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地方城市的園林
中國著名地方城市也大都興建園林,盡管園林的規模不如都城園林的規模宏大,但許多城市園林曆史悠久,造園藝術高超,充分利用當地有利的地理條件,興建了無數壯麗的園林。在這些園林中,有些小巧玲瓏,有些巍峨壯觀,有些彎曲瘦長,有些水天一線,有些園小景大,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布設無限的景觀,巧妙借景,使主景、客景、遠景融為一體,變幻無窮,人隨景轉,景如人意,步步入勝。因此,中國著名地方城市的園林,在世界園林史上也享有盛名。
(1)蘇州園林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冠江南”。蘇州是我國著名的“園林之城”,這裏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既有田園之美,又有山水之秀,品種繁多的花卉應時開放。蘇州曆來就是江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城市園林起源早,造詣高深,在我國園林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蘇州園林起始於春秋時代,在吳國建都後,吳王闔閭就利用蘇州郊外一帶的自然山水,“籠西山以為囿,度五湖以為池”,興建了規模浩大的姑蘇台等離宮別館。吳王夫差五年(前491年),擴建了姑蘇台,又“於宮中作海靈館,館娃閣,銅勾玉檻,宮之楹楹,珠玉飾之”。夫差還在吳縣建有梧桐園,在嘉興建有會景園。這些園林穿池鑿地,建亭營橋,多植花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有利形勢,盡量加以雕鑿,使其展現奇異光彩。
漢代劉濞為吳王時,除了在郊野嗣葺吳宛外,還在城內效法皇宮禦苑,建造長洲茂苑。六朝時,孫權在蘇州建造了芳林苑、落星苑等。東晉士族顧辟疆興建了以自然山水為主體的辟疆園,這是蘇州最早的私家園林,其園盡有林泉之勝,號稱吳中第一。隨著佛教的興盛,佛寺叢林也有了新的發展。
隋唐時代,隨著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南移,蘇州城市經濟繁榮。世族豪門聚居吳中,文人墨客彙萃蘇州,使蘇州園林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從自然山水園向寫意山水園過渡。當時虎丘靈岩、石湖和洞庭東、西山等處,已成為風景優美的遊覽勝地。
五代錢氏統治時期,蘇州園林建造出現了一個高潮。錢鏐以杭州為都,蘇州是其重要據點,貴族官僚在此營建府宅園林盛極一時。錢元璙建造了南園、東莊和金穀園,規模宏大。其中南園“釃流為沼,積土為山,島嶼峰巒,出於巧思”,南園注重造景,喬柯古木,流水奇石,景色漪麗。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也大建園池,“崇阜廣大”,“雜花修竹”。蘇州現存曆史最早的園林——滄浪亭,就是在其遺址上經曆代改建而成。
宋代時造園之風更盛,朱勔在盤門內建造了樂園和綠水園。另外還有蘇舜欽的滄浪亭,史正誌的萬卷堂(網師園的前身),蔣光魯的隱園,朱長文的樂圃等。其中以蘇舜欽所造的滄浪亭最為著名。北宋慶曆四年,蘇舜欽貶謫流寓吳中,見孫承佑池館遺址,高爽靜僻,野水縈洄,便北倚築亭,因感於《孟子》“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取名“滄浪亭”。南宋時,蘇州郊外的石湖、堯峰山、天池山、洞庭東、西山等風景名勝,先後出現了官僚地主的園林和別墅。城區也營建了不少私園。南宋紹興初年,滄浪亭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得,改名“韓園”。在園中兩山之間築橋,取名“飛虹”,山上有連理木,又有寒山堂、冷風亭、翊遠堂、濯纓亭、梅亭等“瑤華境界”。元代時滄浪亭廢為僧居。現存滄浪亭保留了明清修葺後的風格。
元至正二年(1342年),僧惟則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和尚普應國師,建造了獅子林寺,園內石峰林立,玲瓏峻秀,山巒起伏,氣勢磅礴。元末,在蘇州割據稱王的張士誠造有錦春園,園內假山池塘,廳堂樓閣,爭奇鬥異,錦帆涇被浚為禦園河。
明清時期蘇州成為著名的園林城市,據《蘇州府誌》記載,明代蘇州有第宅園林71處,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8處;清代有130處,密度為每平方千米近24處。同時,江南一帶還湧現出一批造園藝術家。
明代興建的第宅園林多位於城區。最有名的有正德初年,禦史王獻臣占用道觀廢址和大弘寺,在城東北隅,婁、齊二門之間營建的拙政園。拙政園浚治積水成池,具有明代園林疏朗自然的風格,是我國江南園林的代表作之一。嘉靖年間,大官僚徐泰時在閶門外建有私家花園——留園。明代還建有西園、洽隱園、藝園、芳草園等。清代建有怡園、耦園、曲園、殘粒園、暢園、五峰園等。其中以疊山名家戈裕良所掇疊的環秀山莊,名聞遐邇。
清末以來,除繼續營建會館園林、第宅園林外,又興建了公園園林。清末第宅園林有遂園,賓館園有南園——麗夕閣,仿古園林有樸園,還有近代“中西結合”的宅園天香小築。1927年,在“吳予城”舊址上修建的“皇廢基公園”,也稱城中公園(今蘇州公園),是蘇州現代公園的開端。
蘇州園林是我國江南園林的代表,以它獨有的特色聞名於世。
蘇州園林占地少,融住宅與園林為一體。它既有居住功能,又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這些園林因窪疏池,沿阜壘山,種花植木,營建亭榭,構成千岩萬壑,清流碧潭的幽美畫麵。山、水、林、石、路因地製宜,使人“不出城廓,而能獲山林之怡”。
蘇州園林多為私家園林,倚官僚地主、巨商的宅第,水陸交通便利,接近商業中心。這種特點決定了蘇州園林在地理空間上多分布於觀前街和城西北地區的橫巷中,觀前街與東北街之間次之,城東南又次之。
蘇州園林總體布局因規模、地形、內容不同而有所差異。凡住宅內園林多設在廳堂或書房後,疊以湖石、花木、亭廊,組成建築物的外景。小型園林基本上是庭院的擴大,景物相應增加。如暢園麵積雖小,但總體布局巧妙,園位於住宅之東,南向臨巷辟有園門,全園采用封閉式布局環形遊覽,水池居中,繞以廳堂、船廳、亭廊、花木、假山,園景豐富,層次多變。
中型和大型園林景物更多,往往單獨使用,因此另設園門,直通街衢。同時以廳堂作為全園活動的中心,麵對廳堂設置山池花木等,廳堂周圍和山池之間綴以亭榭樓閣,或環以庭院和其他小景區,由蹊徑和回廊貫通,組成一個可居、可觀、可遊的整體。
蘇州園林把山池作為全園的主要景區,再配以若幹次要景點,使之豐富多變,或以山取勝,如環秀山莊;或以水見長,如拙政園和網師園。另外,除重視主景區外,其他較小的配景也題材多樣,變化無窮,幽深清雅。有的以花木為主,如牡丹、玉蘭、桂花等;有的以水景為主,如水院、水廊、水閣等;有的以石峰為主,如揖峰指柏軒等。當然,也有以峰石、花木、水池等混合景點組成的配景區。園內空間處理有大小、開合、高低、明暗等變化。因此,蘇州園林的園門是多以曲廊、小院作為全園的序幕,以襯托園內主景,如留園的園門到古木交柯一帶,從住宅進入鶴所到五峰仙館附近就是這樣處理的。
蘇州園林劃分空間的手法,有牆、廊、屋宇、假山、樹木、橋梁等。其中用假山和樹木劃分,形象比較活潑,用建築物劃分,則較嚴整;交叉使用各種手法,使景麵有開有合、有虛有實,增加了風景層次和深度。拙政園的中部就是代表作。另外,在景物的疏密、空間開朗和幽曲,峭拔山石和明淨水麵,工藝房屋和自然林木等方麵多用對比手法。如拙政園中部池中蔥鬱的二山與池南岸遠香堂、香洲一帶的對比;留園中部山池與涵碧山房、曲溪橋一帶的對比;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前後的小院與山石和中部水的對比等等。
蘇州園林突出主題,對景設計,借景生情,幽深曲折等方麵的布局也恰到好處。
蘇州園林空間較小,疊山理水隻能因勢利導,以達到雄奇、峭拔、幽深、平遠的意境。小園僅置少數峰石,小池點綴而已。中型園林有山有池,與屋宇、花木組合若幹景區。規模較大的園林,疊造假山,利用山勢分割景區,曲折幽深,環池布景。無論土山、土石山、石山,各顯千秋,獨具風格。
蘇州地處江南平原,河港縱橫,地下水位高,便於開池引水,因而園林多以曲折自然的水池為中心,輔以溪澗、水穀、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閣,形成不同景色。拙政園原是一片積水窪地,初建園時,利用窪地積水,浚治成池,環以林木,造成一個以水為主的風景園。環秀山莊的飛雪泉與網師園的涵碧泉是天然泉水。獅子林、藝園、怡園、暢園等處水池內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與地下水相通,在久旱不雨時,池水也不會幹涸。網師園、西園、耦園內的水池則與園外河道相通,以利於調節水流,保持池水清潔。園林池形因地勢各異,但多以狹長形為主。狹長如帶,不但風景有層次,而且在池水交彙和轉折之處,以橋梁作為近景或中景,使園景更為深邃。如怡園以曲橋和水門將水池分為三部分,形狀狹長曲折,主次分明。園林池麵有聚有分,聚則水麵遼闊,有水鄉彌漫之感;分則瀠回環抱,景色如畫。如網師園的水池,池麵集中,池岸廊榭比較低矮,給人以開闊明朗的印象。拙政園的水麵被池中二山及房屋、曲橋、竹叢、樹木劃分為幾部分,以遠香堂北麵的大荷池為中心,水麵流通環回,空間層次疊重,景物深遠。
園林中的建築陳設和花木配置,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園林建築數量多、比重大。一般小型園林建築密度高達30%以上,如壺園、暢園、擁翠山莊。大型園林建築密度也多為15%以上,如滄浪亭、留園、獅子林等。這些建築物的布置因地製宜,靈活多變。常見的有廳、堂、軒、館、樓、閣、榭、舫、亭、廊等。而且多圍繞山池布置,房屋之間常用走廊串通,組成觀賞路線。室內陳設多為幾案、桌、椅、凳等,室外廊間除設置各式漏窗外,還在粉牆素壁上以“書條石”作為建築裝飾。園林的花木配置自然多樣,與山石、水麵、建築物有機結合,形成自然山林氣氛,如拙政園中部二島,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配合,茂密竹叢與池邊蘆葦相配合,取得了較好的山林景色效果。
自古以來,蘇州園林興盛,現在有園林69處,為全國城市園林之冠。這主要同蘇州位於江南水鄉,自然環境優越有密切關係。蘇州得天獨厚,造園材料豐富,附近的山丘、天平、靈岩、獅子山等處盛產花崗岩及五通石英岩,多奇形怪狀,而太湖石更是造園的最好材料。太湖西山等地的石灰岩,經侵蝕、衝刷,皆成空石,以皺、透、漏、瘦、醜取勝。另外,水源豐富,以自然水為源鑿池,亭台樓閣臨流而築,花草樹木依水而生,使自然之美奇光異彩,精妙、壯麗無比。當然,水陸交通方便,不僅為造園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也使虎丘、寒山寺、西園寺名揚天下,蘇州園林風光不脛而走。
(2)揚州園林
揚州山靈水秀,風物佳麗,是我國著名的風光旖旎的園林城市。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河湖密布,花木品種繁多。因而古典園林起源很早,造詣高深,風格獨特,成為我國古典園林藝囿中的一株奇葩。
揚州的古典園林始於西漢吳王劉濞的宮苑,《蕪城賦》稱“藻扃黼帳,歌堂舞閣之甚;璿淵碧樹,弋林釣渚之館”。其釣台在雷陂附近。南北朝時,徐湛之又依據蜀岡周圍的山水形勢,在宮城水物豐美的東北角池側(地當今雷塘附近),營建了風亭、月觀、吹台和琴室,果竹繁茂,花藥成行。隋大業年間,煬帝在揚州大興土木,順應蜀岡周圍的自然山水形勢,於“長阜苑內,依山傍澗,竦高跨阜,隨成形置”,建造了歸雁、回流、九裏、鬆林、楓林、大雷、小雷、春節、九華和光汾十宮,作為離宮別館。同時,又把江都城北迤西數十裏辟為禁苑,包括西漢吳王的釣台、劉宋徐湛之的園林及戲馬台、鳳凰樓等,一直延續到甘泉山。一路水光山色,樓台殿閣,相互輝映,苑中搜羅有眾多的奇花、異草、珍禽、寶獸。苑西北還有螢苑,秋夜出遊,聚螢放之,燦若星光。
唐代時揚州園林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私家園林最盛。私家園林主要分布在城內,大都是利用庭園隙地,疊山理水,栽花種樹,構築亭台而成。它們多與住宅融為一體,往往以姓氏命名。著名的如青園橋裴湛家的櫻桃園,樓閣複重,花木鮮秀。今南門城外的席氏園,也構築精巧,景物優美。同時,由於受六朝士大夫崇尚清談、寄情山水思想的影響,唐代揚州園林的結構已從宮廷園囿中脫穎而出,具有寄情山水的新意。如赫氏園有“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聲過別枝。涼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等景物,就是唐代揚州園林寄情山水的典型代表。
宋代揚州私家園林見於記載的有鄭興裔的矗雲亭,郭杲的羽揮亭,滿涇的申申亭與朱氏園、麗芳園、壺春園和陶穀建的秋聲館等,多花草水木之盛。但宋代的官衙園林,也十分昌盛,比較突出是賈似道鎮守揚州時在州宅之東辟的郡囿,規模宏大,亭台樓閣眾多。它利用囿內山水形勢,因山為亭、觀,因勢為回廊、曲徑,因水為橋、長堤、雕欄,極盡自然之美。另外,歐陽修在蜀岡上建的平山堂,“取江南諸山,如同到此堂下,拱揖欄前,若可攀躋一般之意”,曰“平山堂”,稱為淮南第一堂。
元代揚州園林比較著名的有瓜洲江風山月亭,路學采芹亭,以及明月樓、瞻雲樓、居竹軒、平野軒及崔伯亨家園林。其園林結構深受元代書畫風氣的影響,多以平遠山水或單一題材為主,絕無崇山峻嶺與平流湧瀑。如平野軒即以“平野風煙望遠”為主題,並輔以“雪筠霜木”布設而成。它們主要是從平淡之中取得意境,不出元代畫風格局。
明代造園技藝突飛猛進,城市山林大量湧現,名園迭出。當時的著名園林有皆春堂、江淮勝概樓、竹西草堂、康山草堂、行台西囿、學廨首蓿園及榮園、休園、影園、小車園、偕樂園等等。這些園林,景物簡單,意在重趣,而不在構築。但也有些園林規模較大,像鄭俠如營造的休園,占地50餘畝,多至十數景,結構複雜,營造技藝高超,小亭聽水,閣勢崢嶸,其爭奇鬥巧處,足與造化比肩,成為明代揚州園林的傑作。這些園林除竹西草堂遠在城東北3裏外,其餘全在城垣內外的邊緣。如休園在新城流水橋畔,影園在舊城外西南隅河中長嶼上,康山草堂在新城東南一隅,偕樂園在新城廣儲門外對河。
清代為揚州造園全盛時期,大小園林遍布城內外各地。《揚州畫舫錄·序》雲:“增假山而作隴,家家住青翠城闉;開止水以為渠,處處是煙波樓閣”,正是對揚州園林昌盛的形象描繪。當時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輕”之謂。清初,有八大名園如畫卷之稱。這八大名園指王冼馬園、員園、卞園、賀園、鄭禦史園與筱園等。從它們的分布來看,這些園林已從城市山林的圈子拓展到湖上。如東園在保障湖南蓮性寺偏東,卞園與員園在保障湖偏北小金山後,其餘的也均在瘦西湖四周。乾隆時,兩淮鹽商更是窮盡財力,建造園林,祈盼遊幸,賜額以爭寵,揚州園林盛極一時,城市山林,遍布街巷,湖上園林,羅列兩岸,其中以瘦西湖水道兩岸的湖上園林最盛。瘦西湖原名炮山湖,一名保障河。清代詩人以為北郊佳麗,全在此湖,十裏波光幽秀明媚,堪與杭州西湖媲美,而清瘦又過之,故名瘦西湖。乾隆十八年(1753年),瘦西湖仍“長河如繩,闊不過二丈許”。後來園工巧匠依河流土阜的自然形勢,利用湖岸的自然景觀,因地製宜,隨形置景,安排了一座座的園林,構成了一個山環水繞,遊程曲折,水折景換,亭榭與水樹交相輝映,儀態萬千的湖上勝境。乾隆南巡時,湖上園林從城東3裏尚方寺的竹西芳起,一直沿著漕河向西延伸到蜀岡中峰大明寺的西園。另由大虹橋向南,延伸到城南古渡橋附近的“九峰園”,大小園林60餘座。尤其是從北門城外的“城湮清梵”到蜀岡腳下的“平山堂塢”,“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幾無一寸隙地。
乾隆三十年(1765年)時,瘦西湖上著名的二十四景已經建成,即卷石洞天、綠楊城郭、西園曲水、虹橋攬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薰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台明月、白塔晴雲、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鬆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樓小市、平崗豔雪、香海慈雲、梅嶺春深、水雲勝概。而窮極華麗的宮廷園林,一在南郊三汊河,即塔灣行宮;一在城北天寧寺外,為天寧寺行宮。
清末民初,揚州園林日趨走向庭院化,大都是小山細水,成為庭院的點綴。30年代,揚州出現了一些新的綠化景點,如徐園、熊園、葉林(勞動公園)、鳧莊、草地公園(後廢)、平園、萃園、小苑、匏盧、逸圃等。同時,在小東門北小秦淮西側還建有小型公園。建國後,揚州園林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重現了“揚州園林甲天下”的美妙奇景,遊人絡繹不絕。
揚州市區地勢平坦,既無名山,又無大川,不能借天然景色造園,主要依靠高超的技藝塑造名園勝景。造園之妙在於因地製宜與相互借景,所謂妙在因借,精在體宜。以有限的空間,構築無限的意境,變化萬千,新意層出,園因景勝,景因園異。其中最為重要的表現手法是疊石法,有“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之稱。園中的假山堆迭,以小石拚鑲及分峰用石,旱園水做,因地製宜。另外,揚州的園林還利用各種山水畫法,以達到鬧中取靜,淺中求深,小中見大,似遠實近的意境。
揚州園林既有江南園林明媚秀麗,柔美輕盈的特點,又揉合了北方園林雄偉典雅的特征,清秀中見剛健,清新中見古樸,獨具特色。這裏堂廡亭台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蒼古,花牆的玲瓏剔透都具有詩情畫意。從總體看,揚州園林主景與客景錯落有序、層次分明、相互映襯、引人入勝。
揚州園林的布局,主要受周圍微地貌條件的影響。譬如利用蜀岡,在岡上植萬鬆,形成“萬鬆疊翠”之景。並利用中、東、西峰的山勢及飛瀑,築聽泉樓、架棧道,形成“雙峰雲棧”。又如瘦西湖,主要依據水域、土阜,利用橋、島、堤岸、水勢的劃分,給狹長的水麵安排了眾多的園林,造成景物連綿、疏密有致、變化多姿、步步入勝的格局。
揚州園林與蘇州園林一樣,是中國地方名城中園林最發達的城市,既有蘇州園林的小巧玲瓏,又有北方園林的巍峨壯觀,在某種程度上說,揚州園林更勝蘇州園林一籌。
(3)濟南園林
濟南氣候溫和,饒有山河湖泉之勝,地形地貌千姿百態,具有極為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以及品種繁多的觀賞植物。因此,濟南城市園林起源早,風格異於南北,不僅在山東早期的城市園林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北方城市中也一花獨秀。
濟南園林興起很早,春秋時代已見於記載。《水經注》記載了北魏濟南城的三處園林,在東城和西城之間。即今珍珠泉一帶,人工穿渠鑿池導引曆水形成早期市內園林——流杯池。另兩處在西郊,一處位於風景優美的古大明湖(今五龍潭),在西南湖濱建有一座華美的浮圖大明寺,附近有接待來往客人的“客亭”,客亭“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湖水漣漪,林木幽深。另一處在濼水之源的趵突泉,這裏“泉源上奮,水湧若輪”,聲若隱雷,勢如雲沸,風景極佳,在泉畔建有娥薑祠。另外《酉陽雜俎》也記載了曆城北郊的三座園林,即使君林,是北魏鄭愨三伏天避暑的地方;蓮子湖,據稱“周環二十裏,湖中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綿”,漁船掩映,洲島錯落;房家園林,是北齊博陵君房豹的私園,園中“雜樹森聲,泉石崇邃”,當時人稱“風淪曆城水,月倚華山樹”。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盛期,濟南古典園林也趨於成熟。見於記載的園林多分布於西、北二郊,市內園林稀少。例如,杜甫揮毫寫下“海古此亭古,曆下名士多”的曆下亭在西郊五龍潭,李白泛舟的“湖闊數千裏,湖光搖碧山”的鵲山湖在城北20餘裏的鵲山下,“含笑淩倒影”的華不注山在城西北濟水南岸,鵲山湖亭在湖北岸鵲山腳下,都不在城內,屬於“郊園”性質,多天然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