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應是知識的創造者。教師尤其應肩負起發展教育科學的重任。從這個角度來說,每一位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都應進行教學研究工作,同時也會大大促進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高。所以每一位教師都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教育家。教學研究的基礎工作是教學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這也是中學物理教師現代教學的基本功之一。
一、教學資料的種類和特點
(一)什麼是教學資料
所謂教學資料是指在教學工作實踐中形成和積累的、經過整理後發表或保存起來的、對以後的教學工作有查考實用價值的材料。廣義講,一切曆史文獻、書報、期刊、文件、檔案、科學數據、圖表、圖紙、錄音帶、錄像帶等等有研究參考價值的均可稱為資料。
(二)教學資料的種類和特點
教學資料按記載事實的符號形式為標準,可以分為文字資料,聲象資料,電腦資料等。
(1)文字資料
①文獻資料:對某一時期的重要文獻,按時間先後順序精細、摘編而成的資料。如教學大綱。
②報刊資料:對報刊相關文章按一定順序製作和裝訂而成的資料,如剪報。
③卡片資料:在閱讀圖書報刊過程中,把其中較有價值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摘錄在卡片上形成的資料。如內容摘要卡片。
目錄索引資料:把報刊文章的標題連同作者、報刊名稱、發表時間,按一定方式編排而成的資料,如《中文報刊教育論文索引》。
⑤記錄資料:在參加會議、聽課等活動中現場記錄的有關資料,如聽課筆記。
(2)聲象資料
利用錄音、錄像等設備記錄的教學資料。如優秀物理教師上課的錄音帶、錄像帶,教育專家報告的錄音、錄像帶等。
(3)電腦資料
利用電子計算機儲存的教學資料以及各類微機教學軟件等。
二、教學資料的收集
教學資料的收集是指對自己有用或者以後可能有用的,以各種形式載錄的知識和材料,通過收集、閱讀,以文字或圖形記載下來,並加以整理而供自己日後利用的活動。
(一)收集教學資料的基本原則
1.定向優選的原則。根據資料的目的性屬性,收集資料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並在確定的目的與方向下優選資料,把真正高質量的資料收集到手。
2.及時準確的原則。根據資料時間效用性的屬性,收集資料一要注意隨時隨地收集,一旦發現有用資料應及時摘錄;二要對一些新發展、新動態,要及時收集。在資料收集中還要堅持準確的原則,要認真,做到摘錄準確。
3.實用全麵的原則。實用是資料的根本目的,也是對資料的根本要求,全麵就是在縱橫兩個方麵通盤考慮,統籌兼顧。在縱向上,要收集能把研究引向深入的資料;在橫向上,要收集相關的資料,以便博引旁證。研究某一問題就要盡可能地從縱橫兩個方麵占有資料。
4.持久求新的原則。收集資料一定要堅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且收集資料還要求新,既要注意收集該課題過去的資料,更要注意現在的發展和未來的新動向,盡可能反映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和最新信息,及時注意收集近期的書刊、雜誌、文獻資料等。
(二)教學資料的收集方法
1.觀察、調查、教學試驗資料的收集方法
(1)觀察資料的收集:所謂觀察法收集資料,就是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地通過觀察來獲取處於自然條件下資料的方法。觀察記錄資料,可以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也可以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在用文字符號手段進行記錄時,首先要明確目的,確定記錄內容,如觀察學生課堂行為,可以事先設計學生課堂行為記錄表。然後在課堂上如實觀察記錄,獲得觀察資料。如用技術手段,首先應準備好各種器材,計劃好要拍攝、錄音、錄像的詳細內容和步驟,然後進行實地記錄,獲得觀察資料。
在獲得觀察記錄後,要及時對觀察資料進行編號,然後分門別類加以整理,研究結束時,要及時寫出觀察報告,特別是在觀察者頭腦中還保留著鮮明地觀察對象的形象時,較快地形成觀察報告和觀察材料。
(2)調查資料的收集:就是通過調查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曆史狀況資料。常用的調查有書麵調查和口頭調查。書麵調查主要是通過填寫問卷或調查表、測驗、評價試卷、查詢彙集有關資料等書麵形式搜集研究者所需要的材料。口頭調查是進行個別訪問或開調查會。最簡單的個別訪問是嚴格按照問卷或調查提綱進行的一問一答式的談話,調查人員記錄下調查對象的回答。開調查會必須作詳細記錄。
調查中收集資料一般由收集“死”材料到收集“活”材料;在收集“活”材料時,由調查直接對象到調查間接對象;由事實材料到評論性材料。“死”材料是指被調查對象原來已有的書麵文字材料、實物或模型、音象等材料,也包括對同類問題他人已作出的研究成果。
(3)教學試驗中資料的收集:教學試驗就是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目的,運用一定的人為手段主動幹預或控製研究對象的發生發展過程,並通過把有幹預情況下所獲得的事實與沒有幹預情況下同類現象變化的事實進行比較,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在教學試驗中收集資料主要是對試驗前後同類資料進行詳細收集,然後進行對比研究,從而發現教學規律。
2.教學文獻資料的收集方法
教學文獻資料的收集主要是資料的尋找與查找,查找文獻資料常用以下方法:
(1)追溯查找法:具體操作過程是先找幾篇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文章閱讀,在閱讀中了解與此有關的範圍及從這些文章所列的參考資料中發現新的線索,然後再擴大查找對象。這種利用文獻著者在文獻末尾所附的參考文獻中進行追溯查找的方法,就是追溯查找法。這種方法是尋找文獻資料最傳統、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查閱到的幾篇文章都提到某一參考文獻資料,則說明該文獻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這也是我們應重點尋找的文獻資料。(2)直接查找法:即利用各種檢索工具直接查找文獻的方法。它主要包括:
①順查法:即以課題研究的起始年代為起點,順著時間推移,由遠到近,利用檢索工具逐年查找的方法。此法的優點是漏檢較少,檢出率高,缺點是費時費力。
②倒查法:與順查法相反,利用選定的檢索工具從近期向早期逆序查找。此法的優點是節省時間、效率高,缺點是漏檢率高。
③抽查法:這是一種針對學科特點,抽出該學科發展較快、文獻發表較多的年代,如幾年,利用檢索工具逐年檢索的方法。此
法優點是省時、效率高,缺點是漏檢率高。
(3)循環查找法:即先利用檢索工具查找出一批有用的文獻,然後利用這些文獻所附參考文獻追溯查找,擴大線索,獲得更多文獻,如此循環運用,就可獲得較多較精的文獻資料。收集與查找教學文獻資料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收集與查找教學文獻資料前首先要確定自己研究課題所涉及的範圍,明確“搜索”查尋的方向。
(2)要熟悉國內外主要的教育期刊以及每種期刊的特色,熟悉國內教育圖片、音象資料的種類和統計資料的類別,並能了解可以從哪些地方查找到這些文獻資料。
(3)研究者還要熟悉牽引目錄的分類,以便迅速地查找到自己需要文獻。
(4)在尋找文獻資料時應:①從寬到狹:即研究者先把文獻“搜索圈”劃得比研究課題略寬一些,通過粗略了解後,再逐漸縮小“搜索圈”,把精力用在主要文獻資料的研究上;②從近到遠:當課題確定後,文獻的“搜索圈”就確定了,這時,研究人員可先從那些就近容易找到的材料入手,再根據需要,去尋找那些分散在各處的文獻資料;③從易到難:研究者應先把已收集到的資料作一些初步的整理,然後再去搜尋不易找到的資料。
(5)在尋找到了教學文獻資料後,閱讀文獻可分為三個步驟進行:一是“偵察”:具體做法是,拿到文獻後先查閱該文獻的目錄,然後,再迅速翻一下有關部分和內容,了解文章的主題、論述的範圍和結論,從而在大體上了解該文獻的基本情況,並找到需要的資料內容;二是“瀏覽”:即在“偵察”後,對有價值的文獻要盡可能“瀏覽”一遍,一方麵掌握文獻的全貌,另一方麵就是找出文獻的重要部分和重要內容;三是“精讀”:就是對“瀏覽”後的重要部分和重要內容認真閱讀,並把文獻內容與要研究的課題聯係起來,吸取其精華部分。對疑難或關鍵之處可反複閱讀,直至弄清楚為止。
(三)教學文獻資料的檢索方法
教學文獻檢索就是根據教學研究課題的要求,使用檢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步驟和方法查找文獻資料的過程。掌握文獻檢索方法是研究人員利用圖書館、資料室等收集與查找資料的基礎。教學文獻資料的檢索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分析研究課題,確定專業學科範圍和文獻類型。
第二按專業學科範圍和文獻類型選擇適宜的檢查工具。
第三確定檢索途徑。即確定是通過著者途徑、書名途徑、分類途徑等哪條檢索途徑進行檢索。
第四根據文摘或題錄提供的原始文獻的出處,使用“館藏目錄”或“聯合目錄”等查找原始文獻收藏單位,以便借閱或複製,得到原文資源。
現代的一些重大科研課題還運用與國際聯網的國際聯機檢索終端檢索文獻,共享國外文獻資源。
(四)怎樣摘錄教學資料和製作卡片
收集教學資料的方式很多,但摘錄可以說是資料收集的中心環節。摘主要是摘抄資料之精華,但也可滲入自己的見解,所以摘並不完全等於抄,是以原文中的文字為主,前後貫穿加以適當語言連結。錄,一般是在原文較重要不宜選摘時用之。錄費時較多,所占篇幅較大,如非特殊性資料不必大段大段抄錄;確需錄時,應盡量進行複製。教學文獻資料的摘錄一般有讀書摘記、讀書筆記和製作卡片等幾種形式。
1.讀書摘記:是以摘記文獻資料的主要觀點為任務,因不受篇幅限製,它比卡片式的內容提要要詳細得多。讀書摘記:a.可以摘記一些較有價值的文獻資料;b.可以摘記文獻資料中的要點;c.可以摘記文章的大小題目;d.可以摘記文獻的中心思想;e.可以摘記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導、論證和結論;f.可以摘記科學家的原話;g.可以摘記文獻資料的主要觀點和總體結構等內容。
2.讀書筆記:讀書摘記重點在摘,讀書筆記則重點在評。讀書筆記可以是文獻資料的總評,也可以是分章節評,也可以進行重點選評。這種評就是讀書後的心有所得寫成的評論。這種評論可以記錄:自己讀書後的見解;自己頭腦中出現的新觀點、新認識、新方法、新構思,這些新的思維觀點一定要及時記錄,不然這種在頭腦中的新東西會一閃而過,稍縱即逝。因為讀書筆記不僅是抽出並逐漸積累文獻中有價值的部分,同時也積累了研究者對文獻的評論和自己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思想和新觀點,這實際是自己創造性的收集與積累資料。
3.卡片的製作:卡片是我們收集教學資料最常用的方式。它的優點很多,一是卡片所占麵積小,一般一張一篇文獻,便於查閱與保管;二是卡片反映了文獻的主要內容和卡片製作者的興奮點;三是卡片可以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專題進行編排或重新編排。卡片的類型和製作方法主要可以分為:
(1)目錄牽引卡片:製作時,每張卡片上記載一份文獻的名稱、作者、文獻出處、公開發表的時間和文獻的頁數等。這種卡,可以在需要該文獻時,按照卡片上的記載內容非常方便地查找到原文。
(2)內容提要卡片:在目錄索引卡的基礎上,加上該文獻的內容提要,就成了內容提要卡。如果摘錄的文獻原文中已有內容提要則抄錄在卡片上就可以,如原文沒有內容提要,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將原文壓縮,以內容提要的形式記錄下來,自己壓縮可以采用符號或縮寫,以便節省時間和篇幅。
(3)內容摘要卡:在目錄索引卡的基礎上,摘錄研究者自己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一段原文,並標明該段文字在文獻中的頁碼,這就構成內容摘要卡。在摘錄過程中應力求內容準確,忠實於原文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