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定要實現(1 / 3)

第十四章 一定要實現

盡管互聯網已經走過了將近30年的曆程,未來不是"夢"正如NeilBarrett在他的著作《信息國的狀態》中寫的那樣,"要想預言互聯網的發展,簡直就象企圖用弓箭追趕飛行的子彈一樣。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擊鍵盤的同時,互聯網就已經在不斷地變化了。"

這幾乎是信息產業的共同特征。雖然我們知道Intel的創始人莫爾(Moore)

提出的著名定律:計算技術、計算能力的進步每18個月翻一番。但是,多少年來,我們一直看著那些信息技術領域的頭麵人物在預言這個領域的發展時候"翻車"。

如果說,1943年IBM的董事長托馬斯·沃森關於"5台電腦就可以滿足整個世界"的論斷是可以原諒的話;那麼,甚至到了1977年,DEC的創始人、總裁兼董事長肯·沃爾森還提出"沒有理由相信,個人會把電腦放在自己家裏",就有點讓今天的人難以置信了。

此類笑話的最新版本也許應該屬於著名的國際數據集團(IDG)負責技術的副總裁鮑伯·邁特卡夫(BobMetcalfe),正是他製定了以太網的標準,並且提出了"邁特卡夫定律"。

然而,他在1995年12月第4次WWW大會上卻發誓,互聯網已經過於擁擠,如果互聯網1996年不崩潰的話,他將"吃掉"自己的這番話。盡管我們無法看見他最終如何"自食其言",但是,從我們今天還仍然饒有興致地使用互聯網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斷出他的誓言的輕率。

顯而易見,即使是互聯網方麵的技術專家也不可能準確地預測互聯網的發展。

何等聰明的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在一、兩年以前,互聯網用戶的數量已經每年翻一番的時候,還對互聯網、對網絡電腦不屑一顧。隻是到了1996年初,在互聯網的強大發展勢頭下,他才不得不承認"幾乎失去互聯網帶來的機會"。

按照估計,到2001年,互聯網將大致按下表的趨勢發展:

電子郵件用戶

可實時聯入的用戶

可建立網頁的用戶

有IP地址的主機

1990年1月

3,400,000

1,120,000

725,000

188,000

1997年1月

71,000,000

57,000,000

36,000,000

18,000,000

2000年1月

447,000,000

377,000,000

233,000,000

131,000,000

2001年1月

827,000,000

707,000,000

436,000,000

254,000,000

無論如何,當技術專家們抱怨目前的互聯網根本不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時候,普通百姓已經迫不及待地湧入這個本來就不寬的"信息小道"上。這並不是因為廣大用戶對目前的傳輸速度感到滿意,而是對信息不足的狀態感到不滿意,對於非要等待互聯網達到相當的速度才能使用的說法感到不滿意。盡管互聯網目前的速度還很慢,但是畢竟我們已經可以叢中獲取信息。

目前互聯網使用的還是開始時設計的文件傳輸協議和互聯網協議(TCP/IP)。

下一代的TCP/IP協議將對數據區分優先級,聲音、圖象等需要實時傳送的數據將優先到達目的地,而象電子郵件等對時間要求不是很高的數據則可以等網絡空閑時再傳。這樣,就可以大大地加快網絡的傳輸速度,我們很可能不必象今天這樣,需要很大的耐心來等待數據的傳送。這對於廣大環球網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盡管在討論互聯網的未來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大多放在網絡的傳輸速度上,但是,在我們看來,速度問題將不會成為互聯網的根本問題。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互聯網的傳輸速度肯定會迅速提高。並且,製作和訪問帶有聲音、圖象、動畫等多媒體效果的網頁將不是什麼難事。使用互聯網打電話、將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等係統合並很可能會成為一個趨勢。就像過去速度問題(也即"帶寬")的解決事實上,即使是在目前的"慢速路"上,大家也已經明顯地感覺到足夠的信息量。更為重要的是,速度問題僅僅是個技術問題(請注意我們在這裏強調"僅僅",就是說技術問題已經不象以前那麼重要)。而技術問題的解決不僅是可以預期的,而且很可能會比技術專家們所預言的期限還要早。

網景公司發明NetscapeNavigator的天才安德裏森在1995年接受采訪的時候也曾說過,互聯網"用戶的擁擠隻是一個相對概念。除非帶寬(注:也就是傳輸速度)

不變,用戶的擁擠才會成為問題。然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帶寬肯定會增長,並且相應地,費用還會下降。在過去的十年裏,帶寬的發展甚至超過了處理器(CPU)的發展。"

因此,比互聯網的傳輸速度更重要的問題在於,人類如何麵對如此膨脹的信息。

現在,互聯網上提供檢索服務的最著名的4個網站,除了雅戶以外還有:Lycos,AltaVista和Infoseek。雅戶同時還和Digital公司開辦的AltaVista合作,利用其技術優勢,使雅戶的檢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互聯網上主機數已經超過1千8百萬台,由於我們前麵談到過的原因,每個用戶都可以輕易地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網頁,而不必真正維護一台主機。因此,在互聯網上,每台主機上可能放的網頁已經是一個誰也說不清楚的巨大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