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發展的地理基礎
自然環境與中國人口發展的關係
1.有利的自然環境是中國成為世界
第一人口大國的基礎條件
中國是人類和人類古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之一。在近200萬年的漫長歲月中,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始終有人類生息繁衍,就全國範圍而言,人類活動幾乎從未在時間上出現過大的空白。幾千年的文明史,雖然曆盡坎坷曲折,卻一直保持著螺旋式上升的總趨勢,更沒有出現過文明的崩毀衰亡。縱觀世界,中國人類活動這種曆史悠久、連續性強的特點,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少見的。
中國人口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人口規模巨大。除少數時間外,中國始終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比重常占世界總人口的1/4,甚至1/3,其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也長期處在世界的前列。時至今日,中國已成長為全世界唯一的人口超過11億的泱泱大國。
人類活動乃至人口本身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製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自然環境。所謂自然環境,即人類周圍各種自然要素的總和,它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般而言,自然環境的優劣隻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並不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人類活動的能力十分微弱,其生存與發展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遠甚於今日,因此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還不能排除後者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以上認識,有助於研討中國人口發展和自然環境的關係。中國人類活動之所以具有悠久的曆史,巨大的規模,並且曆久不衰,於今更是方興未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對於世界其它地區包括一些古文明發祥地,中國有著有利的甚至可說是優越的自然環境。
關於中國社會和人口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毛澤東同誌曾有一段高度概括的闡述:“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它的領土和整個歐洲的麵積差不多相等。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土,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貯藏了豐富的礦產;有很多的江河湖澤,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長的海岸線,給我們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毛澤東同誌的這段話,指出了中國自然環境的幾個基本特點,即廣大的土地,良好的自然條件,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顯然,離開這樣的基礎條件,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成長和發展是難以想象的。
目前中國的領土總麵積廣達960萬平方公裏,而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足跡就已經遍布這塊遼闊土地的幾乎每一個角落。距今6000年前作為氏族公社製社會鼎盛時期代表的仰韶文化,分布範圍為50萬平方公裏;大約1000年後的龍山文化則達到150萬平方公裏。此後,以這個範圍為核心,一個龐大的民族共同體——華夏族,即後來的漢族逐漸興起,它和若幹人數較少的兄弟民族共同創造了更為昌盛繁榮的文明,分布範圍也不斷擴大,至公元前後已達到650萬平方公裏以上,僅其中的耕地就多達40萬平方公裏,這些都是其他古文明發祥地所遠遠不及的。例如,大致與龍山文化同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分布範圍不超過20萬平方公裏,古埃及文明不及10萬平方公裏,比龍山文化晚幾百年的印度河文明在鼎盛之期也僅為130萬平方公裏。更晚期的古希臘、古羅馬乃至中美洲文明,其分布範圍則更為狹小。
廣大的土地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地理空間,對人口的發展無疑是個重要因素,在農業社會尤其是這樣。首先,在大致相同的自然條件下,土地麵積與絕對人口容量是成正比例的。其次,土地越廣闊,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往往也越大。而馬克思認為,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勞動分工的基礎,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最後,廣闊的土地為民族和人口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回旋餘地,即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麵對自然的和社會的巨大滄桑變化,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古文明都先後崩毀衰亡了,唯獨中華民族雖屢折而屢起,血胤從未中斷,文明始終保存,其較大的空間回旋餘地不能不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距今4000年前後地球進入了一個曆史罕見的自然災害群發期,稱“夏禹宇宙期”。大洪水淹沒了許多地方,中國不少考古文化於此時都出現了斷層,太湖地區盛極一時的良渚文化也消失了,其遺址上覆蓋了一層厚厚的淤泥或泥炭。但良渚文化的先民並未絕滅,他們南遷北移,在華南和中原地勢較高的地方又重新播下了良渚文化的種子。而如果僅局限於一個狹小的空間,在巨大的災難麵前,文明的崩毀將不可避免。
中國不僅疆域遼闊,國家核心區還具有多樣化的優越自然條件。就地貌而言,平原、丘陵、山地均占相當比重。就氣候而言,它兼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濕潤、半濕潤和半幹燥等多種類型。這些對於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殖顯然是有利的。而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發祥地自然條件都比較單一,生態環境也遠為脆弱。如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河流域都處在北緯25~30°左右的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氣候幹熱,其文明都是在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後地球進入暖濕期才依賴水利灌溉興旺發達起來的。後來氣候轉為幹旱,撒哈拉等廣大地區由草原向荒漠退化,前述幾個古文明發祥地都由此受到了嚴重影響。反觀中國,其核心區多處於生態相對穩定地帶,農業生產條件本來就比較好,暖濕期北方更見優勢,幹冷期則有廣大的南方作為後盾,加以地貌類型繁多,故整個國家對自然變遷和自然災害有較強的承受或應變能力,這是其他古文明發祥地難以比擬的。
在中國核心區域內,流貫著兩條世界著名的大河,即長江和黃河。其中長江水量豐沛,較之哺育了世界古文明的另外3條河流——尼羅河、阿拉伯河和印度河——水量的總和還要多2.3倍,為中國古代人口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
最後,要強調指出中國擁有豐富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據統計,在全世界現有的660餘種糧食、蔬菜、果樹和工業原料作物中,起源於中國的占1/5,使中國成為同西亞和美洲並列的世界農作物三大起源地之一。這些作物中最重要的有水稻、穀子、大豆、大麥,蕎麥、裸燕麥、黍、桑、大麻、苧麻、檾麻、油桐、漆樹、甘蔗、茶、板栗、赤豆、白菜、大蔥、蘿卜、柑桔、梨、桃、杏、李、梅、柿、棗、枇杷、龍眼、荔枝、荸薺等。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豬、牛、馬、駱駝、犛牛、驢、山羊、綿羊、雞、鴨、鵝、蠶等農用動物的主要馴化區,原產於中國的各類家畜家禽品種或類群多達200多個。中國古代人民利用上述有利條件,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使中國長期保持世界第一農業大國的地位,為第一人口大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2.自然環境對中國人口進一步發展的製約作用
中國人口的發展的確從有利的自然環境中受惠良多,許多代的中國人都有理由為自己祖國的地大物博而感到自豪。但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當中國人口在短短20年中連續突破8億、9億、10億、11億4個大關之後,當滾滾向前的世界大潮促使人們決心從延續了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盡快奔向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切身感覺到,自己腳下的這塊黃土地已有點不勝負擔了。在中國第五大城市武漢市,已赫然聳立起一塊大字標語牌:“同誌們請警惕——我們已不再擁有地大物博,而隻剩下人口眾多!”
土地資源沒變,總人口卻翻了好幾番,人們的社會和經濟需求也遠非昔日可比。這種形勢下考察人口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必須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後者對前者的限製作用上,這對於未來的中國人口發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自然環境對中國人口進一步發展的限製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1)農業自然條件既有顯著優點,又有重大缺憾。所謂顯著優點,主要是大部分地區地處亞熱帶和溫帶,光熱條件好,且雨熱同季。所謂重大缺憾首先指的是地勢低平區所占比重偏小,而山地、丘陵和高原則占到全國總麵積69%,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者就達26%。山地高原氣候寒冷,土壤瘠薄,墾殖指數低,發展農業生產不利因素較多。在氣候上除前述高寒區外,中國還有近40%的地區屬幹旱區和半幹旱區,其水資源貧乏,農業生產也深受局限。以上因素結合起來,顯著降低了中國國土的農業利用價值,其中相當一部分即使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難以改造利用,從而對中國人口的進一步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2)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小。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領土麵積居世界第三位,許多自然資源的數量均居世界最前列。表1列舉了幾個資源大國6種最主要的自然資源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其中耕地是土地資源中的精華,但它包含了人類的勞動,並非是純自然的),中國6種資源的累計百分值僅次於前蘇聯和美國,居第三位;中美兩國差距很小,若考慮到資源開發利用時的實際有效價值,則中國與前蘇聯之間差距也不大,單位麵積上的資源豐度,中國還超過前蘇聯,這說明中國確實是一個資源大國。從這層意義上理解,中國堪稱“地大物博”。
資料來源:程鴻主編:《中國自然資源手冊》,第2頁。
但另一方麵,中國人口總數巨大,占世界總人口21%以上,而中國所有的主要自然資源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都遠遠低於此數。中國的人口數超出表1所列其他4個資源大國的總和半倍多,人均占有的資源數量既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數,更大大低於這些資源大國(表2)。在幾種主要資源中,中國森林蓄積量的人均值極低,水資源和耕地的人均值也很少,相比之下,隻有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的形勢略好一點。目前乃至將來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今後中國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與世界平均值的差距將趨於縮小,但與前蘇聯、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差距則將越拉越大。中國現在是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今後一段時期內這一狀況很難有根本的變化,這就決定了中國不能像某些發達國家那樣,把生產和消費主要建立在進口資源的基礎上,而必須更多地依賴自己,因此較小的資源人均占有量將繼續成為中國經濟和人口發展的重大限製性因素。
資源來源:據表1增補。
(3)自然資源質量差異懸殊,低劣資源比重相當大。評價自然資源,除了分析其總量和人均占有量外,對其質量也不應忽視,否則也會產生似是而非的印象。中國的自然資源數量偏少,質量也不夠理想。在耕地中,鹽堿、澇窪、嚴重水土流失、風沙幹旱和紅壤丘陵等等低產田地占1/3,中等產量的田地和穩產高產的田地各占1/3,它們的單位麵積產量往往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在天然草地中,高、中、低產的麵積大致也各占1/3。從礦產資源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礦種貧礦多、富礦少。如鐵礦,總儲量很大,但其中能直接入爐的高爐富礦僅占總探明儲量2.4%,許多鐵礦山開采的礦石2噸抵不上進口礦1噸。除鐵礦外,銅礦和磷礦的平均品位也較低。還有一部分礦產類型複雜,單一礦少,共生或伴生礦多,回收利用困難;有的則開采條件不理想,或者露天礦少(如煤),或者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惡劣(如石油、鉻)。凡此種種,在資源數量偏少的情況下,進一步惡化了中國的資源形勢,增加了經濟發展中的困難。
(4)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平衡。如農業生物資源的豐度,由東到西、由南向北逐漸下降,差異非常明顯,不僅成為製約中國人口分布現狀的基本依據,對未來的人口再分布也具有很大的限製作用。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更不平衡,北少南多的特點非常明顯,江淮分水嶺—秦嶺—巴顏喀喇山—岡底斯山一線以北,占全國總麵積63.7%,其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7.6%,寧夏、內蒙古、新疆、甘肅等省、區水資源均極端貧乏,其中不少地區水質也很差。另外,中國其它資源分布也很不平衡,如水能資源和磷礦集中於西南,煤和石油集中於北方,森林主要分布於西南和東北……以上種種不平衡對各地區經濟和人口的發展均有顯著的影響。
中國的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土地是一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綜合性自然資源,它提供了人類安身立命、從事一切活動的場所,又是可供連續使用的農業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會議曾給土地下了一個定義,指出:“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麵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及基礎地質、水文和植物。它還包含這一地域範圍內過去和目前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以及動物就它們對目前和未來人類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可見,土地是由地貌、氣候、岩石、土壤、水文、植被、動物乃至人類活動等要素共同長期作用所形成的綜合體,既是一種自然資源,又有其社會屬性。
中國的土地資源總量很大,但人均麵積不及世界平均數的1/3,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難以開發利用。在全國土地總麵積中,沙漠占7.4%,戈壁占4.9%,石山占4.8%,寒漠占1.6%,冰川和永久積雪占0.5%,加上其它幾種難以利用的土地類型和工交城市用地,非農用地比重高達44%。對比之下,美國該比重僅為13%,印度為17%,巴西和澳大利亞為20%,前蘇聯為32%。這說明中國土地資源的平均質量是比較差的,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實際的人均占有值。
耕地是土地資源中的精華,同人口和經濟發展關係至密。中國農耕曆史非常悠久,紀元初年耕地麵積已達3800萬公頃,14世紀末為5670萬公頃,至1957年達到曆史最高水平的11183萬公頃。但此後情況就發生了重大的逆轉,由於各項建設大量占用耕地,加上因災毀地和退耕還林還牧,在開墾了許多荒地的同時,全國耕地總麵積持續減少,至1989年已降至9566萬公頃;32年中降幅達14.5%,年均減少50.5萬公頃,比海南全省耕地總麵積還要多1/6。倘若保持這一下降趨勢,則189年以後,也就是到2178年,中國將成為一個沒有耕地的國家。
較之耕地總麵積,中國人均占有耕地數開始減少的年代則更早。據統計,從漢代直至明代,中國人均占有耕地達0.6~0.8公頃,此後即逐漸下降,1957年為0.18公頃,80年代後期已不足0.09公頃。同世界各地相比,迄今30多年來中國耕地的減少尤為突出。期內耕地總麵積下降的約有40個國家,其中中國的減少量高居首位。同期內世界人均占有耕地數下降1/3,中國則下降了1/2。
在人均占有耕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中國農民以其特有的勤勞致力於精耕細作,使單位麵積產量大幅度提高。據估計,80年代末與漢代相比,北方糧食平均單產增長了4倍,南方增長了9倍,若與明、清兩代相比,增幅分別達到2倍和1倍以上。這—切充其量隻是彌補了人均占有耕地數量的減少,中國在將近2000年的長時期內,人均糧食產量卻始終沒有大的突破。西漢時人均糧食產量320公斤,抗日戰爭前為290公斤,新中國成立後波動在300~350公斤上下,曆史最高的1984年也僅為394公斤,預計到2000年,也不可能超過這一水平。
今後中國的耕地麵積也很難大量增加。後備耕地資源奇缺,是中國麵臨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現有的宜農荒地數量少,質量差,總共僅約0.3億公頃,其中開發條件較好的僅為0.1億公頃,即使花費大量投資全部開墾出來,成田率以50%計,淨得耕地僅500萬公頃,數量非常有限。若同世界耕地發展前景相比,差距就更大了。目前一般認為世界耕地總麵積還可以增加1倍,數量達十幾億公頃,相比之下,中國耕地的增長潛力可說是微乎其微,與人口不斷膨脹的形勢形成極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