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育家小傳
化學教育家有兩種類型。第一類以培養從事化學專業工作的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工作中,他們往往把化學研究與化學教育結合起來。第二類則是以普及化學知識為主要任務,教育不同年齡層次的廣大學生和公民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掌握必要的化學基礎知識,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這類化學教育家把化學教育研究與化學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工作。
這裏限於篇幅,僅著墨第一種類型的化學教育家。應當指出,這種類型的化學教育家在17—18世紀時尚不典型,隨著化學的發展,化學教育家的特征才明朗起來。
17—18世紀化學教育家
施塔爾(GeorgErnstStahl,1660—1734)
德國化學家、化學教育家、醫生施塔爾,1660年10月21日生於德國的安斯巴赫,曾在耶拿學醫,他的老師G.W.威德爾是藥物化學創始人。施塔爾1684年23歲時大學畢業,1687年任宮廷醫生。1694年與友人F.霍夫曼共同組建哈列大學的醫科學校,並在那裏任教20餘年。施塔爾主張人的生理過程是一種化學變化過程,這是他在醫療方麵的化學觀。1716年施塔爾離開大學,去柏林任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禦醫。
施塔爾在化學理論上創立了燃素說。用“燃素”這一概念解釋大量化學現象,在化學中形成一個統一的理論,影響深遠,統治化學界達百年之久,在化學史上構成了燃素說時期。
施塔爾精力充沛,在醫學和化學方麵有許多著作。1703年他重新編輯貝歇爾的著作時,增加了大量評注。在《化學基礎》這部教科書中傳播了他的理論觀點。他的著作雖然很多,但是由於曆史的原因,加上他的文筆冗長,晦澀難懂,影響了著作的效果。
羅蒙諾索夫(1711—1765)
俄國著名科學家、化學教育家羅蒙諾索夫,1711年出生於霍爾莫裏爾海濱的一個漁民家庭。少年時酷愛讀書,但是家庭環境不富裕,經常幫助父親出海打魚,回家後常擠時間看書,並因此受到繼母的斥責,命他去做家務。19歲時羅蒙諾索夫為了求學,借著去莫斯科送貨的機會,冒充貴族子弟進入莫斯科的斯拉夫-希臘-拉丁語學校讀書5年。他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獲得優異的成績,受到校長的賞識。其時適逢彼得堡科學院向該校要求推薦高才生去科學院深造,校長推薦了羅蒙諾索夫。1735年羅氏進入彼得堡科學院,不久被派往德國馬爾堡大學留學。1739年他在弗賴堡學采礦、冶金和玻璃製造。1741年回國,1745年俄國科學院任命他為教授。當年他有了實驗室,利用這個時機,在3年中他做實驗4000多次,結果建成一座有色玻璃廠。1752年寫出最早的物理化學講義。1757年被委任為莫斯科大學理事,他在教學上施行了改革。
羅蒙諾索夫在地質、物理、采礦等方麵發表論文多篇,對發展科學、采礦業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布萊克(JosephBlack,1728—1799)
布萊克,英國化學家、化學教育家、物理學家。生於法國的波底烏荷,就讀於格拉斯哥大學,從克倫博士學習化學,後來擔任他的助手。1756年布萊克在格拉斯哥大學任化學講師,1766年擔任了愛丁堡大學化學教授。
布萊克在教學上認真細致,精於實驗。他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技藝十分精湛。例如傾倒酸液等液體,試管口不論粗細,均可做到沒有半滴損失,實驗整潔有序。教學上注重用試驗論證,講解生動,熱愛學生,態度和靄可親,為此學生中自願聽他講課者異常踴躍。他講課常寫有詳細的化學講稿,他去世後,由他的學生從筆記中整理出來,並經過補充後於1803年出版。出版時他的同事I.羅賓森寫了前言,題名為《化學原理講義——已故布萊克在愛丁堡大學的講稿》。
由於身體原因,布萊克進行實驗研究的時間比較短,但也成績斐然,其中著名的有關二氧化碳的一係列研究涉及到許多其他實驗,如白堊和石灰的實驗、碳酸氫鎂和氧化鎂的實驗等。
布萊克的身體盡管較弱,但是他注意生活節律,於71歲才安詳辭世。
貝格曼(TorbernOlofBergman,1735—1784)
貝格曼,燃素時期的瑞典化學家、化學教育家、博物學家。曾在烏普薩拉大學讀書,他熱愛化學和物理學。家人主張他學法律和宗教,然而他堅持在化學方麵做出成績。
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礬的曆史和製法》。1761年就任烏普薩拉大學的副教授,1767年任化學教授,成為主張燃素說的著名化學家。
貝格曼在化學分析方麵有卓越貢獻。他通過一係列的化學分析工作,特別是關於水的分析、礦物分析等,奠定了定性的和定量的化學分析基礎。他的著作《論水的分析》是第一部關於礦質水分析的詳細大全。他在分析物質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采用了一些有效的化學試劑和分析用的工具,如吹管、白金絛等,長期為後人在化學分析中采用。貝格曼1775年發表其最重要的論文《有擇吸引論》,1785年譯出英文版。文中以親合力為順序,將各種元素列表,在學術界頗有影響,至1808年的化學文獻中仍繼續記載這一成就。
19世紀化學教育家
湯姆森(ThomasThomson,1773—1852)
湯姆森,1773年4月12日生於蘇格蘭克利夫,1852年在吉爾蒙逝世。先在聖安德魯大學學習,後到愛丁堡大學跟隨化學家布萊克學習化學,1799年獲碩士學位。1800—1801年在愛丁堡大學任講師。1802年出版了非常暢銷的《化學體係》一書,1813—1820年創辦《哲學年鑒》。1817—1852年在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化學。1807年之後,他一直是道爾頓原子論的熱心支持者,1808年第一個給倍比定律提供了實驗說明,並在《哲學年鑒》上登載大量有關支持道爾頓原子論和普勞特假說的文章。
湯姆森是強調實用化學的實驗室教學的先驅。當英國科學促進會討論英國科學衰退問題時,湯姆森曾指出,英國化學衰退的原因是學生缺乏實際的化學訓練,因此應建立專門的化學實驗室供學生使用。這種思想促使他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初期就建立了一個這樣的化學實驗室,並創立了英國大學第一個實用化學學派。他用無機物質(特別是礦物質)的定性、定量分析來訓練他的學生,並帶領學生圍繞三個目標進行研究:(1)為道爾頓原子論提供實驗基礎;(2)為普勞特假說提供實驗證據;(3)擴大對鹽的組成的研究,特別是含鋁的礦物質。他與學生在格拉斯哥大學頭五六年試圖達到前兩個目標,其成果是《努力通過實驗建立化學的第一原則》(1825年)一書的出版。以後直到1836年研究計劃完成,出版了《礦物學、地質學和礦物分析大綱》(1836年)。但是,湯姆森的學派並沒有像李比希學派那樣成功,因為他的許多學生在1830年後逐步轉到其他國家的實驗室學習,包括貝采裏烏斯、杜馬、李比希等的實驗室。不過,1885年威廉·湯姆遜爵士還是把湯姆森和李比希都看成是實驗室教學的先驅者。
蓋-呂薩克(JosephLovisGay-Lussac,1778—1850)
蓋-呂薩克,1778年9月6日生於法國的塞因特—倫納德,1850年5月9日在巴黎逝世。少年時代,適逢法國大革命,耽誤了讀書。16歲後,他抓緊時間學習,1797年考入了著名的巴黎多種工藝學院,受到精確數學的教育;1800年在阿喬諛做化學家貝托雷的助手,接受了良好的化學研究訓練。1804年,他兩次乘氣球升入高空,研究空氣和地球磁場。發表了一些論文,其中批評了德國地理學家洪堡,洪堡找到他反而和他一起考察、訪問了歐洲許多國家,共同進行科學研究。1806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蓋-呂薩克作為化學家和物理學家主要研究了氣體的熱膨脹問題,1802年發現了氣體體積隨溫度改變的規律,即蓋-呂薩克定律;1808年發現氣體簡比定律。這個定律是道爾頓原子論的重要論據,也是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學說的出發點。1808年與化學家泰納爾一起,用鉀作用於硼酸獲得了單質硼;1813年發現單質碘及其化合物;1814年認識到無氧酸的存在,製得氰氫酸;1824年後發明銀量法,推進了容量分析的發展;對同分異構現象、化學平衡等也有研究。共發表過148篇論文,主要著作有《濕法檢驗含銀材料的實驗規則》等,還主辦了《化學和物理學年鑒》。
蓋-呂薩克的聞名還在於他是一個優秀的教師。他曾在多種工藝學院連續擔任助教、名譽實用化學教授、化學教授,後來又擔任索邦大學物理學教授和自然史博物園化學教授。他的科學成就、實驗能力和講課才能吸引了許多學生。盡管19世紀初法國高等教育體係中教授和學生僅保持一種普通關係,而且化學課隻是一種課程設置的需要,不過,他培養化學家的方法並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其私人實驗室中接納一些助手進行訓練。因而聽他講課的學生雖有數千名,但真正獲準進入他實驗的人並不多。受過這種訓練的化學家主要有貝魯茲、杜馬、李比希等,他們後來把實驗教學大大地發展起來。
貝采裏烏斯(1779—1848)
區采裏烏斯,1779年8月20日生於瑞典維佛蘇達,1848年8月7日在斯德哥爾摩逝世。父母早逝,由親戚撫養大。1796年入烏普薩拉大學攻讀醫學,180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08年被選為瑞典科學院院士。1835年瑞典國王封他為男爵。
貝采裏烏斯是19世紀上半葉的化學權威。他對化學的貢獻涉及許多重要領域,例如發現了鈰、矽、釷等化學元素,改進了有機元素分析法;改革了化學符號;製定原子量表;發現異構現象;創立了電化二元論學說;提出催化劑概念。主要著作有《化學教程》、《動物化學講義》、《化學總論》、《礦物學新係統》等。1821年起,他還主編出版了《物理化學進展年報》。
貝采裏烏斯對於化學教學也有重要貢獻。1802年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醫學、藥學和植物學助教,1807年成為醫學教授。當時瑞典沒有用本國語言寫的化學教材,一般都使用德語教科書。他為此首先用本國語言文字撰寫了《動物化學講義》(2卷本)(1806—1808年),隨後又寫了普通大學生用的《化學教程》(3卷本)(1808—1818年)。後者以後逐次修訂改版,最後第五版出版時成為5卷本。每版均譯成德、英、法、意各國文字,成為全世界有誌學化學者的必讀之書。這是因為他的這套著作在內容的係統性與邏輯性以及所舉事實的準確性等方麵都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是當時最高水平的教科書。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培養化學家方麵的工作,自1811年後,經常有青年化學家在他的私人實驗室受到直接指導,前後總共有30多名,其中不少人分別成為德國、美國、俄國、芬蘭等國的大學教授和化學家,像維勒、米契裏希這樣著名的化學家就有10名以上。他培養的對象,隻限於大學畢業後已有一定研究成果的青年學者。他作為真正偉大的教師的特點之一是師生關係非常融洽,因而終生受到曾經是他學生的國外不少化學家的敬仰。這說明他不但在學識上與功績上是冠絕一世的學者,而且他的為人也是高尚的。
維勒(1800—1882)
維勒,1800年7月31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近郊艾席斯亥姆,1882年9月23日在哥廷根逝世。在法蘭克福大學預科學習時,就對收集礦物標本和做化學實驗感興趣。1819年入馬堡大學攻讀醫學,一年後轉入海德堡大學學習。1823年以對尿素的研究獲該校醫學博士學位,接著又去瑞典斯德哥爾摩留學一年,與貝采裏烏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回國後從事化學研究,完成了數量多得驚人的實驗研究工作。他發現了矽烷,分析過大量礦物質並製備出許多稀有金屬化合物,發現碳化鈣並從中製取乙炔,研究出製備鋁、磷的方法,證實氰與水作用生成草酸,分離出鈹,還同李比希合作研究了許多有機化合物,特別是1828年通過蒸發(異構)氰酸銨溶液合成了尿素。這一成就動搖了“生命力論”對有機化學的束縛,為有機化學發展指明了方向。1854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872年獲得該會的考普利獎章。還成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和其他一些學術團體的成員。
維勒在化學教育活動方麵有著不小的貢獻。1825年任柏林工藝專科學校化學教師,學校為他建了一座實驗室,每周有8小時課,外加夜間講座。1828年提升為工藝學校教授。1832年成為卡塞爾高等工藝學院教授,並為籌建化學實驗室而熱心奔走。1836年就任哥丁根大學化學醫學教授。他每天早9—10點講普通化學,每周4次早6—7點講有機化學,另外還擔負每周4次早10—12點指導實驗的工作。在教學中,他不僅翻譯了恩師貝采裏烏斯的《化學教程》,而且親自編寫的教材有《無機化學概要》、《有機化學概要》和《分析化學練習例解》(後改為《礦物分析例解》),它們都經過多次再版,並被譯成法文、荷蘭文、丹麥文、瑞典文、英文廣泛普及。
維勒非常熱愛化學教學,尤其對初年級學生也能熱情地指導。雖然在教學方式上他是模仿李比希的吉森模式,但他更擅長給寫論文的學生擬定研究課題和進行指導。就是李比希也對他這方麵的才能有高度的評價。在哥廷根化學實驗室,聚集了很多專攻化學的學生(有許多來自美國),造就了許多化學教師與化學博士。隨著年事日增,維勒把原來擔任的化學講座與實驗指導工作逐步留給了他的門生,但卻以最高教授身份留在實驗室直到去世。
杜馬(JeanBaptisteAndréDumas,1800—1884)
杜馬,1800年6月16日生於法國的阿萊斯,1884年4月14日在錢乃斯逝世。年輕時當過藥劑師學徒,他為學到更多的化學知識徒步去日內瓦求學。1823年又到巴黎跟隨蓋-呂薩克學習。1828年開始研究剛剛誕生的有機化學,發明了蒸汽密度測定法和氮的燃燒定量分析,並進行大量的有機實驗研究,到1832年就已發表50篇論文或著作,因而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34年後在理論上證明了甲基、乙基的存在,提出了取代說和類型說。1848年革命後,當過政府的農業部長和教育部長。
杜馬在化學教育方麵具有很強的教育組織才能。1824年後曾在多種工藝學院、法蘭西學院、中央工藝製造學院、索邦大學等一係列院校擔任教授。他在多種工藝學院、中央工藝製造學院都有自己的實驗室,1838年在自然史博物園又建立了一個新的實驗室。他的實驗室雖然沿襲了私人實驗室的傳統,但其特點是盡量接納更多的學生,並在法國首次提供實驗室教學。經他培養的化學家很多,主要有武慈、熱拉爾、羅朗等,因而形成了杜馬學派。1824年和別人一起創辦《自然科學年鑒》,1828年自己創辦了《世界工業年鑒》,從1840年直至去世,一直是《物理和化學年鑒》的主編,他學生的論文大部分發表在這個權威雜誌上。他的教學不僅在課堂上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而且在實驗室中給學生以直接的鼓勵。武慈在回顧杜馬實驗室的工作情形時說:“當我們到了他的莊重的居維葉大街實驗室聚在他周圍時,他給我們的印象就好像是一個科學上勇敢的探索者和征服者。”杜馬的另一個學生梅爾森斯則說:“這位知名教師的偉大象征,除了公開的講課之外,還在於他在實驗室中友好而迷人的談話給有幸聆聽其教誨的學生留下深刻的影響,他的全部教育工作都在創造一種科學研究的感覺。”
李比希(JustusvonLiebig,1803—1873)
李比希,1803年5月12日生於德國達姆斯塔特的一個藥劑師家庭,1873年在慕尼黑逝世。少年時代就熱衷於化學實驗,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讀過的化學書。後來,當了一段時間的藥劑師助手,因做化學實驗將屋頂炸掉而被解雇。1820年到波恩大學攻讀化學,後隨師轉入埃爾蘭根大學。接著去巴黎留學,在蓋-呂薩克的實驗室裏研究雷酸鹽,受到了法國科學實驗的風氣的熏陶。1824年回國,在吉森大學擔任化學教授。1852年去慕尼黑大學專門從事研究工作。1840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845年德國政府封他為男爵。
李比希在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理化學、農業化學等方麵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發現雷酸是異氰酸的異構體,提出測量氰化物的銀量法;改進有機物中的碳氫分析;製得三氯甲烷、三氯乙醛等化合物;研究尿酸衍生物、生物堿、氨基酸和肌酸等;與維勒一起發現了苯甲酰基,提出有機基團理論和有機多元酸理論;研究過發酵和腐敗的化學機理,提出植物的礦質營養學說;推薦使用無機肥料。主要著作有《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中的應用》、《動物化學》等,並創刊《藥物學年鑒》(他去世後改名為《李比希年鑒》)。
李比希不僅為有機化學奠定了實驗和理論基礎,而且也是近代化學教育的奠基人。其主要貢獻是:創建了第一個徹底同私人實驗室相決裂的機構,這就是供實驗教學和師生集體從事化學研究的吉森實驗室;創造了一種新的化學教育方法,即與學習講義的同時進行學生實驗(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無機合成及有機合成等實驗),完成這一課程後給學生以研究課題(對象是寫論文的學生),在教授指導下讓學生進行研究實驗;獨創了使學生學會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指導方法,這就是給每個學生布置研究專題,並檢查他們的研究進展情況,然後給予評價指導,使學生自己尋找研究的思路。當時吉森實驗室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國學化學的學生,形成了以李比希為核心的著名化學研究學派。在李比希指導下出現了許多著名化學家,主要有霍夫曼、弗雷澤紐斯、威爾、熱拉爾、威廉姆遜、弗蘭克蘭、凱庫勒等,他們在各國大學都推廣普及了李比希的化學教育方法。
本生(RobertWilhelmBunsen,1811—1899)
本生,1811年5月31日生於德國哥廷根,1899年在海德堡逝世。父親是哥廷根大學現代語言學教授兼圖書館長。本生1828年進哥廷根大學學習化學,1830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在1830—1833年,遊學歐洲,曾在蓋-呂薩克實驗室裏工作了一段時間,訪問過李比希等許多著名化學家,為其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後來結識了物理學家基爾霍夫,他倆成了共同研究光譜分析的親密朋友。1842年本生當選為倫敦化學會會員,1853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1858年當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860年獲考普利獎章,1877年與基爾霍夫共獲戴維獎。
本生是一個不太重視理論的技藝高超的實驗化學家。1837年研究有機砷化合物;1846年製定了氣體分析的準確方法;1859年同基爾霍夫一起發明光譜分析法;1860—1861年發現銫、銣兩種元素以及完成了其他許多實驗發現、測定、分離、製備等;還發明了許多化學儀器如本生電池、油斑光度計、本生燈、吸收比色計、濾泵、冰量熱計等。主要著作有《氣體測量方法》、《光譜化學分析》、《火焰反應》等。
本生在化學教育方麵與維勒齊名。1833年擔任哥廷根大學講師,1836年繼維勒之後在卡塞爾高等工藝學院任教,1838年任馬堡大學編外化學教授,4年後提升為教授。1852年擔任海德堡大學化學教授,1855年巴登政府為他建造了一個化學實驗室。在那裏,他除了自己進行科學研究之外,還領導了一大批青年學生,他們在其嚴格的訓練下,在19世紀後期都成了有名的化學家,如拜耳、羅斯科等。本生是一位十分認真的教師,在講授為期半學年的“普通實驗化學”的課程時,要進行100小時的講演。每當在講演中提到光譜分析時,學生們總是用長時間的掌聲來表示對老師的偉大功績的尊敬,並引以為自豪。每一學年中,課程內容基本不變,都是關於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內容,很少涉及理論方麵。在課程中雖然也提到了門捷列夫和邁爾,但像元素周期律和阿伏伽德羅假說這樣的內容都要求學生自學,可見他在教學中特別強調實驗的重要性。他終生未娶,把畢生精力都用在培養學生和科學研究上,一直到1889年78歲高齡時才辭去了海德堡大學教授的職務。
齊寧(NikolaǐNikolaevichZinin,1812—1880)
齊寧,1812年8月13日生於俄國的蘇沙,1880年2月6日在彼得堡逝世。雙親早逝,由姑母撫養成人。曾對解剖學發生興趣,花了不少時間去收集標本。1830年進入喀山大學隨非歐氏幾何奠基人羅巴切夫斯基學習數學,畢業後擔任該校物理學助教,接著又講授數學分析和流體力學課。此後,開始對化學產生了興趣。1837年去西歐遊學,訪問了德國、瑞士、法國、英國的化學實驗室,並在米契裏希指導下進行研究,特別是在李比希的吉森實驗室學習了一年多。在那裏學到了一整套的科學研究方法。1840年回國,在彼得堡大學宣讀了他利用在吉森大學獲得的關於苯化合物的研究成果寫成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
1841年,齊寧回到喀山大學任編外教授,係統地研究了硫化氫對不同類型的有機化合物的作用,首次合成了苯胺和萘胺,還研究了一係列胺的反應。1847年離開喀山大學,擔任了彼得堡醫學-外科學科學院化學教授。他早期學習過醫學,認識到所有醫生都必須受到嚴格的基礎科學的訓練,因此主張在醫學院係統地講授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課程。科學院的實驗室雖然非常簡陋,但他仍然堅持指導學生進行有機化學的實驗研究。1867年他主持科學院的實驗室,1868年當選為俄國物理學-化學學會主席,1874年從醫學-外科學科學院退休後,又在彼得堡科學院任職。
毫無疑義,齊寧可以稱得上是俄國近代化學的奠基人,而且是一位在國外也很知名的俄國化學家。他一生致力於培養俄國年輕的有機化學家,其中包括布特列洛夫和鮑羅庭,致力於把先進的西歐科學思想和實驗方法,特別是熱拉爾和羅朗的學說介紹給當時還很閉塞的俄國,他對俄國化學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武慈(AldolpheWurtz,1817—1884)
武慈,1817年11月26日生於法國斯特拉斯堡,1884年5月12日在巴黎逝世。1843年畢業於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並獲醫學博士學位。曾在德國吉森大學跟隨李比希學習,1844年到巴黎當了杜馬的助手。以後一直從事有機化學的研究。1864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867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1844—1849年,他研究了磷的含氧酸;1846年發現磷酰氯,測定次磷酸的結構;1848年從烷基異氰製得胺;1855年發明了將鹵代烷和金屬納作用製備烴類的方法,稱為武慈反應;1856年製備了乙二醇及其衍生物,包括從丙二醇製備乳酸等;1859年合成環氧乙烷;1862年用鈉把醛還原成醇;1872年研究了醛醇縮合反應;他擁護熱拉爾的見解,對化學理論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主要著作有《理論化學與應用化學詞典》、《醫學化學概要》、《生物化學概要》等。此外,他還主編了《化學與物理年鑒》。
武慈作為教師曾接近於創立一個化學學派。他曾在索邦大學醫學院繼杜馬後任多種教職,1857年任化學及毒物學教授。1866—1875年任巴黎醫學院院長。1875年後任索邦大學的化學教授。他是一個富有激勵性的教師,能說法、德、英三種語言,因而在他周圍聚集了一批當時有名的化學家。像庫珀、布特列洛夫這樣一些有機結構化學先驅都曾在其實驗室研究、學習過。19世紀70年代,還聚集了勒·貝爾、範霍夫、弗裏德爾等化學家。還有布瓦博德朗正是在武慈實驗室於1875年發現元素镓的。
霍夫曼(AugustWilhelmHofmann,1818—1892)
霍夫曼,1818年4月8日生於德國的吉森,1892年5月5日在柏林逝世。起初在吉森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184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43年轉學化學,成為李比希的學生,並因受命分析煤焦油輕油試驗,確立了研究胺類有機物和染料化學的方向。1851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
1868年,他創立德國化學學會,並擔任會長多年。
霍夫曼對英國和德國的化學和化學教育都有相當的影響。他把李比希的實驗室教學方法帶到了英國和柏林。1845年,經李比希的推薦,受英國艾伯特親王的鼓勵,霍夫曼到英國皇家化學學院擔任化學教授和指導,在那裏一直奉行吉森模式,工作了20年。克魯克斯、阿貝爾、帕金等都是他的學生。1864年回國,先是把波恩大學實驗室按照吉森實驗室重新改造成一個新而宏大的實驗室。一年之後到了柏林大學組織籌建了第一個化學工業實驗室,為德國培養了許多化學工作家。這樣,他就創立了自己實驗有機化學及其工業應用的化學家學派。他的實驗多數都與煤焦油及其衍生物相關。1843年研究了苯胺的組成;1850年通過碘代乙烷和氨作用,製得伯胺、仲胺和叔胺,證實了胺與氨的關係,給類型說增加了一個新的類型——氨型;研究芥子素和芥子油並發現苯基芥子油;還發現了異氰酸苯酯、二苯肼、二苯胺、異腈和甲醛;1873年與馬爾修斯一起發現甲基苯胺和二甲基胺;1881年發現溴和強堿與酰胺作用是製備胺的一種方法,人稱霍夫曼反應;還提出有關絡合物的“霍夫曼胺鹽理論”等。此外,和他的學生們從煤焦油中提取出苯胺衍生物,製成多種染料。他的研究連同其學派的發現一起為現代染料化學、染料工業以及煤焦油產品工業奠定了基礎。
布特列洛夫(1828—1886)
布特列洛夫,1828年8月25日生於俄國奇斯托波爾鎮,1886年在布特列洛夫逝世。上中學時,因在宿舍做化學實驗被學校處罰,脖子上掛了一塊黑牌,上書“大化學家”。1844年入喀山大學隨齊寧學有機化學。1854年以《論揮發油》的論文獲得莫斯科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1857—1858年在西歐遊學期間,訪問了德國、英國、法國的化學實驗室,結識了米契裏希、凱庫勒、霍夫曼、威廉姆遜、杜馬等許多知名化學家,並在武慈實驗室工作了一段時間。1860—1863年任喀山大學校長。1874年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876—1882年擔任俄國物理學-化學學會,化學分會的主席。還被選為國內外26個科學院的院士和名譽院土。
布特列洛夫是化學結構的創始者。1861年在有機化學中第一次使用“化學結構”這一術語,認為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與化學結構之間存在著以下關係:根據化學性質可以推測化學結構,而根據化學結構又可以推測化學性質。在此理論指導下,他合成了叔丁醇、異丁烯、三甲基甲醇和某些糖類化合物,發現了異丁烯聚合反應,研究了丁二烯的異物體等等。主要著作有《有機化學教程》、《論物質的化學結構》、《有機化學研究概論》等。
布特列洛夫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化學教授。1852—1868年在喀山大學先後擔任講師(1852—1854年)、編外教授(1854—1858年)、教授(1858—1868年)。1868年受門捷列夫推薦到彼得堡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885年健康開始惡化,才由他的學生馬爾柯夫尼柯夫接替了這一職位。布特列洛夫所著的教科書《有機化學教程》把他的化學結構理論傳播開來。他創立了第一個俄國化學家學派,其中就包括馬爾柯夫尼柯夫。馬爾柯夫尼柯夫這樣形容他的老師:他不僅是一位優秀和慈祥的教授,而且對每一個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都仔細地聆聽,並作出詳細的回答。當我們在實驗室工作時,就好像在家裏一樣,感到很自由。
凱庫勒(FriedrichAugustKekulé,1829—1896)
凱庫勒,1829年9月7日生於德國達姆斯塔特,1896年7月13日在波恩逝世。上中學時,對一切科學現象都感興趣,但對化學並無明顯愛好。1847年入吉森大學學習建築,當他聽了李比希的化學課後,轉而學習化學。1851年到法國、英國留學,與杜馬、熱拉爾、武慈、威廉姆遜等一流學者接觸,並開始了經典有機結構理論的研究。1860年9月組織召開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化學家會議,即卡爾斯魯厄會議。1875年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並獲該會考普利獎章。他還是法國科學院院士和國際化學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