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

自然條件

長江三角洲的範圍

從沉積學上來看,隻有三角洲沉積分布的地區才稱為三角洲。據此定義,長江三角洲麵積51800km2,其中陸上部分麵積22800km2,係全新世最大海侵以來長江泥沙充填古河口水域而成的陸地,其沉積物一部分屬三角洲平原相,一部分為海積平原相,均具有三角洲沉積的垂直層序,這是確定陸上三角洲範圍的主要依據。在距今5000—6000年時,長江河口在揚洲一鎮江一帶,這裏就是長江三角洲的頂點。由此向東,三角洲呈狹長的扇狀平原,北麵約以揚州—泰州—海安—呂四為界,南麵約以江陰—太倉—鬆江為界。

在地貌上,上述沉積學上的三角洲向西、向南與太湖周圍平原連成一片,其間除一些斷續的低矮小沙岡和貝殼堤外,沒有什麼間隔。因而地貌上大致可以海拔5m等高線作為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內陸界線,此等高線以東,地形主要為平原,此等高線以西,地形主要為山地、丘陵。這樣,陸上長江三角洲的範圍就也包括了江蘇的蘇(州)、錫(無錫)、常(常州)平原和浙江的杭(杭州)、嘉(嘉興)、湖(湖州)平原,麵積40000km2。

在經濟上,最近國家為發展經濟,已將上海市和江蘇省的7個市、浙江省的6個市,共14個市均劃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麵積共約10×104km2。新劃入的地區如南京、鎮江、紹興、寧波、舟山等均主要為山地、丘陵,在地貌和沉積上與三角洲的定義並無共同之處。

自然地理特征

(1)地貌長江三角洲平原大致可以太湖為中心,海拔一般3—4m。長江沿岸地勢稍高,海拔5—6m,主要為沿江砂堤。太湖以東,部分地區地勢低窪、海拔僅2—3m,局部地方海拔不足2m,為受洪澇災害威脅較重的地區。

長江三角洲地貌的主要特點一是平原上山丘較多,與黃河三角洲一望平坦的平原景觀略有不同,但這些山丘多孤立分散,不成山脈,如太湖沿岸有不少山丘,號稱72峰,如無錫惠山、蘇州虎丘都是遊覽勝地。蘇州附近的一些小山以風景秀麗、奇特而著稱於世。如靈岩山、天平山等均為花崗岩組成,因垂直節理發育,風化、侵蝕作用使岩石裂罅不斷擴大,因而形成陡峭的奇峰怪石,如一線天等。虎丘則由粗麵岩和火山角礫岩組成,因粗麵岩的假岩理發育,且傾角很小,故發育成廣大岩石平台(千人座),同時岩體中又有垂直節理,故又形成陡峭的奇石,成為蘇州著名的風景區。

太湖中有島嶼51座,多為岩石組成,其中洞庭西山的縹渺峰海拔336m,是太湖地區第一高峰。太湖以東仍有不少山丘,如常熟虞山海拔261m。直至上海市西部,仍有零星小山,如鬆江縣的餘山等,海拔均在100m左右。長江沿岸也仍見零星小山兀立,如江陰的黃山、長山(海拔90m左右),南通的軍山(海拔108m)。長江三角洲南側浙江杭州灣北岸,也有一些孤零山丘分布,如乍浦的陳山、核電站所在的秦山等,它們海拔均達160—180m。此外,在三角洲以東距岸較近的東海上,還散布著一些基岩小島,如大、小金山現屬上海市自然保護區;嵊泗列島東北的綠華山,距吳淞口68海裏,現已建為上海的礦石,散糧等大宗散貨的中轉港。

長江三角洲地貌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湖泊眾多,河網密布,是典型的水鄉澤國。以太湖平原中心地區蘇州、無錫、常州3市及所轄的12個縣市(總麵積17,349km2)而論,水麵麵積占總麵積31.3%,為全國其他地區所罕見。在太湖東南部的低窪地區,河道密布,平均每平方公裏達10—12公裏,這些河道大部都是人工河道。

太湖及其周圍的湖群過去一直被認為原來是潟湖,即由海灣—潟湖演變而來。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對太湖湖底作了大量淺地層剖麵測量,並在湖中進行了鑽探,發現太湖湖底基本上為堅硬的黃土層所組成,黃土層上尚有一係列被淹沒的古河道和窪地。覆蓋在黃土層上的現代淤泥厚僅幾厘米至20厘米。湖底的黃土層相當於晚更新世的下蜀黃土。因此,太湖的前身曾是潟湖的假說顯然是難以成立的。三角洲平原上其它湖泊,如洮湖、滆湖、陽澄湖等其湖底地形和沉積也與太湖相似。

近年來,還在許多湖泊的湖底發現古脊椎動物骨骼(象、鹿等),其時代大約距今5000至10000年。西太湖、陽澄湖、澄湖等湖湖底並發現許多古文化遺址,如古街道、古井及陶器等,其時代從春秋戰國直到唐宋。

由此可見,太湖平原全新世海退以後原為黃土物質所覆蓋的衝積平原,衝積平原上有一些窪地,後來由於平原河流多次泛濫,不少窪地積水成湖,並逐漸擴大,遂成大型淺水湖——太湖及其周圍的淺水湖群。因此,這些湖泊的形成時代均在人類曆史時期。

最近30餘年來,太湖及其周圍湖泊由於大量圍湖造田,水域麵積日趨縮小。尤其是東太湖,1954—1984年圍湖共達62.5km2,所餘水域嚴重淤淺,如不及時采取措施,至2000年後,東太湖將與太湖主體隔斷,而漸趨衰亡。

(2)氣候長江三角洲位於亞熱帶沿海,氣候溫暖多雨,四季分明,年降水量約1100mm,無霜期約230天。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其中尤以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台風雨,降水最為集中,是長江三角洲的3個多雨期。

季風是影響長江三角洲氣候的重要因素。每年季風到來的遲早和強度的不同,使氣候年際變化較大。同時,長江三角洲又是我國冷暖氣團交綏之區,天氣變化複雜,早澇、低溫、陰濕、台風等氣候災害時有發生。

在地方氣候上,長江三角洲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是太湖對氣溫的影響。太湖麵積2428km2,平均水深1.9m,是一個大型淺水湖泊。在我國3大三角洲中,隻有長江三角洲有這樣大型的淡水湖。這不僅是長江三角洲地貌的一個特點,而且對廣大湖區的小氣候也有重要影響。巨大湖泊水體可以調節氣溫,使湖麵冬季氣溫比遠湖陸地高,夏季氣溫比遠湖陸地低。太湖因水淺,對氣溫調節的效應冬季遠比夏季更為顯著。西太湖1月平均氣溫比湖泊周圍陸地高出1℃多,而極端最低氣溫則可高出3—5℃。太湖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已可滿足柑桔生長,但在冬季寒潮入侵時,常出現-7℃以下的低溫,使柑桔遭受凍害。太湖東南部東山一帶,受太湖調節作用影響較大,極端最低氣溫要比太湖西北岸陸地高出3℃左右,有利於柑桔生長。

第二是上海市區的“熱島”效應。世界一些大都市的中心由於人口稠密、建築物密度大,煙塵多,氣溫常較周圍地區為高,形成小範圍的高溫中心,稱為“熱島”。上海是我國第一大都市,市區人口700多萬,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19000人,個別小區達100000人,且綠地覆蓋率僅9.7%,新建的高層房屋,又絕大部分為白色平頂,吸收太陽輻射熱多。反之,郊區水田多,太陽熱能部分消耗於蒸發、蒸騰。因此,上海城區氣溫明顯高於周圍郊區,成為“熱島”。熱島效應尤以夏季最為顯著。市中心黃埔區7月最高、最低氣溫平均比郊區莘莊鎮高出1.5℃,1月的最低氣溫則高出2.2℃。城區有兩個高溫中心,一是人口密度最大的黃埔區等,另一是楊浦區及周家渡黃浦江沿岸工廠密集區。

(3)土壤長江三角洲開墾曆史悠久,除少數山丘外,均已辟為耕地。耕地的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水稻土是經長期種植水稻,在耕作和灌溉。排水等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種人工土壤。各地由於微地貌和地麵高程的不同,地下水位的差異以及成土母質的不同等,所形成的水稻土性質也不相同,可分為5個類型,其中尤以爽水水稻土、囊水水稻土和漏水水稻土麵積最大,3者合計共占本區水稻土麵積的78%。爽水水稻土主要分布於太湖北部和東部的湖積平原,地下水位較低,水分滲漏適中,土壤性質較好。囊水水稻土主要分布於太湖東南的低窪地區,這裏地麵高程僅2.5—3m,地下水位高,且地形呈碟形,四周高,中間低,排水不暢。這裏過去大部是沼澤地,這類土壤是由沼澤土發育而來,因排水不良,有效養分低,低產土比重較大。漏水水稻土主要分布於長江和錢塘江沿岸的衝積平原,地形中部微高,向兩側緩傾,呈壟狀。沉積物砂性較重,故土壤漏水、漏肥比較嚴重。在江邊土壤砂性較重的地方,多種植棉花,為棉、稻各半的地區。此外,濱海一帶及沿海新圍墾地區,還有濱海鹽土,土壤砂性較重,且含較高鹽分。不同類型的水稻土,其利用和改良方向也不相同。

長江河口和長江三角洲岸線的變遷

長江河口和長江三角洲岸線的曆史變遷十分複雜,除自然因素外,也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長江河口的變遷

據鑽孔資料,在距今5000—6000年的全新世中期高海麵時期,長江河口在揚州、鎮江一帶。直到西漢(距今2000年左右),河口仍在揚州、鎮江附近,當時河口附近的江麵寬達20多公裏,海潮可上溯至此,形成洶湧的湧潮,即曆史上所稱“廣陵潮”,今揚州以南瓜洲古渡口的高崗上尚有觀潮閣。當時潮波影響範圍可上溯到九江。在今潮區界大通的上遊直線距離200多公裏。當時,整個長江口是一個三角灣,形狀大致與今杭州灣相似,近似喇叭形,喇叭的外口約在如東(掘港)與王盤山(杭州灣中)之間,直線距離達180公裏。這種形勢直到唐代中期(公元8世紀)還沒有很大變化,當時長江中焦山北麵的一個礁石被稱為“海門山”、說明當時人們把這裏作為長江的入海口,即表明長江三角灣的內口(縮口)當時仍在揚州、鎮江附近。這是因為長江流域雖然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種植稻穀已有四、五千年以上的曆史,但唐代以前人口較少,農業發展不大,自然植被保存較好,水土流失較少,長江輸沙量不多,故長江三角灣的內口向海推進很慢。唐代中期以後,由於大量人口從北方移入,長江流域農墾範圍日益擴大,長江泥沙增多,把三角灣逐漸淤填,於是長江口遂演變為目前的形狀。

現在長江口的河道3級分汊:即由崇明島分為南支和北支,南支由長興島和橫沙分為南港和北港,南港再由九段沙分為南槽和北槽。長江口的這些島嶼和沙灘都是長江帶來的泥沙淤積而成的。崇明島麵積1086平方公裏,是我國第三大島。它是公元7世紀初(唐初)才開始形成的,那時長江河口出現的東沙和西沙兩個小沙島,這便是崇明島的前身。以後由於長江泥沙淤積和人工圍墾,麵積迅速增大,長江口河道的3級分汊也逐漸形成。到1958年,崇明島麵積已有608平方公裏。1958年以後,主要由於有計劃地大規模築堤圍墾,麵積擴大更快,目前已達1086平方公裏。長興、橫沙等沙島則形成時間較晚,至今隻有100—200多年的曆史。長興島是長江口第二大島,是近年來經人工圍墾、堵汊,合並若幹小沙島而成的,麵積87.8平方公裏。該島因四麵環水,冬季溫暖,最低氣溫比上海市其他郊縣一般高出2℃左右,現已發展成為上海市種植柑桔的基地。

18世紀以前,長江徑流大部由北支入海,18世紀以來,長江徑流改道主要由南支入海,但直到本世紀初,尚有25%的長江徑流通過北支下泄。至本世紀中葉,長江口水動力條件發生明顯變化,北支成為以漲潮流占優勢的河槽,長江徑流除汛期有少量進入北支外,一般已不進北支,使北支日益淤淺,漸趨衰亡,海輪早已不能通航。反之,漲潮時,潮水卻帶著泥沙、鹽水通過北支向南支倒灌,不利於南支航道的整治,鹽水還影響黃浦江口的水質。因此,最近計劃堵塞北支,以改善長江口環境,同時並可新增寶貴土地85萬畝。

(二)長江三角洲岸線的變遷

由於長江大量泥沙在河口不斷淤積,長江三角洲岸線總的來說是不斷地向海推進的,但推進速度卻因時、因地而有較大差異,即曆史上各個時期的伸展速度不同,同一個時期內,不同地區的伸展速度也不同,個別地方(如大金山、小金山)不但沒有向海淤進,反受侵蝕,從陸地淪入海中。過去了文江等提出的幾千年來長江三角洲岸線每60年或69年推進1英裏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據14C測年和考古文物,長江三角洲最古的海岸線大致形成於距今6500年前。目前,在上海與太湖東部平原間有一係列狹長的平行的貝殼沙堤,大體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延伸,北起常熟市的福山(長江南岸),南迄漕涇(杭州灣北岸)。這些貝殼沙堤的組成物質主要是細沙和現在生活在潮間帶的貝類生物,如藍蛤、毛蚶等,它們是在海濱激浪作用下,被搬到古海岸上堆積的,故貝殼沙堤大致代表當時古海岸線的位置。在長江三角洲,這些貝殼沙堤一般高出附近平地,當地稱為岡身(因地勢高爽)。它們在吳淞江以北自西至東共有5條,吳淞江以南有3條。岡身的年代最西1條最老,大約為距今6500—6000年,最東1條最新,大約為距今3000年。岡身之間則為低窪的泥質平原(圖3-8)。整個岡身地帶(包括岡身間的泥質平原)的寬度僅4—8公裏,但其形成卻曆時3000年之久。換言之,即在距今6000年至距今3000年間,海岸線一直停留在寬4—8公裏的岡身地帶,那時,長江三角洲岸線的伸展率平均每年僅1.3—2.7米。

據譚其驤考證,公元4世紀時(東晉),長江三角洲岸線還在岡身地帶附近,但此後海岸線即迅速向東推進。從4世紀到12世紀,約900年間,海岸線從岡身地帶東側推進到裏護塘(宋代所築海塘)一線,向海伸展達30餘公裏,平均每年伸展30餘米,比岡身地帶要快10—20餘倍。

東晉以前與以後,長江三角洲的成陸速度之所以相去懸殊,主要是由於東晉以前長江流域人口較少,自然植被保存較好,長江來沙量較少,故海岸線能維持在岡身地帶附近達4000多年之久。東晉以後,特別是隋唐以來,北方移民大量湧入長江流域,開發山區,植被遭受破壞,長江來沙量大增,故三角洲岸線伸展速度也大大增加,這與上述長江口演變曆史是相吻合的。但12世紀以後,裏護塘以外的成陸速度又變慢,這可能與長江主泓改由南支入海,長江南岸經常受到衝刷,而泥沙則較多地沉積在北岸及江心沙洲有關。另外,裏護塘向東即為南彙咀,三角洲東端突入海中,水深、浪大、流急,泥沙難以停積,故造陸速度自較裏護塘以西為慢。

應當指出,由於長江口水動力條件變化複雜,長江三角洲海岸的某些地區在最近幾百年內不僅沒有向海淤漲,反而受侵蝕後退,甚至淪入海中。例如,由於長江大溜改走南支以及科氏力的影響,長江三角洲的長江南岸太倉至外高橋一帶江岸,在近四、五百年來受到嚴重衝刷,不僅沒有漲出,反而被蝕坍入海中。如寶山舊城1412年(明永樂10年)築城時距海30裏,1582年(明萬曆10年)被海潮衝沒,其遺址距現在海塘不到2裏。現在這一帶江岸仍受強烈衝刷,建有堅固的江堤和丁壩群來防護。崇明島國近年長江大溜改走南支,海岸一直北漲、南坍,故已圍墾區及國營農場主要在北岸,南岸則築有護岸丁壩群。

長江三角洲海岸南臨杭州灣,沿岸潮流很強,流速最大可達每秒2米以上,海岸和潮灘目前均受到強烈衝刷。這裏的金山和金山城12世紀中葉(南宋初)以前尚為陸地,後海岸受衝刷坍沒入海。金山一名大金山,在目前金山咀東南7公裏海中,小金山在大金山西北約2公裏。杭州灣中的王盤山現在是海中的一個孤島,但東晉時亦在陸上,後不知何時淪入海中。

上海市位於長江三角洲東端,近年陸地淤漲速度較慢,因土地資源緊缺,自50年代起大力圍灘塗淺海造陸,至今共新增土地570餘平方公裏,相當於上海市總麵積的9%,其中僅崇明島就圍了480多平方公裏,占該島總麵積的45%左右。1990年起,又在崇

明島東端淤漲最快的東灘興工圍地9.5萬畝,計劃1994年完成。上海市新國土地除供農業用外,也作工業、交通用地,如金山石化總廠的用地就是圍灘塗得來的。這是最近時期人類活動對長江三角洲發育的影響。

水文特征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全長6300km,流域麵積180×104km2,占全國總麵積的五分之一。長江流經上中遊後,在江西湖口折向東北,進入下遊河段,在江蘇江陰始入三角洲平原,在上海吳淞流入東海。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勢低平坦蕩、河網如織,湖蕩眾多,江河湖海互相聯通,形成特有的水鄉澤國的三角洲水係。按其水文特征,水源補給和曆史演變,可分為長江河口區、太湖水係和運河水係。

1.長江河口區長江口為豐水、多沙、中等潮汐強度的河口,是中國的最大河口。上自安徽大通(枯季潮區界),下至水下三角洲前緣(30—50m等深線),全長約700km。河口區分為3段:大通至江陰(洪季潮區界),長約400km,為江心洲河型的近口段;江陰至口門,長約220km,徑流與潮流相互作用,河床分汊多變,為河口段;自口門向外至30—50m等深線處,潮流作用為主,水下三角洲發育,為口外海濱區。

長江河口水豐沙多,據大通站水文資料統計,長江進入河口段的多年平均水沙為,多年平均徑流量9110×108m3,最大為1954年13600×108m3,最小為1978年6760×108m3,前者為後者的2倍,多年平均輸沙量4.68×108t,最大年輸沙量6.78×108t(1964),最小年輸沙量3.40×108t(1972),前者為後者的2倍。汛期(5—10月)水沙量分別占全年的72%和87%,年內水沙也較為集中,年際的水沙變化不同步。

長江口外潮汐為正規半日潮,口門為不正規半日潮,口門附近的中浚站平均潮差2.67m,最大潮差4.62m,最小潮差0.17m;潮差沿河而上逐漸減小,至徐六涇多年平均潮差為1.99m。河口各汊道的潮汐因受地形影響有所不同,北支潮差比南支大25%,引起北支鹹水倒灌南支。長江口潮量巨大,每潮平均進潮量達32.5×108m3,大潮時可達45×108m3。長江巨量的入海水沙幾乎全部通過南支經北港、北槽、南槽入海,由北支下泄水沙隻占長江入海水沙的2%,甚至出現海水倒灌和河槽淤積現象。

2.太湖水係太湖水係瀕江臨海,不僅受到河流泥沙和潮汐的影響,還受到圍堤築圩的人類活動幹預,具有複雜的演變曆史,特別是湖區和下遊水係,古今相比,變化較大。現代的太湖水係是以太湖為中心的湖泊水網係統,太湖以西為上遊水係,以東為下遊水係。

(1)上遊水係為苕溪水係和荊溪水係。苕溪水係由東、西苕溪組成,分別發源於浙江天目山南北麓。西苕溪通過長興平原分泄入太湖;東苕溪在餘杭至埭溪間分散注入太湖。荊溪水係源於茅山

和界嶺山地,先彙入洮湖,再分兩股下泄,一股先入西氿,再入太湖;另一股先入滆湖,兼納洮湖等來水後,部分水量入江南運河,部分水量經東氿入太湖。

(2)下遊水係。主要有黃浦江和吳淞江等河流。黃浦江是長江的最後1條支流,貫穿上海市區,自澱山湖至吳淞口全長113km,具有排水、引水、通航和供水等多種功能。上遊南、中、北3支流分別承泄著太湖,澱柳地區和杭嘉湖地區大部分來水,並在米市渡站以上彙合。黃浦江下遊還接納許多通江達海的支流,如常滸河、白茆河、大治河、七浦河、瀏河、蘊藻浜等。黃浦江為一湖源的河網型潮汐河流,是太湖最大泄水河道,承泄太湖來水量的70—80%,米市渡站多年平均淨泄水量100.3×108m3。潮流一般可上溯至澱山湖,潮區界在蘇嘉運河平湖塘一帶,河口最大進潮量12100m3/s,平均每潮進潮量5800×104m3。

吳淞江(上海段稱蘇州河),源出太湖,下遊橫貫上海市區,在黃浦公園處彙入黃浦江,全長125km。該江在曆史上曾是太湖排水入海的主要河道,後逐漸縮窄和淤積成為黃浦江的一條支流。上遊(瓜涇口站)多年平均流量20m3/s,下遊(黃渡站)已減至不足10m3/s,對太湖泄洪作用甚小;進潮量較小,僅占黃浦江進潮量的2—3%。下遊段河水汙染嚴重,已成黑臭汙水的排汙河道。為防治風暴潮侵襲,1991年在河口建成橋閘結合的防潮閘。

3.太湖及其它湖泊太湖地區湖泊星羅棋布,主要分布在長江三角洲江南中部低窪地區,周邊高5—6m,中間高2.5—3.5m,高差約2.5m,為一巨型碟形窪地,是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地方。太湖地區總麵積3.5×104km2,水域麵積0.316×104km2,占總麵積的8.96%,高於我國全國湖泊率(0.83%)的10倍。據統計,太湖地區共有大小湖泊(大於0.5km2)189個,其中大於10km2的湖泊有9個,小於5km2的湖泊有169個(表3-1)。大中型湖泊有利於調蓄洪水和水資源開發利用。

表3-1太湖平原湖泊分布

太湖地區眾多湖泊,按其地域分布,可分為4個主要湖群:太湖上遊的洮滆湖群、太湖、太湖東北側陽澄、昆承湖湖群和太湖東側的澱、泖湖群,在4大湖群中,湖水麵積大於50km2的有太湖、隔湖、陽澄湖、洮湖和澱山湖。

(1)太湖長江中下遊地區5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麵積2338km2。太湖原有進出水口門315個,後因淤塞和人工改造,目前僅存219個。入湖河道主要是西部和西南部苕溪水係、荊溪和滆湖水係,集水麵積總計1.5×104km2,年平均入湖水量52×108m3。出湖河道主要有梁溪河、望虞河、橫塘港、吳淞江及太浦河等,前3河分別由望虞河、瀏河注入長江,後2河注入黃浦江,再彙入長江。這些主要出湖河流和其它眾小河港組成縱橫交錯河網,流速緩慢,泄洪能力很小,一遇洪水即壅塞不暢,並受潮水頂托,洪水排泄受阻更為嚴重。1991年洪災後,已進行綜合治理。

太湖在多年平均水位2.99m時,平均水深僅1.9m,最大水深2.6m,多年平均蓄水量44.3×108m3,可調蓄水量37×108m3。1991年大洪水中,太湖出現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4.78m,總蓄水量達87.2×108m3。

(2)滆湖為太湖地區第二大淺水湖,水麵積147km2,多年平均水位3.14m,平均水深1.10m,最大水深3.14m;水源主要來自西部茅山山地和洮湖區,出湖水流主要通過南、北太滆運河,向東注入太湖,可調蓄水量2.76×108m3。

(3)陽澄湖太湖地區第三大淺水湖,水麵積119km2,由互相平行的陽澄東湖,陽澄中湖和陽澄西湖組成,其中以陽澄東湖麵積最大(52.5km2),陽澄西湖最深(4.70m)。接納西部和太湖來水,東注水流部分經吳淞江下泄,或經澄湖、澱山湖迂回入黃浦江。陽澄湖多年平均水位2.87m,平均水深1.43m,可調蓄水量1.7×108m3。著名的沙家浜即位於常熟市以西的陽澄湖旁,昔日的蘆蕩現已大部改為良田。

(4)洮湖又名長蕩湖,水麵積89km2,接納茅山山地來水,入湖河流中的丹金溧漕河與運河相連,並同長江溝通,可引長江水入湖;出湖河流東泄滆湖,再入太湖。洮湖多年平均水位3.40m,平均水深0.97m,最大水深1.95m,蓄水量0.86×108m3。

(5)澱山湖水麵積63.7km2,接納太湖泄水,出湖水經攔路港注入黃浦江;當黃浦江受潮汐頂托時,江水可由攔路港倒灌入湖,為一受潮汐影響的湖泊。湖泊平均水位2.42m,平均水深1.73m,蓄水量1.1×108m3,可調蓄水量0.85×108m3。現已為上海市郊區的水上遊覽區。

太湖地區西高東低,洪水向中部、東部彙集,眾多的湖泊對洪水具有明顯調蓄作用。太湖居中,可調蓄流域性洪水,湖西的洮湖,滆湖調蓄西部洪水;湖東的澱泖湖群可對太湖下泄洪下進行二次調蓄,構成了以太湖為中心的蓄泄係統,對太湖地區洪水起調蓄和削減作用。

3.大運河及運河網大運河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止杭州,縱貫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河5大水係,全長1790km,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的人工運河。大運河全程分為7段:北京至通縣段稱通惠河,通縣至天津段稱北運河,天津至臨清段稱南運河,臨清至台兒莊段稱魯運河,台兒莊至淮陰段稱中運河,淮陰至揚州段稱裏運河,鎮江至杭州段稱江南運河。因大運河沿程地勢高低不一,其水流方向,水源及排蓄方式全河均不相同。由於近代海運和陸運的興起,黃河以北的運河段早已淤積斷航,黃河以南運河段尚能通航。長江以北的大運河是我國南水北調東線方案的設計路線。

縱貫長江三角洲的大運河河段是裏運河和江南運河,同蘇北的通揚運河、新通揚運河、耕茶運河、如海運河、通呂運河和蘇南的錫澄運河等組成互相連通的運河網。運河網除了具有重要的內河運輸功能外,還有排澇、引水的作用。據多年平均統計;江南運河(鎮江諫壁閘)引江水量3.6×108m3,入江水量0.39×108m3;新通揚運河(宜陵閘)引江水量21.8×108m3,通呂運河(南通閘)引江水量7.4×108m3,入江水量0.5×108m3。總計江蘇省沿江兩岸引江水量83.8×108m3,入江水量24.9×108m3(不計引江至淮河水量)。

4.主要水利問題和治理措施長江三角洲地跨蘇、浙、滬兩省一市,自然條件優越,人口眾多,城鎮密集,經濟發達,是我國重要經濟區。建國以來,長江三角洲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建設,整治了京杭運河,江水北調,開辟了太浦河、瀏河、望虞河,沿江、沿海全麵整修了堤防,建立不少港閘,並興修了大量農田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一個能泄、能蓄、能引、能控製的新的江河湖海的水利係統。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口急增及地區行政上的不協調,在水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防禦洪澇災害工作上存在不少問題:

(1)水鄉澤國、但水資源不足長江三角洲多年平均雨量1000mm左右,尚屬豐沛,但其年際、年內變化較大,產水量不高。如江蘇南部(25160km2),年雨量1060mm,年徑流總量69.4×108m3,年產水模數25.2×104m3/km2,低於長江流域(53.1×104m3/km2)、淮河流域(31.3×104/km2),為我國南方產水量最低地區。在江蘇省與長江相通地區(3.90×104km2,太湖、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和義征、六合、南通沿江各獨流河),如不計長江過境水量,隻算當地水資源,則人均水量360m3,畝均水量388m3,僅分別為全國人均水量(2816m3)和畝均水量(1835m3)的13%和21%;其中人均水量是全國各流域中最小,畝均水量僅略高於海河和黃河流域。按現有供水能力,幹旱年(保證率P=75%),經供需平衡分析,則缺水12.75×108m3。如以太湖地區為單元計算,不計引江水量,年水資源總量(含地下水資源)162×108m3,人均水量僅512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18%。最少是黃浦江流域,人均水量僅有170m3,是全國人均水量的6%。如加上引江水量,太湖地區水資源650×108m3,人均水量和畝均水量仍低於全國均值。太湖地區在現有供水條件下,今後若遇一般幹旱年份(P=75%),由於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勻,會產生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估計缺水60—70×108m3;嚴重幹旱年份(P=95%),則可能普遍缺水。如遇1971年型(P=94%)大旱年,則需從長江引水100×108m3來補缺。可見,長江三角洲雖為水鄉澤國,但當地水資源嚴重不足,即使用現有的引江水量,缺水問題仍然存在。

(2)魚米之鄉水質汙染嚴重長江三角洲由於環境治理未和經濟發展同步進行,不少江河、湖泊、運河等水體汙染嚴重,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汙染點多、麵廣、汙染類型複雜及治理水平低,使水體汙染擴大和加重。大中城市、工礦區和城鎮附近河段,水體常年黑臭,魚蝦難以生存,農田不能灌溉,人畜不能飲用。

溝通蘇、錫、常、杭、嘉、湖的江南運河,兩岸城鎮密集,工廠林立,其中蘇、錫、常3市附近運河段,工業汙水日排放量達150×104t,生活汙水達180×104t,運河水常年黑臭,魚蝦已絕跡。運河杭州段,據1987年調查,每年排入汙水已達1.9×104t。比1984年增加2600×104t,並且汙水中含汙物濃度也相應增加。至今,江南運河全河的水質已達不到國家地麵水三級標準。

蘇州河和黃浦江流經上海市區和郊區,江水汙染更是觸目驚心。黃浦江的支流蘇州河,在市區內長54km,兩岸工廠近千家,每天排放大量工業汙水,再加上居民生活汙水及支流彙入的汙水,每日約有100×104t之多,其中40×104t汙水由汙水管排入長江,餘下60×104t汙水排入蘇州河。因受潮汐影響,蘇州河中汙水常常不能在一個落潮過程中全部排出河口,又重新被漲潮流頂回,使汙水在河中來回回蕩。如北新涇處汙水,一般需11個潮汐(約5天半時間)才能排出河口;汙水最多的曹家渡—北新涇一帶,有時黑臭水可上溯到黃渡以上。蘇州河實際上已是一條排汙的臭水溝,現已著手進行大規模整治,以便在近期做到基本上消除蘇州河水的嚴重汙染。黃浦江水體汙染也較嚴重,僅略好於蘇州河。據80年代統計,每日排入黃浦江汙水有530×104t之多,汙染最為嚴重的川揚河至吳淞口的下遊段,由於兩岸汙水的直接排入和蘇州河汙水的彙入,大量汙水彙集在下遊,再加上潮汐頂托,汙水回蕩,使汙水不能排出口外。自60年代起,黃浦江水黑臭逐年加重,60—70年代,黑臭大多發生在6—8月,每年累計黑臭天數30—50天;70年代末起,全年黑臭,每年累計黑臭天數多達150天。

太湖環湖三麵均為水網平原,湖西和湖北地區水網密織,眾多的入湖口門,常是汙水的排汙口。不過太湖絕大部分水域的水質尚好,接近國家地麵水一級標準,但少數水域(約11%水麵)已遭受不同程度汙染。據統計,無錫、常州及湖州等中小城市每天排入湖中汙水約80×104t。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湖水富營養化加劇,無錫市郊的五裏湖、梅梁湖的湖麵有時為藻類覆蓋,已影響城市供水。

長江河口段水域,沿江兩岸排汙水量也較大,江蘇境內長江段,僅南通、鎮江二市每天就排放汙水34×104t,上海市位於長江口的西區和南區汙水排放區。由於長江口水麵寬廣,入海水量大,汙徑比相對較小,故長江河口段總體水質尚好,僅是局部岸邊形成明顯汙染帶。

(3)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地麵沉降長江三角洲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工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量大,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及南通等大中城市附近江河水體水質受汙染,已不能滿足工業和生活用水需要,隻能增加地下水開采量以彌補不足。據統計,上述城市80年代地下水日開采量:上海市31×104t,南通市12×104t,無錫市8×104t,常州市30×104t,嘉興6.5×104t。總計地下水年開采量4×104t。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降落漏鬥麵積逐年擴大加深,並引起地麵沉降。

(甲)南通市南通市挖井失控,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麵沉降,1975—1986年市區出現兩個沉降中心,累計沉降量一為55.0mm以上,另一為63.4mm,市區外圍沉降量在35mm以下。近年來,沉降有加劇趨勢。

(乙)蘇州市地下水位降落漏鬥中心埋深超過60m,1955—1977年地麵累計沉降386mm,年均沉降量16.8mm,1978—1987年地麵累計沉降559mm,年均沉降55.9mm,1989年沉降量高達67mm,地麵沉降加快明顯。

(丙)無錫市1955—1978年地麵累計沉降200mm,年均沉降29.2mm,1979—1981年地麵累計沉降300mm,年均沉降量高達100mm,沉降速度加快更為嚴重。

(丁)常州市1979—1983年地麵累計沉降380mm,年均沉降76mm。

(戊)上海市上海地麵沉降自20年代就已出現,1921—1949年市區平均累計沉降量639mm,沉降中心沉降量達1136mm。建國初,工業地下水開采量急增,尤其1950—1960年平均每年增加新井100口,1960年全市日開采量高達55.6×104t,加劇了地麵沉降。上海近70年來的地麵沉降和沉降控製過程,可分為幾個不同階段:

1921—1948年,近30年中,市區有明顯沉降,形成二個沉降漏鬥:一在靜安區,另一在黃浦區,年均沉降量20—30mm,最大累計沉降量超過1000mm,沉降500mm的麵積約20km2。

1949—1956年,市區地麵沉降範圍擴大。出現普陀、楊浦、徐家彙及南市等新沉降中心,市區年均沉降量40.1mm,最大達70mm。

1957—1965年,上海地麵沉降嚴重時期,市區沉降量和範圍更為擴大,近郊工業區地麵沉降也有所發展。其中1957—1961年的地麵沉降最為嚴重,又增加閘北、長寧二沉降中心,市區沉降量超過500mm的麵積達121.4km2,最大累計沉降量為1500mm;1962年起,實行地下水開采限製措施後,地麵沉降稍有緩和,市區年均沉降量減至23mm。

1966—1976年,為地麵沉降基本控製階段。其間1966—1971年推廣地下水回灌,地下水位回升,市、郊區出現地麵微量回彈,普陀和楊浦二沉降漏鬥區,地麵回彈40mm以上,市區地麵平均回彈3.2mm;1972—1976年,地麵回彈量逐年減小,並由土層蠕變而引起微沉降,市區地麵年均沉降3.6mm。郊區工業區因回灌量小,開采量大,沉降量仍較大,最大累計沉降量可達150mm。

⑤1977—1985年,市、郊地麵仍有微量沉降,市區年均沉降3.0mm,郊區年均沉降3.7mm。

80年代末,上海年均沉降量6.2mm,沉降速率又加快。

近幾年來,長江三角洲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取用地下水逐年增加,因此地麵沉降已由城市轉向鄉鎮,並逐步向農村擴大。

(4)盲目圍堵,使洪澇災害加劇長江三角洲在開發過程中,過於重視經濟效益,忽視了生態環境效益,防災意識更是薄弱。反映在抗洪除澇上更為明顯,水利建設隻顧局部利益,不顧全局規劃建設,缺少統一規劃和管理。盲目圍湖造田,堵河興建公共設施,致使河湖的洪水調蓄能力銳減,甚至排洪不暢,加重了洪澇災害威脅,其中以占有長江三角洲絕大部分麵積的太湖地區最為典型。

圍湖造田,使湖泊調蓄洪水能力減少。太湖流域圍湖造田已有數千年曆史,約有6000km2的湖沼窪地先後變為農田,占流域麵積的六分之一。建國後40年中,仍不斷築堤建圩,甚至興建“大控製”、“大包圍”、“聯圩並圩”工程,使圩區內的河道、湖泊成為內港、內湖,圍墾麵積已達530km2,其中太湖160km2,隔湖107km2,洮湖22.5km2。圍墾減少了調蓄洪水能力,加重了圩區洪澇災害。如以太湖流域1991年洪水同1954年洪水相比,1954年洪水仍為有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全流域為50年一遇;1991年洪水,全流域平均雨量僅為25年一遇,屬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位,隻是湖西、北地區雨量大大超過曆史記錄,為100—200年一遇。但是1991年最高水位(4.78m)卻超過了1954年的最高水位,如不采取人工分洪措施,太湖最高水位可超過5m以上,圍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盲目堵河,更無防洪、泄洪的骨幹工程。太湖流域原水利條件優越,江河湖海互相連通,洪排旱引。後因不合理圍堵,使湖東眾多出水口門先後被封堵,原規劃人工開挖的太浦河、紅旗塘、望虞河等排洪河道,久久不能竣工。有閘而河不通,使這些骨幹排洪河道不能發揮作用,洪水無法迅速外排,積澇成災。1991年洪水中,6月中下旬12天入湖水量達20×108m3,而同期太湖泄洪水量僅3.1×108m3,比1954年泄洪能力減少30—40%,由此太湖水位猛漲0.83m。為避免太湖大堤潰溢,6月26日開啟太浦閘,7月5日打開紅旗塘和錢盛蕩壩,加大太浦河行洪能力;7月10日,當太湖水位達4.78m時,又打開望虞河沙墩壩,分泄太湖洪水入長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洪澇災害損失。

城鄉防洪能力低,經濟損失巨大。太湖流域內40%的麵積低於江河洪水位,大部分城鎮均處於水網包圍之中,無完整的高標準防洪體係;再加城鎮過量取用地下水,地麵沉降嚴重,致使流經城鎮的運河成了“懸河”,太湖成了“懸湖”,加重了洪水威脅。

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外臨東海,易受風暴潮襲擊。內有眾多河湖,易澇成災。由於經濟發達,人口稠密,一遇災害,損失巨大。為此在水資源利用、防洪除澇及水源保護上,必須采取整體防治對策:

a整體治水長江三角洲在行政上分屬蘇、浙、滬二省一市,但江河湖海“水網”卻是互相連通的。因此,在興利除害的治水工作上應淡化行政概念,強化整體的區域思想,統一規劃,統一治理。局部最優的治水方案,對全局來說可能不是最優的,甚至是最劣的。1991年夏抗洪中,被迫炸壩、強製分洪就是地區各自為政開發治理的後果。

b綜合治水長江三角洲水利方麵問題較多,主要有當地水資源不足,水汙染嚴重,外洪內澇加劇及地麵沉降等,水利建設上除害應與興利結合,減少不合理圍圩堵河,確保必要的洪水調蓄能力,疏浚和拓寬骨幹性排洪河道,防外洪(江海)與除內澇結合。1991年夏的太湖洪水,實則隻是長江三角洲的內澇,並沒有同時發生江海的外洪,因此,可以通過增加入江和入海河道的泄洪能力等措施,使災情降低。如果長江洪水,近海風暴潮和太湖流域洪水同時遭遇,則其災情將會更加嚴重。

c利用與保護結合長江三角洲地表水資源的人均畝均值很低,汙染也很嚴重;城鎮地下水過量開采,地麵嚴重沉降,並有向鄉鎮延伸趨勢。應控製汙染和加強保護,特別是要加強作為主要供水水源的長江河口段和黃浦江上遊的水質保護,適當增加引江供水量;提高城市用水的重複利用率,提倡一水多用,目前常州和蘇州等城市用水的重複利用率僅17.8%和28.1%,就是上海也隻是64%,均低於北方城市70—80%的重複利用率,有很大的節水潛力。隻有這樣才能減少地下水開采量,控製地麵沉降。

d加強城鎮防洪能力長江三角洲很多城鎮不是濱江臨海,就是濱河臨湖,過去城鎮規劃建設中,隻注重供水工程規劃和建設,不重視防洪工程規劃建設,產業布局不適應水環境的變化,防洪能力很低,一遇洪澇災害,經濟損失巨大。1991年夏太湖洪水中,城鎮和鄉鎮企業的經濟損失,在總的災害損失中所占比重很大。所以要製定城鎮防洪規劃,提高防洪標準,建立完整的防洪體係,而且城鎮防洪要同區域防洪結合,確保防洪效益。特別是濱江臨海的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是外洪內澇的群聚區,城市防洪更為重要。

社會經濟概況

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中段,長江和沿海的結合部,是一個自然條件優越,開發曆史悠久,人口城鎮密布,經濟文化發達的我國最重要的經濟核心區域。

關於長江三角洲的範圍,因研究目的而異。長江三角洲的自然界限已如前述。從經濟角度有下列幾種:

以長江三角洲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經濟區,其範圍包括上海、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南京、鎮江、揚州7市及所轄各縣,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市及轄縣,麵積9.76萬平方公裏,人口6707萬人(1986)。

以長江流域為界,結合經濟聯係和自然條件,其範圍為上海、江蘇的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浙江的嘉興、湖州各市縣及杭州、揚州屬長江流域的市縣,麵積6.03萬平方公裏,人口5400.9萬人(1988)。

以長江三角洲自然界限為基礎,結合行政界限,其範圍為上海、江蘇的蘇錫常通、浙江的杭嘉湖等各市及轄縣,麵積5.81萬平方公裏,人口4499.2萬人(1990)。

本文對長江三角洲社會經濟的分析將采用後者。但因杭州市轄縣的大多數已不屬長江流域,且地形亦非三角洲平原,從嚴格意義上說,應僅包括杭州市區和餘杭縣,這樣長江三角洲的麵積應為4.33萬平方公裏,其人口為4365萬人(1990)。本文在分析中主要采用上述範圍。但鑒於統計資料方麵的原因,在不少方麵仍包括全部杭州市域。

長江三角洲具有下列社會經濟特征:

1)擁有最大的經濟腹地和影響區域

長江三角洲地處長江河口段,擁有占全國國土麵積近1/5(180萬平方公裏)和全國人口1/3以上(4億)的整個長江流域腹地,是其他兩個三角洲所不能比擬的。同時,擁有京滬鐵路、京杭大運河和沿海航線三條南北幹道與東西向的長江、滬杭-浙贛鐵路相接,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和全國物資、人員中轉,集散的樞紐,因而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2)發達的經濟高密度區域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占全國土地麵積6‰,人口的3.9%。但卻生產了工農業總產值的13%,工業總產值的15.8%,輕工業總產值的18.9%,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16%,利稅總額的16.7%。按經濟密度計,人均工業總產值8767.8元,地均工業總產值每平方公裏677.5萬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數的4倍和26倍。同樣,長江三角洲上交的利稅總額密度,按人均和地均也分別為全國平均數的4.2倍和27.4倍。這些數據表明,長江三角洲既是一個經濟發達區,也是財稅大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鄉村企業發達,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占全國14.3%。1991年全國縣財政收入超3億“十大”財神縣,本區占有6名。

3)協調發展的綜合經濟區域

長江三角洲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較為全麵而又協調地發展。作為一個現代經濟區,三角洲的工業產值已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1.6%(全國75.4%),而且輕重工業並重,工業門類齊全,除了采礦業較弱外,其餘各工業部門都得到較為全麵的發展,是全國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地區(包括高科技產業)。農業雖然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大,但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產值持平,經濟作物(棉花、油菜)、經濟林木(茶、蠶桑)均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分別約占全國15%和30%。交通運輸各業,除管道運輸外,均有發展,貨運水陸並重,線路等級齊全,並以組成綜合運網為特色。第三產業的多樣化更在全國著稱。

4)密集的城市區域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非農業化和城鎮化最發展的地區之一。全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36.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6.2個百分點。境內城鎮密布、城鄉結合。大致每120平方公裏有1個建製鎮以上的城鎮。城鎮分布均衡,蘇州地區小城鎮平均間距6.5公裏。全區城鎮沿滬杭—滬寧鐵路和江南運河形成一個密集的城鎮帶,其間5個大城市,尤其是蘇、錫、常、滬4市大致相距40—50公裏均衡地分布,構成了以上海特大城市為核心,由大城市為主體的我國最大的城市區域(城市連綿區)。按城市非農業人口計,上海1市占三角洲城市非農業人口的70.3%,占三角洲全區非農業人口45.3%。包括上海在內的5個大城市非農業人口占城市非農業總人口86.4%,占全區非農業人口64.4%。

連綿的城市密集帶和集中的產業分布形成了由長江和滬寧鐵路—江南運河之間(即通稱長江沿江地帶)發達的經濟走廊,成為長江三角洲的,也是全國經濟的精華所在。

5)各有特色的地域差異

由於自然、經濟和曆史發展的不同,長江三角洲還存在不同的地域差異。

按經濟水平而言,上海最高,蘇錫常通次之,杭嘉湖地區相對最低。以人均工業總產值計,上海為13488.4元,江蘇4市平均7531.5元,浙江3市5625.1元。在產業結構上,上海是1個綜合性多功能的大都會;江蘇4市輕重並舉,並以新興產業(包括微電子、計算機等行業)迅速發展為特點;浙江3市以輕工業為主,農業地位重要,並以豐富的風景旅遊資源著稱。3個區域以上海為中心,構成各有分工的整體。

人口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人口密集地區之一,人口集聚水平居全國前列。全區土地麵積4.33萬平方公裏,僅占全國土地麵積0.45%,而據1990年人口普查材料,總人口達4364.7萬人,約占全國同期人口的4%。

1.人口分布據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計算,長江三角洲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950人,是全國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裏118人)的8倍。但是,區內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見表3-2)。按市(市轄縣)計,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每平方公裏2024人,而杭州市轄縣範圍平均僅346人,兩者相差5.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