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性別構成(1 / 2)

人口普查 人口的性別構成

表達男女人口數量關係的指標,通常采用每100個女性所對應的男性人口數。性別比指標大於100,表明男性多於女性;小於100,則女性多於男性;等於100,男女性別比平衡。

人口性別構成包括總人口性別比、出生人口性別比和各年齡人口性別比等。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口性別構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有生物學方麵的因素,也有社會經濟方麵的因素。因此,人口性別比在一定時期內基本穩定,但也在不斷變化之中。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處於巨大的變動之中,同樣在人口性別構成上有明顯的反映。

一、人口總性別比

全國人口性別隻在建國後才有精確的統計,表6—1是我國三次人口普查和87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人口性別比,可以看到,我國人口總性別比呈下降趨勢,1964年比1953年下降0.73,1987又比1982下降了2.38。建國已來,我國人口性別比雖有變動,但基本穩定在同一水平上,這說明我國人口性別比是基本正常的。同世界大多數國家相比,我國人口性別比屬於高水平,但在發展中國家裏,還低於印度107.2(1981),巴基斯坦110.4(1981)等國家(表6-1)。

影響人口總性別比高低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從生物學因素來看,其取於出生人口性別比,它通常是基本恒定的,但男性一般多於女性。在出生性別比穩定的條件下,總性別比取決於各年齡男女“存活率”。在大多數年齡中,男性死亡率總是大於女性,年齡愈高,女性存活率愈高於男性。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不同時期兩性保存率,受到多種社會經濟因素約,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衛生醫療保健條件、戰爭、自然災害、人口遷移、以及民族風俗習慣等,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性別比的差異。

中華民族性別比偏高首先有其曆史根源。據過去不完全的調查估算,二十世紀初,全國人口性別比為121.7(《中國經濟年鑒》,1934)。1946年,當時政府對全國人口統計的性別比為109.6。可以看到,建國前中國人口性別比高,導致性別構成嚴重失調。這主要是當時中國婦女社會地位低下,在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的束縛下,女性死亡率高造成的。建國後,隨著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經濟文化條件的不斷改善和婦女保健事業的發展,使我國人口性別比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由於舊傳統習慣仍然存在,影響著人口再生產活動,因此,偏高的性別構成,不可能馬上改變。

二、出生人口性別比

我國三次人口普查和87年1%人口抽樣調查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在一定範圍波動,從統計資料看,顯然,八十年代出生性別比有較大回升,1982年普查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63,1987年1%抽樣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為110.5。在世界範圍內,我國出生嬰兒性別比高於1981年聯合國人口年鑒發表的50個國家和地區1972—1980年出生嬰兒性別比103—107,但低於菲律賓116.1(1980.1)和伊拉克109.0(1977)等國家。

出生人口性別比表現在生物學上基本上是一種穩定的平衡,中華民族出生性別比偏高可能有其特殊的民族性。根據國外華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的資料來看,1953年至1957年,馬來西亞華人為106.9,而當地同期的馬來西亞人則為105.5,印度人為104.1。更具說服力的是新加坡的情況,那裏幾乎所有的嬰兒都出生在大型產院,不存在溺嬰現象,所得的華人出生性別比為106.2。聯合國70年代至80年代的人口統計年鑒所載的出生性別比是,香港106—107,新加坡107左右,南朝鮮1977年是107。可見,中華民族出生人口性別比稍高是有特殊民族性的。當然,在我國部分落後、邊遠山區,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溺嬰或女嬰漏登不報的現象。

我國活產嬰兒性別比還表現在地區特點上。從1982年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出生性別比可以看到,以藏族居住為主的西藏自治區出生性別比101.3;一些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的邊遠地區,如青、寧、新、雲、甘各省區,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文化發達的上海也較低(105.4);而東部地區豫、皖、魯,以及南部兩廣,這些人口眾多的省區人口出生性別比較高,其中安徽省達到112.45。總的來看,人口出生性別比西部低於東部,北部低於南部,少數民族地區低於漢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