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習俗(1 / 3)

居住習俗

在新石器時期,福建原始居民已經開始建築簡陋的房屋。根據考古挖掘,福清東張遺址下層發現有一座橢圓形半地穴式的房基;青銅器時期,人們已在地麵建築房屋,東山遺址中層發現一座長方形的石牆住房。

西漢時期,閩越人的建築受到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像武夷山漢城遺址那樣規模的大型宮殿建築,民居出現了由殿堂、天井、回廊和圍牆組成的自成一體的單元建築。

漢代以後,中原人的建築技術、建築風格全麵傳入福建。但福建民居又因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狀況,逐漸形成風格多樣、富有地方特色的住宅樣式。福州盛行一字排開的建築格局,俗稱“一條龍”;閩南盛行“圍龍”式的房屋建築,城鎮臨街住房多為“騎樓式”建築;閩西的建築基本形式是“屋不逾三堂五間七架”;閩東以一廳二廂房的結構為主;閩北盛行多層進的建築群。明清以後,在閩西和閩西南一些地方,出現世所罕見的“土樓”建築。在建築材料上,閩南沿海地區多以磚石或石結構為主,其它地區則是以土木結構為主。

由於受到民間宗教信仰的影響,在民間建房中,從選址動工到落成遷居,自始至終貫穿著相關的習俗與各種祈禳儀式;在室內布置和起居方麵也有種種禁忌,至今還相當流行。

近幾十年來,聚族而居的傳統逐漸淡化,民居建築由原來的數十間甚至上百間的大院落群演變為獨家獨戶居住的小樓房。近年來,傳統的歇山式、硬山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在沿海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已被冷落,以水泥和石板為頂蓋的“平頂式”樓房悄然興起。城市居民和國家工作人員則普遍居住公寓單元套房。

建房

(一)選址

舊時鄉人無不希望人畜兩旺、家族興盛,認為房屋地理的好壞關係到子孫後代的盛衰榮辱。因此民間在蓋房前均須請“風水先生”(各地又稱“地理先生”、“陰陽先生”或“擇日師”、“地輿師”等)來指示擇吉祥的風水寶地。

請風水先生需備禮物。通常是給紅包,有的還給食物。將樂縣客家人請風水先生的聘禮為紅包外加雞一頭、肉若幹斤以及酒、蠟燭、鞭炮等,龍岩人給風水先生送紅蛋。

風水先生帶“羅盤”(俗稱“羅庚”、“羅音”等)、卦書、皇曆等為道具。因此,民間又稱相風水為“開羅盤”。所謂“開羅盤”,即確定房屋的朝向。開羅盤前,風水先生或根據這家人的生辰八字定地點,或觀察厝地是否“幹淨”,若是墓地或廁所地均視為不祥或“不潔”。確定宅基後,再根據羅盤的24方位定向,俗稱“看七向”。建陽舊俗,風水先生轉撥羅盤,報出房屋的長寬尺寸,隨後定朝向,並說些在此處建房將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日後子孫會發達之類的吉話。主人遂遞上紅包,並立刻從風水先生身旁走向“圈定”的四角。將包有紅布的4個木樁打下,意為“保住風水”,同時防止“鬼魅”進入既定區域。

一般說來,房址必須選在背靠山地、丘陵等地勢高爽的地方,以依山傍水為佳。山區人的選址原則是“枕山、環水、麵屏”。“傍山結廬”(清·嘉慶《南平縣誌》卷8《風俗》)是福建山區民居群落的基本構架。沿海一帶以麵海為佳,如兼得倚山麵海之利就算是風水寶地。擇地時,為免壞風水、觸犯宅神,還有種種禁忌。如屋前方最好沒有其他人家的房屋遮攔,以免被擋風水。如果與祖廟或附近其他廟宇方向一致,所造房子的高度不能超出廟堂。房屋大門還忌對公路、河流和巷口,以防財運被“衝走”。同時也忌前寬後窄,平和一帶這種住房俗謂“畚鬥厝”,說是不能斂財。

在福建絕大多數地區,房屋選址皆以坐北朝南為規範。但也有地方因自然條件或規約限定而略有不同。莆田一帶,房子選址不能朝向正南,因當地隻有寺廟才朝正南。福州和福鼎城鎮居民,篤信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八卦地”,任何朝向風水都一樣,有的因此不請風水先生選址。事實上是因城鎮地狹,又要按規劃建房,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址。八卦地之說,不過是基於地理風水說的迷信而自慰罷了。在福建一些地方,風向和陽光有時比“穴位”、“龍脈”更能左右民居的朝向。福州新店一帶房屋就分朝東、朝南、朝東南幾種,城內鼓樓區一帶現在蓋的新房大多朝南,是因夏天南風可進、冬季可避西北風之故;而北峰一帶房子大多朝西,因為當地海拔較高,天氣較冷,房屋西向可充分利用日照。依山蓋房,房子朝向隻能依地勢而定。

選址重“風水”,固然迷信色彩較濃,但在福建民間,“風水”原理主要從該地的自然環境出發,大部分地區,一般是求一方敞開、三方為山的模式。龍岩市赤水鄉“天後樓”,當地人稱是依風水原理營建的。天後樓,南向紫禁山,自東向南山嶽相連,西控筆架山,是典型的三麵群山環抱地形,唯北側平疇沃壤;發源於紫禁山的小河自南向北蜿蜓而去,流入九龍江。當地先人依此建造天後樓,巋然壯觀。南靖一帶方形環狀土樓,擇址也在河川彎曲的開闊地,或是平地和山地交接處。在群山環抱裏,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土樓民居,其景觀如風水說中的“龍穴”,是“生氣”集中之地。在此環境中居住,夏涼冬暖,眼界開闊。

民間蓋房崇尚風水,所以選址時宅基重朝向,甚至連大廳、大門及灶台的取向均有講究。

一些地方選址時也有請“菩薩”定向的。安溪官橋有人請董公菩薩,再由人跳佛,由跳神者擇定房址地點和朝向。龍海一帶,有人選好房地後,便去拜“主公”(即土地公),抽簽卜問所選房址是否合適,並讓“指”出朝向。

選址定向還與日後蓋房擇日有關。風水先生根據曆書判定什麼朝向該在何時建房。寧德一帶,坐南向北的朝向忌在一、五、九月份蓋房,坐東朝西的忌二、六、十月份蓋房。因舊式木構房怕火,故一般人家不選曆書上的“火神”日蓋房。

如今,蓋房選址請風水先生之俗,在農村仍時常可見。但更多的人則關心地基與自然環境。

(二)動工

蓋房動工,又稱“動土”、“開基”。一旦選好房址,便可請風水先生擇吉日祭神並預備動工。

福建各地的動工儀式略有不同。但一般要行“報土”祭拜之禮。“報土”即由建房工匠向“土地公”報告動工時間。因建房挖地基,恐打擾土地公,故先向土地公打招呼,以求吉利。報土時須擺“三牲”(多為豬頭、雞、鴨)和一些水果、糕糖。南靖人用茶、茶點、紙錢祭拜。福州一帶擺豬頭、螃蟹敬天帝;莆田人辦素茶祭土地公、天帝、宅神,早晚還要插香。龍海人“報土”後,請工匠用瓦刀到房基的四角敲敲,並將12張塗有“壽麵””的紙箔埋到地下,稱“報之”。拜完土地公還要燒約200張“壽紙”,燃放鞭炮。廈門、同安等地除拜土地公外,還要請“當境佛”(即本村人信奉的佛,如“三忠公”等)到家,並在家中貼“鳳凰到此”、“麒麟到此”之類的符令。

報土時,有些地方還要祭“魯班先師”、“楊公先師”(傳說為堪輿創始人楊筠鬆)等。閩西人擇吉日動工時,要安奉“楊公先師”牌位,開牆基時要宰雄雞,滴雞血以驅邪。大田人動工前要請風水先生將5張寫好禱詞的紅、黃字符貼在竹片上,再將竹片插在房基的後緣線上(即屋側水溝的外緣線上);貼著字符的一麵對著房屋坐向。上杭習俗在宅基地上打一小木樁,上端紮紅布、木樁上有“土地公”的神號牌位,俗稱“起譜”。開工時邀齊木匠、泥匠在“譜”前燒香。永定的禮儀是在破土前祭楊公先師,將“楊公符”貼在約1米長的竹片上,豎立於縱軸線末端,並適當離開施工位置,使之起到指定縱軸線的作用。與此同時,木匠師傅拜“魯班先師”,泥水師傅拜“荷葉仙師”。祭拜時,東家須用三牲、香紙、紅燭虔誠恭祭各祖師(楊公師居中),然後請風水先生再一次用羅盤校定方位。風水先生以“分差差一線,富貴不相見”等諺語,表示自己功夫深奧神秘,天機莫測,誇示其工作的重要性。待方位再次標定後,立下樁標,始可鳴炮動土。

動土儀式較簡單,一般按風水先生擇定的時辰及選定的地址,先燃炮,再由主家或工匠鋤(鏟)幾次土就算禮成。福州、南平一帶多由工匠執鋤,挖三下土表示“破土”。閩南、閩西一帶鋤一二下即可。破土時,應擇吉日。晉江人以醜、寅時為佳,以為天降小雨更妙。為示開工吉利,莆田、惠安等地破土時還須穿上象征喜慶的紅衣。尤溪人要將挖出的頭幾筐土向上堆放,以取興隆之意。各地均忌破土時講不吉利的話或發生口角。福安人以為此時爭執,日後住入新房會不安寧,家人多口角。

打地基禮儀較繁複。打地基又叫“奠基”、“下基石”。俗話說“地打牢,萬年興”。民間向來看重打地基。羅源一帶,開基時,掘地數尺,填上泥石。為防觸犯土地公,事成後還要製作一個“偶人”(即立一牌子,上用紅紙書上戶主名),供上香、燭、果,用一破傘遮住,祭祀謝罪。莆仙一帶正式砌牆基時要舉行“動合”儀式(即以三牲齋果祭土地公),奠基畢行“放合”禮,牆基用紅布披合,將扁筐、錘子等裝入紅袋,忌亂扔亂丟工具。永定人開基挖石腳坑,砌石時先在縱軸線端安放“五星石(以5塊小石象征星辰),按一定方位排定,以呈天地合一的吉象。閩南華安等地奠基時要壘“奠台石”。依房屋規模而定,3間屋的奠3台石,5間屋的奠5台石(即將3個或3個尖頭朝上成錐形的石子置於大廳中央,石頭高低不一,中間最高,兩旁依次降低,呈“山”形)。地基搞好後,當地人還通行用長條形大理石為底麵。但條石不可覆於台石上,因3台石或5台石表示人丁興旺,如果被條石所蓋,是為“蓋丁”,犯了農家大忌。除砌石腳、挖牆腳基外,整個房宅的地基均要夯實。閩北、閩西一帶多用一根圓條硬木穿過樹墩打夯,工具簡陋,但很實用。

在大田等縣,舊時俗傳,若新房在舊宅基上興建,在拆舊房時木工要祈天公,並身貼紙符,以驅趕舊屋鬼神,使之免傷主人。在平潭,一些人家原定來年蓋房。因聽信風水師之言,認為明年不利“打基石”,往往要提前一年下基石,到次年才蓋房。這種情形各地均常見。

地基挖好後,民間通常還要請星算先生擇吉日吉時正式開工建房,以祈房主平安吉利。開工後,除請少數有技術的木、泥、瓦匠外,多請親友族人合力相幫。福建民間建房,常由親友“幫工”。開工日除給工匠紅包外,還要宴請親戚和工匠。建築過程中,逢初二和十六“做牙”日,也要宴請工匠和幫工。

(三)架梁

俗稱“上梁”、“上椽”。莆仙人稱“埋樓古”、“架七頭鬆”,廈門稱“架中節”。上梁是民間建房過程中的重頭戲,俗話說:“一家不可無主,一屋不可無梁”。因此,各地上梁總是典盛禮隆。

在農村,蓋新屋的農民待屋架“起拚”後,便要擇吉日(一般為單數日)進山選定做大梁的樹木。伐梁木也有講究。在南平,要伐上部開叉的大樹為梁,砍樹時,不能讓其直接著地,要在地上鋪好樹葉再讓樹落下。連城人砍梁樹,一定要屋主親自出山,所砍梁樹要兩樹擇一,砍下時用其他小樹墊好,不讓直接倒地;永定人用石子墊在樹下。大田人所伐梁木旁邊要有小樹,表示主人會有後代。長汀人以偷伐而來的梁木為吉。梁木砍下後,去掉雜枝,便可抬回。連城習俗由12人合力抬回,每人需縛一條5尺長的大紅帶。南平人用紅紙包裹大樹幹,用繩紮好,再由8名大漢不停歇地抬回。建甌等地在所伐梁木上蓋上紅毯,由6人鳴炮抬回,俗稱“迎梁”,抬梁者可受東家紅包。

梁木抬回後仍不能落地,或以繩子吊起,或將梁木搭在“馬”(用木頭交叉成的支架)上,以待上梁時用。這期間,禁止孩童跨坐梁上,尤忌婦女從梁上跨過。為避晦氣,有人在梁上貼“八卦”圖,祭灑雞血。

上梁前,照例要行祭拜之禮。所祭主神仍為“魯班先師”和“楊公先師”。古田人拜魯班時,設案求安,要作六角大木棰(俗稱發錘),用錘擊大梁頭,以避邪。霞浦習俗,行“謝魯班”禮時,備筆、墨、紙、硯與琴線祭魯班,另備傘、鞋、粉、頭梳、針線、鏡等祭魯班之妻“賢女”(傳說建房所用柱石是賢女發明)。此外,還要備“鬥燈”(木鬥裝穀,用紅紙半圍其上,內豎一鏡一剪,點上香燭,供些避邪的銀紙)及豬頭等。閩東佘族的祭禮與之相近。通常是5樣菜,5樣果;魚、豬頭、酒、筆、墨、硯、傘、五色線、胭脂、“米篩鏡”(即“鬥燈”)、香燭、元寶等,還要燃鞭炮。祭畢,把豬頭、一塊紅布、一把雨傘等祭品送給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