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勰
一、 童年時代
?賈思勰,南北朝北魏末期(公元6世紀前半期)齊郡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傑出的農業科學家。
賈思勰所生活的北魏的前身是代國,始建於公元315年。至376年,為前秦所滅。肥水之戰後,前秦瓦解,拓跋珪於公元386年乘機複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起初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次年,稱帝,為道武帝。他在位期間,重視發展社會經濟,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又重用漢族士大夫,注意改善民族關係。公元422年,北魏攻占劉宋的青、兗二州。次年,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連年攻戰。公元431年滅夏國,公元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自西晉滅亡以後,北部中國紛擾了120餘年,至此複歸於統一。
西晉末年至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地區未南逃的世家大族將宗族、部曲武裝起來,修築塢壁,繕製甲兵,割據一方。許多逃避戰亂的農民相率投奔他們。他們乘機侵占田地,封錮山澤,隱瞞人口。一家地主往往擁有數百家、數千家乃至上萬家佃客或部曲。這些佃客或部曲是地主的“苞蔭戶”,地主則被稱作苞蔭戶的宗主。苞蔭戶對宗主有程度不等的封建依附關係,實際就是農奴。
北魏政權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認了宗主對於苞蔭戶的剝削和奴役的權利。並且以宗主對於苞蔭戶的統治作為地方基層政權,任命世家大族為宗主,督護百姓,於是就形成“宗主督護製”。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對在日益加強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來說,是一種行施政令的重大障礙。宗主控製下的苞蔭戶,多數沒有戶籍,是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其剝削和奴役,國家不得幹預。這種製度隻對大地主有好處,對廣大農民隻有痛苦,沒有好處;對封建國家來說,則隻是為鞏固初建立的政權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對賦稅的征收和徭役的調發都極不利。
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實行的賦稅製度。當時民戶的賦稅負擔,正稅為每戶平均納調帛2匹,絮2斤、絲1斤、粟20斤。此外,另有附加稅,每戶平均納帛1匹2丈。可是按照國家規定,在征收賦稅時,不是這樣平均分攤給各戶,而是分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據資產多少而規定的賦稅高低的品級。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將稅送到不同地區。可是實際在征收賦稅時,並不按這個九品征收。一方麵,這是由於世家大族已經隱瞞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貧富莫辨的情況,另一方麵,也由於官吏們畏於權勢,多與地主勾結。地主們所交納的不多,而廣大勞動人民卻負擔沉重。此外,北魏臨時的賦稅征收和徭役調發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強加到勞動人民的頭上。所以九品混通雖有其名,而流弊是嚴重的。
北魏統一北方以後,對於漢族地主階級有所優容,但對於各族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是殘酷的。許多自耕農貧困破產,就投靠地主,作為苞蔭戶,以避賦役。也有賣身為奴或流亡異鄉的。社會一直動蕩不安,各地不斷發生農民起義。
公元445年,盧水胡人蓋吳在杏城(今陝西黃陵)領導起義,紛起響應的有羌、氐、漢等族人民,起義軍很快發展到10餘萬人,蓋吳自稱天台王,並與南方的劉宋通使,受封為雍州刺史、北地郡公。起義軍的一支由白廣平率領西進,殺北魏汧(qiān)城(今陝西隴縣)守將;蓋吳率軍東進,攻李閏堡(今陝西大荔東北),直抵黃河。又西至長安,與北魏軍大戰於渭北。河東(今山西西南部)的薛永宗盜官馬數千匹,聚眾數千人,亦起義響應。次年,魏太武帝親率軍隊鎮壓起義軍,蓋吳又自稱秦地王。後蓋吳戰死,起義軍相繼被鎮壓下去。
孝文帝即位以後,農民起義仍不斷發生。自孝文帝即位的公元471年到480年,僅在關東地區就發生農民起義9次,甚至就在北魏的首都平城也發生了反抗北魏統治者的鬥爭。
北魏統治者繼續使用原有的製度和辦法進行統治是很困難的,於是在一些比較有作為的統治者中產生了進行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要求。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實際主要是在馮太後的主持下進行的。馮太後是魏文成帝的皇後,她從公元466年開始掌權,有較豐富的政治經驗,很有作為。孝文帝即位時,隻有5歲,開始改革那年(公元484年),也才18歲。從孝文帝即位,到490年馮太後死,在這20年中,馮太後一直臨朝稱製。馮太後死後,孝文帝親政,繼續推進改革。終於使改革獲得巨大成功。
改革是分兩期進行的,第一期開始於公元484年,主要改革政治、經濟製度;第二期是在494年遷都洛陽以後,著重於改革遷洛陽的鮮卑人的生活習俗,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遷都在內,共有六點:
1.整頓吏治製定俸祿製度和懲治貪汙辦法。
2.均田製中原地區經過長期戰亂,人口大量的流動,許多土地荒蕪,還有大量的土地為豪富之家強占,不少農民脫離戶籍,成為豪富之家的私有人口,遭受豪富之家的殘酷剝削和奴役。國家的賦稅征收和徭役調發,遇到很大困難。這一情況到孝文帝時,仍極嚴重。公元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主要內容有如下四點:
(1)男子15歲以上,受露田40畝,桑田20畝;夫人受露田20畝。露田加倍或加2倍授給,以備休耕。年滿70歲,還田於官。桑田為世業,不還官。桑田按照規定,種植一定數量的桑、榆、棗樹等。不宜蠶桑的地區,改授麻田,男子10畝,婦人5畝。
(2)土地不準買賣,露田不得買賣,桑田亦不得買賣。
(3)奴婢受田數量和辦法與農民相同。壯牛1頭,受田30畝;每戶限受4牛之數,不再給桑田。
(4)地方官吏各隨在職地區給予公田,刺史為15頃,太守10頃,治中、別駕各8頃,縣令、郡丞6頃。新舊任相交接,不許出賣。
均田製名為均田,實際是基本保持原有的土地占有不均的狀況不變。因為大族地主除了繼續用隱瞞土地的手段以對付官府之外;他們又擁有眾多的奴婢,還有耕牛,按均田製的規定,應分到許多土地。這樣,足以保住他們的產業。但均田製在當時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如規定每戶占有土地的數量,並不準買賣,這些規定在一定的時間內和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豪強大家兼並土地。國家公開授田,可以招徠流民和豪強大家控製下的依附農民,有利於開墾荒地,發展生產。自耕農增多,戶口滋殖,有利於國家征收賦稅和調發徭役。
3.三長製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裏長,五裏立一黨長。是代替宗主督護製的基層製度。
4.戶調製廢除九品混通製。一夫一婦納戶調帛1匹、粟2石。15歲以上未娶妻的,4人出一夫一婦之調等。
5.遷都洛陽公元494年,遷都到洛陽。
6.改易習俗穿漢服,用漢語,改漢姓等。
馮太後和孝文帝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與保守派進行了鬥爭並取得了鬥爭的勝利。
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我國北方各族人民長期的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的影響、推動下進行的,也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鮮卑族拓跋部的社會封建化的必然結果。改革的意義是重大的。整頓吏治,對於改造封建政權,起了積極的作用。實行均田製、三長製和改革戶調製,一方麵,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世族門閥地主,抑製了他們的惡性發展;另一方麵,有助於吸引廣大勞動人民回到土地上來,開墾荒地,恢複發展生產。提倡鮮卑族接受漢文化,推動了北方民族的融合過程。
二、農業的發展
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製、三長製和新的戶調製以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尤其是遷都洛陽以後,這一情況更加明顯。北魏前期,洛陽一帶乃至黃河中遊的廣大地區,到處荒蕪,人煙極少。自孝文帝改革之後,許多過去逃亡異鄉的漢族勞動人民相繼回到這裏,開荒種地,耕地麵積在不斷擴大,糧食生產也在增加。內遷的鮮卑族勞動人民和其他族人,逐漸減少乃至放棄以狩獵或畜牧為主的謀生之道,而轉向農業生產,也在開荒種地,成為農民。
自三國時期直到北魏,雖然長期戰亂,社會動蕩不安,可是農業生產技術還是在不斷改進、提高、發展。牛耕技術得到很大的推廣。西自今新疆拜城、甘肅敦煌、嘉峪關、酒泉,東至遼寧朝陽,在這廣袤的邊遠地區,有很多刻繪著牛耕圖的畫磚、刻石或壁畫被發現。使牛的形式多數為二牛抬杠,用一牛的情況增多,但是用雙長轅套。鐵農具使用的範圍也有擴大,農具種類增多,式樣也有改進。主要農具有鐵製犁、、鏟、鍤、鋤、鐮等,其中的全鐵曲柄鋤增多了,這對於中耕、除草都很有利。農民們在生產中很注意深耕細作,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很關心時令,鑒別土壤,防旱保墒,田間管理等。對於各種作物的選種、育種、栽培、積肥、施肥等技術,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或經驗。
自改革之後,水利事業也有恢複和發展。公元488年,馮太後和孝文帝下詔,指令長城以北和陰山以南的北邊六鎮(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沃野鎮,今固陽西南的懷朔鎮,武川西土城的武川鎮,今四子王鎮東南土城子的撫冥鎮,今興和台基廟東北的柔玄鎮,今河北張北縣境的懷荒鎮)和雲中(治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河西、關內各郡,都要開種水田,並要通渠灌溉。不少地方官吏也注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因之在關東和關中修複和新開的溝渠、陂池很多,對農田灌溉起了重大作用。
西晉時期,各地有很多水碾,水磨和水碓。十六國混戰時期,幾乎破壞殆盡。這時隨著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這種先進的糧食加工工具相繼在洛陽和關中一帶重新出現。僅洛陽城西的穀水沿岸就有水碾、水磨幾十處。
畜牧業也有發展。牲畜的品種增多,飼養牲畜的經驗比過去豐富。
6世紀初,北魏全國人口比西晉太康(280—289)年間南北合計的人口多出一倍。人口數字這樣的巨增,雖然和實行均田製、三長製等有關係,但也和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有關。
關於賈思勰的生卒年月,詳細身世和經曆,古代史籍上缺乏記載,我們知道的很少,因此,隻能根據一些線索,進行一下勾劃。
在《魏書》卷七十二和《北史》卷四十七都有賈思佰、賈思同兩人的傳,賈思勰與他們是同姓,同排行,年齡小於賈思佰。
賈思勰寫《齊民要術》引用了很多書,由此看來,他的家庭應該有很多藏書,應該有深厚的家學淵源。
賈思勰的職業,我們隻知道他做過高陰太守,但是北魏有幾個高陰,現在我們隻能假定他為離家鄉最近的那個高陰,在今天的山東臨淄西北。
關於《齊民要術》寫作的時間,我們隻能有兩條線索,第一條線索是“杜葛亂後”。
“杜葛亂後”的杜指杜洛周,葛指葛榮。“杜葛亂”是北魏末年河北的農民起義。
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社會經濟有所發展,社會比較穩定;鮮卑貴族進一步漢化,他們在政治上無所追求,在生活上日益奢侈腐朽。特別是孝文帝死了以後,情況更加嚴重。
孝文帝在位時期,各地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不斷發生。他死以後,階級矛盾更加尖銳。
公元523年,北邊六鎮的懷荒鎮兵民首先舉行起義。次年春,沃野鎮鎮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也聚眾起義,其他各鎮的兵、民紛起響應。
公元525年春,北魏統治者勾結柔然主阿那瓌(guī)聯合鎮壓起義軍、破六韓拔陵被殺,起義失敗。
破六韓拔陵失敗以後,他的20萬兵民都成為北魏官府的俘虜,被官府分散安置到定(今河北定縣)、冀(冀縣)、瀛(河間縣)三州就食。當時的河北連年遭受水旱之災,人民四處逃散。這些被浮的兵民前來,更增加了這一地區的困難。於是,這年9月,柔玄鎮兵杜洛周率領被俘兵民在上穀(今河北省懷來縣大古城)起義,北魏安州(今河北隆化)一帶的戍兵2萬多人和漢族人民群起響應。次年2月,大敗北魏都督元潭於軍都(今北京昌平西南)。5月,又大敗魏軍於薊城(今河北省)之北,殺都督李琚。12月,攻破幽州(治薊城),逮捕了北魏幽州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聲威大振。
公元526年初,懷朔鎮兵鮮於修禮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起義,六鎮餘眾和漢族農民亦群起響應。北魏政府派大都督長孫稚和河間王元琛率兵鎮壓,起義軍在五鹿(今河南濮陽南)大敗長孫稚軍,聲勢大盛。9月,叛徒元洪業殺害了鮮於修禮,部將葛榮又殺死元洪業,率領部眾繼續戰鬥。10月,葛榮在博野(今河北蠡縣)大敗北魏軍,殺章武王元融。葛榮自稱天子,國號齊。這時,杜洛周和葛榮兩支起義軍所向皆披糜,攻克了許多州郡,北魏將軍、刺史、守令等被逮被殺的很多。河北的廣大地區都在起義軍的控製之下。
公元528年3月,葛榮殺害了杜洛周,吞並了杜洛周的部眾,造成起義軍內部的嚴重不團結,削弱了起義軍的戰鬥力。9月,葛榮率軍圍攻相州(今河北臨漳西南)。10月,葛榮與北魏柱國大將軍爾朱榮軍戰於滏口(今河北磁縣西北),失敗被俘,在洛陽就義。
據此,“杜葛亂後”至少是在528年10月以後。
第二條線索,是賈思勰與西兗州刺史劉仁之有交誼。《魏書》卷81有《劉仁之傳),講他是河南洛陽人,北魏孝武帝初(公元532年),為著作郎,兼中書令,既非其才,在史未嚐執筆,出除衛將軍,西兗州刺史,在州有當時之譽。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卒……
根據這第二條線索,可以斷定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寫於公元533—544年之間。
在賈思勰以前,我國比較有名的農業科學家有趙過(公元前140—前87年左右)。汜勝之(西漢人)、崔寔(103—170年)等人。
趙過在公元前89年,被任命為搜粟都尉。趙過的主要成就,是推廣了代田法,發明了耬車。
汜勝之在漢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時,出任議郎。他曾在包括整個關中平原的三輔地區推廣農業,教導種植小麥,而且頗有成效,許多熱心於農業生產的人都前來向他請教,關中地區的農業,因此取得了豐收。他因為推廣農業有功,由議郎提拔為禦史。在總結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他寫成了農書11篇,這就是《汜勝之書》。但是後來《汜勝之書》失傳了,隻有《齊民要術》、《太平禦覽》等北宋以前的古書摘錄了此書中的內容,因此,被部分地保留下來。經19世紀前半期和20世紀50年代,一些專家進行了輯集之後,得到了約3700字,這就是今天見到的汜勝之書。
崔寔(103—170)出身於名門高第,世家地主家庭。他的父親崔瑗,做河內汲縣令7年,頗有政績,對農業生產較為重視,一次曾為人開稻田數百頃。崔瑗的言行對他有一定影響。他官至尚書,寫成了一本《四民月令》。
四民,就是士、農、工、商,月令,是按月安排的工作。《四民月令》現存2371字,真正與狹義農業操作有關的共522字,占總字數的22%,再加上養蠶、紡織、織染以及食品加工和釀造等項合計也不到40%。全書按月安排計劃,其中起決定作用的仍是農業措施與農業操作,一切都是按耕、桑等事項需要來籌劃的,與一般月令書專言時令者不同。
《四民月令》和《汜勝之書》一樣,主要靠《齊民要術》等書的引用而得以保存下來部分材料。隻有到清代和近代,一些學者才進行了輯集的工作。
三、《齊民要術》序
《齊民要術》共10卷,92篇。書中總結了6世紀以前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詳細介紹了有關穀物、蔬菜瓜果、樹木的種植法,家畜、家禽、魚類的飼養法,以及食品的釀製與食品的貯藏法。它不僅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學巨著之一,對於當時及後世農業和生物科學的發展,均具有重大影響。
《齊民要術》有一篇賈思勰自己寫的序言,文中,作者在說明本書寫作的宗旨與經過的同時,還反複論證發展農業生產與改革農具的重大意義,並對如何發展農業生產的問題,提出了不少積極的建議和設想: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首先列舉了曆史上農業技術革新的成就,譬如:神農曾經發明耕田用的耒耜。堯曾經命令掌管天時曆象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鄭重地向人民授與時令。舜曾經命令後稷,把糧食的生產及分配,做為政事中首要的一項。
賈思勰引用管仲的話說:“一農不耕,民有饑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唇。”他還引用荷 (diào)丈人批評孔子的話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他又引用《左傳》裏的話說:“人生在勤,勤則不匱。”他認為,勤力就可以不貧,所以李悝曾經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魏國因此就富強起來;秦孝公任用商鞅,對耕戰有功的進行賞賜,秦國因此能傾奪鄰國,在諸侯中稱雄。用事實說明了勤於耕作,就可以使國家強大起來的道理。
賈思勰引用了《淮南子》一書中所舉的一些例子:相傳禹治水時在陽盱河(在陝西華陰縣東)邊以身為質,向天祈禱,求除災禍;商湯因久旱不雨,在桑林下以身為質,向天禱告,祈求下雨。神農因為勞動,所以非常憔悴,堯很瘦弱,舜則曬得很黑,禹的手掌都磨出了厚繭。所以,賈思勰認為,古代的聖人是非常憂勞百姓的。因此從天子以下一直到普通的庶民百姓,如果四肢不勤,思慮不用,要想事功能夠完成,需求得到滿足,這是從來也沒有聽說過的。賈思勰由此推論出,種田的人如果不勤奮,他的糧倉就不會裝滿了糧食。賈思勰在這裏是進一步用古代聖賢的例子,說明勤於耕作的重要性,在他的心目中,勤於耕作,應該是從天子到百姓的一個準則。
賈思勰又引用東漢末年思想家仲長統的話說,就是天時非常好,而不好好耕作,也不會得到好的收成。從種到收,懶惰的收獲就少,勤勞的人收獲就多,如果不去耕作就會什麼也收不到。賈思勰還引用三國時蜀國勸學從事譙周的話說,勤勞的人出去采集野菜,從早到晚就可以采集滿滿的一筐。否則的話,即使是人長了羽毛,不織就穿不上衣服;人不能靠吃草喝水活著,不耕就得不到食物。因此人是不能不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的。進一步說明了努力耕作的道理。
賈思勰引用了晁錯《論貴粟疏》中的一段話“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穀賤金玉。”這裏的“貴五穀而賤金玉”是這篇《齊民要術》序的中心思想、賈思勰進一步引用東漢尚書令劉陶的話論證這種思想說,人民可以一百年都沒有貨幣,但不能有一天挨餓,所以吃飯問題是最重要的。賈思勰還引用曹植的話說,挨凍的人不貪圖一尺的長的美玉,但是思念粗布短衣,挨餓的人不希望得到千金,但是卻對一頓飯稱讚不已。千金、尺玉都是貴重的物品,卻不如一衣一食,這是因為衣食是一種當務之急。賈思勰認為這些話都很有道理,他用這些話充分地論證“貴五穀而賤金玉”的思想。
賈思勰繼續列舉曆史上農業技術革新的成就,如漢武帝時推行代田法(即輪作製)的搜粟都尉趙過;再如東漢時改進造紙術的宦官,尚方令蔡倫。賈思勰還認為,漢宣帝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設立抑製富商大賈的常平倉,漢武帝時治粟都尉桑弘羊製定打擊富商大賈的均輸法,都是“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也。”賈思勰引用諺語說,既使有禹和湯那樣多的智慧,也不如自己的親身實踐。賈思勰進一步引用《論語》中,樊遲向孔子請教種地的學問,孔子回答說:“吾不如老農”的例子,說明像孔子這樣的聖人都有不明白的事理,凡庸的人更不可能什麼都懂。這種實踐第一的思想,在封建社會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也是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的閃光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