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1)(1 / 3)

中國的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

中國城鎮人口的曆史演變

1.城鎮的起源和早期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類以采集漁獵為生,終身過著飄泊流動的生活,居住形式基本上是巢居或穴居,沒有也不可能形成固定的聚落。大約1萬年前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經濟生活一次劃時代的轉折,從此人們的居住形式逐漸向定居轉變,而產生出原始的鄉村聚落。這些聚落規模小,職能單一,又均為聚族而居,其性質與後來的城鎮完全不同。母係氏族公社製全盛時期的半坡村即為其典型代表。對這一時期,古籍《抱樸子·詰鮑篇》曾有描述:“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勢利不萌,禍亂不作;幹戈不用,城池不設。”

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剩餘勞動和私有財產的出現,社會分工日漸深化,並有了最初的商品交換。隨著氏族或部落之間差異的擴大,爭奪地盤、掠取財富的衝突或戰爭逐漸成為經常的社會現象。正是這種貿易和防禦的需要,使一些鄉村聚落演變為最早期的城市。對此,古籍《禮記·禮運篇》記載道:“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這段話清楚地表明,城市是隨著私有財產而出現的。

關於中國古代城鎮的起源,不少人認為:“城市的產生,完全是階級鬥爭的結果。”“城是國家出現後奴隸主貴族和奴隸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激化的產物。”

筆者認為,城鎮屬於曆史的範疇,其起源、發育、演變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就防禦和貿易這兩種城市最基本的職能來說,是私有財產出現後的產物,這時還沒有進入階級社會,氏族衝突和部落戰爭也都不屬於階級鬥爭。因此,最早期的城市在進入階級社會前就已經出現了。其實,恩格斯明確地說過:“用石牆、城樓、雉堞圍繞著石造或磚造房屋的城市,已經成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中心”。他所指的正是氏族社會的晚期。中國的古籍對城鎮最初的出現也有不少記載,如《軒轅本紀》:“黃帝築城邑,造五城。”《黃帝內傳》:“帝既殺蚩尤,因之築城。”《呂氏春秋·君守篇》:“夏鯀作城。”《吳越春秋》:“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這裏指的也都是氏族社會的晚期。現在一般認為,中國古代城鎮起源於距今五六千年、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在對這一時期的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壽光邊線王等考古遺址的發掘中,都發現了城垣夯築的遺跡以及陶製水管、青銅煉渣等,這說明不遲於龍山文化中期,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已進入了城市的早期發展階段。

進入奴隸社會,城鎮成了階級鬥爭的工具,開始具備政治和宗教統治的職能。商代的鄭州商城、安陽殷城都已是十分成熟的階級社會城市,其城區範圍均達25平方公裏左右,比前述半坡村大了100多倍。西周分封71國,導致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春秋戰國時期征戰頻繁,諸侯國莫不築城自衛,而形成了城市發展的第二個高潮,僅《左傳》中有記載的築城即多達68次。據不完全統計,春秋時期中國已有100多座城市,比商代增多好幾倍,至戰國時期則更多。城市的分布範圍從黃河兩岸向南向北擴展、城市規模也顯著增大。戰國時趙奢說:“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當時的小城市一般占地1~5平方公裏,大城市則達30平方公裏;最大的臨淄城有7萬戶居民,被形容為“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有人估計,春秋戰國時期“全國人口或許有三分之一以上集中在城市之中。”但此時畢竟尚處在城市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僅大部分城市人口仍是農民,“甚至在天子王都和諸侯首邑之內,也往往是黍離麥秀,呈現出一片田園景象。”城市形態還難以同後期相比。

2.封建社會城市的發展

在春秋戰國時期城市大發展的基礎上,秦統一中國後實行了郡縣製,把全國分為46個郡,八九百個縣,各級行政中心均為規模不等的城市,從而顯著促進了中國城市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秦代較大城市共有250多個,比春秋時期增加了1倍多。尤其是首都鹹陽,不僅集中了秦國原有的貴族、官僚及大量軍隊和民工,還“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使其人口達到80萬以上的巨大規模,成為人類曆史上前所未見的特大城市。

漢朝的疆域比秦朝顯著擴大,生產力水平也有明顯提高,人口數則增長近2倍,這一切都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在漢宣帝時(公元前60年前後),“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丘,鄭之陽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內,皆天下之名都也。”首都長安和洛陽則達到更大的規模。據不完全統計,漢代計有670個城市,比秦代猛增一倍半以上;河西、雲貴等邊疆地區第一次出現了城市,但城市總數的3/5仍集中於黃河中下遊地區。據農業生產水平推計,漢代城市人口比重大約在10%左右。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遭受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大動亂,長安、洛陽、宛城(南陽)、徐州等曆史名城均慘遭破壞,曆代積累起來的物質財富也常毀於旦夕,如長安在公元前1世紀人口曾達四五十萬,而4世紀初已是“城中戶不盈百,牆宇頹毀,蒿棘成林。”與北方形成對照,期內中國南方的城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全期新設縣城200多個,四川、湖北、廣東3省在數量上即分列前3位。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南京的勃興(當時稱建業或建康),到6世紀前半期,其繁華達到鼎盛,此時據《金陵記》稱,城中已有“戶二十八萬”,即以每戶4口計,總人數亦逾百萬,成為世界上人口最早突破百萬大關的城市。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中國的長期動亂。隋祚雖短,能量甚大,尤其是建東都(洛陽)、開運河,對中國城市發展影響很大。重建後的洛陽不僅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人口也急速膨脹,成為繼南京之後世界上第二座百萬人口大都市。大運河鑿成後一直是溝通中國南北的經濟大動脈,沿河一些城市由此迅速興旺發達起來,其中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在當時並稱為“四大都市”。

繼隋而起的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之期,人口規模和生產力水平都顯著超過了以往曆代,城市化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唐朝新設了大約140個縣城,城市總數增至1000個以上,其中大城市已成批湧現,最突出的當首推長安、洛陽這西、東二京。當時的長安城內共8萬戶,加上貴族、官僚、僧尼、教坊、駐軍及大量流動人口,總數可能不下百萬。而洛陽最高峰時人口多達140萬有餘。在南方也有許多大城市,成都、揚州、杭州的人口均達30~40萬人以上。全國平均的城市人口比重估計不會低於10%。

宋是中國曆史上又一個重要的皇朝,其人口和生產力水平較盛唐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在此時也達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過去城市中一般都是坊(住宅區)、市(商業區)分離,到宋代,坊、市的界線已被徹底衝破。隨著城市的繁榮,原有城垣以內的範圍已不敷使用,商業區擴大到城外,稱為“草市”,這在唐代已經出現,宋代更加發展。農村中定期開設的市場也越來越多,北方叫“集”,南方叫“墟”或“場”,其中有一些逐漸發展為固定的城鎮,而成為溝通城鄉的橋梁。宋代(包括遼、金在內),全國又設立了大約80個新城鎮,其分布範圍已擴展到現在的內蒙古中部和黑龍江省南部。北宋之東京(開封)和南京之臨安(杭州)作為國家首都先後成長為繼南京、洛陽、長安之後世界上第四個和第五個百萬人口大都市。前者在北宋末年居民已達26萬餘戶,加上不列入統計的其他各類人等以及多達10餘萬至40萬的駐軍,峰值時總人口高達150~170萬人。後者是在靖康南渡後的移民大波中迅速成長為一個特大城市的,被稱為“東南形勝,三吳都會,”“參差十萬人家。”總人口不下百萬。

元朝是個超越漢、唐的大一統帝國,內外貿易均空前繁榮。尤其是建都於當時稱“大都”的北京,不僅使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名都,也大大推動了中國華北的城市化;據《馬可波羅行記》所載,北京“之周圍,約有城市二百,位置遠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來此買賣貨物,蓋此城為商業繁盛之城也。”為聯結首都和南方經濟薈萃之區,大運河更加繁忙,沿河及附近的杭州、平江(蘇州)、湖州、鎮江、揚州、集慶(南京)等十分興旺,沿海的泉州、廣州、福州、溫州、慶元(寧波)、澉浦、上海等均成長為重要港市。在內陸,城市分布範圍也顯著擴大,尤其是雲南得到了大規模開發;元代新設縣城約72個,雲南即占了43個。

明朝建立後,推行了一係列較為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如削弱農民和手工業者的人身依附關係,鼓勵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工商業的發展,手工業也衝破過去官營的局限,私營作坊大批湧現,生產進一步趨向商品化,這些都促進了城市的發展。15世紀初全國已出現33個大中型工商業城市,它們是:南京、北京、蘇州、鬆江、鎮江、淮安、常州、揚州、儀真(征)、杭州、湖州、嘉興、福州、建寧(甌)、武昌、荊州、南昌、吉安、臨江、清江、廣州、開封、濟南、濟寧、德州、臨清、桂林、太原、平陽(臨汾)、蒲州(永濟)、成都、重慶、滬州。至明代中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一步萌發,城市經濟更形繁榮,除前述33個城市外,九江、蕪湖、天津、河間、保定、宣化、西安、徽州、徐州等也興起為頗具規模的工商業城市。

在此形勢下,江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最初的處於雛形狀態的城市化地區。它的中心是南京,其人口已由明初的20萬增至百萬以上。區內除擁有一大批城市外,工商業集鎮也非常興旺發達,著名的如景德鎮,與漢口、佛山、朱仙鎮並稱為全國“四大鎮”,“列市受厘,延袤十三裏許,煙火約十萬家。”在富饒的長江三角洲,這類集鎮如雨後春筍,突出的有蘇州的盛澤、震澤、南翔(現屬上海),嘉興的王江涇、濮院、湖州的菱湖、烏青、南潯,鬆江的楓涇、洙涇、朱家角,杭州的塘棲等。震澤鎮在元代僅幾十戶人家,至明末已達二三千家。盛澤鎮直到明代中葉隻有百戶人家,此後因“絲綢之利日擴,南北商貨鹹萃焉,遂成巨鎮。”到明末僅絲綢牙行就有1000多家。烏青鎮“當水陸之會,巨麗甲他鎮,市逵廣袤十八裏”,“煙火萬家”……隨著工商業的繁榮,這些鎮不僅人口迅速增加,居民也越來越脫離農業生產,轉變為真正的城鎮人口,如王江涇鎮,居民達7000家,“多織綢,收絲縞之利,”農耕的很少。濮院鎮的居民也是“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人口城鎮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