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1 / 3)

鄧小平

“油印博士”

1920年12月,鄧小平遠涉重洋,到法國勤工儉學。從此,他便走上了漫長、曲折而又光輝的救國救民之路。

16歲的鄧小平到達法國後,嚴峻的生存環境使他不得不花多數時間做工。他開始在克婁梭鋼鐵廠打雜,後又在巴黎比揚古雷諾工廠當過鉗工,在火車上當過鏟煤的司爐,還到飯館裏做工。隻有極短時間在貝頁中學、夏蒂榮中學等校學習。

俄國十月革命對法國影響很大,法國的工人運動蓬勃發展,馬克思主義和其他各種社會主義思潮也廣為流行,鄧小平加入了法國共產黨。1922年又參加了由周恩來和其他中國青年創建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4年下半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青年團旅歐總支部領導。在此時期,他參與主辦幫助在法國、比利時和德國的中國同誌學習理論的油印雜誌《赤光》,他不但參加編輯、撰寫,還刻蠟紙、油印、散發,十分活躍。

因為他刻寫的字跡端正、有力、版式設計美觀、活潑,被大家譽為“油印博士”。

1925年,鄧小平又擔任裏昂區黨的特派員,並領導裏昂地區的黨團工作及華工運動。

由於他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遭到了法國政府的迫害,於是在第二年1月從巴黎經柏林到莫斯科,先到東方大學,後轉入中山大學讀書。

蔣經國的團小組長。

中山大學學習時鄧小平曾擔任一個班的團小組長,而蔣經國也就被編在這個小組。

當時蔣經國僅有15歲,個子矮小,隻有1.51米多點,但在全校數百名學生中卻是年紀最小、又最活潑的一個。

鄧小平雖比蔣經國大6歲,但個子也不高,排隊時總和蔣經國站在一起,肩挨著肩。

鄧小平愛說愛笑,具有組織才能和表達才能,而且知識淵博,再加上鄧小平是蔣經國的組長,因此蔣經國很尊重鄧小平,把鄧小平看成是“大哥”、“學長”。

莫斯科中山大學位於莫斯科河西岸的瓦爾芬柯街,是一座規劃宏大的四層樓房。冬天的莫斯科河結著厚厚的冰,如一條銀白色的帶子。盡管這時的莫斯科十分寒冷,鄧小平、蔣經國等同學還是喜歡在飯後到操場上或莫斯科河畔散步、聊天。他們最愛聽鄧小平講他在法國勤工儉學和帶有傳奇色彩的革命鬥爭故事。那時鄧小平總圍著一條藍白相間的大圍巾,一天散步時,蔣經國好奇地問鄧小平:你幹嗎老圍著這麼一條大圍脖?鄧小平對他說,在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常去當清潔工,特別是揀馬糞掙錢最多,幹一天能夠一個星期的花銷,最劃得來,法國的清潔工都圍這麼一條圍巾,因此他們每人也有這樣一條。鄧小平每次談話,都能激起蔣經國的濃厚興趣。

在中山大學學習期間,蔣經國和鄧小平親密無間。後來,鄧小平曾回憶說,蔣經國在這裏“學習得不錯”。誰也沒能料到兩個當年同窗共讀的學友,60年後,會成為台灣海峽兩岸的實權人物和政治對手。

23歲的中共中央秘書長。

共中央根據國內革命鬥爭的需要及鄧小平的實際表現,1927年春天決定調鄧小平回國工作,同年2月,鄧小平從莫斯科出發,回到了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上海。

鄧小平回國時,國共兩黨的合作已處於走向破裂的前夕,政局十分動蕩。3月,黨中央分配鄧小平到西安,在那位接近共產黨的“基督將軍”馮玉祥的部隊裏工作。

1927年6月,馮玉祥下令所有在他部隊工作的共產黨員集中到河南開封,名為訓練,實是“禮送出境”。這時,鄧小平按照黨的安排,離開西安,轉赴當時從上海遷到漢口的中共中央機關工作。

鄧小平到了漢口後,向黨中央彙報了馮玉祥對共產黨人的政治態度及中山軍政學校的情況,中共中央負責人讚許了鄧小平在中山軍政學校工作時的業績,並任命他為中共中央秘書,留在黨中央機關工作。

隨後,武漢政府公開反共,製造了“七.一五”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國內政治局勢更加惡化。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下,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為了適應秘密環境,保護革命利益,鄧小平將原來鄧希賢的名字改為鄧小平。1927年8月7日,瞿秋白在漢口主持召開了黨的緊急會議,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並確定在湘、鄂、贛、粵四省舉行秋收起義,鄧小平列席會議,並在會上聽到了毛澤東的重要發言,認為毛澤東的觀點十分正確,而且措施具體,是當前黨應采取的。從此,鄧小平和毛澤東播下了友誼的種子。

“八七”會議後,鄧小平隨中共中央機關秘密到了上海。不久,23歲的鄧小平擔任了中共中央秘書長,主管中共中央機關的文書、機要、交通、財務等工作,在黨最困難的時期,他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因工作需要,鄧小平留在上海黨中央機關,以黨中央秘書長的身份協助留在國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李維漢、任弼時等負責人處理黨中央的日常工作,並指導各個革命根據地軍事鬥爭與白區的秘密鬥爭。

到廣西改造舊軍隊。

929年3月,爆發了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與桂係之間的戰爭,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為首的桂係戰敗,被驅逐出廣西,由俞作柏、李明瑞回廣西主政。俞任廣西省政府主席,李任廣西省綏靖司令。那時俞、李正醞釀反對蔣介石,他們全部釋放了被國民黨逮捕的革命者羅小彥等人,並且表示願意和共產黨合作,要求共產黨派幹部到他們部隊工作。

獲知這個信息後,中共中央立刻進行了研究。

“派鄧小平同誌去!”中央軍事部長周恩來胸有成竹地說。

因為鄧小平回國後工作幹得相當出色。

經周恩來推薦和中央批準,年僅25歲的鄧小平便作為中共中央的代表,於當年7月初到達了南寧。張雲逸、葉季壯也前往廣西,領導當地黨的工作。

鄧小平到達南寧,化名鄧斌,與俞作柏、李明瑞接洽,並發展革命力量。他了解到俞係國民黨左派領袖,“四.一二”政變後曾被桂係軍閥政府通緝,一度還逃往香港,經驗使他傾向中國共產黨。而李明瑞也不滿桂係軍閥排除異己和迫害俞作柏的行為,也對共產黨有了好感。

鄧小平還了解到中共黨員俞作豫是俞作柏的弟弟和李明瑞的表弟,他的革命行動對俞作柏和李明瑞影響很大。於是,鄧小平通過俞作豫,及時地做好了上層工作。促使俞、李同意創辦軍官教導總隊,並把中共黨員滲入到廣西省黨政軍機關中任要職,當時共產黨員張雲逸在教導總隊任副總隊長,共產黨員羅少彥任教導總隊政治教官,共產黨員陳可福、陳可夫任俞作柏的秘書。

為達到改造舊軍隊的目的,鄧小平還從各地抽調了1000多名覺悟較高的老班長和老兵到軍官教導總隊學習,從廣西、廣東選調工人和學生黨員擔任教導大隊各連隊的連長、排長,並在各連相繼建立黨的秘密組織,不到兩個月時間相繼發展了李天佑、盧紹武等300多人為中共黨員,使教導大隊增加了黨的血液,對改造舊軍隊起了很大作用。

對於少數政治上反動的軍官,鄧小平采取“調虎離山”之計。一方麵給他們較高的職位,一方麵削弱他們的軍事指揮權,使他們與群眾隔離,再也不能影響士兵群眾。

鄧小平還派共產黨員俞作豫擔任警備第五大隊長,張雲逸擔任警備第四大隊長、李謙為副大隊長。使共產黨人得到了這兩個大隊的領導權和指揮權。張雲逸、李謙、俞作豫又按鄧小平的指示,對第四大隊、第五大隊進行了一係列改造工作。兩個大隊的人數分別由1000多擴展到2000多人。

為了加強黨對農民運動的領導,鄧小平和廣西地方黨組織的負責人深入到南寧郊區調查研究,指導農民運動。後通過俞作豫對俞作柏、李明瑞多次作工作,達成了同意在廣西建立各級工會和農民協會的決定。

8月中旬,廣西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南寧勝利召開,會議成立了廣西省農民協會,選舉共產黨員雷經天為會長、共產黨員韋拔群為副會長,黃永達、張弟傑、張震球、李幹、黃西祥、陳洪淋等為委員,並決定出版《廣西農民》三日刊,後來此刊成為中共廣西省委指導工作的機關報,對革命事業起了很好的作用。

為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鄧小平和俞作柏多次交涉,以成立“右江護商大隊”名義,撥給東蘭縣鳳山區農軍一個營的武器裝備,並推薦了一批共產黨員,擔任右江、左江各縣縣長。

9月1日,鄧小平在南寧津頭村秘密召開了中共廣西省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在會上,他強調要警惕蔣介石、汪精衛和桂係軍閥勢力的活動,抓緊有利時機,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準備起義,建立紅色革命根據地。

會後,鄧小平獲知汪精衛派薛嶽到廣西南寧遊說,想拉擾俞、李與張發奎聯合反蔣,他一方麵親自勸說俞、李不要出兵參加混戰,一方麵指示所屬部隊做好準備,以應付俞作柏、李明瑞不聽勸阻而出兵失敗後可能出現的局麵,使我黨掌握的三支部隊可隨時離開南寧,到左右江地區舉行武裝起義。

事態的發展果然不出鄧小平的所料,9月下旬,俞作柏、李明瑞執意出兵西江攻打廣東。鄧小平當即以教導總隊和警備第四大隊、第五大隊是新建部隊及需要保衛後方為由,把部隊留在南寧。同時,張雲逸還被委任為南寧警備司令。

9月底,俞、李在南寧召開討蔣誓師大會,10月初出兵廣東,進攻陳濟棠。

俞、李部隊還沒出廣西,其部屬楊騰飛、王權和呂煥炎就率三個師叛變,投降了李宗仁。王權甚至還通電擁蔣,俞、李反蔣失敗。消息傳來,鄧小平立即按預定計劃行動,指示第四警備大隊的一個營去右江地區,五大隊一個營去左江地區,協助地方發動群眾。

張雲逸還以南寧警備司令的職權,接收了省軍械庫儲存的武器彈藥,準備好10多艘汽船和民船停在邕江邊,隨時準備將武器彈藥運到左江。

10月中旬,在南寧海關碼頭,大批工會會員和農會會員協助部隊,把軍用物資搬上了船。鄧小平也率領黨委機關幹部、警衛部隊,隨船駛往百色。兩天後,張雲逸按鄧小平的布置,也率領第四警備大隊和教導總隊的部分學員,由陸路沿右江向百色前進。

正當張雲逸率隊赴百色時,俞作豫根據鄧小平的安排,親率第五警備大隊向龍州開去,為後來的龍州起義準備了條件。1929年10月20日,鄧小平率領的軍械船和警衛人員到達了恩隆縣平馬鎮,和從陸路行軍早到達的張雲逸會師。後來張雲逸曾在回憶中寫道:

“……我們到達平馬不久,軍械船也到了。不一會,忽然看見葉季壯同誌陪著一個不認識的同誌向大隊部走來。那位同誌中等身材,20多歲年紀,神采奕奕,舉步安詳。

我們馬上迎上前去,葉季壯就給我們介紹說:‘這位就是鄧小平同誌!’‘哦,您就是鄧小平同誌!’我不禁歡呼起來。三四個月來,我經常得到他的許多寶貴的工作指示,解決了許多工作中的疑難,但卻一直沒有見過麵。

“鄧小平同誌也很激動,緊緊握著我的手不放,同誌的溫暖感情充滿心間,使我一時忘了說話。坐下來後,雷經天和特委會的幾位同誌也來了,大家相互介紹,興奮地談笑。這時鄧小平同誌說:我們明天到百色去,大部分軍械都帶去,目前不用的重武器和一些彈藥,則疏散到東蘭、田東的山區保存起來。

“大家都讚成這個意見,便馬上行動起來。繼續走了兩天,到達百色。從此,鄧小平就和我住在一起。”

除掉熊鎬的警備第三大隊。

10月22日,鄧小平和張雲逸率部隊到達右江地區。

他們立刻開展宣傳,組織、動員群眾、籌劃武裝起義、成立紅軍、建立工農民主政府的準備工作。當時右江地區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革命熱情十分高張。鄧小平迅速召開前敵委員會,在會上,他分析了目前的形勢和任務是充分發動群眾,在群眾中宣傳共產黨的主張,使群眾明確武裝起義對推翻舊政府,建立工農群眾當家作主的新政權以及打土豪、分田地、改善工農生活的意義。

在工作基礎好的地方,通過地方黨組織,將槍支發給群眾進行反霸鬥爭。

為保證武裝起義的勝利,鄧小平還強調在部隊中要清洗反革命分子,鄧小平還從教導總隊中抽調優秀學員補充擔任營、連、排領導骨幹,從農民自己的隊伍中抽調一些立場堅定、鬥爭堅決的隊員充實各連隊,使部隊增加了新的血液,出現了官兵平等,軍政、軍民關係和睦的新氣象。

在整頓軍隊的同時,鄧小平還充分發揮右江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的作用,團結教育貧苦農民,大大提高了農民群眾的階級覺悟。接著組織七八人的宣傳隊,深入山區、農村、街道廣泛開展宣傳,進一步奠定了武裝起義的群眾基礎。

鄧小平、張雲逸率領的部隊進駐百色後,右江地區的地主豪紳采取種種手段進行垂死掙紮。他們一麵糾集反動民團,占據要點,一麵和熊鎬率領的警衛三大隊秘密勾結,妄圖消滅第四大隊,鎮壓革命群眾及武裝起義。

鄧小平和張雲逸等看穿了熊鎬的麵目,認識到熊鎬的警備第三大隊表麵與第四大隊是“兄弟”部隊,實際聽命於桂係軍閥。

這時,奉議農民截獲到黃紹竑給熊鎬發出的“先發製人”的密令,鄧小平果斷命令張雲逸作好準備,殲滅熊鎬部隊。在鄧小平、張雲逸的指揮下,第四大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全殲第三大隊1000餘人,並擊斃大隊長熊鎬等反動軍官。

根據鄧小平的意見將農民協會改名為縣革命委員會。

廣州起義兩周年那天,百色沸騰了,張雲逸宣布成立紅七軍。1929年11月初,黨中央批準在廣西舉行武裝起義的指示傳達到百色,要求在左右江創立革命根據地,創建紅軍,頒給紅7軍的番號,並委任了負責人。

鄧小平立即召開黨委會傳達中央指示,並就武裝起義的重大問題及具體部署作出了決定。會議決定,用40天左右的時間完成起義準備工作,在廣州起義兩周年紀念日宣布起義。1929年12月1日,鄧小平率一部分幹部要到左江地區去部署龍州起義。臨出發,他緊握張雲逸的手說:“雲逸同誌,百色起義時間不變,記住了吧,廣州起義兩周年那天。”

“黨代表放心,我們一定準時起義。”張雲逸說。

鄧小平又說:“按照中央的決定,你出任紅7軍軍長,我對內是前委書記,對外是紅7軍政委。我這一走,起義時的具體工作就由你和陳豪人同誌主持。龍州那邊隨後也將起義,成立紅8軍,中央還要我去兼任政委。”

“鄧代表身負重任,兩處都要顧及,夠辛苦的。”張雲逸說。

“其實,我隻是跟你們一起開了個頭,不少工作留給了你們。中央指名要我去上海彙報廣西的情況,我到龍州停一兩天又得走。”鄧小平說著,跨上馬,急馳而去。

張雲逸根據黨委會議的決定和鄧小平的部署,領導右江地區軍民完成了百色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組織上,進行部隊整編。將參加起義的部隊及地方武裝編成三個縱隊。第1縱隊由原第4大隊組成,縱隊司令李謙,政治部主任沈靜齋;第2縱隊由原機關槍營、特務營以及思林、奉議、恩隆等縣地方武裝組成,縱隊司令胡斌,政治部主任袁任遠;第3縱隊由東蘭、鳳山一帶地方武裝組成,縱隊司令韋拔群,政治部主任李樸。同時,擴大教導隊。

起義前夕,部隊總人數已達到4000多人。

在思想上,進行充分的發動。張雲逸等同誌深入基層,親自給部隊的幹部、戰士作報告,宣傳革命綱領,起義前,廣大幹部、戰士就當紅軍的光榮和紅軍的任務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1929年12月11日,百色縣城東門廣場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一大早,工人、農民、教師、學生、商人和居民5000多人聚集在廣場上。

張雲逸穿著嶄新的灰色軍裝,頭戴紅星軍帽,邁著雄健的步伐走出粵東會館大門。

他注目前方,幾千雙眼睛期待著,起義部隊集合的方塊隊前,一麵鮮紅的大旗迎風招展,旗上“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9個字十分醒目。

張雲逸心潮激蕩,久久不能平靜。

“吹集合號!”他發出第一道命令。

軍號聲響徹右江上空,駐百色的4大隊、教導總隊官兵身著一色灰軍裝,佩戴紅領帶,頭頂紅星帽,扛著步槍精神抖擻地來到廣場上。頓時,廣場上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張雲逸、陳豪人、韋拔群等領導人登上主席台。陳豪人莊嚴宣布:“同誌們,鄉親們,今天,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在這裏光榮誕生了!”一時間,整個廣場沸騰起來,人們呼喊著,慶賀人民軍隊的誕生。

接著,陳豪人宣布紅7軍領導機構成員:“紅7軍軍長——張雲逸,政治委員——鄧斌(鄧小平的化名),政治部主任——陳豪人……”大會結束後,是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

“紅軍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蔣介石反動政府!”陣陣口號回蕩在山城上空。

紅7軍誕生及右江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後,右江沿岸各縣也相繼成立工農民主政府。

百色起義前,李明瑞從龍州來到百色,鄧小平、張雲逸代表黨組織與他進行了談話。

他表示願留在革命隊伍裏,隨即返回龍州參加領導龍州起義的工作。

領導龍州起義龍州,位於廣西左江上遊,是我國西南部的邊陲重鎮,水陸交通便利,也是左江各縣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鄧小平在領導百色起義的前夕,曾派共產黨員俞作豫率警備第五大隊先到龍州,配合早些時候在龍州開展工作的共產黨員何建南等,恢複和發展群眾運動,擴大武裝力量,準備武裝起義。

俞作豫在1929年10月初到達龍州後,便召開了黨員會議,傳達了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鄧小平關於在龍州舉行武裝起義、建立革命根據地的一係列重要指示,部署了收編、改編舊軍隊的工作,使龍州地區的共產黨員明確了工作方向,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鄧小平與共產黨員何世昌、嚴敏等來到龍州後,檢查了俞作豫前兩月的工作情況,並介紹了右江第四大隊改造軍隊的經驗,明確提出要抓緊對部隊進行改編。

李明瑞、俞作豫、何世昌等人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分頭動手,以共產黨員替換了反動軍官,並對部隊進行整頓和充實,爭取了大多數士兵。

鄧小平還將原來的《群眾報》改為《工農日報》,增加了黨的刊物《左江紅旗》,大造革命輿論,一批優秀的工農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擴大了黨的組織。

鄧小平到龍州雖隻有很短的時間,卻對龍州起義起了極大的作用。

1930年2月1日,龍州的大街小巷貼滿了紅色的標語,農會會員,農民赤衛隊員,肩扛梭鏢、土槍,湧進城來,工人赤衛隊員佩戴紅袖章,步伐整齊地走向中心廣場,士兵們舉著大旗列隊經過……革命歌聲、口號此起彼伏。

主席台上,起義的領導人胸佩紅花,在熱鬧的氣氛中宣布了起義的開始和中共中央頒發給起義隊伍紅八軍的番號及領導人的委任。鄧小平兼任紅八軍政治委員。

紅八軍軍長俞作豫、政治部主任何世昌在會上講了話。

俞作豫還帶領全體紅八軍將士麵向軍旗莊嚴宣誓,表示堅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不怕任何犧牲。

鄧小平領導龍州起義後,為了加強地方工作的領導,成立了中共左江特區委員會和左江地區革命委員會。嚴敏任中共左江特委書記,王逸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何建南任左江農民運動指導委員會主任兼左江工農赤衛隊大隊長。憑祥、寧明、明江、崇善、左縣、雷平、養利等縣也相繼建立了革命委員會或工農民主政府。

為了壯大革命隊伍,果斷決定紅八軍迅速向左江靠攏,與紅七軍會合。

鄧小平親手組建了第一縱隊黨委,他在黨委會上對全體黨委成員說:“黨委是部隊最高的領導機關,縱隊一切重大的事情,都要經過縱隊黨委討論通過後才能執行。”

不久,鄧小平被任命為紅七軍、紅八軍總政委。

奔向中央蘇區1931年1月5日,鄧小平指揮紅七軍攻克了廣東省連縣,並在此稍作休整。

1月16日,又舉旗向南,日夜兼程,向廣東韶關、樂昌之間的楊溪渡口前進,準備渡過武水,到中央蘇區和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麵軍會合。

武水水流湍急。部隊不能直接涉水過河,又無大橋可通。僅有兩條木船,每次隻能渡20多人,而且往返一趟需10多分鍾。當時形勢十分嚴峻,如紅七軍不能迅速渡河,就有被廣東敵人前後夾擊圍殲的危險。紅七軍的最高指揮員鄧小平不顧連續作戰和長途行軍的極度疲勞,在觀察地形和分析後,果斷地決定由他和李明瑞、許卓率領五十五團先渡河,過河後,選擇有利地形,一麵防備對岸的敵人偷襲,一麵掩護後麵紅軍渡河,張雲逸率五十八團和軍直機關殿後。當鄧小平率五十五團和軍直機關部分人員剛渡過河,廣東軍閥的大批部隊乘汽車便從韶關趕來,向立足未穩的紅軍五十五團衝來。鄧小平一麵指揮已渡河的紅軍戰士散開隊列,搶占有利地形,阻擊敵人,一麵叮囑李明瑞率部分紅軍掩護後續部隊過河。因敵勢強大,不僅前方的敵人蜂擁而至,後麵的追兵也到岸邊,張雲逸率領的五十八團隻好回身與敵交戰,根本不暇渡河。於是,紅七軍被截成兩段,雙方失去聯係。

鄧小平在同李明瑞、許卓等人率五十五團給敵人重大殺傷後,迅速地撤離戰場。爾後,巧妙地避開了敵人主力,擺脫了敵人追擊,沿著粵贛邊境山間的羊腸小道,於1931年2月上旬,安全到達了江西省崇義縣。到此,紅七軍五十五團在鄧小平的正確領導下,跋涉7000餘裏,終於來到了中央蘇區邊緣。

由鄧小平率領的紅七軍五十五團到達崇義後,很快與地方特委取得聯係,大力開展群眾工作和加強地方武裝建設。鄧小平還從部隊裏選派了一批有經驗的政工幹部參加地方工作,並協助特委把崇南遊擊大隊升編為紅色獨立營。鄧小平還協助當地黨委舉辦幹部訓練班,工作安排就緒後,經前委研究決定,鄧小平前去上海向黨中央彙報請示工作。

紅七軍前委書記由許卓代理。

1931年4月初,紅七軍五十五團和五十八團曆盡艱辛終於重新相聚。

7月初,紅七軍在興國橋頭鎮與紅一方麵軍會師,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一個組成部分。

鄧小平離開崇義,曆盡艱險,終於到達上海,並向黨中央報了到。黨中央分管軍事工作的周恩來聽取了鄧小平的彙報後,高度讚揚了鄧小平為首的紅七軍全體指戰員。

周恩來激動地指出,紅七軍從廣西出發,轉戰1年,行程7000餘裏,打了許多勝仗、消滅了許多敵人,曆盡艱險、英勇奮鬥,譜寫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詩篇,周恩來緊握住鄧小平的手,囑咐他好好休息,然後認真總結這一曆史時期的經驗。

引起毛澤東的注意1931年8月,鄧小平被中共中央派往中央革命根據地。

不久,鄧小平擔任瑞金縣委書記。鄧小平擔任一年多的瑞金縣委書記以來,成績卓著。1932年冬季,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李富春找鄧小平談話,提議鄧小平擔任中共會(昌)尋(鄔)安(遠)中心縣委書記,領導這三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