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製造一夜暴富的神話:李澤楷(1 / 3)

第八章 製造一夜暴富的神話:李澤楷

人的創造性是無與倫比的,這是時代和個人無限可能性的優美體現。

--李澤楷

1966年,李澤楷出生於香港,是香港超級富豪李嘉誠之子,父親對兒子的成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李澤楷所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也就非同常人。

1971年,李澤楷入讀香港聖保羅學校,

1983年,赴美就讀於美國斯坦福大學,該校教授克拉克矽穀創業的事跡對李澤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90年,在加拿大做了4年打工族的李澤楷,在父親的指令下回到香港,在和記黃埔跟隨行政總裁學藝,加入和黃資產管理委員會。

1991年,李澤楷掌握香港衛星電視公司。

1993年,在與媒體大王默多克的兩項交易中,各獲15億港元的非經常性收益。李澤楷把其父"用他人的錢賺錢"的招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並由此名聲大噪。

1999年,33歲的李澤楷出手驚天,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在該年3月取得了香港"數碼港"資訊園區開發權,5月借殼得信佳,使"盈科數碼動力"成為上市公司,8月獲英特爾公司入股,9月與美國CMCI結盟,12月與日本光通信合股,盈動股價急劇上升,股價一天狂升23倍,使盈科一天就賺了300多億港幣,並在一周內躍升為香港第11大藍籌股企業。1999年,李澤楷入選當年香港50大富翁之列,又以個人名義首次進入亞洲100大富豪榜,排在第53位。

2000年,在他成功收購香港電訊之後,他領導的公司市值高達5800億港元。個人財富由482億港元猛增至623億港元。

一、搶灘衛星電視,一鳴驚人

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和科技貢獻,是人造衛星的問世。人造衛星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興起,衛星電視便是其中的一例。衛星電視給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變化,但恐怕受益最大的卻是李澤楷。李澤楷憑著對電視業的鍾情,一入此道,便一飛衝天。

1.進尺得寸,徜徉電視大戰

人生的要緊處往往隻有幾步,即便出身名門,這一法則也不例外。在加拿大做了4年打工族的李澤楷,於1990年在父親的指令下回到香港。李澤楷順從了父意,也許是他厭倦了異國打工生涯;也許認為在父親的公司裏,更可"隨心所欲",大展拳腳。但不管怎麼說,李澤楷的這一轉折確實孕育了後來的驚天動地。

盡管李澤楷雄心勃勃,但李嘉誠並不以為小兒子的實習期已結束,隻安排他到和記黃埔做普通職員,跟隨行政總裁馬世民學藝。馬世民則安排他到旗下的和記通訊公司工作,李澤楷雖感委屈,但這與他喜愛的電腦工程基本對口。

最初的日子,李澤楷向父親抱怨薪水太低,還不及加拿大的1/10,是集團內薪水最低的,都抵不上清潔工。李嘉誠說:"你不是,我才是全集團最低的!"李嘉誠從集團支取的袍金才5000港元。父親的一番話,使李澤楷終於明白:成功不能繼承,隻能靠自己奮鬥,財富不可接班,隻能靠自己創造。

李澤楷安心留在和記通訊公司倒不是以父為榜樣,而是他看好衛星電視,認為必將大有作為。

衛星電視在20世紀末已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普及,成為新興高科技產業的一大支柱。由於衛視的覆蓋麵廣,傳遞信息快捷,尤其是所帶來的超額財富,更讓許多投資者、企業家急欲染指。李澤楷當然不會放棄這一機會。

世界最大的、最知名的自由貿易港--香港,曆來藏龍臥虎,不乏商界奇才,超級富豪不勝枚舉。同時,香港因地域的狹小,市場的有限,資源的不足,競爭異乎尋常的激烈。起伏跌宕,人才輩出,風險之大超乎想象。能在今日香港商界嶄露頭角一鳴驚人必屬"超人"之列。今天的香港年輕一代企業家中,李澤楷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一個。

在衛星電視出現之前,香港已有兩家電視台,"無線電"和"亞視台"。兩台曆史悠久,競爭激烈,其間曾冒出個"佳視台",但開播後第3年,就被兩強逐出競技場。事實證明,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隻能容納兩家免費的無線電視台(亞洲電視台實際也是無線台,它們的收入來源於廣告)。

鑒於西方有線電視的發展,以及香港電訊的壟斷地位,港府計劃設立第二電訊網絡,並於1988年正式批準。第二電訊網絡將提供有線電視和其他非專利電訊服務(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

已經擁有非專利電訊業務的和黃集團,捷足先登,迅速與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團組成新財團,力奪第二電訊網經營權。李嘉誠看好的是有線電視的廣闊前景,有線電視實行向用戶收費製,與免費的無線台衝突不大。

1988年2月24日,和黃、中信、大東合組的亞洲衛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資發射、操作經營第一枚專為亞洲提供電訊服務的人造衛星,計劃利用"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送入東南亞上空同步軌道。

李嘉誠雙管齊下,一手欲奪第二電訊網,一手放衛星覆蓋亞洲。1989年初,港府初步選定有實績的和黃為第二電訊網的經營者。另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是包玉剛的九龍倉與郭得勝的新鴻基地產合組的新財團。

由於香港再度爆發信心危機,1989年後,港府要求的投資承擔最低線是55億港元,方可取得有線電視經營牌照。和黃集團的首腦,在是否在港重點投資上舉棋不定。結果,港府轉手把牌照給了九龍倉有線傳播公司。

包玉剛的女婿、九龍倉有線董事局主席吳光正,躇躊滿誌地向新聞界表示,香港市民將可在1991年1月,享有有線電視共20個台的節目服務。到1995年,可提供32個頻道;公司最高可提供59個頻道。

然而,李嘉誠並未退出角逐。

按亞洲衛星公司與中國航天部的原有協議,"亞洲衛星一號"人造衛星,於1990年4月7日成功發射上天。英國大東電報局亞洲區執行董事祁敖透露,連同購買衛星、送入軌道以及保險費在內,成本共計1.2億美元(約折9.3億港元),三家公司各占1/3股權。

"亞洲衛星一號"的原用途是以電話服務為主,由和記通訊負責經營。該衛星共24個轉發器,全部出租,年租金約2500萬美元,而當時的作用率很小。李嘉誠"移花接木",把未盡其用的衛星用在剛剛起步的電視計劃上。

李嘉誠對衛星電視的角逐,給了李澤楷一個表現的機會。其實,李澤楷對衛星電視的興趣可追溯到在斯坦福求學時期。

那時,李澤楷修讀完吉姆·克拉克教授的課程,聽說丹佛市政府將一顆壞了的人造衛星,送給丹佛大學,李澤楷便跑到丹佛大學去參觀,並參與現場教學研究。李澤楷回憶這件事時承認,他真正是在那裏學到有關衛星的知識,這有助於他日後創辦衛星電視。

正是由於李澤楷是眾人公認的衛星電視的行內人士,馬世民任命他為衛視的董事兼行政負責人之一。

1990年8月,在李嘉誠的說服下,港府放寬了有關條例。新條例規定,若使用碟型天線收看衛星電視訊號,隻要不涉及商業用途(指向用戶收費等)或再行轉播(指向無線台、有線台有償提供服務),便無須申請批準及領取牌照。條例又規定,隻接播 一部電視機的獨立衛星碟型天線可突破豁免領牌;若一座大廈共有衛星碟型天線及室內係統,則需持牌公司安裝及操作。據統計,全港至少有15萬座大廈符合安裝衛星天線標準。這對九龍倉的有線電視是個莫大的威脅。

一時間,香港的衛星電視大戰烽煙四起,很難確認誰最先挑起戰火。李澤楷不準許九龍倉打進長實係興建和管理的大型屋村、大廈樓宇安裝有線電視;吳光正則禁止安裝衛星天線的持牌公司,進入該家族所控製的大廈安裝碟型天線及室內係統。

顯然,兩位商界才俊都有靠山。吳光正的靠山是嶽丈包玉剛。可這段時期,包玉剛幾乎隱居起來。包玉剛逝世後,人們才知他早幾年已身患絕症。李澤楷的靠山自然是李嘉誠,很多事李嘉誠不出麵,但抉擇權在他手中。

曾有記者就電視紛爭問李嘉誠,他與吳光正的關係如何。說話一貫滴水不漏的李嘉誠道:"我與包先生是老朋友。"--避開吳光正不談。

1990年12月,衛星電視正式獲得營業牌照,但有兩個附加條件:一是不可播放粵語節目;二是不得向用戶收取費用。

第一個條件,實際上是無線、亞視、有線等三家電視台向港府施加壓力的結果。三家的大股東皆有來頭,無線有利氏家族、影視大王邵逸夫;亞視有李嘉誠的同鄉林伯欣家族、好友鄭裕彤家族;有線則是包玉剛與郭炳湘。在商言商,在重大利益上都不肯做謙謙君子。"亞洲衛星一號"覆蓋麵從地中海至西太平洋,可為30多個亞歐國家和地區提供電視電訊服務。但衛視的主要市場在香港,香港人,不僅不願看國語節目,絕大部分人連聽都聽不懂。不許播粵語節目,等於喪失了香港市場。

李嘉誠父子頻頻出入港府,要求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李氏父子還輪番上陣,借助傳媒,指責港府規定的荒謬性:一家香港本地注冊的電視台,卻不準許播放本地話的節目,此乃無稽之談......

李嘉誠一直以和為貴,他如此大動幹戈,絕非一時衝動。他旨在爭取民心。他委托一間獨立的公關公司,搞了一次民意測驗,接近百分之百的衛視用戶都讚成播放粵語節目(外藉用戶則希望再增加英語節目)。李澤楷將測驗結果呈交港府的文康廣播事務管理局,作為修改條例的參考。

和黃、九龍倉的鬥法,到1991年中達到白熾化。雙方的比拚,基本上和黃處於攻勢,九龍倉處於守勢--吳光正竭力敦促港府,維持有利於自己的條例。而李氏父子,則攻其"死門",既要港府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還要求準許向用戶收取費用。

九龍倉向傳媒坦言道:"根據我們多年的調查,香港這彈丸之地,隻能容納一個收費電視,兩個隻會造成惡性競爭,兩敗俱傷。"

對九龍倉的"善意警告",李澤楷充耳不聞,欲置敵手於"死地"。其勢之銳,比當年乃父逼迫置地有過之而無不及。九龍倉董事吳天海感歎道:

"政府若批準衛星電視收費,九龍倉肯定放棄(有線電視計劃)無疑。政府若批準衛星電視播放粵語節目,觀眾的節目選擇將大增,對有線電視影響甚巨。除非政府在其他方麵給予補償,如免專利權稅等,否則九龍倉打退堂鼓機會亦大於一切。"

九龍倉采取哀兵之術,以爭取公眾輿論和港府有關官員的同情。而李澤楷仍不動惻隱之心,窮追不舍。據港府的態度,有可能放寬粵語節目的限製,但隻維持一家收費電視。1991年9月6日版的某周刊指出:"九龍倉計劃競投的有線電視及第二網絡,預計投資額達55億港元,而和黃的衛星電視計劃,投資亦達30億港元以上。兩大財團數十億元投資的競爭,為了自保及克敵,哪有不出盡法寶力爭!"

經過一番明爭暗鬥,著力廝殺,李澤楷力撼吳光正,預期的目的已初步達到。一位評論家說:"李澤楷采取的是進尺得寸的戰術,欲借五百,則開口一千。"

李澤楷的淘"第一桶金"便是在香港衛星電視的經營上。這一次淘金,十足地顯示了他日後成為小超人的商戰大師風采。

2.借錢生財,以"和"為貴

香港衛星電視公司於1991年3月成立。總投資為4億美元。李嘉誠任主席,馬世民、李澤楷任副主席,陳慶祥任行政總裁。

1991年4月,衛視正式試播,到年底,衛視已正常利用五個頻道播映節目。

香港衛視從此登上亞洲傳媒舞台,並日益顯露出日漸高漲的王者之風。

此時,衛視的管理大權實際上是由李澤楷統攬。李澤楷由此為世人示範了一例借勢經營,超速生財的經營表演。

在衛視的經營上,李澤楷把其父"用他人的錢賺錢"的招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向國際著名的廣播電視公司BBC和MTV等買片,以少量的現金加一份衛視盈利(比例分紅)的方式成交,以此法為Star Plus的娛樂線選購節目。

李澤楷盡量購廉價節目。對過時的熱門劇,他也有選擇地大量進購。播映結果,觀眾均反應良好。

論收視率,衛視隻能望無線、亞視兩位大哥的項背。若論收視麵,衛視則占盡優勢。

衛視可24小時不停地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送節目。節目質量及收視麵,成為廣告經營的基礎。

李澤楷從1991年底衛視全麵開播,到1993年中轉讓為止,不到20個月就為衛視掙來廣告收入3.6億美元。而維持5個頻道的年費用為0.8億美元。衛視經營態勢良好。

李澤楷並不滿足衛視現有業績。他仍為敦促港府放寬限製而不懈努力。

努力終於有了結果,1992年7月2日,港府頒布新的電視廣播條例,宣布衛視自1993年10月底起,可開播粵語節目。此外,衛視不可獨立經營收費電視,但可通過收費電視(注:指九龍倉有線電視)的頻道,經營收費的衛視節目。

在這種情況下,李澤楷與吳光正進行了一次重大談判。

1993年6月,兩大財團達成協議:衛視與有線的重疊業務結盟,實行天地共存。

借錢生錢是一切精明的商家都會采用的招數。李嘉誠在這方麵可稱絕頂高手,他的發跡及擴張就大力借助了這一法寶。

李澤楷完全繼承了父親的風格和才能,初試鋒芒,便揮灑自如,滴水不漏。

李澤楷對吳光正及其九龍倉窮追猛打,在港府的裁定下,取得了十分有利的成果。最後雙方化幹戈為玉帛。

已無大敵之患的李澤楷,從此便可在傳播業大展拳腳,實現傳播大王之夢想了。

再戰而大獲全勝,李澤楷此時想罷手、想不成功都已不可能。所謂"時也、運也、命也",李澤楷當然全都占盡,但最重要的原因當是與其年齡不符的老謀深算及王者雄風。

3.趁高拋售進巨金

李澤楷勇挫有線,衛視業績飆升之際,誰也沒想到,步入坦途的李澤楷,會把衛視賣掉。

1993年7月23日,李澤楷被邀至世界傳媒大王默多克的一艘泊在科西嘉海麵的豪華遊艇上。

默多克為澳大利亞籍人,他的旗艦"新聞集團"是全球最大跨國傳媒機構。

7月26日,新聞集團宣布:以5.25億美元(約折40.6億港元)的價格,向和黃及李嘉誠家族購入衛星廣播有限公司63.6%的股權。一半以現金支付,一半以新聞集團的股份支付。

據行家估計,成交價為原有投資的6倍。

在另一項默多克的獨立交易中,和黃及李氏家族將各占一半股權的綜藝產權,將按成本價0.64億美元售予改組後的衛星廣播。

和黃及李氏家族在這兩項交易中,各獲15億港元的非經常性收益。

為了不觸犯港府有關條例,交易雙方采取策略性方式。

和黃及李氏家族仍控製衛星電視的發牌機構和記廣播(共占52%股權,默多克隻占48%),而衛星廣播的63.6%的控製性股權則歸默多克控有。

和黃及李氏家族仍控有衛視36.4%股權,可繼續獲得經常性收益。

衛視交易成功,李澤楷名聲大噪。一個後生晚輩的傳奇神話令許多前輩汗顏而自歎弗如。7月27日香港《經濟日報》評價道:

"真的是後生可畏!李嘉誠次子李澤楷,今番終於做出一出好戲,為和黃集團及其父,帶來近30億港元利益......李嘉誠望子成龍,今次可如願以償了。"

低進高出,是李嘉誠縱橫股市如魚得水的基本準則和看家本領。而李澤楷對這一招術的運用也顯得爐火純青。

李澤楷從港府和九龍倉身上為衛視爭得了最大的利益,並且將衛視經營得有聲有色。

但是,李澤楷深知,長江實業在經營大眾傳媒方麵缺乏足夠堅實的基礎和經驗,在具體操作上尤顯欠缺實力。

於是,李澤楷采取了見好就收、趁高拋售的戰術。

既然默多克出得起好價錢,能為和黃及父親帶來豐厚的利潤,何不順水推舟,再賣默多克一個人情?

此外,李澤楷看好默多克這位世界傳媒大王接手衛視後,將會有更出色的實績。

一來默多克看重衛星電視的潛在價值,二來默多克在傳媒經營及管理上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行家裏手。

這樣,和黃及李氏家族可以從仍控有的衛視36.4%的股權中,繼續源源不斷地獲得經常性收益。這是"不勞而獲"的收入。

這場衛視交易顯示了李澤楷已經具備了第一流的商業頭腦。此後,"小超人"的桂冠便戴在李澤楷頭上。

二、借殼上市,出手不凡

作為"超人"之子,李澤楷青出於藍勝於藍,是一個玩"殼股發大市"的高手。這也是他與老父李嘉誠早年騎牛上市的不同之處。他最先借殼海裕在新加坡上市,後再度借殼得信佳,從而使自己在一夜之間登上了"科技富豪"寶座。這不是一個神話,然而又是一個神話。

借殼上市是股市術語。一家公司上市,原則上需要5年以上的經營實績。循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須花費相當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

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

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買家無需動用大額資金,有別於一般含義的股市收購。"借殼上市"風險極大,成功後獲利卻極高。若無超人的膽略、實力與謀略,不可能染指其中。

然而,小超人李澤楷不僅染指其中,而且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小超人"的美名,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他借殼上市成功而獲得的。

1.借殼海裕,發跡新加坡

李澤楷於1993年8月初宣布成立私人公司--盈科公司。盈科的辦公室還是租借和記大廈的寫字樓。1994年1月,盈科正式開業,喬遷到中區萬國寶通廣場38樓。寫字樓是在萬國寶通任助理經理的家嫂王富信幫助下租的,麵積近2萬平方英尺,月租逾百萬港元。

盈科的投資4億美元(約30多億港元),業務範圍主要發展亞洲區高科技項目,向客戶提供通訊技術建設,如鋪設光纖網絡等。

盈科的業務方向,與家族下的和黃電訊相衝突。為避免自家人打自家人,李澤楷選擇新加坡為據點,進行資產大轉移。

據說有人到新華社香港分社打小報告,說李嘉誠80年代透過大兒子走資加拿大,現在又以小兒子的名義走資新加坡。

新華分社官員與李氏父子交情素密。1993年獨聯體芭蕾舞團來港演出,李澤楷就陪同新華分社的周南、張浚生,以及立法局議員羅保爵士一道觀看。周南等領導熟悉李氏父子,知道李澤楷進軍新加坡,一則是避免與家族生意衝突;二則是擺脫香港首富之子的影響。

李澤钜最怕的是他人提"接班",李澤楷最討厭的是別人稱他"李嘉誠的仔"。

李澤楷在新加坡的大動作,是1994年5月,透過盈科斥資5億多港元,收購新加坡上市公司海裕亞洲45.7%股權,成為海裕的最大股東,改名為盈科亞洲拓展公司,完成了借殼上市的壯舉。

李澤楷借殼上市後,透過海裕得到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與日本的世界首富堤義明和新加坡政府,聯合發展白沙浮商業城。

年底,海裕投得北京地鐵工程中的一個項目,並透過海裕間接控有香港鵬利保險。另外他又從英之傑太平洋購入魚湧皇冠車行大廈,作價6.75億元,短短八個月後旋即售給置地,賬麵淨賺1.35億港元。

初次買賣地產嚐到甜頭後,小超人的雄心大振,1997年3月向日本國家鐵路局購入一幅位於東京千代田區接連東京火車地鐵站的地皮,麵積5.2多尺,總值58億港元,興建盈科中心,成為十年來單一外國投資者在日本的最大投資,連建築費在內,總投資高達80億港元,較整間盈科的股本還要高出數倍!

李澤楷當時看見日本寫字樓較高峰已跌了八成,於是重钅追出擊。他的如意算盤是在短期內以較高價分層出售部分樓麵,先賺一筆,怎料日本經濟最壞的時候仍然未過,壞消息一浪接一浪,最後小超人唯有將部分權益給了老父李嘉誠的和黃。

和黃同意買入該東京地皮四成半權益,價錢是盈科買入價的一成半,再加其間開支,以及給予盈科1.7億港元辦理費,指明給他賺。李澤楷可說是遭遇滑鐵盧。盈科減磅後,始有能力做其他大買賣。

其後,日本地價果然回落,盈科及和黃再在毗鄰以較低價增購地皮,一來將地盤麵積增大,二來可消貨,減低平均成本近一成半。

在其父支持下,專做大買賣的李澤楷,在深得父親靈巧公關手腕真傳之餘,而又喜歡特立獨行,另闖天下。原來,由小到大,他一直想擺脫的兩大心魔:一是靠老爸才發達,二是被其兄李澤钜"騎住"。他隻身去新加坡創辦盈科就是證明。

李澤楷每周飛一趟獅城(新加坡),通常是周四周五到,工作到周日才離開。

小超人在接受獅城《商業時報》采訪時透露一個信息,在他盈科草創之初,父親為使他"回心轉意",安排他做和黃行政總裁,遭其拒絕。他說:"我來獅城發展,就是要擺脫父親的蔭庇。"

一般人很難想象,如此顯赫、如此豪富的李氏家族中,有一席握有重權的高位,怎麼就打動不了李澤楷,而非要獨自闖天下。其實這就是小超人的"野心"和抱負:有朝一日"聲高蓋祖"超過老李和大李,為李氏家族再續輝煌篇章。有大誌方能立大業,小李焉能不成其事也。

盈科在新加坡創辦短短一年,便取得多項可喜成績,有目共睹,的確令人刮目相看。這為他日後的發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1999年他取得了香港"數碼港"開發權後,將數碼港權益借殼得信佳上市,一天之間,資產增加了300多億港幣,創造出了港股有史以來最大的神話。

2.再度借殼,創造科技富豪新神話

借殼上市是李澤楷的拿手好戲。但具體借殼誰家,這就需要慎重選擇了。買賣殼股雖然回報高,但風險也高,隻有買"幹淨殼股"才行。為此,李澤楷進行了反複的比較和選擇。

在香港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具備沒有負資產、市值低下、業務簡單、以及有明顯大股東參股的"幹淨殼股",則隻有八雙。其中又以細細粒容易食、市值不足3000萬,經過"洗白白"資產重組的中太集團最值得留意。

英皇國際大股東楊受成,在正達證券出事後就執平貨,將中太羅致旗下。中太1999年仍然虧損,但到2000年2月時經過"洗白白"的淨化過程,削減股本兼人撇賬,搖身變為幹淨殼股。不過,楊受成以精明著稱,合作條件一般較竦,投資者稍有不慎就會變為火中取栗。

另一隻最合符"刀仔鋸大樹"原理的仙士股,就是東南國際,然而該股賬目未清,投資於此依然需要謹慎小心。

前身是佳利國際的東南國際,原以生產電腦磁碟為主,幾年前生意失敗,1999年7月竟發生子公司告母公司的事件。在深圳上市的聯營公司本魯克斯,入稟高院向東南追數3800萬元。此外,東南向南方國際主席黃華追3900萬元欠款,反映東南國際的官司沒完沒了。

李澤楷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得信佳。他之所以選得信佳注入數碼港,就因為得信佳本業是通訊,性質相近。

從事通訊設備銷售的得信佳,原由新加坡商人黃鴻年的星光電訊控製,1977年度業績虧損500萬。

盈科借殼得信佳,收購形式是鯨吞,目標是一個錢也不用花。原來李澤楷想來一個殼股新玩法,創造出一種殼股新模式。

得信佳標誌玩殼股的新模式,與往日不同之處,是新股東毋須動用大筆資金向大股東收購控股權,而是在不費分毫的情況下,將資產注入殼股,而公司則以大比例折讓股價,發行新股及可換股價予新股東。由於新股東注入資產與希望,令投資者對殼股前景有憧憬,殼股複牌時股價即時升,令新股東、舊大股東及少數股東三方均即時獲利。於是,得信佳事件,在股市掀起了新一輪尋寶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