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化學教育(1 / 3)

中國近代化學教育

中國古代實用化學雖有其輝煌的曆史,但近代化學科學卻是在17世紀的後期創始於歐洲。19世紀中期開始輸入中國,因此,中國近代化學科學的教學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開始的。這一時期化學教育的沿革可分三期述之。第一期西方近代化學的傳入,第二期為洋務運動時期的化學教育,第三期為清末以及1911年前後的化學教育。

西方近代化學的傳入

早在明末清初,歐洲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傳教,就帶來了西方的部分科學技術知識,其中與化學有關的有物質理論、化學工藝以及藥物等內容。1633年刊行的《空際格致》一書,是意大利人傳教士高一誌(AlphonsoVagoroni,1566—1624)編著的,講解了希臘的四元素學說。與此同時,阿拉伯的汞硫學說也為徐光啟等熱衷於西學的人有所了解和認識。然而這些理論並未涉及到歐洲近代化學的新內容,更不能為多數國人所接受,因而影響甚微。在此之前利瑪竇(MatteoRicci,1551—1610)的《萬國輿圖》、艾儒略(J.Aleni)的《坤輿圖說》和湯若望JohannesAdamSchollVonBell,1591—1666)的《坤輿格致》等譯著則是更多地介紹了工藝技術方麵的知識,其中即有許多關於采礦冶金、製造強水等化學工藝的方法。之後,隨著歐洲海舶的紛紛抵達,外來的化學藥品、醫療藥物與日遞增,前清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有部分收集和較為詳細的敘述。

鴉片戰爭之前,英美等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進行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侵略。他們一方麵在與廣州“十三行”進行貿易通商的基礎上,向清政府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等地為商埠,割讓舟山附近島嶼與廣州附近地方,並減輕稅率等無理要求,同時對中國防禦進行試探和侵擾,並擅自在南澳、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威海衛等口岸測繪地形,搜集有關情報,而且不顧清廷禁令向中國輸入了大量鴉片。另一方麵,西方傳教士亦開始在中國設立學校,培養他們所謂在社會上和教會裏有勢力的人物,從而展開了對中國的全麵進攻。就在這一時期,在他們的商船和炮艇上已經用到了許多化學物品,例如用於滅火器的硫酸、用於焊接的鹽酸、鑒別金屬用的硝酸以及氫氧吹管等。而隨同艦船的醫生所應用的許多化學藥物則更為常見,當時已通用的碘酒、瀉鹽、硼酸等業已被帶進“夷館”,並在廣東一帶有了一些傳播和應用。由此中國人得到了一些化學知識,而且當時的少數知識分子也開始接觸並認識了西來的化學物質。據清史稿記載,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一位進士丁守存通曉“西學”,他會畫地圖,還會“造地雷火機等器”,曾著有《造化究原》和《新火器說》兩書。據袁翰青先生考證,這兩部書現都不易找到,亦不知其中記載些什麼,但在北京圖書館裏藏有一部丁守存著的《編年自記》,該書內容簡略,但也可以找到一點當時有關化學的事跡。該書還敘述了他34歲那年(1845年)“四月以洋鏹水點藥,誤傷手目,月餘始平複。”這裏的“洋鏹水”大概是硝酸,也可能是硫酸。可見這一時期作為近代化學的基本物質——無機酸類,在中國已經有人使用了。

1840年爆發的中英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自此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中國攫取了許多特權,他們不但在廣州、上海、天津等通商大埠可以自由居住,甚至自由往來於全國各地,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接觸遂日益頻繁,通西語(特別是英語)的人亦日益增多,因而從外國人那裏看到的新東西多了起來,於是亦豐富了科學技術方麵的知識。關於這方麵的情形,可以找到許多文獻記載,但這種知識傳播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主要在書刊和教育,隻有這些,才能達到係統的、起顯著作用的傳播目的。”

1855年由上海墨海書館出版的《博物新編》一書,是出現於中國最早的近代科學書籍。在北京圖書館藏有這部書的木刻本,作者是英國人合信(BenjaminHopson,1816—1873),他於1839年來到中國,作為一位醫生,常常往來於香港和上海之間,還寫過一些醫書,如《西醫略論》、《內科新說》等。

《博物新編》共分三集。第一集講氣象學、物理和化學知識;第二集講天文知識;第三集講動物學知識,並附有木刻圖。有關化學的部分,討論了養氣(又名生氣)、輕氣(又名水母氣)、淡氣、磺強水(又名火硝油)、硝強水(又名水硝油)和鹽強水等物的性質和製法,這些物質分別相當於現在的氧氣、氫氣、氮氣、濃硫酸、濃硝酸、濃鹽酸等。其中有試驗氧氣的木刻圖(右圖)。在有關化學理論的部分講到:“天下之物,元質五十有六,萬類皆由此生。”全書沒有西文化學符號。就目前所知,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有關近代化學的科學書籍。

由此可見,近代化學在鴉片戰爭時期業已逐步傳入中國。這就為中國近代化學教育提供了外部條件。

洋務運動時期化學教育

鴉片戰爭以後,外夷列強挾其炮艦協迫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形勢岌岌,不可終日。朝廷部分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抵抗外來侵略,非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堅船利炮不可,明確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當時許多封疆大臣也以為欲禦侮必須圖強,欲圖強必須興軍備與講求國防製造。於是,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在恭親王奕訴和軍機大臣文祥的支持下,倡導並主持了以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進機器生產為中心內容的“洋務運動”。這一運動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期為止,範圍非常廣泛,其中包括編練新式海陸軍,製造槍炮船艦,興辦近代工礦交通企業,設立學堂,派遣留學,等等。這一時期的洋務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麵,即“西文”與“西藝”。所謂“西文”,就是學習外國語文,培養外語人才。為此設立了一部分中國近代最早由國家辦理的新學堂。如:京師同文館(1862年)、上海廣方言館(1863年)、廣州同文館(1864年)、湖北自強學堂(1893年)等。所謂“西藝”,則是學習西方近代初步的科學技術知識,也包括練洋操,使用和修理洋槍洋炮洋機器等。為此也開設了一些中國近代最早的專業技術學堂和軍事學堂。如:上海江南製造局(1865年)及其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建馬尾船政局(1866年)及其附設的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1880年)、廣東水師學堂(1887年)、天津武備學堂(1886年)、天津電報學堂(1879年)、上海電報學堂(1882年),等等。然而,這些學堂既沒有統一的學製,也沒有形成學校係統,教學內容仍以《四書》、《五經》等“舊學”為基礎,在此根底之上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知識與藝能,其中即包括有化學學科。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

一、京師同文館

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學堂,它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型學堂。1862年創設,隸屬於總理衙門。設館的目的,是要培養滿族翻譯人才。初創時專習外國語,隻設英文館。從八旗子弟中選13—14歲的幼童10人入館學習,由英籍教士包爾騰(T.S.Burdon)任英文教習,徐澎琳為漢文教習。1863年添設法文館和俄文館。1865年後,新建的校舍逐步落成,學習的課程也逐步增加。1866年恭親王奕訴等奏請增設天文算學館。規定招收30歲以下的滿漢舉人及五品以下京外官員,聘請外籍人為教習,同時將同文館的課程大加擴充,並引進了許多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學科,從而使同文館已不是單純的外國語學堂,而逐步具備了專科學校的性質。這期除了開設外文,還設有算學、天文、物理、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學和世界史地等科,而且有的課程已分化得相當細、相當專門了。

同文館最初是各館分立的,沒有總轄校務的人員。1869年美籍教士丁韙良(W.A.P.Martin)出任總教習,相當於校長,管理全館事務。丁韙良任此職到1894年,後由歐禮斐(C.H.Oliver,1857—1937)繼任。1871年,同文館添設德文館,1873年,又設立醫學生理學講座。同文館規模最大時在館學生達120人。

1867年,天文算學館開始招生,所授新課程如下:

化學——同治五年(1866年),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Hart)回英,介紹法國人畢利幹(M.A.Billeguin,1837—1894)來教化學;

算學——同治七年(1868年),請李善蘭為教習;

萬國公法——同治八年(1869年),請丁韙良講萬國公法;

醫學生理——同治十年(1871年),請德貞(D.Dudgeon)講醫藥與生理;

天文——光緒三年(1877年),添設天文一課,先由美國人海靈敦(Harrington)講授,後由費禮飭(D.Fritzche)繼之;

物理——光緒五年(1879年),添設格致(即物理學),由歐禮斐講授。

1872年,同文館總教習會同各館教習,擬訂了“八年課程計劃”,館內開始有了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章程。同文館肄業的學生,其各項課程,都有次第可循。如果由洋文而涉獵各種學科,共須八年。

首年:認字寫字,淺解辭句,講解淺書。

二年:講解淺書,練習句法,翻譯條子。

三年:講各國地圖,讀各國史略,翻譯選編。

四年:數理啟蒙,代數學,翻譯公文。

五年:講求格物,幾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練習譯書。

六年:講求機器,微積分,航海測算,練習譯書。

七年:講求化學,天文測算,萬國公法,練習譯書。

八年:天文,測算,地理,金石,富國策,練習譯書。

以上課程惟漢文熟諳資質聰慧的學生可以取得成就,否則年數雖加亦難有成。對於西語要始終勤習,無或間斷;而天文、化學、測地諸學科,欲精其藝必須專門努力鑽研,或一年或數年不可限定;至於細目,則宜與各教習隨時體察,酌量變通。這就是當時的教學大綱。1895年整頓同文館時,又重新修訂了八年課程計劃,學生前三年側重學習外文,後五年偏重學習科學技術知識。

同文館還訂有考課章程,考試分為月課、季考和歲試。月課每

月初一舉行;季考於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初一舉行;歲試每年十月舉行。月課、季考二日畢事,提調總教習分教習監場;歲試

三日畢事,總理衙門堂官監場。每到三年,舉行大考一次,由總理

衙門執行,優者保升官階,次則記優留館,劣者除名。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學校陷於停頓。1902年清政府整頓京師大學堂時,將同文館並入大學堂,結束了40年之久的辦學曆程。

二、其他學堂

1865年(同治四年),曾國藩和李鴻章奏設江南製造局於上海,從事槍炮的製造。該局為訓練所需要的人才,於初開辦時即附設機械學堂,羅致了一批著名的科技人才,如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人,教授有關的科學技術知識。化學為當時所授科目之一。

“故江南製造局創立之年,即可視為我國化學教育肇始之時。”

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奏請在福州馬尾設船政局製造船艦,以江西巡撫沈葆楨總司船政,聘寧波稅務司法國人日意格(ProsperGiquel)和退伍軍官德克碑(P.A.d’Aigwebelle)擔任正副監督,機器設備全部由法國進口。同時籌辦前後兩學堂,前學堂學製造,後學堂學駕駛。學習期限5年。學習科目有:算法、畫法、格致、化學、天文、地質等。1867年初馬尾船政學堂開學,前學堂聘法國人教製造等課,後學堂聘英國人教駕駛等課。學成後分赴英法留學。

1873年(同治十二年),狄考文擴充山東登州蒙養學堂(教會學校),添辦相當於中學程度的“正齋”,使之成為包括中學和小學兩級製的學堂,1876年正式定名為文會館。其中正帝學習期限為6年,教學課程在第五年即有化學一門。1904年文會館與英國浸禮會設在青州的廣德書院合並,易名廣文學堂,遷至濰縣,是齊魯大學的前身。

1874年(同治十三年),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陀(WalterHenryMeurgMedhurst)倡議由徐壽創設格致書院,並擬定15條章程,申明創立宗旨和籌備事項。院內備有圖書、報紙、儀器,並舉辦講演和示範實驗等。該書院起初經費由中外士商捐籌,為此,組織了一個8人董事會,中外各4人,即麥華陀、福弼士(F.B.Forbes)、偉烈亞力(AlexanderWylie)、傅蘭雅(JohnFryer,1839—1928)、徐壽、徐建寅、唐廷樞、王榮和為創始董事。原擬訂的15條章程經徐壽修改補充後,又重新擬訂了6條為格致書院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