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培養敏銳的洞察力
一招先,吃遍天;一著失誤,全盤皆輸,重要關頭須洞察先機,準確判斷是把握命運的關鍵。
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中《地球的故事》欄目講了這樣一件事:美國猶安州一處山林發生大火,盡管當局派出了大批消防力量撲救,無奈火借風勢,越燒越大,最後消防隊員們不得不撤離。攝影愛好者伊夫這時隻顧忙著拍攝這難得的鏡頭而忘記了危險,等他發現自己被大火包圍時,周圍已經沒人了,四周火勢凶猛,灰塵彌漫讓人無法辨清方向,也看不見天空,伊夫做了幾次努力根本無法突圍,眼看將喪身火海,危急中他突然想
起剛才發現的消防隊員撤離時來不及抱走的消防水管,順著它一定可以到安全的地方,他的判斷終於救了自己的命。
現代生意場上也是風雲變幻,機遇多多,可也危機四伏,隻有依靠準確判斷方能洞查先機人才可成為英雄。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國內發生了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一時間傳聞"中共準備武力收複香港",這在香港引發烈強震動,富人紛紛移民海外,火勢的房地產業頓時冷卻蕭條,行情一落千丈,許多樓盤地市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產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產、建築商們焦頭爛額、一籌莫展。
擁有多處物產的李嘉誠自然也憂心忡忡,他通過多種渠道,密切關注事態的動向。他知道,香港的"五月
風暴"與內地的"文革"有直接的關係。作為資產者,他最關心的莫過於中共會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了,因為一旦戰爭爆發,就會玉石俱焚,自己的物業就會立刻變成一堆廢物。但他想:如果中共要以武力收複香港,早就在1949年解放廣州時就可以一舉為之,何必觀望到現在?香港是大陸對外貿易的惟一通道,中共決不希望香港動亂。
經過深思熟慮後,李嘉誠毅然決定:人棄我取,趁低吸納。他通過各種途徑捕捉售房賣地信息,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大舉興建物業。
許多人不理解李嘉誠的舉動,有些居心叵測的人甚至在等著看李嘉誠破產身破名裂的笑話。
1970年,香港趨於穩定,百業複興,地產市道轉旺。李嘉誠擁有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身價倍漲,李嘉誠終於成為地產大王。
敏銳的洞察力,往往給企業家帶來無盡的財富。看透各種政治假象,看清事態的發展,正是企業家敏銳洞察力的體現。就是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李嘉誠看清了中國未來的政治形勢,以極低的價格大量收購地產,並大量興建物業,成了這次地產大災難中的大贏家。
這就象在期市和股票上搏擊風險一樣,風險是不確定的,判斷能力強的人總是收獲個缽滿盆滿,判斷能力差的人則往往一敗塗地,有輸無贏。靠運氣偶然會買中潛力股,但僅憑運氣在危機四伏,驚濤惡浪中瞎撞,可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危險,僥幸的小舟總有一天被風浪打翻沉入水底,而合理、準確的判斷也是致勝的關鍵。如果你對行情不懂,這並不影響你判斷,你看懂行的人怎樣做,自己就怎樣做,這也是判斷啊,隻是此判斷又等而下了。判斷就是在掌握現有信息的基礎上作出分析評價及決策。我國都說日本人精明。從下麵的真實故事可見日本人的判斷力是精明的詮釋。
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目光關注著中國有沒有大油田。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報》登載了《大慶精神大慶人》的文章,肯定了中國有大油田,日本人把這一信息儲存到計算機裏。但大慶在哪裏呢?1966年7月《中國畫報》刊登了王鐵人的照片,日本人從王鐵人戴的皮帽及周圍景象推斷,大慶地處零下30℃以下的東北地區,大致在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之間。他們又利用到中國的機會,測量了運送原油火車上灰土的厚度,大體證實了這個油田和北京之間的距離。1966年10月的《人民中國》雜誌在介紹王鐵人時,提到馬家窯這個地方,並提到鑽機是人推、肩扛弄到現場的。日本人據此推斷油田離車站不遠,並在地圖上找到馬家窯是黑龍江海倫縣東南的一個小村,大慶油田的地址確定了,並依據馬家窯推測從"北滿"到鬆遼油田統稱大慶油田。1967年7月,日本人又對《中國畫報》上刊登的一張煉油廠照片進行了研究,那張照片既沒有人也沒有尺寸,但有一個扶手欄杆。依照常規,扶手欄杆高一米左右,按比例,日本人推斷了煉油塔的外徑,並換算出內徑為5米,判定日煉油能力為900千升,加上殘留油,再把原油大體30%的出油率計算進去,判定原油加工能力為每天3000千升,一年以330天計,每口井年產原油為100萬千升。大慶有800多口井,那麼年產約為360萬噸。這樣,日本人開始注意和中國進行出賣煉油設備的談判,從中獲得巨額利潤。
成功來自科學的預測,科學的預測賃借洞察先機的能力,而這一切都是由自己準確的判斷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