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外星人與地球
第一章 外星人之間的戰爭
《列子·湯問篇》載: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唯無底之穀......其中有五山焉;一曰代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相征來者,不可數焉。"
渤海的東麵幾億裏的地方有個大山穀,這個山穀深不可測......其間有五座山,第一個叫代輿,第二個叫員嶠,第三個叫方壺,第四個叫瀛洲,第五個叫蓬萊......這五個山居住著很多的神仙和聖者,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都相互飛來飛去。
如果在外星人麵前,有孩子眨著童稚的眼睛問,你們是從哪裏來的?外星人對孩子說,在地球之外還有無數同地球相似的星球,那裏也生長著人類,其中有五顆著名的星球,它們是代輿、員嶠、方壺、瀛洲和蓬萊,那裏的科技特別發達,能按螺性時間原理去宇宙中的每個星球,我們就是從那裏來的。在孩子的心中,地球的概念是模糊的,外星的概念也是模糊的,這樣說很晦澀,孩子很難接受。如果外星人改變一下說法,形象地說:比如吧,在大海之外有五座大山,它們分別叫做代輿、員嶠、方壺、瀛洲和蓬萊,我們就在那裏居住,那裏的人都跟孫悟空似的,一個跟頭能飛出十萬八千裏,我們這五座山裏的神仙,就像過家家一樣,一會兒你到我家來,一會兒我到你家去,一天來往好幾次呢。
如果這樣說,孩子就容易懂了。原始人類對外星人來說,他們至多相當於孩子,所以,外星人就像講故事那樣,說明了他們的來曆。由於當時的地球人極為落後,就把外星人講的"童話"當成了"實話",以至傳到今天。
外星人的概念比較籠統,外延過大。從字麵上看,外星人是指除地球之外宇宙空間的所有人類。這樣說不太具體,實際上,我們說的外星人是指科技高度發達,有能力來到我們地球或已經來過地球的太空人類。我們這裏主要講述的是曾經來過地球的外星人,當然,他們可能是同一個星球上的外星人,也可能是若幹個星球上的人類。
在地球上搞物種試驗期間,外星人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導致了幾場殘烈的戰爭。雖然我們把他們都稱之為外星人,但他們並不見得都來自同一個國家,甚至不是同一個星球,隻是為了開發地球,他們暫時組合在一起,聯合在地球上搞各種試驗。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登上月球時,不是試圖向世界宣布"美利堅合眾國對月球擁有主權"嗎?如果前蘇聯登上月球也說對這顆星球擁有主權,如果他們向月球大量移民,不管是科學考察,還是科技占領,兩個大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衝突,如果矛盾加劇,必然要發生戰爭,這是不言而喻的。外星人之間就是這樣,由於受各自利益的驅使,在開發地球的過程中,外星人把地球當成了他們爭奪的戰場。
一、黃炎之戰
《淮南子·天文篇》載:
"東方木也,其帝太,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治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製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
金木水火土各對應一個方位。東方屬木,那裏的首領是太,輔佐他的是句芒,句芒拿著儀器測算春季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南方屬火,那裏的首領是炎帝,炎帝由朱明輔佐,朱明利用儀器測算夏季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中央屬土,那裏的首領是黃帝,由後土輔佐,後土利用儀器了解東西南北四方測量的進展情況;西方屬金,那裏的首領是少昊,由蓐收輔佐,蓐收利用儀器測算秋季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北方屬水,那裏的首領是顓頊,由玄冥輔佐,玄冥利用儀器測算冬季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
太、炎帝、少昊、顓頊分別對應青帝、赤帝、白帝、黑帝,與黃帝共同稱之五帝,這是五帝的另一種說法。(通常人們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合稱為五帝)我們認為,此五帝就是來自不同星球或是同一星球不同國家的外星人,這與《列子·湯問》中的"五山"正好相配。
既然是外星人之間聯合對地球進行科學考察,那麼,就應有個"聯合國秘書長",這個秘書長雖然是選出來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看誰的科技實力雄厚,這就首推黃帝,黃帝便是"聯合國的秘書長"。
最初開發地球之時,外星人雖然各為其主,但還能以大局為重。但地球上的環境千差萬別,有的地方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有的地方寸草不生,資源匱乏,因地質分配的不合理,他們的矛盾愈演愈烈。不過,其他的原因也不能排除,如有人想獨占地球等。
《繹史》卷五引《新書》載:
"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炎帝是黃帝同母異父的兄弟,兩人各一半天下,黃帝按人們的意願行事,而炎帝則不是,所以,兩方在涿鹿之野一場惡戰,戰爭相當殘酷,兩方部隊流的血能把木頭漂起來。
我們先說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
我們不是把祖國比喻成母親嗎,但能因為把祖國比喻成母親就說我們中國人都是兄弟嗎?我們不也稱地球為母親嗎,難道地球上的人都是兄弟嗎?
對於外星人來說,他們就不能自稱為宇宙之子嗎?這不過是比喻而已,有人的地方,就有輩分存在,不可能老子與兒子論兄弟。
從語法上說,這裏的母親和兄弟已經大大地超出"母親"、"兄弟"原有意義上的內涵,所以,簡單地把大外延的"母親"、"兄弟",說成是實際意義上的"母親"、"兄弟",那是相當錯誤的。
所以,我們說,這是對原始人語法上的誤解。不過,話又說回來,炎帝與黃帝生於不同星球,如果把他們出生的星球說成是他們的母親,當然,宇宙就是全人類的共同父親,所以,從這一意義上說,炎帝和黃帝應該是"同父異母兄弟",而不是"同母異父兄弟"。
從這段記載上看,黃帝與炎帝的戰爭是因為"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
以往我們都把"道"解釋為"政道,人道,即德政。"如果說黃帝愛民如子,而炎帝大肆殺戮,草菅人命,人們還能懷念他嗎?恐怕中國人就不說是"炎黃子孫"而要說"黃帝子孫"了。再說,炎帝教耕種、嚐百草、開市場等等,為地球人做了那麼多好事,這難道是"背道"嗎?
其實,"道"並非如此簡單,"道"難道不可以解釋為"道理、規定、法則"嗎?如果把這句話說成是"黃帝按外星人之間的條約辦事,但這個條約有損於炎帝所在星球的利益,炎帝拒不執行"。這樣似乎更為合理。
《史記·五帝本紀》證明了這一點。該書載: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
炎帝要侵略其他首領,其他首領都歸服了黃帝。黃帝嚴格約束自己,嚴整軍隊,按照氣候的規律播種五穀,撫恤萬民。他四方奔走,驅趕熊、羆、貔、貅、、虎,與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次戰役之後,黃帝大勝。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就是黃帝。這裏所謂的"諸侯"並不同於周朝分封的諸侯國,而是除了黃帝之外的開發地球的所有的外星人,他們串通一氣,提出了有損於炎帝的"不平等"條約,黃帝因少數服從多數,明知道損害了炎帝的利益卻也默許了。黃帝按這個"道"做,炎帝當然要"不聽"了。炎帝的地位是僅次於黃帝,以他的實力對付黃帝沒有把握,但收拾其他的外星人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最初並不是炎帝與黃帝開戰,而炎帝要用武力征服"各路諸侯",後來,"各路諸侯"都跑到黃帝那裏,終於引發了炎帝與黃帝之間的戰爭,這就是炎黃之戰的根本原因。
"從血流飄杵"上看,炎帝與黃帝這場戰爭規模是很大的,參戰的人數也是相當多的。
雖然在古典文獻上沒有找到炎帝與黃帝停戰的原因,但我們認為,最後,還是以談判的方式化解了雙方的矛盾,炎黃之戰就這樣平息了,但後來的戰爭都與這次有關。
二、黃帝戰蚩尤
炎帝以大局為重,雖然有損於自己的利益,但為了避免兩敗俱傷,避免戰爭對地球試驗基地的破壞,他還是接受了停戰協議。炎帝可以委屈求全,可他手下的人堅決不同意,誓死要維護他們在地球上的利益。於是,他們推舉蚩尤為首領,與黃帝一決雌雄。這場戰爭是最為殘烈的。
《述異記》載:
"軒轅之初立也,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鐵石,軒轅誅之於涿鹿之野。蚩尤能作雲霧。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黃帝剛為各部落首領時,蚩尤和他的七十二個兄弟聯合起來,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之野。蚩尤這七十二個兄弟都是銅頭鐵額,不吃五穀而食鐵塊和石頭。蚩尤本事很大,他能搬雲行霧。涿鹿就在今天的河北,那裏的民間供奉蚩尤神,蚩尤是人的身體卻長著牛的蹄子,四隻眼睛,六隻手。
"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這裏的"七十二"並非就是七十二,而是指很多。"兄弟"當然也不是兄弟。"銅頭鐵額,食鐵石"世間有這樣的人嗎?沒有。但是,有這樣的機器人。"食"也不是"吃",而是"安裝"。"鐵石"也不是"鐵石",而是炮彈之類的武器。由此可知,蚩尤武器精良,他是有備而來。蚩尤與黃帝就在河北的涿鹿展開了一場大戰。
有人說,蚩尤是人的身子,牛的腳,長著四隻眼睛,六條胳膊,呼風喚雨,興雲做霧,本事特大。其實這是在說蚩尤隊伍中的機器人。
戰爭一開始,黃帝大敗,蚩尤連戰連勝。在毫無辦法之際,黃帝不得不求救於九天玄女。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載: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萬隱萬匿,首當從何起?'遂得戰法焉。"
黃帝屢戰屢敗,就是打不過蚩尤。有位女士,長得很醜,頭下長著像鳥一樣的身段,黃帝畢恭畢敬地拜倒在她的腳下。這位女士說,我就是九天玄女,你要問什麼事?黃帝說,我想百戰百勝,想怎麼隱蔽別人都看不見,這應該怎麼做呢?這位女士對他說,你要如此這般......於是,黃帝心領神會,掌握了克敵製勝的法寶。
九天玄女並不是別人,她就是西王母。西王母是黃帝本國或是本星球的上司,黃帝的行動都是由她來操縱,而黃帝又是聯合開發地球的"秘書長",眼看黃帝就要敗於蚩尤,要回"天國"搬救兵,路途太遠,往返時間過長,沒等救兵到來,黃帝的人早就死光了。他惟一可求助的,惟一能解黃帝之難的隻有西王母。當然,救黃帝西王母責無旁貸。傳說中是九天玄女給了黃帝一本兵書,黃帝按照兵書上的陣法用兵,終於打敗了蚩尤。
我們認為九天玄女給黃帝的不可能是什麼兵書,而是一張兵力分配圖,由黃帝和蚩尤交戰,西王母即九天玄女向蚩尤放冷槍,這一招果然奏效,蚩尤隻注意了黃帝,不知九天玄女也來參戰,因此,一敗塗地。
《太平禦覽》對這場戰爭也有描述:
"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後法鬥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
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蚩尤興雲做霧,三日不散,黃帝的軍隊人人恐慌。於是,黃帝就讓風後做了指南車,用來分辨方向,蚩尤就這樣被抓住了。
蚩尤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聲東擊西,黃帝找不到蚩尤的主力,傷亡慘重。就在這緊急之時,風後送來了指南車,黃帝才看清了蚩尤的兵力分布情況,用重型火力把蚩尤的主力摧毀,這才把蚩尤生擒。
"風後法鬥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這句是說,風後根據鬥機的結構製造出了指南車,用來辨別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鬥機"是什麼呢?它可能是一種先進的衛星定位儀器。"指南車"也不是"車",而是一種靈敏度極高的雷達跟蹤係統。這句話應該是,"風後把先進的衛星定位儀器拆下,裝一台高靈敏的雷達,蚩尤所有的陣地全部在這台雷達的監控之下。"這樣,黃帝才轉敗為勝。
《史記·五帝本紀》對這場戰爭也作了說明: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蚩尤作亂,不聽黃帝的指派,黃帝就把各路諸侯的部隊召集到一起,同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蚩尤戰敗被俘。
至於蚩尤為何"不用帝命",書中沒有介紹。但蚩尤本是炎帝的部下,黃帝受其他外星人的蠱惑,做出損害炎帝國家或星球的事,炎帝可以妥協,蚩尤不能接受,他興兵伐黃帝也就有了理由。
在《山海經》中也能找到這場戰爭。《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道:
"有係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
在係昆山附近,有個共工台,射箭的人因畏懼共工而不敢向北射。在那裏有個身著青衣的女子,她是黃帝的女兒,叫女魃。蚩尤興兵伐黃帝的時候,黃帝命應龍去攻打冀州,應龍在那裏儲存了很多水,大概試圖水淹蚩尤,但蚩尤卻將計就計,令他手下的風伯雨師,刮起大風把水卷到天上,像下大暴雨一樣,從天上披頭蓋腦地向應龍的頭上襲來,使應龍寸步難行。黃帝不得已,隻好叫女魃與蚩尤交鋒,女魃一到,風雨就停了,蚩尤大敗而亡。女魃本為天神,因為這次戰爭,使她淪落在此,再也沒有上過天,她居住的地方也再沒下過雨。
實際上,魃也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核動力飛船,蚩尤與黃帝作戰期間,應龍想利用大水起動航空武器,但遭到了蚩尤猛烈攻擊,水控權也落到了蚩尤的手裏,蚩尤利用應龍丟下的水中的航空武器進攻黃帝,黃帝得知後,大吃一驚,忙令魃這艘飛船起飛。魃升空後,以其強大的攻擊係統,徹底地摧毀了蚩尤的水上飛機,蚩尤大敗。但飛船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因無法修複,再也飛不起來了,又因魃的核放射物泄露,導致這一地區數十年沒下過一場雨。
蚩尤雖然被黃帝殺了,但人們一直懷念他。
《絳史》載:
"蚩尤墳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
在今天的河北省壽張縣闞鄉城中,有一座蚩尤墳,墳高七丈,老百姓每年十月都去祭祀,人們常常發現有一道紅色的雲霧從墳中飄出,像一條長綢子,老百姓把這叫做蚩尤旗。
在河北還流傳著一種蚩尤戲,據說,這是由蚩尤與黃帝作戰而演變來的。可見,蚩尤並不是個凶神,他也是很受人們尊敬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次戰爭的原因不是蚩尤殘害百姓,而是"諸侯"們與黃帝損害了炎帝蚩尤的利益。
所以,這場戰爭,孰是孰非很難下結論。
三、共工與顓頊之間的戰爭
傳說共工是炎帝的後代,顓頊是黃帝的後代,應該說共工與顓頊的戰爭與炎黃之戰、蚩黃之戰是有著很大關係的。可見,黃帝與"諸侯"們簽定的"條約"對炎帝是多麼苛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這次戰爭是上兩次的延續。
《國語》上記載:
"古者民神不雜。及少昊之衰也,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複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古代老百姓與神仙不在一起生活,到了少昊統治的末年,老百姓才和神仙相互交融,不管天上還是地下,老百姓和神仙隨便出入。顓頊帝繼位之後,覺得這樣不好管理,就把天劃給神仙,把地歸屬老百姓,恢複以前神民隔絕的管理方法,使神民各自生活在規定的範圍內,誰也不許到誰那去。這就叫"絕地天通"。
但我們認為,"民神"不是"民"和"神",而是"神民",即移居在地球上的所有外星人,而不是老百姓和神仙。黃帝把"秘書長"的位置傳給了顓頊。顓頊總結了兩次戰爭的教訓,改變了以前聯合開發地球的方案,他把地球分成若幹塊,每個"諸侯"都有一份,讓他們各自為政,自己搞自己的,這才是真正的"絕地天通"。
但是,共工對此仍不滿意,他沒把顓頊放在眼裏,而是憑借他的實力擴張領地,把其他"諸侯"一一兼並,試圖與顓頊爭奪地球的領導權。但顓頊畢竟是"諸侯"們選舉出來的"秘書長",在外星人之間一呼百應。共工因寡不敵眾,一敗塗地。見大事已去,他心一橫,決心與顓頊同歸於盡。
《淮南子》載: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與顓頊爭奪部落的統治權,打不過顓頊而一頭撞向不周山。結果擎天的柱子斷了,地也失去了平衡。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都移到這一方向,地向南方陷了下去,河水和泥沙都向這一地方流去。
不周山是顓頊高科技裝備集中的地方,這裏有各種火箭發射架、衛星導航台、對空指揮塔,人們形象地把這些設備稱之為擎起航天事業的砥柱,也叫"天柱"。共工駕駛飛船向這裏衝來,一下子撞到了載有火箭的發射架上,隨著震撼天地的一聲巨響,其他設備也接連爆炸,這裏設備遭到了極大的損害,再也不能使用了,顓頊帝傷心之餘,隻得把這些破損的設備收拾起來運往別處重新回收利用。
"天傾西北"是說不周山的方位在西北,"日月星辰"是指各種人造衛星,"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是說那些從廢墟中撿出來的,可以重新利用的東西運到了不周山的東南方的另一個基地。看來,這次戰爭的損失是何等嚴重。
外星人這三次戰爭,結局圓滿的是炎黃之戰,最殘酷的是蚩黃之戰,損失最慘的是共工顓頊之戰。在參戰的外星人之中,隻有炎帝能夠高瞻遠矚,從大局出發,他做出了很大犧牲,使外星人和地球人都免遭一場劫難,而人們並不認為炎帝無能,相反,炎帝的高風亮節一直被人們傳頌。
第二章 破譯《山海經》
《山海經》讀過幾遍之後,你就會發現書中所言並不像古人說的那樣怪異,以我們現在科技水平基本可以解釋這些現象。隻是因為前人受當時淺薄的科學知識的束縛,把書上的記載看得神乎其神而已。實際上,該書講述的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各種活動的簡史。《山經》主要講述外星人試驗出的新物種的分布情況,以及各種草的藥理;《海經》主要講的是外星人試驗出的不合格人種的形狀、相貌、習性、特征;《荒經》說的是外星人的概況。該書的作者用原始的筆,用原始的目光,以原始的觀念,記錄了超時代的史實,可想而知,書寫得能不玄嗎?所以,看這本書,如果不是以超前的(至少是現代的)科技意識去品味書中的內容,那根本就不可能讀懂這部曠世奇著。雖然書的層次有點亂,但對外星人的一些活動記載得卻是有聲有色,請看--
一、外星人的中心
《山海經·西山經》載:
"......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麵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鳥獸則死,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大杆。是多怪鳥獸。"
昆侖山是黃帝在下界的都城,由一個叫陸吾的神仙主管這個地方。這種神的形體很像虎,卻長著九條尾巴,一副人的麵孔;這個神主管著上天的九部和黃帝苑輔的時節。山中有一種野獸,它的形體很像羊,卻長著四隻腳,名叫土螻,這種野獸吃人。這個山有一種鳥,它的形體長的很像蜂,大小同鴛鴦相似,名叫欽原,這種鳥如果螫了其他的鳥獸,所螫的鳥獸就會死掉,如果螫了樹木,這些樹木就會枯死。還有一種鳥,叫鶉鳥,這是鳳凰一類的鳥,它管理黃帝的各種器具和服飾。山上生長著一種樹,它長的形狀同棠樹相似,開著黃色的花朵,結紅色的果子,這種果子的味道與李子差不多,但沒有核,名叫沙棠,可以防水,吃了它能夠使人漂在水中,不會淹死。山中生長著一種草,它的名字叫草,形狀很像葵花,味道像蔥,人們如果吃了它就可以解除疲勞,消除憂愁。有一條河發源於這座山,向南流去然後再向東流,注入無達。赤水也發源於這座山,向東南流去注入汜天水。洋水也發源於這座山,向西南流去,注入醜塗水。黑水也從這座山中流出,向西流去,流入大杆山旁的湖裏。在這裏生長著很多奇異的鳥獸。
昆侖本不是山名,原是外星人的飛船母艦群,因這些母艦十分巨大,裏麵集中了外星人探測宇宙的各種設備,從遠處看像座山,所以,人們把這個飛船母艦群叫做昆侖山。那麼,帝是何人呢?帝就是外星人。
《山海經·海內西經》載:
"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而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在海內的昆侖山下的西北處就是黃帝的都城。昆侖山方圓八百裏,高萬丈。上麵生有大樹,高有四十多尺,要五個人才能合圍過來。城裏有九條街道,都是用玉石鋪的,有九個城門,每個門都有開明獸把守,各路神仙居住在其中。在這個山的周圍,有赤水環繞,如果不是有羿那樣的仁德,就連山下的岩石也不能登上。
"方八百裏,高萬仞",昆侖如此之大,氣勢之雄偉,就是現代的建築也難以相提並論。"木禾"也不是什麼大樹,可能是外星人接收或發射信號的塔。所謂的"井"也許是上下的通道。開明獸是種神奇的動物,書中有畫,是個長著九個人頭的老虎。"百神之所在"是說此地外星人很集中,也說明了此地的重要性。"羿"從字形上看,上麵是"羽",即翼;下麵是"廾",像是兩個噴孔,因此,"羿"是雙尾翼的飛船。"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是說,如果不乘"羿"即飛船,是上不了昆侖這些飛船母艦的。昆侖作為外星人的中心,西王母就是這裏的總指揮,這點我們已經介紹過了。
《山海經·西山經》載: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有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有大水。"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之處,西王母的形狀像人,卻長著豹的尾巴虎的牙齒,而且總是喜歡大叫。戴勝散亂著頭發,守候在西王母的身邊,管理天上的各種大事。這裏有一個野獸,它的形狀跟狗似的,身上卻有豹的斑紋,它的頭上還長著牛一樣的角,這就是狡。狡的叫聲如狗,它出現在哪裏哪裏就大豐收。這裏還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野雞,卻長著紅色的羽毛,這就是勝遇。勝遇喜歡吃魚,它的叫聲很粗,它出現在哪裏哪裏就發大水。
玉山是昆侖的一部分,"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從西王母的長相來看,似乎是個怪物,不過,這不太可能,但見到西王母的人不多。"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從這句看,原始人就更不可能見到西王母了,關於西王母相貌的問題,可能是以訛傳訛。因為從人們所了解的外星人來看,外星人跟我們人類基本相同,隻是個子比我們矮,頭比我們大。
在西王母身邊有各類發信號之物,如"狡"、"勝遇"等。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在西海的南麵,流沙河的旁邊,赤水河的北麵,黑水河的南麵,那裏就是昆侖山。昆侖山有個神仙坐在那裏,她長著人的臉,虎的身子,身上有白色的紋和白色的尾巴。山下有溪水深潭圍繞,在昆侖山外還有一個炎火山,扔到那裏的東西就著。有個人守衛在那裏,他就是戴勝。洞中有一個人,長著虎牙豹尾,這就是西王母。這座山世間萬物無所不包。
一般都認為西王母是女性,但也有不少人說是男性,這並不重要,在這裏我們不作為討論對象。西王母處是什麼樣的呢,一句話"此山萬物盡有",說明了西王母處與眾不同,不是一般"神"人可比,強調了西王母的神聖。
二、外星人的飛船
《山海經·中山經》載:
"......夫夫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雞鼓。神於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遊於江淵,出入有光。"
夫夫山上盛產黃金,山下遍布著色彩絢麗的雞冠石,山中林木蔥蘢,桑樹和楮樹鬱鬱蔥蔥,叢竹茂密,蒼翠欲滴,雞穀草夾雜其間,景色秀麗。神仙於兒居住在這座山,這個神仙的體形同人一樣,但身上纏著兩條蛇,經常在大江邊的水泊中遊玩,出入時,渾身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這顯然是在水中起飛的飛船,神--外星人在裏麵,"身操兩蛇"是什麼?乍一看不好理解,可如果把"兩蛇"說成是兩個蛇形的操縱杆,就一目了然了。能在江水中,出入有光的是什麼?這不是個活生生的UFO嗎?
《山海經·海外北經》載:
"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
鍾山上的神仙叫燭陰,他睜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上眼睛就是黑夜,他吹氣就是冬天,呼氣就是夏天。這個神仙平時不喝水,不吃飯,不休息,如果休息就刮大風。他的身長有千餘裏。
當北極出現極夜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大型直升機停在那裏,本來北極的附近漆黑一片,當直升機的照明設備打開時,周圍頓時如同白晝;直升機要起飛時,上麵的螺旋槳旋轉起來,產生巨大的風,人在其周圍被風一吹,冷得直打哆嗦;直升機檢修時,隨著發動機的運轉,排氣筒排出的廢氣,使附近的空氣溫度一下子升高,尤如夏天一樣......
這隻是說直升飛機,如果是飛船母艦,其威力不是遠遠超過飛機嗎?"身長千裏"已說明此物之大。對於機械來說,它當然可以"不飲,不食,不息"。不過,當發動機停下來,因為飛船周圍溫度高,必然形成冷熱空氣對流,"息為風"情況就出現了。或者是當這個飛船母艦停在空地上檢修時,發動機試車,"息為風"同樣可以出現。
《山海經·海內北經》載:
"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有一種帶花紋的馬,白色的身體,紅色的鬃毛,眼睛金黃,名叫吉量,騎上它人能活一千歲。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說,如果我們把某一生物放進一個盒子裏,並使它在幾乎不變的條件下經過任意長時間的飛行後返回出發地。在這期間,留在出發地的同類生物將經曆了好幾代。隻要運動的速度接近於光速,對於運動中的生物來說,漫長的旅行歲月就不過是短暫一片刻。
吉量是艘小型的飛船,當外星人乘之而去再返回起飛地點的時候,十幾年或幾十年過去了。可當外星人從吉量中走出來時,麵目依舊,而原始人已是兩鬢如霜,於是,地球人發現,隻在乘上吉量,就可長生不老。吉量的形狀像馬,全身呈銀色,平時停在地麵時,上麵插著紅色的條形旗,其照明燈內的聚光鍋為金黃色。這不正是"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嗎?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
"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如牛,高大的身軀卻沒有角,而且隻有一條腿。隻要它下水或從水中出來肯定要刮風下雨。它還發光,發出的光跟太陽和月亮似的,它的叫聲如雷鳴一般,這種野獸就是夔。
水上飛船馬上就要起飛了,發動機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巨大的升力產生很強的風,吹得水花四濺。盡管原始人站得很遠,水花還是濺到了他們的身上,隆隆的響聲使他們目瞪口呆,飛船騰空之後,他們看清了,這是一頭隻有一條腿連角也沒有的"牛",這頭"牛"尾部噴出火焰,把天空照得分外明亮。如果這種現象在當今發生,相信我們誰也不會把它當成牛了。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在西北海之外,赤水河的北麵,有個章尾山。那裏有一個神仙,長著人臉蛇身,全身彤紅,雙眼眯成一條縫。他閉上眼天下便為夜,睜開天下便是白天。他不吃不睡也不知休息,隻以風雨為食物。它能照亮一切幽暗陰深之處,這就是燭龍。
這種燭龍與前麵的燭陰沒什麼兩樣,是同一類的飛船。
三、外星人的人造衛星
《山海經·海外東經》載:
"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湯穀裏生長著扶桑樹,這裏是十個太陽洗澡的地方。那麼,這十個太陽平時在什麼地方呢?在黑齒河的北部的水麵上,有一棵大樹,十顆太陽就在這裏,九顆太陽在樹下,一顆太陽在樹上。
湯者,水也;穀者,溝也;湯穀應是海中的山穀。"十日"即前文說的九顆人造衛星和一顆太陽,"大木"即為送人造太陽升空的發射架。現在地球上發射衛星也有在海中進行的。原始人遠望海中這些高科技的東西,難怪把這當做是太陽洗澡。"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是說真太陽在天空,人造太陽剛剛送上發射架,準備點火發射。
實在可惜,我們的祖先哪裏知道什麼是人造衛星,什麼是人造太陽,他們更不知道外星人在幹什麼。就像今天我們發射人造衛星上天,如果有猴子站在一旁,它們肯定是怎麼看怎麼也不明白,也許它們交頭接耳,也許它們議論紛紛,但它們根本弄不清楚人類在做什麼。
《山海經·大荒南經》載: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在東南海之外,甘水河圍繞的地方,有一個羲和國,羲和國有個女子名叫羲和,她常常在甘水河的深處洗澡。羲和就是黃帝的妻子,十個太陽就是她生的。
這"羲和之國"並不是個國家,而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衛星研製中心,這裏的事由羲和負責。由於陸地交通不便,當時連公路都沒有,根本無法運輸,外星人隻好選擇了水運,衛星及火箭製造出來後,通過水路把衛星牽到發射地點。至於羲和是不是黃帝的夫人,這無關緊要,我們不必考證。但有一點不能不說,"生十日"並不是就造了十個太陽,"十"表示多,並不單單指十顆,很可能有幾十顆,或更多。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之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有個女子常常給月亮洗澡,這個人就是黃帝的妻子常羲,她生了十二個月亮後,才在這裏給月亮洗澡的。
我們認為,常羲和羲和是一個人。此人不但造了"十日",還造了十二個月亮。
四、動物試驗的次品
外星人在造人之前,首先搞了動物基因試驗,龍、鳳、麒麟等。在動物基因試驗過程中,"次品"是不可避免的。這類記載在《山海經》的《山經》中隨處可見,不但有文字說明,大部分還畫了圖,乍一看這些怪物,真有點不寒而。
《山海經·南山經》載:
"......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鮭,冬死而複生,食之無腫疾。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三翼,其名曰,食之無臥。
......其中多赤,其狀如魚而人麵,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那裏有很多黑色的龜,這種龜的形狀跟普通的龜差不多,隻是長著鳥的腦袋,蛇的尾巴。這種龜也叫旋龜,它發出的聲音如敲擊樹木,佩上它,人的耳朵就不聾,還可以用來治療腳病。
有一種魚,它長的形狀與牛很相似,平常不在水中,而是在丘陵地帶。它的尾巴像蛇,還長著兩個翅膀,羽毛生長在肋下,它的叫聲像牛一樣,這就是鮭魚。鮭魚冬天冬眠,夏天出來活動,人們吃了這種魚可以不得癰腫病。
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如鳥,卻長著三個腦袋六隻眼睛三個翅膀,這種鳥就是,人如果吃了它,就不想睡覺。
英水河有很多赤魚,它的形狀與普通的魚差不多,但卻長著人麵,它的叫聲如鴛鴦,人吃了它不會生疥瘡。
《山海經·北山經》載:
"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禦火,食之不癉。"
魚的形狀像喜鵲,卻生有十對翅膀,魚鱗都長在翅膀的外邊,它的叫聲也同喜鵲差不多,這種鳥可以報火警,吃了它不得黃疸病。
以上的五種怪物是從書中任意摘錄的,如果你隨手翻一下《山海經》就會發現,這些怪物在《山經》部分幾乎每頁都有。外星人把魚的基因、龜的基因、鳥的基因、蛇的基因等等,取出之後,再兩兩或多種組合在一起,加以培植、取舍就成了這個樣子。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對這些怪物的醫療作用都做了介紹,是不是外星人搞新物種試驗的同時,也在搞動物的藥理試驗呢?這種可能也不能排除。
五、野人
野人是相對現代人而言的,其實野人是猿的一種。野人麵目醜陋,寬臉盤,凸嘴唇,凹眼眶,牙齒平列,鼻子扁平,全身長毛,臂比腿短,弓背,沒有尾巴,能直立行走,雄性睾丸特大,雌性奶頭垂臍,跟傳說中的魔鬼差不多。前不久,在我國湖北省神農架地區考察野人的學者說,野人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野,它們首先是人性,其次是野性,如果人不侵犯它,它一般不襲擊人。
必須強調一點,在外星人來到地球之前,地球上已經生長著原始生物,而野人就是地球上土生土長的原始物種之一。
人類誕生後,外星人並不像我們喂養大雄貓那樣嗬護原始人,而是把原始人類投放到大自然中,觀察他們的自我生存能力。原始人在深山野林中,沒有吃的,就打獵,沒有穿的,就剝獸皮。在與人類爭奪生存空間時,野人也不得不反擊,所以,傳說中的野人越來越野,以至人類把它們稱之為"妖精"。
《山海經》對野人也有記載,隻是叫法不同。
《山海經·南山經》載: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食之善走。"
有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猴子,卻長著白耳朵,有時爬著,有時像人一樣站起來走路,這種野獸叫,人吃了它行走如飛。
書中對配了圖,從它的外表上看,此物與人已經十分接近了。
《山海經·西山經》載: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
囂的兩臂較長,形如猴子,善於投擲石塊等物。
能使用工具的動物,除了外星人、地球人、猿,還有什麼呢?
《山海經·北山經》載: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
很喜歡笑,它長得像猴,身上有條紋,見了人就趴在地上。看來這種野人性情很溫順。
不光是《山海經》,其他古典文獻如《貴耳集》、《見聞後錄》、《宋史》等書上都有記載。
六、原始人耕種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
西周之地的人都姓姬(也許本來姓"饑",沒有吃的,人人都挨餓,後來取"饑"諧音,改姓姬。),是他們首先吃糧食的。有人教他們耕種,我們的祖先稱之為叔均。最初的糧食是由後稷分給原始人的,後稷是帝俊的兒子,後稷的弟弟叫台璽,台璽生的叔均,叔均從他們父輩那裏學的種田,並把耕種的技術傳給了原始人。
"民以食為天"。隨著地球人數量的不斷增加,獵物越來越少,原始人的食物來源就成了問題,在此之際,外星人決定教我們的祖先種地,"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地球人在耕種中產生了言語,彼此間的感情得到了交流,智慧也得到了開發,從此,原始人一步步走向成熟。
七、外星人之間的分歧
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之中,外星人也不例外。就在他們考察地球改造地球期間,或因對新物種的認識有別,或因對權力誘惑,外星人之間產生過重大的分歧,甚至引發了戰爭。《山海經》對此也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紹。
《山海經·海內西經》載:
"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係之山上木。"
貳負有個下屬叫危,危與貳負謀殺了。黃帝大怒,把他們兩人捉住放在疏屬山中。綁住他倆的右腳,反綁了他們的兩隻手,並和頭發一起係在山中的樹上。
是什麼呢?一般認為這是一種怪獸。《山海經·北山經》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麵馬足,名曰。其音如嬰兒,是食人。"這種動物長著紅毛,形狀如牛,但卻長著人的麵孔,馬的蹄子。《山海經·海內南經》雲:"龍首,居弱水中。"這是說長著龍的頭,出沒在弱水河中。《山海經·海內西經》說:"蛇身,人麵。"這裏說如蛇一樣的身形,長的卻是人臉。
另一部文獻《爾雅》介紹說,同。民間也以此物為比做暴虐。
從上述的介紹上看,很像龍,它是外星人試驗出的怪物,當時它可能是傷了不少人,但因其特性還沒有搞清,危沒有通過黃帝,就擅自把這種動物全部毀滅了。所以,黃帝大怒,把危囚禁在疏屬山,鎖住了它的右腳,反綁住了它的雙手,栓在了山上的一棵大樹上。
《山海經·海外西經》載:
"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形天與黃帝為了爭奪對地球統治權而發生了一場戰爭。黃帝砍下了形天的頭,把他埋在了常羊山,可是,形天仍不服輸,他把兩個乳頭當做眼睛,以肚臍為口,一手持盾牌,一手輪動大斧,還要與黃帝再決一雌雄。
我們認為,形天不是人名,而是一種由外星人操縱的飛船,並且,這艘飛船很大,設備先進,自我複製能力極強。黃帝雖然把這艘飛船的一部分摧毀,可是,並沒傷到要害,所以,形天自行修複之後,又與黃帝較量,但最終還是失敗了。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在大荒的東北角上,有座山叫凶犁土丘,當初應龍在這個山的最南端殺了蚩尤和誇父,從那以後,應龍就再也沒有上天,所以,當地連續幾年大旱,當地人想了個辦法,他們做了個假應龍,於是,天就下了大雨。
必須說明,這個誇父是蚩尤的部下,絕不是逐日的那個誇父,就同現在一樣,重名重姓的人很多。蚩尤因與黃帝做對,黃帝才令應龍、女魃等神對其圍殲。但在與蚩尤作戰時,應龍飛船也被擊傷,因對地球上資源難以開采,應龍飛船無法修複,以至再也沒有上天。前麵說過,原始人把龍和龍形的飛船混為一談,這裏的應龍是飛船,但動物的應龍卻是施雨的信號,假應龍一出現,外星人誤以為真,就對當地進行人工降雨。