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趣聞(1 / 3)

經濟天地 經濟趣聞

為何稱銅錢為“孔方兄”

西晉魯褒的《錢神論》中有兩句說:“愛之如兄,字曰孔方。”這裏的孔方,是指圓形方孔的銅錢。此後,文人墨客,就紛紛稱銅錢為“孔方兄”、“孔兄”或“方兄”了。

秦朝以後封建社會的銅鑄幣,幾乎全都是圓形方孔幣,這是什麼原因呢?早在春秋戰國時候,我國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金屬鑄幣,如形狀像鏟的布幣,形狀像砍刀一樣的刀幣,還有一種環形的青銅鑄幣,它的周邊是圓形,中間有個圓孔,像是圓環,稱為環形幣。研究者們認為是根據紡輪(古代紡線的工具)的形狀製成的。環形幣和布幣、刀幣比較起來,具有許多優點。它容易計數,好疊放,攜帶方便,而且沒有棱角,不易磨損和折斷,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逐漸取代了布幣和刀幣。到戰國時除南方的楚國以外,環幣成為北方通行的貨幣,在刀幣流行的地區,環幣中間的孔已不再是圓的,而是方的了。

銅錢的形狀為什麼做成外圓內方?當時的人沒有講過,後代人隻好猜測了。如魯褒說:古代聰明智慧的人們“俯視仰觀,鑄而為錢,故使內方像地,外圓像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籠罩在地上,地是方的,被天覆蓋著,他們對天地特別尊崇,於是根據天和地的形狀,把銅錢做成外圓內方了。現在還有不少人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不過也有人認為,中間方孔,是為鑄造和加工方便。當時鑄錢要用粘土先做成模,模的一側留一個小孔,以便澆進銅汁。等冷卻後,去掉土模,就成了一個銅錢。不過,在錢的一側還有一個“小尾巴”,那是很費時費力的,錢中間留個方孔,插進一根方木棒,就可以將100來個銅錢串在一起一次銼成。人手握緊方木棒,銼起錢來就不會團團轉了。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吟詩免稅

我國曆代有許多減免賦稅規定。但唐代曾發生一起吟詩免稅的事,可謂賦稅史上的奇聞。

唐代李臬,曾任刺史、節度使等職,在職時築堤防災,興修浙江水利,造福於民。並以愛才而小有名氣”。在他任地方官時,當地百姓何仲舉,年僅13歲,因未照章納稅,按當時政府的法律,該處以係枷坐牢。有人告訴李臬說,何仲舉善作詩,李臬把他叫到堂前麵試。何仲舉立即吟五言絕句一首:“似玉來投獄,拋家去就枷,可憐兩片木,卻夾一枝花。”詩中玉和獄、家和枷同音,而含義則完全相反。作者把自己比成一枝花,卻被兩片木枷夾住,頗有風趣。李臬大為讚賞,馬上開枷釋放,待之以禮。這種奇特而高雅的免稅方式,在封建社會中還無第二次。

巧驗花布

我國與各國的海上貿易開始得很早,早在宋朝末年就已進行。當時出口的貨物最多的是早已名聞海外的中國瓷器,進口最多的就是被稱為“花番布”的洋布。鬆江府(今上海)還專門設置了一個檢驗進出口物資的官員,叫“市舶官”。第一任市舶官剛走馬上任就麵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驗貨難。

當時有個最大的洋奸商,名叫愛提斯。那時漂洋過海全用木船,千裏迢迢,難免遇到風浪,船艙要進海水,而布一旦被海水浸久了就要受損。愛提斯欺負中國沒有檢驗儀器,每逢船進海水,就在未到港口之前,停在沿海的隱蔽島嶼上,雇人將受損的洋布曬幹整理,然後再進港。對這種布,單靠眼看根本無法分辨,隻能照數收下。相反我國出口的瓷器,盡管用稻草紮,竹蔑裝,可是經過長途跋涉、海上顛簸,到了國外還是破碎嚴重,因此交貨數量不足,常常被罰款。市舶官眼看受洋人糊弄,白花花的銀於流入他們的口袋裏,心痛呀!他感到對不起朝廷、商人和老百姓,茶飯個思。終日苦苦思索。終於他靈機一動,想出了好主意。

過了不久,愛提斯運了大批布到達港口,市舶官知道又混進許多海水浸過的布,他不動聲色,立刻發出請帖,在知府大堂宴請中外布商。賓主坐定後,市舶官下令上菜。在每人麵前放一隻潔白空瓷盆,盆中放上幾塊布。市舶官拱手說道:“在菜肴上來之前先請諸位嚐嚐愛提斯先生進口的洋布。”他邊說邊從盆中取出一塊放在口中咀嚼起來。眾商人不得不跟著把布放在口中咀嚼起來。原來市舶官是當眾檢驗洋布。這時,市舶官問大家:“味道怎麼樣?”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滿口鹹味!”隻有愛提斯說他嚐不出什麼味道來。

市舶官又命人當眾抬出一口大鍋,把剛才那匹洋布剪下一段在鍋中煮了一會,又命人在每人席前送一碗熱氣騰騰的豆漿,再將鍋中煮布的水舀在每人的豆漿中,那碗中的豆漿頓時凝成豆花。這又一次說明布裏含有鹽分。

市舶官問愛提斯:“愛提斯先生,你還有何話可說?”愛提斯一臉尷尬,隻得當眾承認他的部分布匹確實被海水浸蝕,同意退貨賠款。愛提斯在進口洋布耍奸被戳穿後,很不甘心。他向市舶官提出:從嚴檢驗進口布匹,理所當然;你們出口瓷器也要加強檢驗,如果到了大洋彼岸,以次充好,也要加倍罰款。市舶官滿口應允。

且說愛提斯把一船瓷器運到本國後,也大張旗鼓地邀請各國商人一起檢驗,還特地請了樂隊,大吹大擂,企圖報“煮鹵凝漿”之仇。

然而這次他又輸了。原來巾舶官已料到愛提斯會在瓷器上大做文章,因此在瓷器裝船之前,叫人在空隙處放進綠豆,然後灑上少量清水,將蓋子蓋上,包裝得與以往一模一樣,這樣,在運輸中,綠豆緩慢發芽,綠豆芽無孔不鑽,幾乎將所有空隙全部填滿,任憑風浪顛簸,瓷器有一軟硬適中的“綠豆芽”保護,自然安全無損。

所以愛提斯檢驗下來,不要說瓷盆,連一個碟子都沒碎,氣得他差一點當場昏過去。

一代奸臣的絕筆

柳泉居是一家明代就有的真正北京風味酒館,當初地址在今護國寺西口路東,由院內的一株大柳樹和一口甜水井而得名,距今有400餘年曆史。關於其得名及最早的牌匾,還有這樣一段傳說。

明隆慶皇帝即位後決心除掉奸相嚴嵩,但由於先王嘉靖皇帝曾說過:“世上沒有殺嚴嵩的刀,斬他的劍。”所以也隻能罷他的官,抄他的家,給他一個銀飯碗,叫他沿街乞討,想餓死他。

北京人都恨嚴嵩,誰肯接濟他呢!他又餓又渴,走到新街口南邊的一個黃酒館前,就再也走不動了。這個黃酒館前有一棵大樹,樹下有一口井,井水清澈甘冽。掌櫃的是個山東人,他用這井水釀出的黃酒味道純正,特別地道。嚴嵩聞到酒香,便來到這家酒館,央求掌櫃的給他點酒喝。掌櫃的一看他端的是銀飯碗,知道他就是嚴嵩了。曾聽人說嚴嵩寫得一手好字,那掌櫃的腦瓜兒好使,靈機一動,便心生一念,隨即取出筆墨紙硯,說道:“給你酒喝可以,但你得給我這個店題幾個字。”嚴嵩想了想便提筆寫了“柳泉居”三個大字。

不久,嚴嵩餓死街頭。“柳泉居”三個字竟成了他的絕筆,小小酒館“柳泉居”也因此得名。

商店為何叫百貨店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一個喜歡微服私訪的人,他經常以不同的裝扮深入社會生活,有不少奇聞軼事廣為流傳。

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他打扮成一個莊稼人,來到一個小鎮。街上有賣有買,吵吵嚷嚷熱鬧非凡,他信步來到街中心抬頭一看,有家鋪麵,招牌是“萬貨全”。

乾隆想,好大口氣,我倒要看個究竟,是不是萬貨全,於是就進了鋪子。貨架上的貨是挺全的,擺的看的、穿的戴的、吃的用的都有,乾隆沿櫃台溜了兩遍,轉身對夥計說:“我買把糞杈子。”小夥計連忙拿了幾把往櫃台上一放說:“老客隨意挑選。”乾隆邊挑邊說:“我要的是金糞杈子。”這個小夥計愣了,定了定神才說:“老客等一下!”

小夥計轉身回到櫃房對掌櫃說:前麵有位老客要買金糞杈子,掌櫃聽了來到櫃上,定睛一看,來客不像莊稼人,他急忙賠笑說:“金糞杈小店確實沒有。”乾隆說:“你不是萬貨全嗎?”掌櫃的一聽明白了,立即把招牌摘了,然後低頭哈腰地說:“哪就請老客給起個字號。”乾隆說:“就叫‘百貨全’得了。”

以後,掌櫃的聽說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這個小鎮,這才認定買金糞杈子的就是乾隆。他對於孫說:“買賣再大,貨再全,隻能叫百貨全,口氣不能大了!”打那以後,商店隻有叫百貨店的而沒有叫萬貨店的。

收了假玉器之後

清末,湖北麻城一家當鋪,收購了一件古玉器,以為是稀世文物,付銀子1000兩。後來發現是假文物,老板大怒,要負責鑒別和定價的當鋪管事賠償。

管事思前想後得出一計,與老板商定後,決定依計而行。過了些日於,老板準備了一桌酒菜,請了本城同業及名士。席間,老板說:“前些日子,敝鋪花1000兩銀子收購了一件天下罕見的玉器。當期快到了,特請諸位來鑒賞一番。也開開眼界。”說完,轉身入內,捧一件玉器來,剛要拿給客人看時不小心滑了跤,將那玉器掉在地上,摔成碎片。老板呆了,客人們都很惋惜。

不幾天,消息傳遍全城。那當假玉器的騙子心想:“我的假玉器被老板當成真的,摔碎了,當然得賠。對,再敲他一竹杠。”於是湊足了1000兩銀子,來到當鋪取玉器。管事看了看當票,清點定銀子,轉身進到裏間拿出那件原當的假玉器遞給他。騙子仔細看過之後,確實是原當的玉器,他一時愣了,無話可說,隻好將原物帶回。

原來老板摔碎的,也是仿製的假玉器,客人們都未仔細看,全以為是真的。至於請名流與同業的目的,隻是為了讓他們當傳聲筒,達到釣魚的目的。

馬寅初講故事

馬寅初是舉世聞名的經濟學家,他特別看不起靠美國老板過日子的孔祥熙,見麵總要諷刺他幾句。

有一年,孔祥熙做五十大壽,馬寅初也接到請柬。馬寅初去時,提著3斤掛麵2斤肉。這點禮物,送給堂堂的國民黨財政部長,實在是太寒酸了。不過,孔祥熙倒也不計較。

壽宴開始,有人提議猜拳助興。有人說猜拳助興不文雅,還是講笑話好。因為孔祥熙很會講笑話,這個人是想巴結他。開始講笑話的時候,大家知道馬寅初學識淵博,口才又好,便齊聲要他先講。馬寅推辭不過,便說:“我不會講什麼笑話,隻會講故事。現在講一個故事為大家助興。”大家拍手叫好。馬寅初說:“從前有兄弟三人,老大叫年紀,老二叫學問,老三叫笑話。一天,父親叫三兄弟一同上山砍柴,傍晚三兄弟回家,父親看到‘年紀’砍一把,‘學問’一點都沒有,隻有‘笑話’砍了一擔。”這個故事顯然是諷刺孔祥熙“年紀一把,學問全無,笑話一擔”。

百元買不了粒米

100元還買不了1粒米?是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非笑談。

1935年11月3日深夜,國民政府發布《金融緊急處分令》,宣布實行幣製改革,也就是通常講的“法幣政策”。其主要內容有三點:(一)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二)白銀收歸國有,禁止流通,私藏者依法論處;(三)規定法幣1元等於英鎊1先令2便士。最初人們可以用法幣自由兌換外彙,因此通貨膨脹還不嚴重。1938年3月國民政府規定要想購買官價外彙,必須經過官方批準。這就為無限製地發行鈔票(法幣)做好了準備。以後,國民黨政府財政赤字嚴重,隻得依靠發行鈔票補足,於是惡性通貨膨脹發生,並且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1937年6月法幣發行額為14.1億元,到1948年8月增加為6636946億元,增長470704倍。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元券”,以1∶300萬的比例收兌法幣。1949年7月又在部分城市發行“銀元券,以1∶5億的比例收兌金元券。到1949年5月發行的金元券折合法幣為2038374000000億元,是1937年6月貨幣發行額的1445億倍。同期物價上漲85000多億倍。實為世界罕見。這就引出不少稀奇古怪的事來。

有人做了一個計算,100元法幣在1937年能買2頭牛;1939年隻能買1頭豬;1943年隻能買1隻雞;1945年隻能買2個雞蛋;1947年隻能買1個煤球;1948年8月隻能買0.002416兩米(16兩製),1949年能買0.000000000185兩米,即1粒米的千萬分之二點五。那時真是錢不值錢,出門買東西,鈔票得用皮箱、麻袋包裝,買賣雙方都無法一張張清點,隻能一批一捆地數。幾十萬元的鈔票施舍出去,乞丐都不要。有人走街串巷,專收小票,再賣給紙廠化紙漿。重慶十八梯(地名),有個紙紮鋪,出售“幽冥券”(俗稱“紙線”),每紮100張,除頭尾兩張是印製的“幽冥券”外,中間98張全是麵額為1萬元的法幣,可見法幣在人世間已不起作用,唯有焚化後讓死人去花了。

一雙鞋的生意

張履安1943年進瑞華皮鞋店學藝,得益於師傅指點,進步很快。1945年滿師後,他與人合夥租櫃台一個,經營皮鞋生意。最初僅36雙皮鞋,逐步發展,1948年開“藍棠”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