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口區劃
概述
1.人口區劃的意義
人口區劃是人口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它著眼於區域差異性的分析和闡述,有助於人們深入理解複雜的人口地理現象。眾所周知,中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曆史悠久,不同地區在自然條件、曆史發展過程、民族狀況及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差異十分懸殊,它們共同影響著各個地區人口再生產、人口結構和人口分布的麵貌,使其具有不同的地區特點。這種鮮明的空間差異,賦予中國人口地理極其豐富的內容,因而有必要通過人口區劃的工作,深入到中國這個龐大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分析其區域結構或空間差異,隻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深化對中國人口地理整體性和複雜性的認識。
進行人口區劃,對於促進中國控製人口增長戰略目標的實現,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事實上任何時候經濟和人口的發展,既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和曆史背景,與特定的地理空間也關係至密。例如,生產力發展水平就受到各個地區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製約,它們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的人口容量及其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影響到人口狀況以及人口分布特點。因此,為了協調經濟發展和人口發展的關係,也為了使控製人口增長的工作具有科學的依據,就需要充分把握各地區之間影響經濟和人口發展諸種因素的差異性,以便區別情況,因地製宜地製訂人口政策和區域人口發展規劃。所有這些都對進行人口區劃的工作提出了客觀需求。
總之,人口區劃的任務,主要就是根據各地區人口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同一性和區際的差異性進行區域的劃分,科學地將具有相似人口過程的地區劃分在同一個人口區範圍以內,並闡述或分析其形成條件和特點,從而為製訂區域人口規劃和人口政策提供依據。
2.人口區劃的依據
人口區劃著重於對曆史過程和現狀特點的總結。進行這項工作的主要依據有以下5條:
(1)影響人口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相對一致性如前所述,這些條件影響著一個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人口容量及其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影響到人口狀況和人口分布特點,是形成地域差異的基本因素。以上兩類條件的影響在一段時期內還具有顯著的穩定性,自然條件尤其是這樣,因此,大的人口區和大的自然區在相當程度上往往是彼此吻合的,如在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之間,各種自然條件相差極為懸殊,即使在將來,人口地理也將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在社會經濟條件中,對民族狀況應予特別強調,鑒於它對人口狀況和人口政策的深刻影響,可以說它是一段長時期內中國人口區劃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2)人口發展曆史過程的相對一致性它影響著各個地區人口分布和人口遷移的特點,人口構成也深受其製約。由於中國人口發展曆史非常悠久,在這方麵區際差異相當明顯,但人口區劃的著重點,還是放在近代和現代人口過程的演變上。
(3)人口現狀特點的相對一致性人口現狀特點主要包括人口發展速度、人口再生產類型、人口密度、城鎮化水平等幾方麵的內容,它們既是長期曆史發展過程的產物,與當前影響人口發展的各種條件以及區域人口政策更有著直接的聯係,從中反映出中國人口地理最基本的地域差異。
(4)基本的人口經濟問題及其改善途徑的相對一致性在這方麵,既存在著全國共有的普遍性,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它們不僅受不同的人口狀況製約,與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例如,目前某些沿海發達地區,人口已基本進入零增長階段,老齡化趨勢來勢甚猛,由於經濟發展相對迅速,總的水平也高,盡管人口非常稠密,局部地區勞動力仍然供不應求。相反,內地和邊疆不少地區,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年齡構成過輕,人口壓力沉重仍是非常突出的矛盾。從人口素質來說,各地區也差異懸殊。顯然,在改善人口經濟問題時,一切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抓住主要矛盾,是非常必要的。
(5)保持行政區界的完整這是從事實際工作的需要,可以使人口區劃同製訂人口區域發展規劃以及其它有關人口控製的日常工作相互銜接,從而使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就全國性的人口區劃來說,最好能保持一級行政區,即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區界完整。本書中把全國劃分為七大人口區,因更多地著眼於學術性的探討,為較好地反映區域差異,將區界劃至二級行政區,即地區、地級市和自治州。在個別特殊情況下,還將區界劃到了縣,即三級行政區。當然,所有這些都隻是一種嚐試。
中國七大人口區
關於中國全國範圍的人口區劃,迄80年代初一直未進行過詳細的研討。1935年胡煥庸先生在“論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以愛輝(黑河)至騰衝的聯線把中國劃分為東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兩部分,可說是對中國人口區劃的最初嚐試。1983年胡煥庸先生又發表了題為“我國八大區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政策”的論文,把全國劃分為8個人口區,即:黃河下遊區(包括京、津兩市和冀、魯、豫3省);遼吉黑區;長江中下遊區(包括蘇、皖、贛、鄂、湘5省和上海市);東南沿海區(包括浙、閩、台、粵、桂、瓊6省、區);晉陝甘寧區;川黔滇區;蒙新區;青藏區。胡先生八大人口區的劃分,概括了中國人口地理一些最基本的地域差異,並保持了一級行政區的完整,在國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不久,胡煥庸和筆者合作、由筆者執筆的《中國人口地理》一書,為了更深入細致地反映出地域差異性,打破一級行政區界,而以二級行政區為單元,嚐試性地把全國劃分為七大人口區。本書即以這一區劃方案為準,隻是對區界作了一點局部的調整。
1.黃河中下遊區
本區範圍包括北京、天津兩直轄市,河北、山西、山東3省,除南陽、信陽兩地區外的河南省,除漢中、安康、商洛三地區外的陝西省,甘肅省的天水市和平涼、慶陽兩地區,再加上江蘇省的徐州、連雲港、淮陰和鹽城4市,以及安徽省的淮北、淮南、蚌埠3市和阜陽、宿縣兩地區,但淮南、蚌埠兩市的市區不在內。總麵積92.6萬平方公裏。
本區大體上以長城為北界,秦嶺—淮河線為南界,六盤山為西界。除最東側範圍不大的山東丘陵外,全區在地形上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東半部為華北平原(包括北麵的海河平原和南麵的黃淮平原);西半部為黃土高原,但高原上也有局部的平原,其中最重要的是渭河平原和汾河穀地。區內氣候除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半幹燥類型外,其餘部分基本上均屬於南溫帶半濕潤或半幹燥類型,年平均氣溫一般在5~15℃之間,年降水量可達450~950毫米。總的看來有著發展生產的良好條件。
區內人類活動的曆史極其悠久,舊石器時代是北京人、藍田人、丁村人基本的活動範圍,新石器時代曾興起過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進入奴隸社會後一直是中央王朝版圖的核心部分。直至西漢其人口數量一直占全中國80%以上。此後隨著其它地區的漸次開發,該比重逐漸下降,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總數為34474.5萬人,占全國30.5%,次於長江中下遊和四川盆地區,在七大人口區中居第二位,但人口密度仍達每平方公裏372.3人,在各區中顯著領先。
民族成分單一,是本區的一個重要特點,大部分地區少數民族比重都在1%左右,僅最西部的甘肅省境內有較多的回族,河北省東北部有較多的滿族。
由於本區開發曆史悠久,人口規模龐大,對土地的壓力格外沉重,故長期以來人口一直向外遷移,基本的遷移方向一是東北,二是西北,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本世紀70年代。由於這個原因,全區人口發展速度較低,1964~1982年間年均遞增率為1.86%,在七大區中居於末位。但近10餘年來,遷移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外遷人口減少,遷入人口大增,此外不少地區在人口自然變動上出現某種程度的失控,致使人口發展速度明顯偏高,1982~1990年間年均遞增率為1.75%,雖比前18年下降0.1個百分點,但在七大區中已躍居第二位,僅次於華南區。
其中某種程度的人口失控表現最為嚴重的有兩大塊地區:第一塊是豫皖蘇魯地區,包括豫東、皖北、蘇北、魯南、魯西南,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老大難地區。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這裏各二級行政區(地區或市)出生率普遍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數,河南省商丘地區為29.43‰,安徽省宿縣地區為28.15‰,阜陽地區為26.04‰,江蘇省淮陰市(3市9縣)為25.80‰,其餘也多在24‰左右。具體到縣,問題更為突出,江蘇省最窮、接受上級財政補貼最多的沭陽縣和濱海縣1990年出生率分別高達52.4‰和35.3‰,看來再多的財政補貼也填不滿這種濫生濫育的無底洞。表72為蘇北、蘇南幾個典型縣的對比,可說明不少問題。
豫皖蘇魯地區人口出生率高,固然有年齡結構上的客觀原因
(“三年困難時期”這裏是全國少有的重災區,人口損耗較大,隨後的補償性生育高峰因此格外突出),但不少地區育齡婦女生育率也同樣驚人,如1989年商丘地區總和生育率高達4.007,達到了西藏的水平,河南省周口地區、山東省荷澤地區也都達到3.2左右。這就不能不從計劃生育工作上尋找原因了。另一大塊人口失控區是陝北和隴東,其中陝西省延安地區第四次普查時人口出生率高達30.41‰,榆林地區達29.64‰;甘肅省的慶陽地區也達到25.35‰。在這貧瘠的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上,再不下大決心控製人口增長,後果將不堪設想。除以上兩大塊外,區內還有不少地方,包括北京市的某些郊縣,人口出生率也明顯偏高。總之,黃河中下遊作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人口仍然如此地高速度增長,確實令人憂慮。在人口分布上,以太行山、嵩山一線為界,全區明顯地按地形區分為兩部分。東部的主體是華北大平原(黃淮海平原),這裏分布著380個市縣,總麵積45萬平方公裏。不足全區一半,1990年人口卻達2.66億人,占全區總人口77%,平均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裏590人。除各城市的市區外,在二級行政區中,江蘇省的徐州市(1市4縣),安徽省的阜陽地區,山東省的荷澤和聊城兩地區,河南省的周口、商丘兩地區,人口密度都大大超過每平方公裏600人,周口地區高達783人,其中沈丘縣以1061.1人成為中國北方僅有的兩個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裏1000人的縣之一。西部的主體是黃土高原,不僅地勢崎嶇,氣候也較為幹燥,水資源十分貧乏,故人口相對稀疏,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66人,與東部差之甚遠。但陝西省中部的渭河穀地人口高度稠密,其中興平縣高達每平方公裏1015.8人,與之毗鄰的武功縣也達到943.5人。在山西省,汾河穀地和長治盆地也屬於人口高密度區,其中長治縣達到每平方公裏629.0人。但大麵積黃土高原上的人口相對稀疏,各縣每平方公裏一般在50~200人之間,陝西省延安地區的黃龍縣僅20.5人。盡管如此,同農業自然資源承載力相比,黃土高原的人口均已嚴重超載,不僅生態係統的平衡不斷遭到破壞,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深受不利影響,除努力控製人口自然增長外,也可考慮適度向外移民。
2.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遊區
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西省的全部,江蘇、安徽、河南、陝西4省不屬於黃河中下遊區的部分,甘肅省的隴南地區,除攀枝花市、黔江地區和涼山、阿壩、甘孜3自治州外的四川省,除鄂西州外的湖北省,以及除湘西州以外的湖南省。土地總麵積117.7萬平方公裏。
本區北界為南北方的傳統分界線淮河—秦嶺—白龍江一線,南界是武夷山和南嶺,西界則達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邊緣。在地形上主要有兩部分組成:西為四川盆地,其範圍較小,中部和東部則是廣闊的長江中下遊平原。此外,較重要的地形單元還有漢中盆地、南陽盆地、大巴山、大別山和江南丘陵。全區氣候均屬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濕潤類型,年平均氣溫在14~19℃之間,年降水量達900~1800毫米,農業自然條件較黃河中下遊區更為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