐在“鴨子”上的遊客可在河麵上邊漂流邊欣賞巍峨的薛爾思橋、剛搬家的魚尾獅、即將竣工的濱海藝術中心、浮爾頓1號和新加坡海岸線。

菲律賓阿提人文身驅趕邪惡鬼魂

我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一家商場內,偶遇兩位黑皮膚、頭發卷曲、身材矮小的少女,起初我以為她們是非洲來的留學生,走上前攀談,才知她們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學名尼格利度人,俗稱矮小黑人。若論祖先,她們還是中國人的遠親。

文身驅趕邪惡鬼魂

菲律賓約有8200萬居民,120多種語言。現在,矮小黑人占菲律賓人口0.05%,隻有不到3.3萬人。他們結群居住在北部呂宋島、南部棉蘭老島和西部的巴拉望,從事漁獵活動。

2萬年前,居住在亞洲大陸東南部(今中國大陸南部沿海)的矮小黑人祖先,為躲避其他部族不斷南遷,其中一部分遷移到菲律賓群島,成為這裏最早的居民。

矮小黑人男子一般身高不足1.5米,女子則在1.4米以下,體毛少,隻有少數年長的男子留有胡須。他們膚色棕黑,頭發卷曲,麵龐稍寬,鼻梁短而癟,嘴唇略厚。

矮小黑人衣著簡單,男人隻在下身係一條兜襠布,女人隻穿一條短裙,上身赤裸。他們用貝殼做耳飾,將植物的種子串成項鏈和手鏈,用藤蔓做項圈,將木頭或動物的骨骼雕成掛件、手鐲和腳環等。矮小黑人相信萬物有靈,如果能夠將眾多的物種“穿”在身上,就有更多的神靈庇佑自己。

矮小黑人盛行文身,無論男女從十二三歲就開始在兩臂、胸和背部用貝殼刺圖案,年齡越大,身上的文身圖案越豐富。矮小黑人的祖先相信巫術,害怕鬼魂,他們將特定的符咒文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如文在手臂上的圖案可以增加氣力,文在背上的圖案可以抵禦敵人或猛獸從背後襲擊,文在臉部的圖案可以驅趕邪惡的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