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

他的腿因病致殘,他的人生之路卻比眾多正常人輝煌燦爛;他隻有初中學曆,卻當之無愧地擁有“名譽博士”的桂冠;他年過古稀,重病纏身,在東京為日本科學家作學術報告時,耗盡了最後一滴心血,猝死在異國他鄉;他的一生受盡了磨難,有許多傳奇般的故事。他,就是享譽世界的我國傑出的數學家、教育家華羅庚。

在江蘇省南部,坐落著一個名叫金壇的小縣城。小城裏有一座石拱橋,橋下住著小商販華瑞棟。

1910年11月12日,外出收購蠶繭、華瑞棟剛一進家門,便聽到嬰兒落地的啼哭聲。“晚年得子,恭賀大喜!”接生婆把嬰兒捧到華瑞棟麵前。

40歲的華瑞棟咧開大嘴笑著,他操過一個籮筐,把孩子放進去,上麵又反扣上一個籮筐,喃喃自語道:“進籮避邪,同庚百歲,就叫羅庚吧!”

華羅庚小時候聰明好學,又很懂事,年齡不大就幫母親纏紗線換錢維持生活。他小學畢業後,進了家鄉的金壇中學讀書。這時,他就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多才博學的王維克老師發現了華羅庚的數學天才,於是,就格外精心培養他,鼓勵他勇敢攀登數學的高峰,這對於華羅庚後來的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5年華羅庚在金壇中學畢業後,進了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為的是能謀求個會計之類的職業以養家糊口。可是由於交不起學費,沒有畢業就失學了。回家鄉一麵幫助父親在“乾生泰”這個隻有一間小門麵的雜貨店裏幹活、記帳,一麵繼續鑽研數學。

華羅庚整天沉醉在數學王國裏,顧客要買東西,喊他聽不見,問他答非所問,顧客買此他卻拿彼,諸如此類的事情多了,人們嘲笑他是“呆子”,父親也要把他的“天書”燒掉。不知情的人哪裏知道他的“天書”來之是多麼不易——有的是他千方百計借來的,有的是他辛辛苦苦抄來的,如果被父親付之一炬,就等於燒了他的心啊!所以,華羅庚把書東掖西藏,隻有趁父親不在時,才敢把書拿到桌麵上看。無論春夏秋冬,他每天晚上看書寫字到深夜。碰到難題,一時解不出來,他從不泄氣,經過一天、兩天,甚至十天半月的深思苦想,終於理清了頭緒,每到這時,他喜不自禁。

他就是這樣,用5年時間自學了高中三年和大學初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為未來獨立研究數論,打下了堅實的、牢固的基礎。

18歲時,華羅庚和一位同齡姑娘吳筱元結了婚。這年秋天,金壇瘟疫流行,華羅庚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病。家裏的東西全當光了,他的病仍不見好轉。幸虧妻子的精心照料,在床上躺了半年的華羅庚總算撿回了一條命。然而,他的左腿關節變形,落下了終生的殘疾。

“啊,這就是華家的孩子,年紀輕輕的,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往後日子怎麼過啊!”正在一瘸一拐艱難行走的華羅庚,猛然間聽見街坊鄰居們的議論,心裏一酸,眼眶裏蓄滿了淚水。

華羅庚走進王維克的家門。病前,已擔任金壇中學校長的王維克曾讓他在補習班教書並做會計工作。多虧王維克和後來繼任的韓校長對華羅庚都很好,他才免遭失業之苦,隻是因為沒有大學文憑,不能再教課了。

生活有了著落,業餘時間華羅庚又繼續鑽研起數學來。傷殘的左腿時常疼得鑽心,他一心在數學王國的海洋裏劈風斬浪,將軀體的疼痛、生活的艱辛和世道的不公統統地拋在腦後。

1930年,華羅庚的第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了。

一個偏僻地方的小職員竟然向大名鼎鼎的數學權威、大學教授發出了挑戰!

在清華大學擔任數學係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看到華羅庚這篇文章後,高興地說:“這個年輕人真不簡單,快請他到清華來!”這一年,華羅庚隻有19歲。

1931年夏天,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在數學係當助理員。白天,他領文獻,收發信件,通知開會,還兼管圖書,打字,保管考卷,忙得不可開交。晚上,他一頭紮進圖書館,在數學文獻的浩瀚海洋裏涉珍獵寶,一天隻睡四五個小時。

他以驚人的毅力,隻用了一年半時間,就攻下了數學專業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英文、德文和法文。

他以敏捷的才思,用英文寫了三篇數學論文,寄到國外,全部被發表。

不久,清華大學的教授會召開特別會議,通過一項決議:破格讓華羅庚這個初中畢業生作助教,給大學生們講授微積分,這在清華大學是史無前例的。

1936年夏大,他在學校推薦之下,由中華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在英國,他參加了一個有名的數論學家小組,對華林問題和哥德巴赫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十分顯著,並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他寫了18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誌上。按其成就,已經超越了博士生的要求,但因他在劍橋大學未能正式入學,因而未得到博士學位。

1937年夏天,日本全麵侵略中國。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遷到昆明,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華羅庚返回祖國,在西南聯大擔任數學教授。他每次講完課,還要步行20來裏路,回到昆明郊區那個破閣樓的家裏。樓下是一個牲口棚,豬馬牛同圈,那嘈雜的聲響時常幹擾著他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