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帕網
從本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我們的世界被按照意識形態信仰的不同劃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雙方為了實現各自的"理想"而進行著軍備競賽。與真槍真炮的"熱戰"相比較,這種不見硝煙的"冷戰"在激烈的程度上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40年後,當人們慶幸預期中的世界大戰的陰雲終於煙消雲散的時候,冷戰的雙方卻發現各自都不得不麵對自己造出的足以把人類(包括他們自己)毀滅多次的原子彈!
回顧冷戰的初期,美國作為西方陣營的代表在技術上並不占有多大的優勢。
翻開美國人寫的關於互聯網發展曆史的書,或者從互聯網上查找這方麵的資料,都少不了提起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I"。這顆衛星重約80公斤,差不多每天都要在美國人的頭頂上飛過一次。
喜歡"惡作劇"的蘇聯人似乎覺得這一顆衛星還不過癮,僅僅在一個月之內,1957年11月3日,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II"又上天了。這顆重達500公斤的衛星,甚至還帶了一隻活狗進入太空做實驗。
再此期間,同樣處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毛澤東主席率中國代表團訪問了蘇聯。
他在一次會上曾經不無譏諷地說:美國人有什麼了不起?蘇聯老大哥把人造地球衛星拋上了天,美國人哪怕拋個山藥蛋上去給我們看看。
敏感的美國人把蘇聯的衛星看作是對自己技術落後的嚴重警告,當然要急起直追。1958年1月31日,他們終於把"山藥蛋"給拋了上去。
然而,與美國普通百姓聽到的衛星上天的"喜訊"不同,技術專家們都非常清楚,這顆象征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的人造地球衛星"ExplorerI",的的確確隻是一個"山藥蛋"!比起蘇聯此前發射的衛星,美國的"ExplorerI"實在是小得可憐。這顆衛星隻有8公斤,其重量也許還不如蘇聯第二顆衛星中攜帶的狗!
美國軍隊的通信網絡也令人擔憂。盡管這些網絡按照當時的標準是高水平的,但是,這種由中央控製的網絡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想到,隻要摧毀這種網絡的中心控製,就可以摧毀整個網絡。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軍隊通信聯絡的網絡化程度越高,受到破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更何況這種網絡在原子彈麵前是如此脆弱,很可能用一顆原子彈就可以切斷整個美國軍隊的聯係。
美國軍隊的威信和權威,甚至自信心,一下子降到了最低點。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從一開始就對"內行領導內行"懷有戒心。
他的國防秘書,52歲的NeiMcElroy就不是軍人,而是個"賣肥皂的"──從一家一戶推銷肥皂,直到當上能夠生產"一流好產品"的P&G公司的老板。
也許對於艾森豪威爾將軍來說,與其重視軍人,還不如重視學者。他是第一位在白宮的晚宴中邀請科學家和工程師作佳賓的美國總統。而且,他還總是把這些人稱作"我們的科學家們"。用國家科學院院長D.W.Bronk的話說,總統"經常喜歡把自己當作是我們中的一員"。
在蘇聯的第一顆衛星上天後第10天,總統就召集他的科學顧問們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
1957年11月20日,蘇聯的第二顆衛星上天後僅半個月,那個"賣肥皂的"正式對國會說,再也不能無組織、無計劃地行事了。他打算成立一個機構,總體負責對國防科學的研究。
1958年1月7日,在美國的"山藥蛋"被拋上天之前不到1個月,艾森豪威爾總統正式向國會提出要建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這個機構在開始的時候也經常被稱為"ARPA")。希望通過這個機構的努力,確保不再發生毫無準備地看著蘇聯的衛星上天,這種讓美國人尷尬的事。
兩天以後,艾森豪威爾就在他的《國情谘文》中強調:
"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對危險的軍備競賽做出判斷。然而,有一件事是非常清楚的。不管他們現在怎樣,美國打算讓他們停住。"
1958年初,52歲的RoyJohnson被任命為DARPA的第一位主任。僅僅5天之後,國會的資金就撥了來。520萬美元的撥款,2億美元的項目總預算!這是1958年初給DARPA開張的最好賀禮。當時的2億美元可是個天文數字,幾乎所有人都被驚著了。如果進一步考慮到當時的中國還處於"大躍進"時代,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筆資金的曆史意義。
毫無疑問,美國要確立自己在軍事上的絕對領先地位,他們的態度是極為認真的。
我們很難看到一家機構,能夠象DARPA那樣對新科學技術如饑似渴到這種程度。
從成立的第一天起,DARPA就在不斷地為美國軍隊尋求最新的科學與技術。他們對此絲毫不加掩飾,隻要是新技術,隻要有可能用於軍事目的,就會引起他們的興趣。
即使我們今天通過互聯網訪問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的網頁,仍然能夠看到這個部門公開強調其"首要職責是保持美國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防止潛在的對手不可預見的技術進步。"他們公開宣稱,DARPA的任務就是:
"為美國國防部選擇一些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及發展計劃,並對這些研究計劃進行管理和指導。追蹤那些危險性和回報率都很高的研究和技術,而這些技術的成功將使傳統軍隊徹底改變麵貌。"
值得注意的是,將近40年的成功努力並沒有使美國人掉以輕心。時至今日,盡管冷戰早已結束,盡管當時的"潛在對手"蘇聯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中被徹底打跨,但是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署仍然存在,並且還在卓有成效地工作。
而美國的下一個'潛在對手'是誰,則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
很清楚,DARPA的成功靠了3個基本法寶。首先是國家對軍事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投入了巨額資金,因此可以組織大型的、不一定立即取得成效的科學研究項目;
其次,對這些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公開進行的,大家都有權力和機會為美國的強大獻計獻策,這樣就可以隨時吸納最新的思想和最新的技術;而DARPA的管理則是針對項目,而不是針對人來進行的,因此免去了人浮於事的弊病。
DARPA對軍事科學研究的投資一直是大手筆。因為他們知道,在科學技術領域投資的潛在回報要比直接生產領域的資金回報要高得多。況且,這種投資還事關美國在國際軍事力量對比中的地位。
即使是在冷戰早已結束的今天,DARPA也仍然保持著對軍事科學與技術的巨額投入。1996年,僅僅作為美國國防部中的許多部門之一,DARPA的整個研究經費居然達到22億6千9百多萬美元,其中用於電腦係統和通信技術3億6千1百多萬美元,用於信息科學領域2千2百多萬美元,如果再加上用於指令控製信息係統、導彈製導等領域的5億8千多萬美元,當年DARPA用於電子戰和信息技術方麵研究的經費占到其總投資的40%以上!由此也可以看出DARPA對這類敏感技術的重視程度。
步入1997年,DARPA的預算經費仍然保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總預算金額達到21億4千萬美元以上。僅DARPA下屬的信息係統辦公室ISO(InformationSystemOffice)就有17個研究項目,其中有的項目需要1-3年完成。即使這些項目都不會提前完成,按3年的時間平均分配款項,1997年DARPA信息係統辦公室的研究經費至少也有1億2千6百萬美元。
凡是使用過互聯網的人都知道,目前的網絡已經非常擁擠。當世界上許多國家還在設法了解和掌握目前的互聯網技術,有的國家甚至對互聯網的內部技術知之不多的時候,美國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已經準備在1998年和1999年各投資4千萬美元來研究和開發下一代互聯網技術(NextGenerationInternet)。
有了DARPA這樣的部門,許多本來需要高額投資,而又不一定立即得到回報的項目,就有了開發的可能。並且,由於這種開發屬於國家行為,在資金和技術設備上都可以有相當可靠的保證。同樣,也正因為是國家行為,才可能有一個比較高的起點,而不至於僅僅是一種短期行為。這一切,正是美國軍隊保持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的技術基礎。
相比之下,就連英國的一些電腦專家也在感歎他們研究經費的不足。
本來,英國的信息技術產業應該比目前的狀況要好得多。互聯網的理論基礎是"包交換"(我們將在後麵詳細介紹),最初提出這一理論的既有美國的一批科學家,也有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PL:NationalPhysicalLaboratory)的DonaldDavies和RogerScantleburg。
就連"包交換"(PacketSwitching)這個詞也是英國人首先提出來的。
而現在,盡管英國在電腦和互聯網技術方麵比歐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要強得多,但是卻遠不如美國。BBC電視一台1997年2月曾采訪曼徹斯特主持研製第一台電腦的人,並且問起英國互聯網落後的原因。他當時不無感歎地說,英國每周有無數的人花掉數百萬英鎊買六合彩(一種彩票),可就是沒有象美國那樣把大筆的資金投入到信息技術領域。這樣下去,英國當然會落後。而他本人所能做的,也隻是在這個喜歡懷舊、有著眾多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國度裏,再設法建立一個電腦博物館,讓人們記住英國往日的輝煌。
顯然,思想是需要鼓勵的。新的思想、新的技術的產生,需要寬鬆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具有充分資金保證的研究環境。
同時,DARPA的研究也一直保持著公開性,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聯入DARPA的網頁,察看其研究項目。每一個項目都有詳細的說明,其中包括用途、要求,以及項目的預算金額等等。
這些項目的範圍也非常廣泛,既有真正用於軍事目的的項目,也有基礎科學的項目。其中不僅包括材料科學、海洋科學、物理學和化學這些有可能直接用於軍事的項目,甚至還包括數學這樣的基礎科學!
而且,DARPA的基本態度是:不管公司大小,隻要對某個項目感興趣就可以參加申請,隻要你有新的想法,他們就想聽。他們甚至還專門為中小公司設立了欄目,以便這些中小公司能夠用自己的成果為美國軍隊服務。
DARPA的管理也具有特色。作為一個政府的研究機構,DARPA既沒有正式的研究室,也沒有實驗室,更沒有廠房,然而卻吸引著大批科學家在各自的實驗室裏為DARPA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並且有著大量的科研成果,不斷地為美國軍隊提供著最新的技術。
由此可以看出,DARPA實質上是一個研究管理部門,起著組織、管理軍事科學研究的作用。這是一種"對事不對人"的管理,也就是說,DARPA管理的是科研項目,而不是管理人。雖然已經有了非常雄厚的資金保證,然而"好鋼用在刀刃上"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花錢來雇人,得到的是一種可能性,也許能把研究的項目做好,也許卻不能。而花錢來做事,就往往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而這種對科研的管理,隻需要既有科學技術的洞見,又有組織能力的人來牽頭就可以有很高的效率。從後來互聯網的發展可以看出,DARPA確實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1962年10月,成立剛4年的DARPA,請來了J.C.R.利克裏德爾(JosephCarlRobnettLicklider),領導對指令和控製技術的研究。
不同尋常的是,作為一個指導電腦科學研究的部門,CCR辦公室的第一位主任利克裏德爾卻根本不是電腦專業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