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英國海伊小鎮:“天下舊書之都”
在英國英格蘭與南威爾士交界處,有一個建於中世紀的小鎮—海伊鎮。這個小鎮居民不足1500人,卻擁有39家書店。但這39家書店中,除一家經營的是所謂的新書—那些出版商急於脫手的滯銷書外,其餘38家賣的都是舊書。正由於此,這個小鎮被譽為“天下舊書之都”。
海伊鎮上的書,越老越舊越值錢。每一位覓書者到這裏都不會失望。因為這裏的書商首先是圖書鑒賞家,其次才是商人。世界上各個國家、政府和社區圖書館及私人藏書都是他們涉獵的對象。這裏出售的雖然多是舊書,但也有等級之分。類似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作品的初版或絕版被鎖在考究的櫃子裏,每本售價約在1萬英鎊左右,且賣一本登記一本,其餘的一律開架出售。
書商不僅為購書者介紹每本書的內容,還會介紹“舊書之都”的發展曆史。
40多年前,海伊鎮還是一個相當貧窮的無名小鎮。當地一位名叫理查德·布斯的年輕人從牛津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在大城市發展的機會,不顧家人的反對又返回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對家鄉的父老鄉親謊稱:舊書能繁榮小鎮經濟,使家鄉人過上富裕生活。幾乎從不讀書的海伊人相信了他的話,於是,一座又一座“書山”從世界各地搬到了海伊。如今,10英裏長的書架、數百萬冊的圖書,每年都吸引著50多萬遊客前來選書、淘金。理查德·布斯實現了他“舊書救鎮”的理想,也讓他40多年前的“謊言”變成了現實。
如今,到海伊來的人已不僅僅為了購書,還為海伊的樸實、原始和特有的鄉土氣息所吸引。書、景、人的交融,已成為越來越多的遊客造訪海伊的重要原因。
域外雜記:充滿憧憬與遐想的俄羅斯處女
黑海邊的索齊市傑爾吉卡大街上段,有一家叫伊琳娜的咖啡廳。俄式單層建築,裏外的木結構,後院的一棵櫻桃樹探在房屋的額頂,像是伸出手要為伊琳娜遮擋雨雪。這個咖啡廳裏賣一種味道極好的自製咖啡,名字叫俄羅斯處女。天黑前我坐在這裏,讓服務員隨便給我點什麼,她端上來一杯剛剛做好的熱咖啡、一份橘子醬和一份鮮奶精。她讓我按自己的口味調兌。
這就是俄羅斯處女,也就是沒加奶和糖的清咖。服務員說這名字有曆史了,但一般客人來了聽到這個名字就笑了。服務員說,人們笑了,也就成全了這名字的用意。
我喝咖啡的時候,門外走進一個金發小姑娘,是服務員的小女兒。小姑娘看到了我是唯一的客人,大方地走過來,遞給我一塊糖果。好像隻有5分鍾,我泡上了這個小美女。她坐在了我的腿上,她不讓我抽煙,並幫我喝了一口飄著奶香的咖啡。她問我中國好不好,有沒有香蕉可吃,問我能不能像“傑克·成(成龍)”一樣會功夫,問我為什麼是黑頭發。
成龍的名字在俄羅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電視台幾乎每周都放成龍的電影,他的樂觀和不畏強暴的精神深得俄國人的喜愛。孩子們大多數能講述成龍電影裏的故事,也會纏著中國人詢問是不是可以學學中國拳腳。不但孩子們熱愛這位中國巨星,美女們也對成龍衷心青睞,前幾年成龍曾在莫斯科拍電影,征求數名俄國美女加盟,一時間美女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直到成龍選定拍完後仍然有美女糾纏不休,讓成大哥哭笑不得。
俄羅斯人對中國的了解不多,對中國,他們就像一些“俄羅斯處女”,充滿憧憬,充滿遐想。很多關於中國的事情他們是從成龍的電影中知道的。中國給俄國人的概念是神秘、古老和不可思議,而能這樣生活的,都應該是“傑克·成”那樣的能人。
我喝了兩杯俄羅斯處女,對我麵前的芭比娃娃問道,你還知道一些什麼樣的中國故事呢?小姑娘想了想說,你把我們家樹上的櫻桃帶給中國小朋友吃,好嗎?
聖潔的煙花女子茶花女墓前想到了蘇三
參觀巴黎蒙馬特高地的聖心教堂時,經過茶花女墓地,不由得停下腳步,向長眠於此的這位身世淒涼的法蘭西女兒致哀。
方方正正的墳塋前,一塊潔白的大理石紀念碑,鄭重地鐫刻著茶花女的名字:阿爾福西娜—普萊西———1824—7—15—1847—2—3。碑的下方,懸雕著一方飾花的枕墊,枕墊上擺放著一束淡淡顏色的茶花。花束之下,還有一張仿佛輕風吹拂的信紙,上書著一行秀逸的文字,仿佛是她與世長辭時的歎息。
墓地四周,玉樹森森,芳草萋萋,不見冷落荒涼景象,卻見茶花女的墓碑前,散放著幾束大約前天、昨天或今天來此憑吊的人送上的鮮花。這些花枝有的已經枯萎,有的還飽含著晨露,可以想見,茶花女的芳魂並不寂寞。盡管歲月流逝,但是對她的體恤和同情,還是長久地留在了人間。
我沒有帶來鮮花,隻能獻上一片哀思。此時此刻,思緒向故國神遊,想起了我們的同胞姐妹———中國曆史上的蘇三。在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小說戲劇作品中,不乏可以虔敬的煙花女子形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真實故事所寫的《玉堂春落難逢夫》中的蘇三即在其中之列。因話本和戲劇而聞名的蘇三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而法國的茶花女也是通過法國作家小仲馬的神來之筆,先小說、後歌劇而成為法國乃至世界人民心儀的一個舞台形象。
細想起來,蘇三與茶花女確有許多相似之處,她們都曾沉於青樓而備受屈辱,但結局卻不相同。中國人喜歡大團圓,所以,曆盡生死磨難的蘇三,最後仍然能夠與她的王三公子玉成。而茶花女更多地是麵對虛偽、欺騙和擯棄的磨難,最後在貧病和冷酷的薄情中抑鬱而死,因而有著更為深刻的撼人心魄的力量。
盡管歸宿不同,但蘇三與茶花女還是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她們都有淒美善良的心靈,都有追求和向往真摯愛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心靈深處,又都保有著一方崇高聖潔的淨土。她們的人性感召力、道德感召力,仍然應有風旗獵獵吹拂的妙美回響。
中國人用戲劇方式張揚蘇三的真摯情愛,而法國人也以歌劇等展示茶花女對虛偽薄情、背信棄義的控訴。據說在山西省的洪洞縣城,至今還保留著當年關押蘇三的牢房,並作為罕見的明代監獄成為珍貴的曆史遺跡。那也是一方紀念地,令觀者生發出對舊時代黑暗的種種遐思與斷想。
最熱酷暑向著西伯利亞狂奔
長夏漫漫,無心睡眠,6月裏北京就已經驕陽似火,此時不逃,更待何時?
放眼南方,更是“水深火熱”;揮師北進,承德壩上,已去過千遍萬遍;青島大連,是閉上眼睛也想象得出的海濱風光。何不駕上愛車,向北向北,沿著京哈高速一路狂飆,掠過茫茫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馳過一望無際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越過豐饒的滿洲裏,穿過中俄邊境,直接奔向西伯利亞地廣人稀、草豐林茂的懷抱,來一次夏日裏最酷的避暑行動?
北線避暑5大誘
色之誘——呼倫貝爾大草原與呼倫湖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任何一個困頓於煩瑣雜務的都市人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見到如此廣袤的綠,如此純粹的藍,都忍不住歡呼雀躍,縱馬揚鞭,將這裏視作可以任思緒任意徜徉的精神家園。
而草原上的呼倫湖廣闊湛藍得簡直就像大海,數萬隻不同種類的鳥兒自春至秋都以此為家,每當夜幕降臨,繁星漫天,四野空寂,最是舒展身心的好時機。
趣之誘——像孩子一樣縱情遊戲
穿上蒙古袍,在真正的大草原上縱馬馳騁,藍天白雲、遠山銀湖全成了背景;愛水的可在湖畔垂釣、湖中泛舟;愛熱鬧的可以觀看地道的賽馬、蒙古式摔跤與烏蘭牧騎演出。草原上的篝火晚會是無法抗拒的詩情畫意,聽馬頭琴悠悠的調子,拉著美麗蒙古女子的手盡情歌舞——怎一個爽字了得?
繁華之誘——滿洲裏
這是個被草原包圍的城市,東依呼倫貝爾大草原,西鄰俄羅斯聯邦和蒙古,如今早已不見昔日邊鎮荒漠的舊影,顯得寧靜祥和而又生機勃勃。登上天橋向西望去,可望見中俄邊境另一端白色房屋,那就是貝加爾斯克。1907年正式開設商埠起,滿洲裏一路繁華到今天。白日的街上與夜晚的酒吧滿是俄羅斯商販,可謂燈紅酒綠之地。其繁華程度就連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也大感驚奇。
異域風情之誘——赤塔
這個地地道道的西伯利亞小鎮,這個當年革命黨人的流放之地(當年的犯人們後來成了英雄),這個曾經禁止外人入內的神秘之城,這個在炎炎7月平均氣溫隻有20°C的地方,如今吸引了人們更多的目光。
列寧廣場、監獄、十二月黨人教堂和17世紀的紀念碑是曆史痕跡,普希金圖書館內有讓居民們驕傲的收藏,讓人稱奇的是小小赤塔市內竟然擁有數量如此眾多的劇院、音樂館與電影院,就連孩子們也不缺乏木偶戲看,可見俄羅斯人生活情趣之高。
站在鹿山俯瞰赤塔,整個城市完全被綠波蕩漾的大草原和莽莽森林包圍。因為保護得當,這裏的草原比起國內的來尤其肥美;東北部則是大片原始森林,空氣裏彌漫著清凜鬆香,鬆林中夾雜的卻是令我們神往已久的白樺林。晶瑩的赤塔河從茂林中湧出,使得四周空氣充滿濕潤的香擯氣息。疏疏落落的古老歐式建築沿著河穀排開,那情形讓人感覺如同一腳踏入童話。
住進俄羅斯式旅店,俄羅斯的小姐笑顏如花;聽著俄羅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演奏;吃著大列巴與大馬哈魚、喝著俄羅斯啤酒;晚上躺在俄羅斯式大古床上……異域風情濃鬱得化都化不開。
然而最讓中國人感興趣的,恐怕還是赤塔的空曠,從北京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來到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一時間竟然興奮得說不出話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深深吸一口清醇空氣。
味之誘——從手抓肉到俄羅斯濃湯
圍坐在蒙古包外,邊用利刃割著“手扒肉”邊大口喝著銅碗裏的酒,隻覺得豪氣上湧——這是地道的草原風味;煎魚烤魚燉魚齊上陣——這是呼倫湖畔鮮得讓人幾乎吞掉舌頭的全魚宴;牛奶加紅茶再加開水衝出香濃奶茶,雞蛋奶油加麵粉煎成蛋餅後再配以自製的果醬,大裂巴(麵包)配俄國濃湯,再添上一勺新鮮奶油——當然是最正宗的俄國萊,若是桌邊再加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和一位體態豐滿的女主人作招待,便可以滿足我們對俄羅斯的一切幻想。
還等什麼?抓起背包,駕上愛車,逃開酷夏,大家一起朝著西伯利亞狂奔吧!
墓碑緬懷先烈--探訪今日的諾曼底
車行駛在巴黎至諾曼底的高速公路上,眼前不時閃過如詩如畫的原野風光。一群群奶牛在草地上悠閑地踱步,一片片開滿黃花的油菜田,在陽光下充滿生機。順著綠瑩瑩的農田望去,點綴其間的村舍顯得分外恬靜。
諾曼底地區北瀕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隔海相望。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部隊的13萬人與上萬輛戰車,搭乘4000艘艦艇,強行攻占諾曼底海灘,對德國法西斯發起大規模戰略反攻。在持續一個多月的激戰中,有十幾萬盟軍將士獻身,給這片土地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
60年過去了,今日的諾曼底早就不是戰爭的代名詞,往昔的戰地已同美麗的風景融為一體。感謝岡城和平紀念館和諾曼底登陸60周年組委會的精心安排,記者有幸踏訪了這些背負著沉重記憶的名勝。
奧馬哈海灘曾是戰鬥最為慘烈的登陸點,由於德軍的重兵設防和洋流的影響,盟軍的損失巨大,一天的傷亡和失蹤人數高達6000。如今,絕壁依然突兀海邊,戰爭的遺跡曆曆可見。在原德軍防衛的陣地上,鏽跡斑斑的大炮指向大海。見證了這場血戰的巨石奧克角,矗立在海濤中,宛若一座天然英雄紀念碑。在遠方的海天交融處,隻見點點漁帆和犁浪的客輪,回眸岸邊,滿目是沐浴海風的遊人。昔日的戰場已成觀光客憑吊之地,寧靜的海灣已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家園。
離奧馬哈不遠,就是科勒維爾美軍陣亡將士墓地,占地70公頃。墓地裏埋葬了9387名軍官和士兵,他們中有4名女兵,身份無法確認的為307人。在如茵的草地上,排列著一個個潔白如玉的十字架,每個十字架下麵都長眠著一個英勇的軍人。不時有人將一束束鮮花輕輕地放在十字架前,對這些解放者表達他們無限的懷念與崇敬。像科勒維爾這樣的二戰軍人墓地,在諾曼底據說有20多個,均是按國籍分別修建的。
在今年6月6日舉行諾曼底登陸60周年盛大國際紀念儀式的阿羅芒什海灘,仍然保留著為運送登陸軍隊和裝備建造的人工港遺跡。這個人工港在盟軍登陸期間每天要保證7000噸後勤物資的運輸和供應。此港16公裏長的水上平台,由一個個看似漂在海上的混凝土墩組成,最大的混凝土墩長70米,高20米,寬15米,重幾千噸。經過60年的潮起潮落,現仍有20來個混凝土墩星星點點地散布在海上,好像在講述曆史。位於岸邊的一個地下博物館內,陳列著各種模型和物品,幫助人們理解這次戰役的規模和意義。
法國三麵環海,有許多夏季旅遊勝地。但是,血與火寫就的曆史賦予了諾曼底無與倫比的悲壯與滄桑,帶給遊人無限的感慨和思考。這裏的陽光雖不如地中海溫暖,但逶迤數百公裏的海岸、古樸的中世紀建築,以及沿海岸線向內陸綿綿展開的森林和牧場,加之名揚四海的卡芒貝爾奶酪和香醇的卡爾瓦多斯蘋果酒與蘋果白蘭地,都為諾曼底平添了幾分獨有的魅力。因此,每到夏季,當外國遊客擁向藍色海岸時,法國人卻更願意去諾曼底。法國政府從中看到了美好的旅遊前景,已製定政策鼓勵當地開發戰事遺跡旅遊,把與當年盟軍登陸有關的各個景點作為曆史文物認保護。
諾曼底地區有幾十座中小城市,每一座城市幾乎都有戰爭紀念館。最知名的要屬岡城和平紀念館。該紀念館采用現代化展覽形式,全麵展現了20世紀歐洲史。每年來此參觀的人數多達50萬,其中僅中小學生就有15萬。這裏儼然已是一處教育基地,啟迪後人緬懷先輩、觀察現實、把握未來。
法國的花園盧瓦爾河穀--比巴黎更法國
從巴黎坐火車,還沒看夠窗外的風景,就到了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法國的花園”的西部盧瓦爾河地區。大多數中國遊客對這裏幾乎一無所知,而真正來過這裏的人都說,這裏,比巴黎更“法國”。
法國所獨具的迷人味道,可能沒有人能說得清,浪漫、古典、本色……巴黎會讓你眼花繚亂,而走進盧瓦爾河穀,沿著藍色的河,穿行在鄉村、城市和古堡之間,在陽光下、花房中、酒窖裏、遊艇上享受純法式的美餐、美酒和笑容,最真的法國味道,便在不知不覺中沁人肺腑。
這裏聚集了最好的135個城堡住宿處。這些祖傳的私有財產,曆史上曾為某位王子或公爵所擁有。當然還有各種其他旅館,從迷人的小客棧到豪華的莊園酒店。
你還可以租上一隻小艇並親自掌舵。你也可以騎上自行車,在街道或鄉間路上散步,遙想達·芬奇在此的際遇,身臨其境電影中的場景,用全新的眼光來近距離欣賞那些最著名的城堡。你也許會沉浸於比較這些不同建築物的風格,如文藝複興、新古典和巴洛克,但是不要忘記在途中來一次野餐(事先要在某一個百年村莊裏買一瓶Sancerre或Pouilly-Fumé)。
這個地區的六個城鎮———Amboise、Blois、Bourges、Chartres、Orléans和Tours,都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不能錯過的還有:Chartres大教堂中的哥特式彩繪玻璃窗;位於Amboise的RenaissanceClos-Luc城堡,達·芬奇曾在那裏生活過。
7月歐洲人依然在打雪仗、喝熱飲
當我們早已被酷暑逼得吃雪糕、吹冷氣的時候,歐洲人卻還依然隻能打雪仗、喝熱飲。春天已經遠去,秋天眼看即將到來,歐洲人卻還在那裏苦苦等待夏天的到來。
瑞士
仲夏季節“打冷顫”
在經曆了數周的陰霾天氣之後,從斯勘的納維亞半島到巴爾幹半島的歐洲大部分地區15日繼續迎來一個冷颼颼的日子。當天,瑞士首都斯德哥爾摩的氣溫低至8攝氏度。
事實上,在仲夏季節裏“打冷顫”還不止瑞士人。在日內瓦城、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波蘭首都華沙以及哥本哈根,15日的氣溫分別低至10、11、12和11攝氏度。
德國
7月飄雪打雪仗
在歐洲部分地區,這種古怪的天氣甚至讓住在那裏的人們感覺像是到了冬天。
在德國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數天前剛下了一場大雪,以致海拔2000米的山穀中都能見到積雪。前往遊覽的遊客隻能穿上毛衣,乘上雪橇,並在山上打起雪仗。
在德國中部圖林根州森林最近舉辦的一個露天演出會上,觀眾們個個捧著一杯一般隻在冬天滑冰舞會上才喝的熱酒,用來捂暖凍僵的手指。當地旅遊部門表示,低溫和連續兩周的降雨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旅遊業。
英國
開中央空調取暖
在英國,連日的低溫也使越來越多的居民開起中央空調取暖,英國天然氣公司甚至不得不啟動冬季應急計劃,以應付大量的天然氣需求。
對比去年發百年高燒
就在去年的同一時候,歐洲人正忍受著罕見高溫的炙烤:英國最高氣溫達到38.1℃,從而創下自1875年開始記錄氣溫以來的最高紀錄;法國連日高溫,熱死了上萬人,境內阿爾卑斯山的積雪也開始融化;在葡萄牙,熱風驅動的森林火災摧毀了17萬公頃林地,造成15人喪生;德國也出現了多年來最高氣溫。
那時候遊泳場裏擠滿避暑的人群,冰淇淋銷售創下曆史紀錄,商店裏的風扇、空調被搶購一空。
夏天姍姍來遲歐洲經濟大受影響
如此反常的氣候讓很多本來想靠夏天“大賺一筆”的商人吃盡了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