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的百年戰略與對策
引言
我有一個夢,家家百物豐。芳草繞庭綠,汽車庫裏停。江山如畫美,河流都潔淨。道路處處闊,田園皆機耕(《我有一個夢》)。這種具有高度美學色彩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無疑是令全體中國人所神往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已經進入或比較接近這樣的境況了。而對中國來說,如果人口總量不能夠絕對地減少,要想達到這樣的生存境界,隻能是白日做夢。
多子多孫為何由?錦繡江山毀不休。雨落川河騰黑浪,日出群嶺滾沙丘。一把鋤頭十雙手,百員企業千人頭。丁眾萬事不如意,國計民生使人愁(《人多之患》)。就我國所麵臨的人口過多、勞動力過剩、就業壓力、三農問題、能源緊張、水資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江河汙染、物種危機、沙漠化和鹽堿化等諸多問題和困境以及潛在的生態危機來看,我們認為以上的形象概括實在算不上多大的誇張。
為了早日從目前的窘境進入到具有高度美學之生活和生存環境的境界,加速人口零增長和減少人口總量的進程,無疑是根本性的戰略措施。我們認為,用200年或更短的時間將人口總量降到3-5億的水平,是實現這樣美學生活境界的重要前提。
正文
不論是就生育控製而言,還是就人口數量的戰略目標而言,目前都存在不盡相同甚至尖銳對立的觀點。就生育控製來說,主要爭議有二:一是沒有必要進一步降低生育率;二是沒有可能進一步降低生育率。我們的結論是,既十分必要,又完全可能。就人口數量的戰略目標來說,目前的主要爭議集中在:一是應否以減少人口總量為戰略目標;二是最終人口目標到底多少為合適;這些爭議最終反映到生育政策上,主要表現就是三個主張:一是盡量擴大一孩家庭比例;二是適當放寬二胎;三是全麵放開二胎。我們的目的,就是在以往研究和著述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中國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戰略目標,並且應盡量加速這一進程,由此就有必要盡可能地進一步降低生育率,具體到生育政策上就是盡量擴大一孩家庭的比例。
一、兩個百年人口戰略目標及依據
根據人口與經濟發展潛在關係的分析,我們於2002年在第八次全國人口科學討論會上提出了兩個百年人口目標,即在100年後將中國人口降到8-10億並力爭更低,200年後降到3-5億,從而根本解決中國人口過多與人均資源長期緊張的問題。為此,就應將總和生育率降到1.5以下的水平並長期保持下去。這兩個人口目標和相關的總和生育率目標,受到了有些學者的反對。理由主要有二:一是認為這將會使人口過分老化,導致社會養老負擔過重甚至不堪重負;二是認為因獨生子有死亡風險,不應擴大獨生子女家庭的比例,並據此而主張放寬或放開二胎的生育政策。我們認為,第一個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第二個理由也不足以成為否定現行生育政策和反對力爭進一步減少二胎生育的充分依據。
1、人均意識與人均資源劣勢要求減少人口總量
通過中美兩國人口數量和人均資源的對比,降低人口數量的必要性這一點應該是不難理解的。大致相同的疆域,美國隻有2.8億人口,中國則比美國多出10億,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別的不說,僅就水資源一項而言,中國目前就已麵臨著嚴重的短缺,國民收入的相當一部分,不得不用於水資源的開發與調配。許多有識之士因此一再強調,要特別呼籲和警醒國人從水資源短缺的角度,來強化對進一步控製人口增長和加速人口負增長進程之重大意義的認識。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同誌也特別強調了這一點:“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一個突出製約因素”。
據此,我們希望所有反對減少人口總量與主張放寬二胎生育的學者,有必要認真麵對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困境、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的困擾、許多江河嚴重汙染的狀況,以及荒漠化繼續擴展的態勢、物種不斷減少的趨勢、沙塵暴肆虐的煩惱、不可再生能源加速消耗的趨勢、溫室效應的加劇等種種困擾中國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障礙問題。而且,還必須強烈意識到,即便按目前嚴格的生育控製措施,中國近些年每年仍增加近千萬人口,相當於1949年建國時的人口以2%的速度增長,更相當於美國2.8億人口按3.6%的速度增長,而這樣的增長速度和增長量足以成為令美國朝野人士恐慌的數字。
所有反對減少人口總量與主張放寬二胎生育的學者,不妨再認真比較一下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印度這四個國家的國土、耕地比重以及人均耕地占有量(見表1)。從這一比較可以看出,中國由於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對太低,且複種指數又低於印度,使得由於自然氣候變動所可能導致的人均占有糧食不足的風險甚至遠大於印度,這反映了中國人口過多造成了相對較低的人口安全係數。另外,還應看到,1996-2002年中國的人口增長了6000多萬,而耕地反減少了6164萬畝,且人增地減的趨勢仍將持續幾十年。這一趨勢使得糧食供給將長期成為國人不得不憂慮的問題。至於中國是世界上13個人均水資源最短缺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隻有世界水平的1/4這樣的嚴峻狀況,所有主張放開二胎的學者難道竟然不知曉嗎?
上海音樂學院的一位先生多次給我們來信,表達了他對水資源短缺的高度憂患意識,並由此堅決反對放寬現行生育政策。這裏不妨摘錄一段,讓讀者體會一下一個普通公民對人口與環境的憂患意識:“說堅持一胎會加重老齡化問題,但和擴大二胎導致沒有水來供養龐大人口而導致的生存危機相比,兩害相權取其輕,究竟該取哪個呢?應該是很容易懂的事情。作為人口專家,卻不知道人口是要靠糧、棉、油等等才能生存的,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靠耗費大量的水才能生長出來。他們作為人口專家卻絲毫不知道中國的水資源能夠供養多少人口。目前已是處處生態危機,再增加人口就要生態滅絕了。”
2、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潛能,要求減少勞動力供給總量
在總結了古典經濟學關於機器與勞動替代關係之見解的基礎上,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學說闡明了,在工業社會,機器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會日益排擠勞動力,在農業生產領域尤其如此。而就中國的情況看,現在是用幾億農業勞動力耕種著比美國幾百萬農業勞動力所耕種的還要少的土地。而中國農民家庭不要說用美國農業的器械化水平來武裝,就是按東北農場人均耕作的土地數量來配置土地,那麼大部分農民就將失去土地依托而成為無業人口。因而,中國農業機械化之所以難以普及,關鍵就是人地之間的緊張矛盾。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將中國的13億人口和美國的2.8億人口對換一下,美國的農業將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狀況,由此也就不難明白中國人口過多對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阻礙作用了。三農問題最本源的問題,其實就是人口問題。如果中國的9億農民有8億飛到美國去,中國還會有三農問題嗎?據此,我們認為,那些主張不應以減少人口數量為目標,並強調以放寬和放開二胎來達到人口數量和結構最佳結合的學者(李建新,2002),有必要論證,一個使農業勞動力以傳統的方法平均耕種著幾畝或十幾畝土地來平均養活著兩個老人的國家,比之於用當今美國家庭農場的機械裝備耕種著數百至數千畝土地來平均養活著四個老人的國家,更有助於所供養之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而我們則認為,隻要人口仍然是13-15億,前者就是難以避免的結局;反之,如果人口降到3-5億,後者就是必然的結果。即便將所有科技發展前景對農業勞動力需求和改善環境能力的局部正麵影響因素充分考慮進去,也遠遠的無法抵消技術進步對農村人力之替代效果的力度。因此,我們認為主張放開二胎的學者,無論如何也無法論證,百年之後一個仍舊是13-15億人口的中國會比一個5-8億人口的中國具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
其實,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不僅在農業領域,而且在工業領域,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同樣會不斷形成用更少的勞動力生產更多產品的趨勢。在美國,製造業的勞動力目前隻占全部就業者的10%多一點,但所創造的產值卻遠大於中國製造業用十多倍勞動力所創造的產值。而就整個國家看,美國用2.8億人口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中國13億人創造的數倍,人多何益?如果不能否定中國未來用100年的時間,完全可以在各個領域達到美國目前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的話。那麼,力圖用所謂人口過分老化為擔憂,來在普遍放開二胎基礎尋求所謂數量與結構最佳結合的主張,就是根本沒有根基的。僅從財富增長的意義上來說,勞動力過剩的本質含義就是過多的勞動力對財富增長沒有任何意義。那麼,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巨大潛力因勞動力過剩而無法挖掘的情況下,不斷製造一個進一步過剩的人口規模,對老年人福利提高的意義又究竟何在呢?
至於以所謂“文明的衝突”為依據,來論證所謂的“那種盲目追求減少中國人口數量的目標(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倒認為這類學者其實是在盲目地主張不應減少人口),既忽略了中國人口規模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減少所帶來的不確定後果,更沒有看到在追求減少數量過程中人口結構迅速變化對中國文明自身興衰的衝擊,對世界文明和平進步的不利影響”(李建新,2004),則無疑於危言聳聽的無稽之談。照這種“理論”,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人口不足中國零頭甚至零頭之零頭的國家,豈不是更要因為人口相對太少和比重過小,而拚命擔憂所謂的不確定的後果了嗎?這些國家是否要立誌將自己的人口達到中國的水平,才能防止其過少的人口可能帶來的不確定後果呢?才能防止對本國文明自身興衰的衝擊和對世界文明和平進步的不利影響呢?不用費心用所謂的人口經濟模型分析,僅僅通過中美人口與經濟狀況的對比,就可以明白,在實現3-5億人口目標的進程中,不論中國老齡化的程度如何,中國都絕對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大多是並將繼續是以引進原創現代技術進行生產和普及為主。對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度,這種現代化進程比之自我內生性的現代化,將具有更迅速地減少勞動力需求的潛能。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的高關稅和壁壘政策,大多數在本質上其實都是為了防止本國失業的加劇。這正說明全球化進程所提供的資本有機構成之提高和福利之增進的潛能,要求停止人口增長和負增長。自動化、流水線、遠程遙控、機器手、機器人這些替代人力的技術的不斷開發和普及,將使一堆堆廉價的鋼鐵塑料等原材料點石成金,並將在農業耕種、畜牧業養殖、製造業生產、礦產業采掘、服務業等各個領域進一步替代人力來創造物質財富和提供服務。我們隻要想想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樣疆域廣大且隻有幾千萬人口的國家,都尚且不歡迎一般性移民,難道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擔心一個3-5億人口的中國會出現勞動力短缺和文明難以繼承不成?
3、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縮減人口總量
一個令我們十分不解的現象是,所有因老齡化而顧慮重重並因此而主張放寬或放開二胎生育的學者,竟然沒有一個人肯就一胎化和二胎化之間究竟那個選擇在百年之內更有利於人均收入的更快增長進行分析論證。即便在我們發表我們明確要求主張放寬和放開二胎的學者對此進行論證之後,那些進一步發文認為不能以降低人口總量為目標或不能以擴大獨生子女家庭比例為目標的學者,仍然回避就兩者之間將導致的人均收入差異問題進行對比分析,甚至連一個基本的表態都沒有。這不能不讓我們認為,這些學者並沒有將自己的政策主張建立在具有人口經濟學和福利經濟學之實證分析的基礎之上。從而其政策主張近乎於憑感覺而出。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不能僅從經濟角度來考慮生育政策和數量控製問題,這就很奇怪了,如果不是人口數量導致了經濟問題,那我們又何必討論人口數量問題和進行生育控製呢?而且,又何以見得從經濟角度出發考慮人口數量和政策問題,就是“僅”從經濟角度考慮問題呢?
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判斷非常明確,那就是,在100年之內,一胎化相對於二胎化而言,必定會加速人均收入的提高。其依據十分簡單:首先,所有二胎孩子在18歲之前基本不成為勞動力,因此不生二胎,就節約了養育二胎的耗費,也就等於提高了人均收入。其次,農業人口和勞動力將長期過剩,因為中國在100年進程中一步步達到全麵按美國農業機械化標準裝備將不會有任何問題,從而100年後最多不過需要幾百萬農業勞動力,也就是農業總人口最多不需超過兩千萬的水平(請注意這是具有700萬平方公裏國土的澳大利亞目前的總人口規模)。因此,少生或不生二胎,農村人均和戶均土地規模就會在最近幾十年相對放慢減少的速度,並在幾十年後加快人均和戶均占有量增長的速度,並由此而得以加速農村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三,如果中國100-200年後仍然保持13-15億人口,而根據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潛能來看實際最多不過需要兩千萬農業勞動力,那就意味著需要將幾乎全部中國人口都安排到城鎮。而即便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人口在100-200午後都翻了一倍,也不過分別大約為6億、3億、0.8億和0.4億左右,加起來也不過10億左右,但這四國的國土麵積為中國的四倍多。那麼,從人均資源占有量來分析,100-200年後3-5億城鎮人口的中國與13-15億城鎮人口的中國,哪一個更能夠縮小與上述四個大國之間人均GDP的差距,難道這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論證嗎?對一個國家來說,隻要人口不增長能使得人均GDP比人口增長情況下多出一元錢,那麼,這個國家人口的增長對這個國家和其國民來說,就是沒有任何經濟意義的。所有主張放寬或放開二胎的人口學者,不妨做個常識和良心判斷:如果中國建國後人口立即停止增長,那麼,相對於今天13億人口而言,人均GDP究竟哪個會更高?
反過來再判斷一下:如果100年後人口退回到5億的水平,那麼相對於繼續保持13億而言,究竟屆時哪個人口規模下會有更高的人均收入?
針對一些人口學者反對減少人口總量的主張,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農民和高中學生們在人口數量問題上的觀點(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調查對象都認為未來人口比現在少一些為好,而相對知識豐富信息靈通的高中生們則對減少人口總量具有相對更強烈的願望。此外,我們在農村調查期間,還曾詢問一些被調查對象:如果你們村的人口明天按隨機性(我們解釋了隨機性的意思)有90%飛到了其他星球上去,你認為剩下的人生活改善的情況會怎樣,大多數人認為那就太好了,也有人認為剩下的太少了。但兩者都認為日子肯定會更好過,且改善速度會十分驚人。那些不讚成飛走90%的人,也都一概認為如果飛走50%,無論從什麼意義上說,都是大好事。
在網上與我們辯論關於兩個百年人口目標的時候,有人認為應該用數學模型來求解最佳人口規模。我們曾因此希望他做一個來看看,結果對方不了了之。對那些主張放開二胎並寄希望於用數理模型來求解最佳人口規模的學者來說,我們倒是很希望看到他們到底能以什麼樣的模型和數據依據來證明100-200年後,一個13-15億人口的中國會比一個3-5億人口的中國具有更高的人均GDP和更好的生存環境。
二、減少二胎生育的政策依據和可行性
1、二胎孩子的社會成本與家庭收益
在一定的時期內,如果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潛能使得所有新增的二胎孩子沒有任何宏觀經濟意義時,則這些孩子一生的消費就是他給這個社會帶來的成本。具體到每個人來說,其帶給社會的成本自然是不盡相同的。但從平均期望值的角度說,一個期望二胎孩子的平均社會成本可以視作等量於對GDP的人頭扣除。
讓我們來算一筆簡單的人口經濟帳。按目前人均大約GDPl000美元來計算,那麼,在人口不增減而GDP按每年2%環比速度增長的情況下,今年一個新增的二胎孩子加上他的後代(假定該二胎孩子和其後代都絕對隻生一個孩子),在這個二胎孩子70歲時,其本人和其平攤到的一半後代(三代共1.75人)在這70年中,就要在名義上占去250萬元人民幣的GDP.這筆錢,就可以視為今年出生的一個二胎孩子在70年內對其他人口的純粹“抽稅”。
根據一種估算(曾毅,2004),中國2000年大約生育了702萬個二胎孩子。如果假定這些孩子壓根沒有出生,並且未來70年中國GDP恰好按照2%環比速度增長的話,那就意味著中國在未來70年中由於少生這702萬二胎孩子而減少了17.55萬億的GDP人頭扣除。這種減少的扣除就表現為人均GDP相對較快的增長。由此可見,如果中國在一代人之間徹底消除了二胎生育,則中國人生活的改善就會大大加速。
有人可能認為這種計算方法沒有將新增二胎孩子創造價值的因素考慮在內,但如果按照這種思維和算帳方法,那也就沒有人口和勞動力過剩問題了,因為即便是第十胎孩子,他們長大後不也是自己養活自己嗎?那放任隨便生育不就得了,還搞生育控製幹嗎?其實,道理很簡單,雖然這些二胎孩子出生後也會參與勞動就業和獲得收入,但從農業角度看,這無非是將本來可以由一個人耕種的土地由兩個人來耕種,或者將本可以由機器代替人力來耕種的土地繼續交給更多的人來耕種而已。從工業角度看,無非是將三個人的活由五個人來幹,或將可由機器幹的活換成人來幹而已。從商業角度看,無非是將一個人所賣出的東西由兩個人來賣,用更多的小攤販替代大型商場和超市而已。不僅如此,過度生育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將本可以作為森林、草原、濕地、湖泊等創造幽雅生存環境的大自然的天然生態,不斷地變成農業耕地,以將本可應有的美學生活和生態環境逐步破壞到生態危機的地步來養活一個低水平生存的龐大人口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