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數學大發現

圓麵積求法

怎樣求圓麵積?這已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用公式一算,結論就出來了。可是你可知道這個公式是怎樣得來的嗎?在過去漫長的年代裏,人們為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不知遇到了多少困苦,花費了多少精力和時間。

在平麵圖形中,以長方形的麵積最容易計算了。用大小一樣的正方形磚鋪墊長方形地麵,如果橫向用八塊,縱向用六塊,那一共就用了8×6=48塊磚。所以求長方形麵積的公式是:長×寬。

求平行四邊形的麵積,可以用割補的方法,把它變成一個與它麵積相等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所以求平行四邊形麵積的公式是:底×高。

求三角形的麵積,可以對接上一個和它全等的三角形,成為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三角形的麵積,就等於和它同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麵積的一半。因此,求三角形麵積的公式是:

任何一個多邊形,因為可以分割成若幹個三角形,所以它的麵積,就等於這些三角形麵積的和。

4000多年前修建的埃及胡夫金字塔,底座是一個正方形,占地52900m2。它的底座邊長和角度計算十分準確,誤差很小,可見當時測算大麵積的技術水平已經很高。

圓是最重要的曲邊形。古埃及人把它看成是神賜予人的神聖圖形。怎樣求圓的麵積,是數學對人類智慧的一次考驗。

也許你會想,既然正方形的麵積那麼容易求,我們隻要想辦法做出一個正方形,使它的麵積恰好等於圓麵積就行了。是啊,這樣的確很好,但是怎樣才能做出這樣的正方形呢?

你知道古代三大幾何難題嗎?其中的一個,就是剛才講到的化圓為方。這個起源於古希臘的幾何作圖題,在2000多年裏,不知難倒了多少能人,直到19世紀,人們才證明了這個幾何題,是根本不可能用古代人的尺規作圖法作出來的。

化圓為方這條路行不通,人們不得不開動腦筋,另找出路。

我國古代的數學家祖衝之,從圓內接正六邊形入手,讓邊數成倍增加,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麵積去逼近圓麵積。

古希臘的數學家,從圓內接正多邊形和外切正多邊形同時入手,不斷增加它們的邊數,從裏外兩個方麵去逼近圓麵積。

古印度的數學家,采用類似切西瓜的辦法,把圓切成許多小瓣,再把這些小瓣對接成一個長方形,用長方形的麵積去代替圓麵積。

眾多的古代數學家煞費苦心,巧妙構思,為求圓麵積作出了十分寶貴的貢獻。為後人解決這個問題開辟了道路。

16世紀的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是一個愛觀察、肯動腦筋的人。他把丹麥天文學家第穀遺留下來的大量天文觀測資料,認真地進行整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開普勒三定律”。開普勒第一次告訴人們,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焦點上。

開普勒當過數學老師,他對求麵積的問題非常感興趣,曾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想,古代數學家用分割的方法去求圓麵積,所得到的結果都是近似值。為了提高近似程度,他們不斷地增加分割的次數。但是,不管分割多少次,幾千幾萬次,隻要是有限次,所求出來的總是圓麵積的近似值。要想求出圓麵積的精確值,必須分割無窮多次,把圓分成無窮多等分才行。

開普勒也仿照切西瓜的方法,把圓分割成許多小扇形;不同的是,他一開始就把圓分成無窮多個小扇形。

圓麵積等於無窮多個小扇形麵積的和,所以

在最後一個式子中,各段小弧相加就是圓的周長2πR,所以有

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圓麵積公式。

開普勒運用無窮分割法,求出了許多圖形的麵積。1615年,他將自己創造的這種求圓麵積的新方法,發表在《葡萄酒桶的立體幾何》一書中。

開普勒大膽地把圓分割成無窮多個小扇形,並果敢地斷言:無窮小的扇形麵積,和它對應的無窮小的三角形麵積相等。他在前人求圓麵積的基礎上,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葡萄酒桶的立體幾何》一書,很快在歐洲流傳開了。數學家們高度評價開普勒的工作,稱讚這本書是人們創造求圓麵積和體積新方法的靈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