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長江以雷霆萬鈞之勢,咆哮而下,滾滾東流,晝夜不息。就在它將流入大海之際,地勢變得突兀起來,兩岸群山像是要把它鎖住。長江憤怒了,水流更急,驚濤拍岸,卷起白色的浪花,恰似千堆雪。

這就是素有“邊防要塞”之稱的江陰。

明朝萬曆年間的某一天,南岸的山巔(di1n)之上,荒草叢生的古炮台前,走來一位身材瘦長、麵孔微黑的年輕人。此刻,天色將晚,江風凜冽,一輪紅日慢慢地墜入那暮色籠罩的山林。風吹散了他的頭發,卷動著他的衣襟,他竟似渾然未覺。他朝著江流奔來之處,目不轉睛地望著滾滾的江水,心中被一個疑團久久纏繞著:眼前這一望無際的長江,究竟是從哪裏發源,流經哪些地方,才到達它的歸宿地呢?

沒有人能回答他的問題。古往今來,關注這一問題的人並不多。無數奧秘在崇山峻嶺、急流險灘之中沉睡著。年輕人在心中默默地發下了一個宏願:要去祖國的大地上漫遊,到荒無人跡的地方探險,踏遍山山嶺嶺,尋找長江之源,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這個年輕人後來果真實現了他的誌向,把整個一生都獻給了祖國大自然的考察事業。

他就是我國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勇敢的探險家、傑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現在就讓我們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明代,跟蹤這位大探險家的足跡,在祖國的大地上進行一次壯遊吧!

一、少年立下鴻鵠誌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縣)人。他的好朋友陳繼儒因他酷愛旅行,平生遊蹤不定,猶如飄飄之雲霞,因此給他起了個別號“霞客”,又曰“霞逸”,而以“霞客”聞名於海內外。

明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1587年1月4日),徐霞客出生在江陰城南四、五裏地的沈塘河畔一個叫南暘(yang)歧的小村莊裏。

徐家是江陰巨族。這個地主家庭先代雖也有在朝為官的,卻和一般熱衷於爭權固寵、沉醉於功名利祿的官僚家庭不同。徐霞客的祖先原為北宋開封府尹,北宋末年南遷時在江陰落戶。宋朝被蒙古人滅亡後,徐氏子孫發誓不做元朝的官,奠定了這個家庭重操守的家風。徐霞客的七世祖徐麒為朱元璋征蜀立下大功,但功成之後執意辭官不任,隱居鄉裏。霞客的曾祖和祖父做過不大不小的官,家境一度中興。但是到了他父親徐有勉這一代,家境開始一天天沒落下來。

徐家雖然是官宦世家,但霞客的父親徐有勉極其厭惡做官。他一生隱逸田園,自由瀟灑,頗有魏晉竹林名士的風度。有一次,梁溪(今無錫)官僚秦中丞、侯司諫慕名來訪,徐有勉聞訊後決定避而不見,立即跳上一艘小船到太湖泛舟去了。平時,他常常帶上三、五個家僮,往來於蘇州的虎丘和杭州的龍井間,采摘新茶,品味清泉,怡然自樂,旁若無人。由於他性情孤傲,為人耿直,既不願曲意逢迎,更不屑與官府鄉紳同流合汙,因此遭到他們的忌恨。他們便無恥地散布流言蜚語對徐有勉進行惡意誹謗,徐有勉氣得大病一場,幾乎喪命。

徐有勉的潔身自好,鄙視權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無疑給少年徐霞客以深刻的影響。徐有勉也很喜歡他的兒子能像他那樣,他誇獎霞客說:“這個孩子眉宇間有英氣,讀書好客,不願富貴,正合我意!”

徐霞客十九歲時,父親去世。從此,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可以說,對霞客影響最大、成就事業支持最大的,是他的母親。

霞客的母親生平不詳。隻知道她娘家姓王,是一位勤勞、善良、通情達理的婦女。她是一個好母親,目光遠大,教子有方。徐母有相當好的紡織技藝,織的布又細又好,織的絲綢薄如蟬翼,拿到集市上去賣,熟悉的買主一看貨色就知道是她的,便爭相購買。徐母以此開導兒子說:“生活一定要勤儉,隻有勤儉才不致於缺吃少穿。你看我們鄉裏織布的人家多得數不清,可是隻有我家織的布最精良,人人都說好,家家都喜歡。讀書也是這樣,要多多用功才行!”

徐母就是這樣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了徐霞客,使他從小養成吃苦耐勞、艱苦自奉的精神,這一可貴品質對他日後的探險事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少年時期的徐霞客,體態修長,眉毛端正,前額凸起,眼睛大而有神,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在讀私塾的時候,他出口成誦,提筆成章,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徐霞客不喜讀空洞說教的儒家經典,特別喜歡曆史、地理、山海圖經、地方誌和一切有關探險、遊曆的“奇書”。他常將這一類書籍藏在經書下麵偷偷閱讀,以躲過老師的監督。每至精彩之處,禁不住眉飛色舞。日積月累,他讀的書越來越多,竟把祖先留下來的藏書全部讀完,又搜羅了許多新書來讀。很快,他便以博覽群書、好學多知而成為聞名鄉裏的“博雅君子”了。

在這些書籍的影響下,徐霞客眼界大開,心胸坦蕩。他非常羨慕曆史上那些周遊九州、踏遍五嶽的旅行家,覺得人生要像他們那樣才有意義。他的家鄉正處於長江入海的要衝,徐霞客常常站在江岸上,發出“知其大,不知其遠”的感歎,產生了探江尋源的強烈願望。(即本書開頭的那一幕)他曾撫掌而歎,“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意思是說,人生怎能局限在世界的一個小小角落呢?

樹立了這一宏偉誌願,要實現起來遠非易事。孔子有句古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一教條使千千萬萬的有誌青年被家庭板羈(j9)絆住,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如今徐霞客也因此而猶豫不決。他是一個特別孝順的兒子,他實在不忍心拋下老母獨自出遊。

徐母看出了兒子的心思,她笑著對徐霞客說:“好男兒誌在四方。你不要被‘父母在,不遠遊”的信條束縛住手腳,隻要依照出遊路途的遠近,如期往回,我也就放心了。豈能為我把你困在家中,讓你成為籠中的鳥兒,轅下的馬駒呢!我用不著你擔心,放心地出去吧!”

徐母為了支持兒子出遊,還特地為霞客製作了一個旅行帽,以壯行色。兒子臨走時,她還囑咐說:“你遊覽名勝回來,作好紀錄,畫好圖,一一地拿來給我看!”

徐霞客每次旅行回家,談及天地之廣大,山川流峙之險奇,各地風土人情之異趣,以及懸崖登梯的冒險,使人聽得瞠目咋舌。徐母卻喜形於色,她把一杯香茶遞給灰塵滿麵的兒子,欣慰地說:“兒啊!你外出爬山涉水,我坐守家中,看著豆莢一天天長大,望著天際飄蕩的白雲,秋天到了,知道你該回來了。聽著你介紹新奇的旅途見聞,真叫人驚喜讚歎。比起那些碌碌無為的庸人,你也算問心無愧了!”

後來,年事已高的徐母,為了打消兒子的顧慮,放心地從事他的探險事業,她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和霞客一起遊覽了附近的荊溪、勾曲二地。遊覽時,這位可敬的母親每每走在兒子的前麵,以表示自己的身體還很強健。這件事情使徐霞客心裏特別感動。

“足跡名山似尚禽,桑篷母教大江陰”。鄭之玄曾寫詩盛讚徐母的開朗、豁達和膽識。母親的教誨成為徐霞客克服千難萬險的力量源泉。

徐霞客將自己的一生獻身於大自然考察事業,除了家庭的影響和個人的喜好之外,還有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

中國的封建社會發展到明末,腐朽沒落達到極點,而新的生產關係的萌芽開始悄悄出現。東南沿海一帶工商業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徐霞客家鄉一帶,即江南的蘇、杭、鬆、嘉、湖五府地區,工商業最為繁華。

與此相應,思想文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從宗教到哲學,從文學到曆史,從藝術到各類自然科學,新的東西大量湧現。李贄在哲學領域向儒家教條發起衝擊,湯顯祖的戲劇大膽歌唱愛情自由,東林黨人積極參予政治,抨擊時政。這些都給徐霞客強烈的感染。他的許多摯友,如繆昌期、錢謙益、黃道周,都是當時東林黨人的風雲人物。

經世致用、講求實際的新思潮帶動了科學的發展。明代末期,在科學領域出現了群星爭輝的喜人局麵。明代的四大科學巨匠都產生在這一時期。著名的藥物學家李時珍嚐遍百草,曆二十年著成《本草綱目》,至今仍是藥物學的經典。宋應星則係統地總結了曆代有關農業、機械、紡織、燒瓷、煉鐵、采煤、造紙等生產技術,他的《天工開物》堪稱是當時一部集大成的科學技術百科全書。徐光啟則編成《農政全書》,用科學的方法,總結了中國傳統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經驗,並吸收西方科學技術,成為一部“總括農家諸書”的農業科學巨著。

至於在地理學範圍內,用科學的新觀念在世界上率先突破古典地理學的束縛,曾一度闖入近代地理學發展階段的偉大先驅,則是本書的主人公——徐霞客。

在時代的召喚下,在父輩的影響下,在母親的激勵下,徐霞客踏上了漫漫征程。

二、天台雁蕩情獨鍾

盡管老母深明大義,全力支持徐霞客的探險事業,但老母在堂,徐霞客總是有所牽掛。因此,徐霞客早期的出遊,除了兩次到北方路途較遠外,一般都選擇離家不太遠的地方,並且每次都是馬不停蹄,行色匆匆。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徐霞客為父親服喪期滿。他戴上了母親縫製的“遠遊冠”,開始了壯遊生涯。

這一年,他二十二歲。

徐霞客的旅行是從家鄉附近的太湖開始的。

太湖,是我國的五大淡水湖之一,麵積達2250平方公裏,湖中遍布的大小島嶼,有四十八座之多,連同沿岸的山峰,號稱七十二峰。太湖風光之秀美天下聞名,煙波浩渺的湖麵上風帆點點,聳立湖麵的孤峰形態各異,沿湖遍布優美的園林。

太湖是春秋時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陳兵的地方,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比如越國大夫範蠡(li)在助越王戰勝吳國之後,辭官攜著名美女西施泛舟於太湖。關於範蠡和西施的遺跡特別多,給太湖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太湖中最大的島山是洞庭西山,麵積約九十平方公裏,山上有一個冥幽深杳的林屋洞,引起了徐霞客極大的興趣。傳說林屋洞東連岱嶽,西達峨眉,南接羅浮,北通王屋。昔日吳王闔閭曾遣靈威大人入洞,秉燭夜行七十日,也未能窮盡。徐霞客“探靈威丈人遺跡,初步領略了洞穴的窈渺之美。後來他對考察洞穴懷有特殊的興趣,越是人們傳說中有“神龍精怪”或“潛穴相通”的洞越是要去,去則必窮幽穴之邃,很可能即發端於這次旅行。

浙江東部沿海有兩座名山,北麵的叫天台山;南麵的稱雁蕩山(又作雁宕山)。徐霞客似乎對這兩座山情有獨鍾,不僅在青年時代(1613年)訪此二山,中年時代(1632年)還舊地重遊,前後共三遊雁蕩,兩登天台。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先入浙江,由紹興、寧波至四明山,然後渡海至舟山群島的落伽山。從海上返回。首次出遊於三月末至四月中旬,共花十六天時間,先訪天台,再遊雁蕩。

天台山是仙霞嶺的東支,山勢崇偉而其頂平坦如台,故稱天台山。它位於天台縣境,主峰華頂海拔1318米,詩人李白曾以“天台一萬八千丈”的詩句極言其高。登臨其巔,可遙望東海、故又名“望海尖”。天台風景優美,兼有山海之勝,而且有許多名勝古跡,隋代寶刹國清寺便在此山中。

四月初三清晨,徐霞客經華頂庵、太白堂,“循路登絕頂”。當他登上華頂之巔後,發現這裏與山下風景大異。山下還是綠草如茵,鮮花盛開,而山上則“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寸許”。環顧四周,銀妝素裹,宛若千樹萬樹梨花開。從山頂下來,霞客觀賞了有名的石梁飛瀑。這裏兩山對峙,山腰間有一塊天然巨石,如同橫空架起的屋梁搭在兩山之間,石梁下處有一泓碧潭,潭水從梁洞中奔突而出,形成直搗深穀、高幾十丈的瀑布,十分壯觀。霞客還冒險登上寬僅尺許的石梁之上,以便能俯瞰瀑布瀉入飛潭的景象。

第二天,忽然下起了小雨。霞客騎馬在雨中馳行五十裏,來到了峰縈水繞的寒石山。這裏是唐代著名禪師寒山和拾得遁世隱居的地方。二位高僧不僅精於禪理,且以詩名傳世。霞客拜訪了二位高僧的隱身之所——明岩。這是一處四周皆峭壁,裏麵深數丈,可容幾百人的洞穴。霞客隨後又遊覽了天台山另兩處勝景:一處是瓊台、雙閾,據說這裏是仙人對坐的地方,至今石椅尚存;另一處是赤城,岩石微紅,其峰望之若城廓。

四月初九,霞客馬不停蹄地離開天台山,徑向雁蕩山進發。

雁蕩山是括蒼山的餘脈,位於浙江樂清縣境內。據地質學家考察,這裏原為火山活動極活躍的地區,地下溢出的溶岩形成山崗峰巒的肌體,而後幾經變化,滄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將這裏雕塑得奇麗絕倫,儀態萬千。雁蕩山有五個主峰,以百岡尖為最高,海拔1150米;其次為雁湖岡。由於雁湖岡的山頂有一個蘆葦叢生的湖沼,秋天過往的大雁常在這裏棲息,故名雁蕩山。雁蕩山寺廟甚多,也是一處佛教勝地。

徐霞客一進入雁蕩山區,便立即被這裏的景色吸引住了,但見奇峰怪石,如芙蓉插天,片片撲入眼簾,令人目不暇接。他先後遊覽了石梁洞、靈峰寺、靈岩寺、屏霞嶂、龍鼻洞等雁蕩勝跡,然後於四月十三日來到著名的飛瀑——大龍湫下。

但見那騰飛飄蕩的一匹白練,從連雲峰上飛流直下,轟然下搗潭中,高達一百九十米。徐霞客陶醉於眼前的壯觀景色,很想探清大龍湫的源頭。他從一些書上聽說大龍湫的水來自雁蕩山頂的湖,便想登頂訪源。

這天,徐霞客冒雨投宿於山腰的一個小寺廟——雲靜閹。閹中的小和尚自告奮勇當向導,送他們上峰頂。

第二天,徐霞客和他的仆人隨著小和尚,氣喘籲籲地攀上了峰頂。哪知上去一看,連湖的影子也沒有,四周白雲繚繞,山峰像島嶼一樣在雲中時隱時現。徐霞客問起湖的情況,小和尚這才說搞錯了,這裏是龍湫背,而雁頂之湖在西麵的雁湖岡上,從這裏上去要翻三座山。

徐霞客辭退了小和尚,按他提供的方位西行,翻過兩座山後忽覺不對。大龍湫的源頭發自東部的高峰,雁湖應在東部地勢高峻的地方才對,不應向西邊尋找。於是,他又和仆人折回向東攀。又翻兩座山峰後,山勢愈來愈險,山脊像刀背一樣陡立,岩石尖厲突兀,幾乎無立足之地。這樣的地方怎會容得下一個湖呢?一定是搞錯了,他想。

情況越來越糟。再往前走,路已斷絕,前麵是懸崖峭壁。徐霞客決定,以絕壁上順到下麵去,也許會發現路。他讓仆從二人將裹腳布都解下來,結成一條帶子,將一個仆人放下去,自己再如法炮製,下到下一級絕壁比較突出的一塊巨岩上。誰知情況更不妙,這裏隻能容一人立足,下麵卻是望不見底的深淵。他隻好再爬上來,離上麵的懸岩還有三尺高的時候,他想拉著結成的帶子上去。一檢查,不禁大驚失色,那帶子竟已被岩石磨斷;他和仆人相互配合,又將斷帶接上,才又重新攀上懸岩。

經過艱苦努力,直到太陽快要落山,霞客一行方才脫險。返回住處的時候,主仆三人已是衣爛鞋破,精疲力盡,狼狽不堪。這麼一折騰,興致全無,歸期又已臨近,於是霞客第二天便踏上了歸途。

徐霞客再訪天台、雁蕩二山已是十九年以後的事了。

崇禎五年(1632年)早春,徐霞客與族兄徐仲昭路過蘇州小寒山,在他的摯友、地理學者陳函輝家中留宿。故友相見,分外親熱,當即挑燈夜話,互訴衷腸。陳函輝問霞客:“這樣四處遊曆,是否感到疲憊?”霞客答:“沒有。國家版圖這麼大,需要去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廣西和雲南。”陳函輝又順便問了一句:“你可曾到過雁蕩山的絕頂?”徐霞客聽罷此言,勃然變色。因為這句話勾起了他的一段舊憾。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徐霞客已整裝帶傘,在陳函輝臥室外麵叩他的窗戶說:“我馬上就去雁蕩山,過幾天等我回來告訴你詳細情況……”陳函輝聞聲而出時徐霞客已走出了好遠。

這次旅行,他倆遊雁蕩,一登天台,了卻了多年的宿願。

登天台的主要目的是到華頂峰看日出。上次因雨未能如願,這次來天台卻正逢好天氣。三月十四日,徐霞客夜宿華頂寺。這夜月光分外皎潔,整個天台沐浴在一片銀色的月光下,如詩如夢。徐霞客心情極好,乘月色獨自上山巡遊,夜半方盡興而歸。次日淩晨,他又披著月色直上華頂,觀看了氣勢壯觀的日出景象。

此後,他又遊覽了天台的其他名勝,如龍王堂、寒風闕、香雲洞、瑞霞洞、華陽洞、桐柏宮,還遊覽了著名的桃源。民間傳說名叫劉晨和阮肇的兩個青年進山采藥,遇到了兩個仙女,相互愛慕,匹配夫妻。至今桃源還有桃源洞,洞畔有兩座婀娜(5nuo)多姿的“雙女峰”,“桃源春曉”,為天台勝景之一。當然,徐霞客不是到這裏來尋仙跡,他更多地考察了這裏的瀑布、溪流的情況。

遊覽天台山時,徐霞客曾用二十幾天時間遊雁蕩,但詳情不得而知。

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徐霞客三訪雁蕩山,目的非常明確:登臨雁蕩山絕頂,尋訪大龍湫瀑布的源頭。

他先用三天時間重遊了靈峰寺、天聰洞、大龍湫等名勝。然後沿小路登雁湖岡。這條路並不險峻,一邊是山,一邊是海。隨著地勢的升高,但見東海就在足下。抵達山頂時,可以看到山脈是由東北方最高的地方延伸過來,然後分為四支,四支山脊隱隱隆起,在它們之間低窪之處形成三個窪地。這些山脊都已風化成土,另有橫貫南北的山脊隆起,於是將三個窪地分成六個窪地,窪地積水成池。長滿青草,即為雁岡湖。

可是,徐霞客發現,無論雁岡湖水向南還是向北流,都與大龍湫風馬牛不相及。那麼,大龍湫之水到底來自何處呢?

五月初四,徐霞客由連雲嶂的左邊,經道鬆洞向右拾級登山,直攀常雲峰,發現絕頂南麵和常雲峰以北夾峙的山澗,即是大龍湫的源頭。

霞客存於心中幾十年的疑竇終於解開了,他糾正了《大明一統誌》中“大龍湫之源是雁蕩湖”的錯誤,並指出了雁蕩山各水源的來龍去脈。

從雁蕩山回來後,徐霞客又去拜訪故友陳函輝,向他敘述了在雁蕩山的發現,讓老友一起分享他成功的喜悅。

三、踏破鐵鞋訪名嶽

在中國的名山當中,要以“五嶽”的聲名最大,向有“五嶽歸來不看山”之說。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和中嶽嵩山。

徐霞客對五嶽名山心儀已久,早想一睹為快。除了五嶽名山之外,他的遊山計劃中,還包括佛教勝地五台山、峨眉山,道教勝地太和山,風景絕佳的黃山、廬山等。他曾擬定一個非常宏偉的旅遊路線,但因老母年事已高,心有所係,而不得不將行程縮短。

在五嶽之中,他率先拜訪的是東嶽泰山。

徐霞客在二十二歲初訪太湖之後的第三年,即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不遠千裏,北上遊曆齊、魯、燕、冀地區(今山東、北京、河北)。這次旅行的重點在於遊覽泰山並參拜孔林。

泰山位於華北平原東側,今山東泰安縣境內。它四周皆為平原,宛若擎天一柱,突兀拔起,直插雲天,巍峨雄壯,令人歎為觀止。

泰山因地處華夏文明的中心,故被稱為“五嶽之首”,在五嶽名山中地位至尊。曆代君王都要到這裏“封禪”,舉行浩大的儀式。泰山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像岱宗廟、南天門、玉皇頂都是天下聞名。

徐霞客到泰山後,見其雄偉壯觀不同凡響,果然名不虛傳。泰山雄中藏秀,秀中藏奇,美不勝收。霞客沿十八盤徑登泰山絕頂,大詩人杜甫曾寫詩盛讚這裏“造化鍾神秀,陰陽隔昏曉”。從山頂往下看,齊州九點煙,隱隱入指掌間,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下泰山後,他到山東曲阜參拜孔林。這裏埋葬著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和他的後代,累累的墓塚之間,碑碣林立,石儀成群,遍植數以萬計的參天古木,肅穆森嚴,是古代讀書人心中的聖地。然後,徐霞客順便訪問了山東鄒縣,這裏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故裏。孟子在封建社會被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霞客參拜了孟廟,並登臨鄒縣的嶧山。這座山並不太高,相傳孔子曾登臨此山東峰——冠子石,有“登嶧山而小魯”之說,所以也比較有名。

相隔十四年之後,即天啟三年(1623年),徐霞客才又一次向五嶽進發,這次遊覽的是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又向南抵達道教聖地太和山(即武當山)。

中嶽嵩山橫亙中原大地,屬伏牛山係的一支,主峰在今河南登封縣境內,餘脈東及密縣。它由兩部分組成,東部為太室山,西部為少室山。“兩室相望如雙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厲稱尊”(徐霞客語)。太室山雄偉莊嚴,少室山瘦削險峻。太室山有多處洞穴,為古代道士修道和隱士避世之所,還有漢、唐建築多所,例如登仙台、萬歲亭、白鶴觀等。少室山也有著名建築,少林寺即其中之一。

徐霞客先抵鄭州黃守店。二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路經告城鎮、嶽廟。告成鎮北有一座周公廟,廟內有“周公測影台”,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台。從嶽廟出發,徐霞客找了個老樵夫做向導,由金峰玉女溝登太室山絕頂。這時正值早春,寒風凜冽,路上還有積雪。西行數裏,到登高岩。此處有一個寬達五尺的斷崖,橫在通往峰頂的路上。老樵夫身手敏捷似猿猴,側身輕躍到對麵,然後用兩個樹枝搭了個橋,霞客在他的幫助下,登上了太室山絕頂。

山頂上有一座廟,名叫真武廟。廟旁有一眼井,叫禦井,井水特別甘甜,據說宋真宗避暑時曾飲此水。

在真武廟用過午飯之後,徐霞客向老樵夫詢問下山的道路。老人道:“正道是從萬歲峰到山麓,有二十裏路。如果從西溝懸溜而下,可省一半路程,但是路非常險峻。”霞客一聽,心中大喜。他認為,路越險,景就越奇,立即決定從西溝下山。一開始他還能攀著岩石,抓住叢莽的枝條往下走。後來不得不順著石壁中的縫隙順坡滑下去,抬頭仰望天空,隻是窄窄的一線。愈往下滑,景色越壯觀,但他此時已不能控製自己,既不能停,也不能加快速度,索性這樣一直滑了十裏,才算到了平地,找到了正道。

出峽穀之後,徐霞客先到我國最古老的名寺之一——法顯寺,又到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的舊址。這裏惟有漢代所封的三株將軍柏尚存,鬱然如山,最大的一株要七人才能合抱。

最後兩天,徐霞客登少室山絕頂,並遊覽了少林寺。少林寺是中國禪宗的發源地,相傳菩提達摩從印度到中國弘揚佛法,在少林寺麵壁,並傳下衣缽(b$)。後來,少林寺以武功而名聞天下,許多武俠類的故事都喜歡以少林寺為背景。少林寺的碑林、初祖洞、千佛殿,都給霞客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二月二十五日,徐霞客匆匆上路,自伊闕入潼關。行二十裏,忽仰見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如削的山峰好像是在瞬間就矗立在他的麵前。這就是西嶽華山。

華山,又稱太華山,在今陝西華陰縣境內。北臨黃河和渭河平原,南接秦嶺、素以巍峨雄險著稱。其主峰有三座:東有朝陽峰、西有蓮花峰、南有落雁峰,三峰鼎峙聳立,直插雲霄,環抱著中峰玉女峰。從遠處望去,整個華山宛如一朵蓮花,中間三峰如蓮蕊,外圍諸山如蓮瓣,華山之名由此得來。

在五嶽之中,華山以險而首屈一指。從華山峪口到落雁南峰的最高點,僅有一條逶迤曲折的小路,有的地方危崖陡立,峭壁千仞;有的地方山脊陡峻,如行魚背;有的地方山高路窄,兩旁是無底深淵,令人不敢舉足。自古華山一條路,即是指此。傳說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登華山至半,既不能上,又不敢下,竟至絕望而哭。

三月初一,徐霞客自峪口登山。這裏兩崖壁立,中間是一條溪流。循溪而行,十裏過莎蘿宮,山路開始陡峻。再行十裏,便是山間盆地青柯坪了。

從青柯坪往上,依次要經過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這是登山路上最為險峻之處。經過數道天險之後,借夕陽餘輝登上朝陽峰頂。當晚,宿於東峰的迎陽洞。次日,又抵華山最高峰——南峰落雁峰和僅次於南峰的蓮花峰。然後取上山之道下山,至莎羅宮。

華山之行隻有三天,幾乎是浮光掠影式的,他在遊記中記得也較簡略,因為他急著趕路,在計劃時間內必須趕往下一個目標——太和山。

二月初三,徐霞客經嶽廟、上泓嶺、楊氏城、龍駒寨,抵達丹江的一個支流。自丹江順流而下,便抵湖廣境內。三月十一日,他騎馬直趨太和山簏。

太和山,又稱武當山,或名玄嶽。方圓四百公裏,為道教勝地,在今天湖北省境內。

徐霞客說過,他比渴慕五嶽更渴慕一遊太和山。在離太和五十裏時,他就望見太和山主峰天柱峰“青紫插天”。周圍景色優美,蔥蔥鬱鬱,人走在路上,“如行綠幕中”。

過太子坡,跨九渡澗,迎麵便是著名的道觀——紫宵宮。此觀“層台傑殿,高敞特異”,殿堂樓宇,富麗堂皇,頗具特色。入殿拜謁後,奔展旗峰之西,峰旁的太子洞、七星岩無暇去遊,一閃而過。五裏後,到南岩的南天門。再翻一道嶺,到了榔仙祠。

榔仙祠中有一棵特大的榔梅樹,赤幹聳立。旁有許多榔梅樹,也很高大,花色深淺和杏花差不多。榔梅是一種奇異的果實,它兼有榔與梅的特點,傳說乃是玄帝植此異樹。

又向前,過三天門、二天門、一天門,拾級而上,到天柱峰。旁觀四周的山,如倒扣的鍾或直立的鼎。天柱峰獨出眾峰之上,如鶴立雞群。霞客本想在峰頂的金殿借住,但門已關閉,隻好夜宿太和宮。

第二天,經蠟燭澗到中瓊台觀,見觀旁有數株榔梅樹,“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徐霞客很想要幾枚榔梅嚐嚐,順便帶給老母幾枚,便向觀中的道士提出了這個要求。

沒想到道士被他的話給嚇壞了,臉色蒼白不敢出聲。在霞客的追問下,道士才說:“此乃山中禁物,前不久有人帶出去三、四枚,便害得許多人家破人亡”。

徐霞客不信,反而激起了好奇心,他堅持向道士索要。迫不得已,道士給了他幾枚,但都已變色變質。道士叮嚀他千萬不要泄露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